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皇漢武

    刺殺張飛的主謀,極有可能是孫權。

    在正史《三國志》當中,張飛死於其部將張達、範強之手,被殺的原因是張飛“暴而無恩”,為了充實這一結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還有意無意的引用了劉備對張飛說的話:“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小說《三國演義》在描述這段劇情時,或許也是覺得這種說法欠缺說服力,所以又加了一段劇情,說張飛是因為強迫範強、張達3日之內製造出白盔白甲,逼反了二人導致被殺。

    張飛死後12年,《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才出生,所以陳壽對於張飛的瞭解主要源自他的老師譙周。譙周是蜀漢政權當中益州派的代表之一,對蜀漢外來統治集團的始終存在牴觸和反抗,因此,對於張飛、姜維等主戰將領,評價都不高。受此影響,陳壽對於張飛的死亡解讀,自然會傾向於“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

    但實際上,張飛絕不是一個鞭打士卒的暴力狂。

    張飛曾在閬中駐守7年,除了治軍,還打井修渠,勸課農桑,救助貧病士卒,頗受閬中百姓好評,被譽為“良牧”(賢良的州郡長官),而張飛治下的這支軍隊,也是蜀漢當中的精銳,號曰“精卒”。張郃進犯巴西時,蜀中震恐,而此時劉備正統率主力與孫權爭奪荊州南部三郡,史載“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是張飛帶著這支“精卒”急行軍千里奔襲擊退了張郃,穩定了初生的蜀漢政權。

    試想,一個鞭打士卒、不恤小人的將領,怎麼會獲得“良牧”的評價?又怎麼會確保治下的軍隊能形成戰鬥力?

    張飛之死中的三大疑點。

    《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疑點1:如果張飛是鞭打士卒的暴力狂,為何此前沒有遭遇不堪其辱的部下殺害,偏偏在即將統兵徵吳前夕這個敏感時間節點被殺?難道是因為關羽之死讓張飛突然性情大變?不是,此時關羽早已被殺一年。疑點2:張飛身為主帥,蜀漢車騎將軍,在大戰之前,怎麼會輕易就被部下殺掉?疑點3:殺害張飛的張達、範強二人,為何能輕易帶著主帥的人頭順流而奔孫權?要知道當時吳蜀已經處於敵對狀態,雙方的水路是不通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東吳已經提前預知這一事件,做好了接應準備。

    綜合這三大疑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張達、範強殺張飛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有預謀的,而最大的主謀就是孫權。

    張飛的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東吳。

    吳蜀夷陵之戰時,陸遜曾說:我最擔心的是蜀漢水陸俱進,如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蜀漢地處東吳上游,不乘船東下反而選擇陸路推進,皆因蜀漢水軍無法攻克東吳水軍防線,根源就在於蜀漢陣營當中最有實戰經驗的水軍統帥關羽、張飛先後被殺。

    按照劉備此前的戰略計劃,劉備的主力和張飛的精銳將在江州會和,三國時期江州是有水路直通東吳的,“張達、範強順流而奔孫權”恰好印證了這一點。這種作戰方式無疑對東吳威脅最大,所以,搶先一步買通敵軍將領殺掉敵軍主將,無疑是最優的解決方式。

    這與東吳取荊州的方式如出一轍:買通糜芳、傅士仁,開城投降,以最快速度搶先佔據堅城,避免與回師的關羽主力陷入苦戰。

    當然,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上述結論僅僅是結合各種疑點所做出合理推測。

  • 2 # 明離子

    刺殺張飛的是蜀漢的蜀中士族勢力,目的就是剪除劉備的嫡系力量,阻止吳蜀開戰。

    《三國演義》裡把蜀漢勢力渲染的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而實際上,卻是派系林立,張飛,以及後來的魏延,實際上都是死在這派系鬥爭中。

    演義裡說,是張飛讓範疆張達籌備一萬套白軍裝,籌備不齊便要治罪,範張二人怕被治罪,將張飛殺死後逃跑。

    事實上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範疆和張達背後的勢力深厚,甚至敢對劉備嫡系大將下手,他們就是不願意開戰的蜀中集團。

    蜀地的官員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願意發動任何戰爭,與劉備嫡系部將不同,他們就想守著西川,割據一方就好,不想讓蜀中子弟為伐吳或者伐魏過多犧牲。

    這些人典型的代表就是蔣琬,費禕,還有一個關鍵人物,當時已經是護軍討逆將軍、關中都督:吳懿。

    而張飛之死,便是與這吳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何這麼說,因為張飛的部將吳班,便是這吳懿的本家兄弟,他在張飛遇害前後的行為,十分可疑。

    吳班,曾經做過劉備的牙門將,負責其安全,這個職位屬於智勇雙全型的人才能擔任,趙雲、魏延這樣的頂級武將都任職過牙門將,可見吳班不是一個毫無防備心的普通武夫。

    但是,跟著張飛,這位能勝任皇帝安全的牙門將吳班,卻突然神經反射弧變長了,史書記載:

    “次日,軍中聞知,起兵追之不及。”

    而且在追之不及之後,這個吳班忽然又成了福爾摩斯,馬上確定了兇手,還非常淡定的為張飛處理了後事。

    而劉備的惴惴不安絕非只是心理作用,吳班等人在張飛身邊,他應該已經預感到了蜀中勢力在阻止他出兵不成,可能會採取什麼極端措施。

    所以在當聽是“閬中張車騎部將吳班,差人齎表至”,還沒有得知來意,劉備已經是哭暈在地。

    種種跡象表明,殺害張飛的幕後真兇就是蜀中勢力,目的就是阻礙劉備對吳國出兵。

    雖然最終並沒有達到阻止出兵吳國的目的,但張飛死後,吳懿卻坐上了他的位置:車騎將軍,蜀中勢力也在此後開始崛起,荊州而來的趙雲、魏延等人,以此事為節點,開始逐漸被邊緣化,這次陰謀的始作俑者蜀中勢力,依舊是勝利者。

  • 3 # 牧漁子

    說張飛死於士卒的逼殺,鬼才相信!此背後反映的是蜀漢政權的內鬥。其實,劉備對內部矛盾擔憂,晚上睡覺都不安穩,只是不曾想到會發生在張飛身上。

    一、蜀漢的政治格局

    蜀漢有四股政治勢力,分別是:劉備北方起家時一起創業的第一批人,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等人,我們姑且叫他“桃園集團”;還有到荊州入夥的一批人,如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禕等,我們可以稱他們為“荊州集團”;劉備入川之前益州已經有一幫人在,當年劉焉入蜀帶去一批,這些人和一起過去的流民共同編入東州兵,如法正、李嚴、孟達、董允等,可稱為“東州集團”;剩下的一批就是益州本土勢力,如黃權、馬忠、李恢、王平等,這些我們可以成為“本土集團”。像西涼的馬超、馬岱等人一直不足以成為一股勢力,往往從屬於主流集團。

    其實這四股勢力還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因為桃園集團的班底到了蜀漢時期幾乎沒什麼人了,他們和荊州集團的政治訴求是一樣的,這兩個可以統稱為“荊州派”。而東州集團入蜀後全面壓制了本土派,再加上他們入蜀較早,一切政治利益都在蜀地,所以這兩派人也可以統稱為“益州派”。

    二、他們各自的政治訴求並不一樣

    桃園集團和荊州集團組成的荊州派,在進入西川后,政治上一直處於上風。劉備也擔心益州的本土勢力會對他們形成威脅,故而既要打壓,還要拉攏。蜀漢的朝堂可以說是集合了各派勢力的一個大雜燴。但是,劉備還是重用荊州派的人物。

    在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對於是否出兵攻打東吳產生了爭執。桃園集團老班底的人最為積極,因為他們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失去荊州,就等於失去了重返中原的機會。荊州派也躍躍欲試,因為荊州是他們的老家,特別是基層的軍士,從情感史都無法接受。但益州派卻並不積極,無論是東州集團還是本土集團的人總想坐享天府之國的安樂,並不想燃起戰火。這些人哪怕選擇投降都可以,正如劉備進川時,他們擁護。後來,魏國滅蜀時,鄧艾大軍長驅直入,主張投降並付出行動的還是他們。他們壓根兒只想擁有蜀地,沒想過圖全國。而荊州派利用他們的地盤、資源去南征北戰打天下,本身就是他們反對的。

    三、張飛之死是兩個政治派別矛盾激化造成的

    張飛之死雖然被三國演義有所誇大,但死於士卒之手確實是《三國志》記載的史實。張飛是什麼身份?在蜀漢,劉備是老大,張飛是老二,諸葛亮都比不了。會輕而易舉被兩個小卒殺了?這本身就是件非常蹊蹺的事。

    在劉備準備征伐東吳的時候,益州派反對,我們可以理解,荊州派的明白人知道戰略方向錯了,也有不少人反對,比如諸葛亮和趙雲就有意見。但劉備還是堅持要出兵。因為劉備認為他有機會奪回荊州,甚至有機會統一江南。不過當時對於蜀漢的政局還不穩的情況下,這樣做確實太過冒險。劉備到達西川,雖然用了很多本土派的人物,但更是防著這些人,畢竟不是自己帶出來的隊伍,況且對政治利益的劃分還頗有微詞。劉備發動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是益州派,上戰場的軍士多為益州兵,打勝了回來功勞都是上層荊州派軍官。本來益州人就反對出兵,要是大勝而歸,他們的地位更加危險。所以,盼著不打,或者打敗的,只有益州派。

    強龍不壓地頭蛇。劉備等人實力再大,也不可能置益州派的利益於不顧,否則他真的在蜀地就待不下去了。而風頭正盛的劉備決定要打東吳,就徹底傷害了益州派的利益。這益州派人豈能坐以待斃?劉備晚上感覺心驚肉跳不是擔心張飛被殺,那時誰知道事情會出在張飛身上?他是擔心因益州本土勢力的反對而造成政變。政治上雖然不如荊州派,但人數和資源上完全可以秒殺其他一切外來勢力。劉備進川沒幾年,如果本土勢力動手,他還真不一定能壓得住。正擔心之際,傳來張飛的死訊。

    四、殺害張飛的主謀多半是被劉備私自隱藏了起來

    誰反對出兵?誰有能力刺殺張飛?劉備還不能輕易收拾的是誰?其實劉備心裡清楚,但現在要收拾主謀,只怕忙於內亂,征討東吳的事就可能就此告吹。劉備頂著群臣反對的壓力,已經集結大軍整裝待發,這時撤軍不正好應了益州派的意圖,以後,劉備這個皇帝說話還有什麼威嚴?益州本土勢力可能更加猖狂。於是,劉備選擇了把鍋推給範強和張達兩個士卒,把此案暫時定義為普通刑事案件,繼續出兵征討東吳。

    如果劉備勝利了,大局就穩住了,益州派將面臨進一步被剿殺的可能,劉備也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揪出主謀,打壓本土勢力的猖獗。但事實上,劉備敗了,夷陵之戰的慘敗,讓劉備元氣大傷,他已經沒有力量對付益州派,否則更是自殘行為。所以,他回來後,主要工作就變成了拉攏,而不是打壓。

    殺張飛的主謀是哪個人?其實並不重要,只要知道是哪些人就行。劉備有所忌憚,為了大局沒有追究下去,也是由當時政治力量的角逐決定的。託孤諸葛亮,也是因為只有他既能代表荊州派,又能兼顧到益州派,政治的穩定才有蜀漢的江山。劉備是高手,也很悲催!

  • 4 # hyjdlwf521

    刺殺張飛的真正的指揮人極大可能是曹操,目的就是為了讓劉備恨透孫權,大家都知道關羽是被孫權手下的人殺的,那麼把張飛的死指向孫權所為,曹操就可以坐等收網了!

  • 5 # 不忘初心SY

    一、蜀漢的政治格局

    蜀漢有四股政治勢力,分別是:劉備北方起家時一起創業的第一批人,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等人,我們姑且叫他“桃園集團”;還有到荊州入夥的一批人,如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禕等,我們可以稱他們為“荊州集團”;劉備入川之前益州已經有一幫人在,當年劉焉入蜀帶去一批,這些人和一起過去的流民共同編入東州兵,如法正、李嚴、孟達、董允等,可稱為“東州集團”;剩下的一批就是益州本土勢力,如黃權、馬忠、李恢、王平等,這些我們可以成為“本土集團”。像西涼的馬超、馬岱等人一直不足以成為一股勢力,往往從屬於主流集團。

    其實這四股勢力還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因為桃園集團的班底到了蜀漢時期幾乎沒什麼人了,他們和荊州集團的政治訴求是一樣的,這兩個可以統稱為“荊州派”。而東州集團入蜀後全面壓制了本土派,再加上他們入蜀較早,一切政治利益都在蜀地,所以這兩派人也可以統稱為“益州派”。

    二、他們各自的政治訴求並不一樣

    桃園集團和荊州集團組成的荊州派,在進入西川后,政治上一直處於上風。劉備也擔心益州的本土勢力會對他們形成威脅,故而既要打壓,還要拉攏。蜀漢的朝堂可以說是集合了各派勢力的一個大雜燴。但是,劉備還是重用荊州派的人物。

    在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對於是否出兵攻打東吳產生了爭執。桃園集團老班底的人最為積極,因為他們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失去荊州,就等於失去了重返中原的機會。荊州派也躍躍欲試,因為荊州是他們的老家,特別是基層的軍士,從情感史都無法接受。但益州派卻並不積極,無論是東州集團還是本土集團的人總想坐享天府之國的安樂,並不想燃起戰火。這些人哪怕選擇投降都可以,正如劉備進川時,他們擁護。後來,魏國滅蜀時,鄧艾大軍長驅直入,主張投降並付出行動的還是他們。他們壓根兒只想擁有蜀地,沒想過圖全國。而荊州派利用他們的地盤、資源去南征北戰打天下,本身就是他們反對的。

    三、張飛之死是兩個政治派別矛盾激化造成的

    張飛之死雖然被三國演義有所誇大,但死於士卒之手確實是《三國志》記載的史實。張飛是什麼身份?在蜀漢,劉備是老大,張飛是老二,諸葛亮都比不了。會輕而易舉被兩個小卒殺了?這本身就是件非常蹊蹺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到2020賽季NBA總決賽會是哪兩隻球隊對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