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教育孩子的誤區都有哪些?
6
回覆列表
  • 1 # 樂芝全腦教養

    教育誤區和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比如說封建社會的教育誤區就是容易對孩子過度限制、透過壓制孩子天性施加影響。

    那麼現在這個時代呢?我認為教育誤區就是對傳統教育的糾往過正。盲目過度推崇美式教育。但是對美式教育又只是接收到一些碎片化資訊。比如說美國教育確實很注重孩子的自主性,但是它有這個歷史傳統,另外它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因為是傳統,所以運用起來就很得心應手,因為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孩子犯了錯也有相應的配套措施來應對。那我們有很多家長在學習美國教育的時候就容易走入一個誤區,讓孩子做主,給孩子自由,但是一旦他的自主走向錯誤,自由過火了,家長又拿不出有力的措施,導致孩子變成了熊孩子,而自己就變成了懂點教育的熊家長。

  • 2 # 卿本濃香

    現在的教育不僅是陷入誤區,根本就是掉入深坑,坑老師坑學生坑家長。因為教育己被產業化了,向錢看的結果不是育人,是坑人!!!

  • 3 # 大連同城資訊港傳遞正能量

    在中國,教育孩子有五大誤區。第一孩子是我自己生的,我有權知道孩子的所有隱私和秘密。 第二。中國家長常常隨意辱罵。甚至毆打孩子。不在乎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第三。過分強調自己在過去的生活中。付出的苦難,來彼此壓制和綁架孩子。第四。只有乖巧聽話。按照我說的做,才是好孩子。第五。畢業前戀愛是早戀。畢業後不結婚,不生孩子,是不孝順。

  • 4 # 南通誠德教育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多。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胎教、早教,特長班、興趣班……不少父母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督促督促再督促,批評批評再批評,也成了不少家長慣常的教育行為。期望孩子成龍成鳳,但很多時候,換來的卻是孩子的抱怨、不滿,甚至對立,這讓很多家長朋友感到焦慮與困惑。家庭教育中究竟存在哪些誤區呢?

    一、重智育,輕德行。

    重視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忽視孩子的品德教育,認為只要成績好就萬事大吉,是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的誤區,具體表現為:唯學業成績是尊,忽視良好品德的養成。據調查,不少家長認為,品德可以慢慢培養,而分數是眼下最現實、最迫切的事情。在跟部分家長的交談中,也發現他們關注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關注學業成績的主要理由是,如果孩子讀不了重點高中,上不了重點大學,好的品德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但孩子一旦真的成了學習的機器和分數的奴隸,身上的一些問題就會日益凸顯: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和集體;經受不了挫折,意志力減退;朋友減少,發現不了生活的樂趣……的確,不少孩子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對學習之外的事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如果瞭解一下中國各階段制定的教育方針,大家就會發現“德”永遠排在首位,因為“德”對包括學業成績在內的所有發展都具有統率作用。

    唯書本知識是尊,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會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去看書,家裡的事有爸爸媽媽呢。”或是“快去做作業,洗洗刷刷那是爸爸媽媽的事。”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每次學校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總會有一些家長替孩子請假,理由也很簡單,或者是孩子作業來不及做,或者是傷風頭疼感冒。人不僅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實踐和創造的主體,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對全球21個國家的孩子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只會跟沒有意義的數字打交道,只會機械地“複製”“貼上”現成的知識,他的生活將會多麼單調。如果孩子只會人云亦云和模仿現成的東西,他怎能活出真正的自己?一個沒有想象力、缺乏創造力的孩子如何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面出?一個缺乏創造力的民族又如何能在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

    二、重言傳,輕身教。

    言傳身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在家庭教育行為中,身教往往重於言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說明了榜樣的重要作用。父母喜歡閱讀,孩子也會沉浸於書本的世界中;父母謙和有禮,孩子也會文質彬彬。可是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父母往往只重言傳,忽視身教。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卻對孩子說“去認真看書”,父母拿著手機刷微信,卻對孩子說“不能玩手機”;父母打牌玩樂,卻對孩子說“回去做作業”……這樣的“言傳身教”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根本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童年時代由誰帶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這些都決定著他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他們的言行當然會對孩子產生長遠的影響。當家長只說不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懷疑父母的教育是不是出於真心;當家長的言傳和身教產生矛盾的時候,孩子就會對父母的教育不以為然,我行我素,甚至也會跟家長一樣,奉行“說一套做一套”的處事準則。所以說,言行一致不僅是做人的準則,也是教育的準則。

  • 5 # 美式學習零距離

    都說“父母是不需要參加考試就能當上的職業”,但其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育兒高手。

    很多朋友都是在為人父母后,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慢慢摸索教育之道,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分享下我在養育兩個孩子中總結的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六大誤區:

    01 恐嚇式教育

    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或多或少有用過“恐嚇式教育”的方式。

    “再不好好睡覺,警察要把你抓走了!”

    “你再亂跑,小心被山裡的狼吃掉!”

    還有些父母故意找些惡搞的影片讓孩子看,“你看這個人不乖,被警察抓住關起來了”……

    孩子年幼,對父母的話語很多時候抱著相信的態度。但這種教育方式並不適合孩子,反而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致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性格懦弱。

    很多孩子從小就害怕警察、保安等人員,就是因為父母不當的引導,以致孩子對他人的職業有了誤解。萬一遇到危險,孩子也就不會想著找警察叔叔幫忙,可能會失去求救的機會。

    比起恐嚇式教育,我更贊同父母言傳身教做榜樣。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的問題有他更深層次的需求,我們不應該停留在事物表面去嚇唬孩子,而是要找到本質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02 吼叫式教育

    記得去年,圈裡曾流行一篇文章,題目為《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有些父母口口聲聲說自己如何愛孩子,但表現出來的卻總是一副猙獰的模樣。

    之前有次回國內出差,在廣場上的時候我就遇見一對這樣的父母。孩子不知道是犯了什麼錯,惹得媽媽非常生氣。那位媽媽對著孩子又拉又扯,巴掌一個勁兒地往孩子身上招呼,嘴裡難聽的話一句接著一句。我在旁邊看著,感到特別無奈。

    現代社會壓力大,很多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還要管教孩子,可能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一著急就對著孩子大吼大叫。

    確實,有時我們明明跟孩子說了好幾遍,但孩子就是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做,這個時候父母很容易熱血上頭。但仔細想想,孩子本就不同於成人,我們不應該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孩子做這做那。

    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願意冷靜一點,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可能就能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這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03 說教式教育

    說教這種方式,是很多家長慣用的手段。可能不少家長覺得,我不恐嚇孩子,我也不對孩子吼叫,我就是好好地與他說教,這有什麼不對?

    教育與說教,在本質上有著巨大的差別:

    教育,是用自身的經驗,教人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說教,則是用一大堆的理論去說服你的思想,告訴你要做什麼。

    我跟我先生就一直堅持“不對孩子說教”這個理念。

    凱凱有時碰到難題來找我們幫忙,我們不會告訴他答案是什麼或者結果是什麼,但會提供一些幫助,讓他自己繼續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在這過程中,孩子就會自己積累經驗,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04 懲罰式教育

    懲罰是一柄雙刃劍,可以作為教育的補充,用得好的話會對孩子有促進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孩子的抗挫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但有些家長對懲罰教育沒有正確的認識,把這種教育方式當作整治孩子的主要手段。有些家長甚至動手狠狠揍孩子,認為孩子就應該這樣教育。在這種情形下,懲罰孩子並不能起到該有的目的。

    尤其是當眾處罰,容易傷及孩子的自尊,使孩子變得自卑,感覺在旁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就像之前我在廣場上碰到的那個孩子,就是當眾受到了母親的嚴厲責罰,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與陰影。

    我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通常會在家裡劃定一個處罰區域,讓他待在這個區域裡自我反省,到一定時間後就算處罰結束。

    懲罰,不是為了懲治孩子,而是為了讓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以後該如何做。

    05 溺愛式教育

    給孩子無私的愛沒錯,但父母在愛孩子時,要學會理性、合理地愛孩子,而不是毫無底線、沒有節制地消費自己的情感。

    孩子受一點委屈,父母就如臨大敵;孩子想要珍貴的禮物,父母就拼命蒐羅,百般滿足。這種滿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父母,對孩子就是過分寵愛了,總是由著孩子的性子各種慣著他。

    這樣的溫室裡的花朵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見,碰到一點點挫折就逃避退縮,以後到了社會上會生活得非常痛苦,總想退後尋求庇護。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的愛,就應該適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增強孩子的抗挫能力,提高孩子的獨立性。

    06 否定式教育

    挫折教育在父母圈裡還是挺流行的,很多父母也意識到了不能對孩子太過寵愛,要讓他自己經歷一些坎坷與困難,磨礪孩子的品格與毅力。

    這本是好事,但有些家長施行的挫折教育卻變了味:

    曾經碰到過一位媽媽跟我吐槽,說她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抗挫折能力太差。我問孩子到底什麼情況,有哪些表現,她就跟我羅列了一大堆,聽完我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那位媽媽經常給孩子人為製造挫折,態度還非常嚴苛。有次大冬天的時候,她鼓勵孩子去晨跑,那孩子覺得太冷了不願出去。她對著孩子一陣罵罵咧咧,說孩子“不勇敢,這點挫折都受不起”,還一邊扒掉了孩子的外套,讓孩子輕裝上陣。

    最後孩子哭哭啼啼地跑完了,她沒給一點安慰與獎勵,反而指責孩子“這麼點事就哭,真沒用”。諸如此類的挫折,她施加給孩子不少,每次搞得孩子很崩潰。

    挫折教育≠一味否定,如果父母總是打壓孩子,孩子會日漸變得不自信,做什麼都提不起勇氣,畏手畏腳。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失意後給予鼓勵與勇氣,讓孩子能自己從失敗中走出來,重新面對苦難與挑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新編最新監理規範表格範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