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445079911642鄭越元
-
2 # 詩詞娛樂
任何世道,都只有懷才不遇的哀嘆,沒有懷才不遇的社會。
一、在詩人身上體現的詩才,未必是社會需要的才能。推動社會進步,需要各色人材。工匠、管理、苦力……詩人,從詩詞與音樂脫節之後,它就不與任何職業沾邊兒了。詩詞不是商品,詩人不是產業從業者,那麼,詩才,不創造價值。有什麼懷才不遇可嘆?
二、懷才不遇,是詩人從自身利益出發的對社會的攻擊。按摩的技巧和汗水,能讓客戶解乏。耕耘能收穫。詩,能幹嘛?詩人,能幹嘛?當饅頭不管飽,當水喝不解渴。你的才於社會而言,是梁山的軍師——無用。反而抱怨懷才不遇,豈不可笑?
三、即使社會黑暗,那黑暗的社會,也需要黑暗的人才,而你,偏偏要釋放光明。詩人,真是個怪胎。
翻翻史料,那個被稱為詩聖的詩者,除了寫詩哀嘆路有凍死骨、寫詩羨慕朱門酒肉臭、寫詩討好別人以換得幾頓飽飯,什麼也做不了,落得貧病而死,悽慘至極。他抱怨懷才不遇,好意思嗎?
世界天空海闊,你若有才,放馬過來。多極的社會不會委屈有才的你。但若才如草莽,就多照照鏡子,不必拿自己太當回事了。生活不如意,那不是懷才不遇,是活該!
-
3 # 可心88862
文人墨客基本繪畫詩書,論政答辯反覆推敲 ,自妄為崇尚名望富族,注重生活品味決定,所以急於功利不擇手段,謀取人生利益達不到標,就寄語生活言辭犀利!也受當時社會與影響結果,產生懷才不遇的思想!
-
4 # 書鄉情緣
“懷才不遇”有多種。有能貓不叫,叫貓不能; 有官場黑暗“懼才喜庸”。“自恃清高”只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那種自我安慰。
過去的“懷才不遇”與當今相同。有時只是“才不適用,用時無才”。有才又有用之時,就是實現了理想,離人生巔峰就不遠了。
-
5 # 青林223646642
一是八字不好,八字帶有文昌星,自然才高,其它如官星不旺,配合不好,自然有才無官。二是沒有助力之人,自己又無錢或捨不得花錢拉關係,俗話說,朝裡有人好居官,無人引薦,任憑你才高八斗,又有誰希罕你?
三是自恃清高,不屑落入俗套,不去巴結權貴,只想靠自己真才實學開出一片天地,這種書呆子氣,只能毀了自己,從古至今,沒人去買你的賬!不信這種潛規則,你就等著去吧!
在古代也要具綜合性才行,沒有文雅,沒有真才實學,人家看不起,不能曲身,放不下架子,不用點俗套,.就沒有路子,沒人引薦,就無知名度,也就少了份門路,還是進不了官場!沒辦法,只有半雅半俗地綜合性地才能混官場。古時候就這樣!一個朝代那麼大,少你個把人,社會照樣運轉,像堯時代的許由,對堯的禪讓不屑,去溪邊洗耳,自充清高,可歷史不也照樣延續發展?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屈尊於當時,等站穩腳跟,才能施展憂國憂民的抱負。總結起來,那些自詡清高的才子們,還是八字不好!
-
6 # 新浪陽春白雪
古代詩人的“懷才不遇”,是自恃清高,還是社會黑暗。你怎麼看?
首先認識“懷才不遇”,意思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才子被流浪。
“懷才不遇”的原因主要社會環境造成。
北宋丈臣呂蒙正所傳的《破窖賦》中有段精彩論述。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這裡談到天大本領沒有機遇運作都不行。時運何時能到,請看下文。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所以有懷才者要有吃苦耐勞,堅韌不屈,頑強的毅志生存下來,以待時機到來。
懷才者要有毛遂自薦的精神,與其等待別人來開發,不與自己主動跳出幹番事業。為自己策劃招商,尋找適合發展的路子。
懷才者不要清高,清高者和寡。和寡者會減少很多機遇。搞好人際關係,會讓你如得水,水可浮舟,方可實現人生價值。
當然不排出“懷才不遇”者,因政治或其它客觀原因被人打壓。
懷才者要務實,不要鑽牛角尖,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待天時之變。
想當年實行推薦制,有多少懷才不遇者,被下放到農村,在那廣闊天地上,又有多少有志之士在燈下苦讀。後來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有很多人都如願一場,進入高校,成了祖國棟樑之才。
所以大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放棄讀書充電,學好文武藝,服務帝王家。有才者當於時局合拍,跟上時代的腳步,才不會被淘汰,而埋怨自己“懷才不遇”!
感謝邀請,希望大家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做時代的弄潮兒,國家急需什麼人才,就要積極響應,爭做行業帶頭人。不要做冷門、偏門,國家明令禁止的禁門,就不會“懷才不遇”。時世造英雄,英雄當營造實事。要實業興邦,不要虛才誤國。要心懷天下,濟世蒼生,那會有“懷才不遇”?
-
7 # 歷史追問
古今”懷才“者都想一展抱負,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尤其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一般平民大都生活在飢寒交迫的環境中,加之權勢爭奪,外族入侵,戰爭更顯頻繁。
自古武力才能奪取天下,有”武“才能保家衛國,因此在古代逐漸形成了”重武輕文“的現象。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六國,獨霸中原,就是秦人制定了戰爭能改變窮人命運的一系列舉措。秦法規定,無論貧富人家的子弟在戰場上均憑軍功論賞,以砍下敵人頭顱多少來計算戰功,立下戰功的窮苦人家子弟,一夜之間就能躋身至上層社會,不但受封土地,加官進爵,還被受封為千戶侯、萬戶侯,整個家族獲益匪淺,正是“一人得勢,雞犬升天”的真實寫照。
在過去的數千年間,戰爭不斷,能武之人深受朝廷重用,手握兵權,成就一方“諸侯”。至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者,因手無縛雞之力,最多就是充當一名謀士、一名說客。歷代朝廷儘管也重視文人,但能靠“八斗之才”爬上朝中受到重用的渺渺無幾。
諸如屈原、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陸游等等,哪個沒有報國之志?雖也入朝為官,但終因不被重用,被排斥、被打壓,甚至被政客敷衍。雖憤憤不平,卻也無可奈何,於是辭官歸隱、或遊歷四方。
因此,古代詩人“懷才不遇”並非是自持清高,而是得不到朝廷重用,受社會排擠。正如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中寫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樣。歷史上眾多才學之士,都因當時朝廷腐敗,重武輕文而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故而不屑做官,視錢財如糞土,寧受清貧之苦也不失讀書人之氣節。
-
8 # 黃炳文
古代詩人的“懷才不遇”分幾類情況,需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杆子打死,說詩人都是自命清高。
1、除了詩歌外,不會變通,不通人情世故的詩人。他們有才,但秉性使然,卻不是自命清高。最為典型的是晏幾道,黃庭堅在《小山詞序》中說他有“四痴”:“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痴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一作新進士語,此又一痴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飢,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也,此又一痴也。”
2、所學非所用,是指那些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人。如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范進中舉》中的人物范進。
3、才高八斗卻又逃避現實,看不起當政者,也就不能為社會所用。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無能如何也看不起司馬氏屠殺和濫殺無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嵇康這種自命清高卻又是值得稱道的!類似的還有屈原,他的懷才不遇,卻是當政者聽信讒言,偏聽偏信造成的,這是當時封建君主制社會陰暗面的一個縮影。
當今社會,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盛行。反而再也難以找到像晏幾道、嵇康一樣自命清高的詞人詩人,於是乎一說起“自命清高”的人,似乎絕對是另類了。
-
9 # 生命中有些人叫做過客
古人“懷才不遇”是因為沒有完全瞭解自己。跟自恃清高和社會黑暗沒太大關係。社會黑暗古往今來都存在的,自恃清高會被現實磨礪的圓滑起來。只有是否認識和了解自己,才可稱之“懷才不遇”!
-
10 # 布衣吳新建
懷才不遇與是金子總會發光是矛盾的。
絕大多數懷才不遇是自認為,有點自恃清高的味道,自己覺得是個才,可別人看不上,不屬於社會黑暗,屬於心理黑暗,沒有正確認識自己。也有運氣成份,自己還真是個才,但沒能遇到識貨的,憋屈了,這也不是社會黑暗,而是機緣不巧合。真正屬於社會黑暗的懷才不遇其實比較少,選人用人標準顛倒,奸佞當道,歷史上常見,但時期都比較短,往往都是有真才實學被壓制打擊,還不能算有才不遇。
具體到詩人,比較典型的是李白,一心想做官,才氣過人,可僅是舞文弄墨之才,不是管理型人才。
古代以文取仕,詩寫得好固然說明文才好,容易出人頭地,但做官不是做文章,是做事,寫詩只能屬於雅趣,點綴個人名聲。因此,許多官員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懷才受到賞識。唐宋高官留下了不少好詩。
古代詩人只會寫詩沒能做官知名的很少,基本上大大小小都有個官職。兩個原因,一是讀書人少,能寫好詩的就更少了,因此容易出頭;再一個,沒有現在文聯作協之類的機構養著寫詩的,唐宋無靠寫詩吃飯的職業詩人,不過,明清出現了職業文人,就憑寫詩填詞說故事寫劇本過得也滋潤。
懷才不遇大都指個人政治抱負不得實現,詩才只有透過寫詩才能體現,能否實現個人政治抱負不需要詩才,是另外的才,不細說了。
回覆列表
縱觀古代詩人懷才不遇者,問問杜甫何故有才窮到死,看看李白恃才傲物了乎?揭示一下當朝時期過問了他們乎?
試問當今之社會,對於那些懷才不遇之大才,又做到了如何?是否有嶄露頭角之平臺,讓他們有嘗地脫穎而出,吟賦出浪漫多彩、氣慨永珍的格律詩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