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利世Yuikto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從歷代詩歌中就能看出來。
春秋: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
穿著草裙,戴抹胸。
戰國: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穿著皮夾克,騎車
秦朝: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
穿狐皮大衣,塗口紅
漢代: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紫色的小坎肩
三國: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穿白色禮紗
唐朝:夏衫短袖交斜紅,豔歌笑鬥新芙蓉。
穿紅色的短袖衫
宋朝: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穿蓑衣,戴斗笠
元朝:細麻鞋緊繃輕護膝,白苧衫花手巾寬繫著腰圍。
戴護膝,穿白色運動服
明朝:新著杏紅衫,試騎赭白馬。
穿紅衣服,騎白馬
清朝:何處金衣客,棲棲翠幙中。
穿金色裙子,躺著
-
3 # 東家APP
我們從優雅的範兒和勞動範兒兩部分來講,畫面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1.優雅範兒
薄紗
1)漢代—馬王堆素紗禪衣
華人很早就生產出“至輕至薄至”的紗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素紗禪衣,重量不到一兩。
2)唐代—白居易與元稹互贈輕紗(好甜)
唐代元和年間白居易身貶江州,元稹被貶通州司馬,二人還不時互贈衣料衣物。白居易擔心通州過熱,曾寄一套輕紗生衣與元稹。
後來,元稹又寄一匹綠紵絲紋布和輕容紗給白居易,白居易請夫人裁成綠紵絲單衫和白輕容紗,便是一套夏日所用的輕薄衣物。形容為“紗之至輕者”,夏日穿著想必清涼無比。
3)清代—清代貴族紗衣進階
清代貴族講究在過了小滿後,需要開始按照節令以實地紗、芝地紗、亮地紗這三類依次更換。
衫
唐代婦女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上衣就是襦和衫,襦比較厚重,為冬天禦寒的衣物,衫較為輕薄,是夏季消暑的服裝。輕薄是衫的特色,婦女所著的衫甚至可以透過肌膚,如《玉臺體十二首》:“隱映羅衫薄,輕盈玉腕圓。”,而男性所穿的衫,同樣具有輕和薄的特點,如白居易的“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絝薄如雲”
2.勞動範兒
葛衣
自先秦時代開始華人就開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幾乎成為夏服的代名詞,千百年來的中國先民,他們認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裲襠
其實就是古代的背心、馬甲,前襠胸後襠背,多為布帛所制,但肩部稍寬,即《唐書·車服志》所說“短袖覆膊”。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實與今日並沒有多少不同。
清代隔汗衣
隔汗衣
古代還有一種竹子製成的馬甲,俗稱“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氣和隔汗的功能。早年間,張志春就在古玩市場上見到過清末民初的隔汗衣。
開襠褲
在固有印象中,開襠褲是小孩的專屬,可是古代卻不是這樣。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記載,那時的褲子也就是脛衣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的,是廣義上的開襠褲。
-
4 # 例外狀態
夏天當然也要穿衣服,古人都是穿長袍,沒有短袖一說,因此對他們來說,衣服的面料和材質是決定夏天是否涼快的唯一法門。在不同階層,當然衣服的質地也不同,不過因為中國古代做衣服的技術水平很高,面料也是五花八門,紗、羅、綢、緞,單、夾、綿、皮,等等。現在流行穿棉麻的衣服,因為夏天比較涼快寬鬆,其實和古人一樣,比如在古代那些普通老百姓,在夏天只能穿麻布衣服,這種材料在北方很容易獲得,因此很流行,也被稱之為布衣。而有錢人則穿的是帛,絲綢做的衣服寬袍大袖,其實很涼快。
對古人來說,不同季節的衣服很有講究,所謂“春秋以緞綢、夏以紗、冬以裘,隨時所宜”。
現在的一些古裝戲裡,那些演員穿的是裡三層外三層,夏天拍戲也是如此,不過只是為了藝術考慮,並不是真實。所以請放心,古人夏天熱不死——這話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又很正確,因為這是廢話。
-
5 # 插畫教學
熾熱夏日來臨,人們出門都是背心短褲,甚至還覺得熱。那麼要問:在古時候,夏天,人們都穿些什麼衣服呢?
上層及富貴人家穿的是紗衣。華人很早就能生產出了“至輕至薄至透”的紗類衣物。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素紗襌衣,重量不到一兩。唐代元和年間白居易被貶江州,元稹被貶通州,二人互贈衣料衣物。白居易擔心通州過熱,曾寄一套輕紗生衣與元稹,有詩曰“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袴薄於雲,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元稹又寄一匹綠紵絲紋布和輕容紗給白居易,白居易請夫人裁成綠紵絲單衫和白輕容紗單袴,便是一套夏日所用的輕薄衣物。形容為“紗之至輕者”,夏日穿著想必清涼無比。清代貴族講究在過了小滿後,按節令以實地紗、芝地紗、亮地紗依次更換。穿著這些如雲似霧的薄紗製成的衣褲,為了防止走光,紗衣內一般還必須穿上不透光的夏布或白細布襯衣、小衣,或抹胸、裹肚,以防露體。在古畫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仕女們紗衣下僅著一件裹胸,肩臂微露。清代有一種兩截衣,上半截用布,下半截用各種絲,也是一種男性常用的襯衣。還有一件長衣,似便服而非便服,那就是襯衣。凡穿官服之袍,前後均有開衩,若內無襯衣則露腿,所以必須內穿此衣。大抵皆用淺色綢料,或上半截用白布,下半截用月白色綢、實地紗,或芙蓉紗之類,名曰兩截大褂。卸去官衣後,居家或外出,皆可服用。《清俾類鈔》中“朝服之宜忌”條還提到,“臣工召對、引見,……夏不得服亮紗,惡其見膚也,以實地紗代之,致敬也”,在皇帝召對時,為了避免肌膚透露不雅,就需要用較為緻密的實地紗代替亮紗。普通百姓人家日常穿的是葛衣。自先秦時代開始華人就開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幾乎成為夏服的代名詞,《詩經·葛覃》有一句“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白居易《夏日作》寫道“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止於便吾體,何必被羅紈”,認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古代還有一種竹子製成的馬甲,俗稱“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氣和隔汗的功能。早年間,張志春就在古玩市場上見過清末民初的隔汗衣。
需要長期露天行走、勞作的人們,在炎夏時的穿著就更加隨意簡單了。上身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輕薄的貼身汗衫、汗絡、背心,類似現代休閒襯衫、短袖衫。下身僅穿單褲,勞動時可以直接把上衣脫去一袖,或全脫紮在腰間,不穿靴襪而僅著麻線鞋、涼鞋,兩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實與今日並沒有多少不同。《清俾類鈔》中甚至記錄,有的江蘇民間婦女“炎夏僅著坎肩,而裸其兩臂者,或更赤露上體,遊行入市”,可見在酷暑面前,禮教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
6 # 博子尋夢之路
我是一個古裝迷,漢服對我來說有著致命的誘惑,雖然穿著漢服走在街上會被很多人行注目禮,更有些人表示不解。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和我一樣喜歡漢服的朋友,把漢服當作日常衣服來穿。但是有一點,在夏天穿漢服是很熱的,除非在空調底下。那麼古代人沒有空調風扇,穿漢服不會熱嗎?
其實,古代貴族一般穿的都是絲綢面料的衣服,都是很寬鬆的,所以會有很好的透氣性。拒相關資料記載,古代一件衣服的重量不到一兩。所以可以想像的到,古人穿的衣服是多麼輕薄。拒說曾經有一個官員,穿了五件衣服,都能透過衣服看到身上的痣。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會穿一些麻的衣服,麻的衣服一樣透氣舒服。由此可見,古人的五件衣服能抵現在我們一件普通襯衫。
-
7 # 小潔的嚮往生活
古代人夏天穿布帛。古時布帛像真金白銀和銅板一樣,是能當錢來使的,因為在那時,有衣服穿可是大事。所謂布帛,帛,專門指平紋製造的絲綢;布,也不是今天的棉布,而是用大麻的莖杆纖維捻線織成的。帛很金貴,要有點錢才穿的上,沒錢的呢,就只能穿大麻做的布,大麻布在北方尤其盛行,大概因此,平民也常叫作布衣。當然,布衣們的衣櫥裡也不光有大麻布,也有其他麻,也有葛布。
葛和麻一樣,是中國原產的最早拿來捻線織布的植物。葛是豆科,有著長能到8米的藤蔓,這藤蔓又軟韌,扯下來直接就能當繩子用,把它水煮了、半脫膠、剝皮製線,可以紡出很薄的料子,最適合夏天穿,還能做貼身小配件,以前有個詞叫“葛巾”,就是用葛布做的頭巾。
另一種適合夏天穿的布料叫苧,苧也來自麻,叫苧麻,和大麻不一樣,它屬於蕁麻科。蕁麻科的植物都愛長扎人的絨毛,毛刺又含毒,很不好伺候。安徒生有篇叫《野天鵝》的童話裡就提過蕁麻。說是在某國,有11個王子被壞王后後媽變成了野天鵝,他們唯一的公主小妹為了讓哥哥們變回原樣,必須每晚去墓地中採集一種蕁麻草,把蕁麻捻線做成十一件衣服給哥哥穿,結果小公主的手就每天每天被蕁麻的毛刺扎得全是水泡、又癢又疼。不過,安徒生講的蕁麻草一定不是苧麻,因為苧麻是中國特產,歐洲也叫它中國草。苧麻的纖維細長堅韌,又有光澤和彈性,是比大麻布好很多的料子。不染色的苧麻布白得發光,薄而柔軟,它的纖維比大麻透氣、吸汗,幹得快,又比棉布輕,最適合做夏布。織得細密的苧麻布光澤能追綢緞,在漢朝時就用來做寬袍大袖的深衣,給諸侯大夫們當家居服穿,這大概也因為它重量輕、穿著涼爽的關係,這種布染色後叫苧絲,在明代做官員常服用。說回安徒生的《野天鵝》,事實上在18世紀前歐洲人民度過的漫長歲月裡,最重要的織物一直是亞麻,中國的纖維用亞麻是直到1907年由日本帶進來的。
同樣外來的還有棉花。中國早先的本土原產棉布是木棉布,不過木棉輕,又不好收集,與其織布,拿來塞棉襖塞枕頭用的更多。西漢時候,先是有非洲棉傳進了新疆,到南北朝時,在新疆用非洲棉織布才變成常事,那時也沒有棉布的說法,棉花做的布叫白疊布,南北朝另有個棉布的叫法是古貝,現在古貝和白疊常混在一起說,不過我看孫機老師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裡分析,古貝是原產於印度的亞洲棉花,在南北朝時候傳進來,古貝這詞也大概輾轉來自梵語或馬來語,白疊呢,則應該是從波斯語英譯過來的。
回覆列表
古代人一般穿紗袍和麻織品,透氣比較好,富貴人家穿絲紗,很薄而且輕,大部分都是長袖長袍。而貧苦人家,也就是平常百姓,大多就是麻織的長衣長褲,有時太熱就挽起衣角褲腳。不同年代服裝款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