首頁>Club>
什麼是不良行為?當你主動觀察,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產生錯誤目的,我們可以把這些錯誤目的分成四個型別。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瞭解。
11
回覆列表
  • 1 # 彩彩育兒手冊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不良習慣,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年齡小,對事物的判斷及對事物的處理能力有限。父母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與成人的惡習相提並論,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還不具備成人惡習的性質和危害

    有的父母只有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孩子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父母。這種做法直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採取當眾訓斥的辦法,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建立在不傷害自尊心的基礎上,否則不但幫不了孩子,反而使他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對孩子所造成的身心危害是難以估量的。多次受到傷害,會對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健康成長等,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要盡力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揚,在這方面,孩子表現的慾望更加強烈。對孩子來說,得到別人,特別是得到父母的讚賞,對孩子的各方面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是很難以教育好的。

    如果父母當著眾人,特別是孩子的夥伴面前來數落孩子,會讓他感到丟面子、自慚,覺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會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礙,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父母不要以家長的權利來看待孩子。也就是說,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壞事,都要做到心平氣和,動不動就怒火沖天、動手打罵的家長,只能把孩子嚇得渾身發抖,表面上看起來是管住了孩子,實際上任何問題也沒有解決。(當然,前面談到的孩子當著眾人的面亂髮脾氣時,父母就要給孩子一個下馬威。)他們往往採取不準這樣,不準那樣,容易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相反增加消極情緒。

    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許多父母千方百計瞭解孩子的秘密,翻看孩子的日記,私自拆開孩子的信件,甚至對孩子窺探。孩子一旦發現了自己的秘密被洩露,就會產生牴觸心理,和父母之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在孩子犯錯誤時,要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道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長話段說。不要採取打罵的粗暴的行為,很多父母用體罰的手段來管教孩子,不僅打罵,而且還說一些傷人和過激的話,其效果往往是相反的。

  • 2 # 晴瑤粑粑

    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時候,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批評,打罵,她們想用這方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的錯誤,殊不知,她們的這種教育方式本身就是錯誤的。作為一名爸爸,我認為我們可以從這六方面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

    1、我們要知道孩子種種不良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比如很多孩子在家裡會罵人,我們不能單純的去責罵制止孩子,我們要去理解孩子的心理。通常這時候的孩子處於情緒敏感期,可能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罵人的含義,只是覺得那樣說會讓他們感覺開心。

    2、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並告訴孩子錯誤的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然後再告訴他防止類似錯誤的方法。一味的責罵孩子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

    3、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孩子的一些行為到底是孩子本身的壞毛病,還是隻是孩子的淘氣,比如說有的孩子會拿著父母的鞋油往自己的鞋子上塗抹,這種行為就不是故意搗亂,而是在模仿父母,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鞋油的用法,應該怎麼用。

    4、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理性,千萬不要以為批評孩子就是教育孩子,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時刻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首先要理性的分析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良的習慣。

    5、孩子在反抗期的時候對批評和強硬有著非常明顯的反抗態度,這時候就需要父母說話的技巧和藝術了,我們要想辦法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把孩子的情緒處理好,再適當的與孩子溝通,消除孩子心中與生俱來的反抗情緒。

    6、要讓孩子知道哭鬧不能解決任何事情,想必每個寶媽們在家都和孩子經歷過哭鬧的拉鋸戰,而多數的結果都是以孩子的勝利而告終。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聰明的多,如果孩子透過哭鬧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他以後就會經常運用這樣的“法寶”我們要做的,就是必須狠下心來,不管孩子怎麼哭鬧,我們都不能向孩子屈服,讓他意識到哭鬧解決不了任何事情。不過這個前提是保證孩子的安全。

  • 3 # 居委會監督員

    任何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很多潛藏的內在原因。不是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但是有一點,引導方向是正確的孩子,一般不會很差。

  • 4 # 山澗育語

    我家孩子在讀小學時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在讀小學期間,希望孩子能把英文一起學得棒棒的。然後我們就給他報了英語興趣班,那個班是專學新概念英語的,可能對當時的孩子來說,標準高了一點。

    一次上課,孩子他爸送去了,結果在回家的途中,接到老師電話,說孩子沒有來上課。他爸說我剛送來的呀,他火了,急忙趕回學校去。

    在往教室走的路上,往窗外看的時候,看到了兒子正一個人坐在外面的長椅上。沒有進教室上課,他跑過去直接拎起兒子,塞到車裡,帶回了家。

    回來跟兒子說:“你為什麼要騙爸爸媽媽?送你去學,你卻不去上課,我們以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

    我們分析了孩子不去上課的原因,應該是跟不上節奏了,後來就決定停了。讓他去英語老師那裡補補課,興趣班學的內容與課本又不一樣,孩子學起來很吃力。

    這樣專心學課本上的反而有利於提升成績,果然,後來這門語言進步不少。

    這件事對兒子的觸動相當大,將近有一個月的時間都得不到爸爸的原諒和信任,他非常苦惱,也看出來很自責。

    因為每次跟爸爸說話,爸爸都是說,我不再相信你!

    後來,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孩子也體驗到了不被人信任的孤獨和無助,相信他已經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一次相當深刻的人際關係體驗。

    我開始對他信任,並且告訴他,媽媽相信你!慢慢的,孩子才重拾信心,這次的事情導致的後果的嚴重性,已經讓他暗暗下定決心:以後再不能撒謊,不誠信。

    信任是與人交往的必備條件,人沒有了信任是沒有辦法與人溝通的。

    有時侯,我們就是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加以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正確看待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 5 # 讀書旅行茶

    重要新認識孩子的不當行為,先要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

    心理學家魯道夫 德雷克斯曾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當孩子喪失信心時,會選擇4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行為目的,也就是我們說的不良行為,它們分別是:

    1.尋求過度關注,潛臺詞是:只有得到你的關注,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潛臺詞是: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至少不能有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行為,潛臺詞是:我得不到歸屬,所以我要讓你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潛臺詞是:我得不到歸屬,所以我放棄。

    從這四種不良行為的潛臺詞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都是建立在孩子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的。

    換句話說,孩子行為不當的背後,其實是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簡尼爾森說:孩子的首要行為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其實大人也是)。

    孩子們之所以在以上四種錯誤行為目的上選擇一種或幾種,就是認為他們可以獲得這種感覺。

    那我們面對孩子的這幾種不良行為,應該怎麼應對呢?第一種、尋求過度關注

    我們如果可以先控制怒火,明白這是孩子想要獲得歸屬感的訊號,此時你可以給他一項任務,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比如,你正在跟一個客戶打電話,4歲的小女兒卻在一旁頻頻打岔,這時,你就可以先請電話那頭的人等一下,然後把你的手錶遞給女兒說:“看見這根秒針了嗎?你看著它轉,等它轉上整整3圈的時候,媽媽就打完電話了。”

    結果,不到三分鐘電話就打完了,女兒可能還會說:“媽媽,秒針只轉了兩圈呢

    這就是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好處。

    第二種、尋求權力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每個人都想要權力,關鍵是要引導孩子以有益於社會的方式來使用自己的權力。

    當我們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時,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爭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承認事實並跟著解決問題。

    “我覺得我們都陷入了全力鬥爭,而且我的所作所為加劇了這個問題,你覺得受到了壓制,我不想這樣,我需要你的幫助。這樣吧,讓我們都冷靜一會兒,找到一個讓彼此都互相尊重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種、報復行為

    我們依舊可以用這個方法,先是控制住自己的行為,然後表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比如電影《克萊默夫婦》中有一個場景,兒子賽斯朝爸爸憤怒地喊:“我恨你!”,爸爸則把賽斯扛回他自己房間,扔到床上,說道:“我也恨你!你個小臭狗屎!”

    他們父子真的有仇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賽斯因為爸爸忙於工作顧不上理他,感覺受到了傷害,於是就把一杯飲料全灑在了爸爸正在做的檔案上,而這份檔案對爸爸非常重要,他必須要在期限之前完成任務,爸爸本能地暴怒,大聲斥責賽斯,讓賽斯覺得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於是,兩個人陷入了“報復迴圈”。

    假設當賽斯對爸爸喊:“我恨你”時,爸爸對孩子說:“你現在一定覺得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我能理解,要是換成我,我可能也會有那種感覺。

    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報復行為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然後再來解決問題:“讓我們都冷靜一會兒,在我們都覺得好受以後,以彼此尊重的方式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第四種、自暴自棄

    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也許他們不怎會給你帶來麻煩,但等你細細思考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在自暴自棄。他們不像那些為了引起你注意而對你說我不會的孩子,自暴自棄的孩子是真的覺得自己不會。

    對於這些孩子,我們需要花時間向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範,比如跟孩子說:“我來畫這一半圓,你畫另一半。”或者,“你看我怎麼系這隻鞋帶,然後把你學會的做給我看。”

    我們一定要堅信他們不是能力不足,不言放棄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一點點幫他們重建自信。

    這裡要說明一點的是,大多數時候,孩子做出的只是“年齡相稱”的行為,比如蹣跚學步的孩子就是淘氣的時候,還有的時候則是他們累了,餓了,難受了。

    這時候我們就要解了他們行為目的背後到底在尋求什麼,從而對症下藥,並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解決問題,特別要注意避免用大人的規則要求孩子。

    所以,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要明白他們不良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繼而用有效的、鼓勵的方法對待他們的不良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死人坐起來這個夢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