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魔獨孤求踹

    那是因為在劉希夷寫這首《代悲白頭翁》之前,宮體詩多是格調低俗的淫詞豔曲,肚兜、枕蓆、被衾、燭臺、花草……不管看見什麼,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寫出來都是男女之間在床上那點事兒,而且毫無道德底線地讚美不倫之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發展到頂峰時甚至出現了和今天一小部分三觀不正的自媒體一樣的標題黨,怎麼吸引眼球怎麼來,譬如《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

    而劉希夷這首詩的出現,打響了文化領域反三俗的第一槍,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寫宮體詩的人並不都是吃大蒜的,你看我老劉這不就喝咖啡了嗎?

    但是劉希夷是用蒜臼子衝的咖啡,沒有徹底去掉蒜味兒,比起同時代流行的大蒜原漿來,畢竟好的太多了。所以說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宮體詩的救贖。

    真正徹底把蒜臼子扔了,將宮體詩帶上高雅文化道路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儘管劉希夷對宮體詩救贖的並不徹底,但這首詩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膾炙人口,流傳至今。也因為這一句寫得太好,他被親舅舅宋之問用土袋活活壓死,去上帝那裡報到,把自己徹底“救贖”了。

  • 2 # 老街味道

    問題:為什麼說《代悲白頭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宮體詩的救贖?

    前言

    《宮體詩的救贖》是聞一多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最有名的文字都給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了,稱其為: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救贖》

    不過聞一多在評價張若虛之前,對於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評價也挺高:

    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宮體詩的救贖》一、宮體詩的誕生

    宮體詩出現在南北朝的梁朝,發起人物是還沒有當上皇帝的蕭綱和蕭繹。蕭綱他在作太子以前,就已經在文壇頗有地位了,作了太子以後,他和弟弟蕭繹儼然成了文壇盟主,可惜兄弟兩個各自當了兩年皇帝就死於非命了。

    二人在文學上的成就遠大於做皇帝的成就。

    宮體詩的風格,從兄弟二人開始,一直延續到唐朝,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陳後主、隋煬帝等君臣。

    二、宮體詩中的豔情內容

    宮體詩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為其中寫了不少豔情輕浮的作品。聞一多在《宮體詩救贖》中就列舉了不少這種例子:

    長筵廣未同,上客嬌難逼。  還杯了不顧,回身正顏色。(高爽《詠酌酒人》)眾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鄧鑑《奉和夜聽妓聲》)。客徒留目,不見正橫陳。(鮑泉《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李義府《堂詞》)

    用我們今天標準,這些句子是少兒不宜的內容。不過並不是所有宮體詩人的作品都如此不堪,例如簡文帝的這首《從軍行》

    貳師惜善馬,Murano貪漢財。前年出右地,今歲討輪臺。魚雲望旗聚,龍沙隨陣開。冰城朝浴鐵,地道夜銜枚。將軍號令密,天子璽書催。何時反舊裡,遙見下機來 。

    隋煬帝的《春江花月夜》也被當作宮體詩: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

    這首詩拿到唐朝,也不遜李白杜甫。

    三、南朝民歌對於宮體詩的影響

    其實我們看看南朝的民歌可知,這類內容似乎民間也比比即是。王闓運評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曾經這樣評價: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

    何為《西洲》格調呢?《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抒情組詩: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在以後的詩歌中,類似於這種對於愛情或者兩性間直接的表達,都被歸為了宮體詩範疇。

    四、聞一多筆下的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聞一多為什麼說劉希夷“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呢?

    聞一多認為初唐對於宮體詩的救贖是一步步來的,其中主要的人物是初唐四傑。

    在表揚某些人以前,一定要先貶低某些人,在唐朝先抓住的這個不幸人物是著名的上官體詩人上官儀:

    羅薦已擘鴛鴦被,綺衣復有葡萄帶。  殘紅豔粉映簾中,戲蝶流鶯聚窗外。(上官儀《八詠應制》)

    聞一多說“墮落畢竟到了盡頭,轉機也來了。”首先是盧照鄰的《長安古意》 。又分析了駱賓王 的《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然後,推出了劉希夷的《公子行》等幾首詩,接著隆重介紹了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代白頭翁》)

    聞一多對於這首詩的重要評價就是“莊嚴的宇宙意識”:

    我們在千載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動它半點。不過我們可以用現代語替它詮釋一遍,所謂洩露天機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識之謂。從蜣螂轉丸式的宮體詩一躍而到莊嚴的宇宙意識,這可太遠了,太驚人了!

    因此聞一多說:

    這時的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五、程千帆不同意聞一多的“救贖”

    聞一多對於劉希夷的推崇,其實還是一種鋪墊,目的是為了襯托出更為完美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聞一多認為在盧照鄰、駱賓王、劉希夷等人一步步努力下,在張若虛手裡真正完成了“宮體詩的救贖”。

    不過,程千帆先生並不這樣認為,程先生認為這種救贖其實在隋朝就開始了。而且認為聞一多列舉的這些詩與 “以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關涉很少...

    也就是春江花月夜、代悲白頭翁等等,在程千帆眼裡,不算是那種墮落的豔情宮體詩。

    結束語

    在聞一多的文章中,劉希夷幾乎完成了宮體詩的救贖,所以說離“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不遠了。

    至於宮體詩的救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聞一多列出的初唐四傑和張若虛的詩是否屬於宮體詩,大家就見仁見智吧。

  • 3 # 世間人物

    聞一多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宮體詩的自贖》,在文章中,聞一多先生指出,

    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是墮落的,而當墮落到了盡頭,轉機也便來了,首先是盧照鄰《長安古意》的出現,使得墮落中含有靈性,接著是駱賓王的《代女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使得墮落中含有感情,含有力量,而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將景物、情感與哲理相交融,同時又注入人生無常的情調以及莊嚴的宇宙意識。可以說是盧、駱狂分暴雨後的寧靜爽朗的黃昏。

    因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代悲白頭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宮體詩的救贖。

    宮體詩的發展

    首先,我們要先對宮廷詩的發展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宮體之名,雖始於梁,然側豔之辭,起源自晉”。 (《中古文學史》)

    晉宋時期,淫豔之詩便已經產生,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其理解為宮體詩的前身,而到了梁簡文帝蕭綱時期,宮體詩才正式被命名。

    公元531年到546年,這一段時間為宮體詩的鼎盛時期,期間,蕭綱入主東宮,同時也正式成為了宮體詩人的領袖,眾多文人圍繞在太子蕭綱的身邊,掀起了創作的熱潮。

    在這期間,蕭綱曾提出過“文章且須放蕩”的理論,一時間成為了宮體詩創作的主導思想。

    此後,宮體詩的創作勢頭一直保持到陳代,波及隋和初唐。

    自蕭綱時期,到初唐時期,宮體詩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豔”。

    在陳後主時期,宮體詩多是描寫後宮貴妃和宮人的神態舞姿,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讀起來,除了華麗的詞語以外再無新的意思,只能夠說以豔詞流於表面,沒有什麼深度的思想。

    而到隋代時,宮體詩的泛濫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隋煬帝時期,豔詩不斷。

    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享單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

    這首詩出自“德行淳備,文為辭宗”的虞世南之手,可見,在當時豔詩之盛。

    後來,到了唐朝時期,唐詩大盛,眾多詩人力求改變六朝以來重形式、輕內容的詩風,比如初唐四傑的盧駱二人,只不過他們的詩仍然不免“沿陳隋之遺,詞旨華靡。”

    而其後的劉希夷可以徹底摒棄了六朝以來“豔俗”的宮體詩,在《代悲白頭翁》一詩中注入了感情,注入了哲理。

    《代悲白頭翁》賞析

    《代悲白頭翁》作為一首七言歌行,其最出名的一句便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我們看花,在這首詩中,落花是貫徹全文的線索,從“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到“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從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種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變遷,從花開到花落,滄海桑田,青春不在,故人不在,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流逝的悲。

    第二部分,我們看人,在這首詩中,前半段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後半段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在這裡,洛陽女子與白頭翁是一種跨時間的對比,現在的可憐的白頭翁,曾經也是翩翩美少年,如同洛陽女子一樣也曾擁有青春年華。

    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人生短暫的悲。

    第三部分,我們看物,此物為萬物,花是自然地,而人也是自然的,從花到人,再到自然,詩人的詩意在不斷地擴大。

    時間是不斷流失的,而不論是花,還是人,乃至萬物,都無法逃避時間的流淌,但是萬物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地在創造。

    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悲。

    總的來說,《代悲白頭翁》一詩中,流淌了詩人的“悲情”。聞一多先生說過,本詩的主旨在於“悟到了宇宙意識”。

    從時間到人生,再到對生命的的認識,這一個過程恰恰就是宇宙意識。而在認識的過程中,詩中又充滿了悲情。

    總結

    其實,總的來說,《代悲白頭翁》一詩之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宮體詩的救贖,其最大的原因便在於這首詩立意的深度。

    雖說,在聞一多先生的《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聞一多先生認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才是真正完成了對宮體詩的自贖,但是正如聞一多先生自己所說,“彼時的劉希夷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

    因而,《代悲白頭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宮體詩的救贖?

    最後,再聊一句,因為歷史上對宮體詩的界定存在著分歧,本篇文章中對宮體詩的理解是以聞一多先生的觀點為基礎的。

  • 4 # 七代

    《代悲白頭翁》賞析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便是初唐詩人劉希夷的七言歌行。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劉希夷本人、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這首詩的大致意思。劉希夷,唐代詩人,字庭芝,又字延之,汝州(今河南臨汝)人。上元(674-676)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詞,詞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翁》(一作《代白頭吟》)。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為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這首詩的體裁,名為“七言歌行”。歌行是詩,不是樂府曲辭了。劉希夷這首詩則從女子寫到老翁,詠歎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後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在前後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於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作為前半的結語,“年年歲歲”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顛倒重複,不僅排沓迴盪,音韻優美,更在於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入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耐人尋味。結合後半寫白頭老翁的遭遇,可以體會到,詩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對比,而用泛指名詞“人”和“花”對比,不僅是由於七言詩字數的限制,更由於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人,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也許,因此產生了不少關於這詩的附會傳說。如《大唐新語》、《本事詩》所云:詩人自己也覺得這兩句詩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譏”,一年後,詩人果然被害。這類無稽之談的產生與流傳,既反映人們愛惜詩人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這詩情調也過於傷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鹽水鵝鹽水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