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aokc

    孔子周遊列國是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他自述“三十而立”也就是三十歲時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有了對天下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並積極投入政治活動。這便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外王之道,也就是一個人的社會功用。孔子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克己復禮”也就是透過努力使天下達到西周時周公治理國家的氣象。從三十歲開始到七十三歲的四十多年中,十四年周遊列國佔去了三分之一的時間,也是孔子與各國君主接觸,宣傳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社會聯絡最廣,影響面最大的一段時間。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時年五十五歲的孔子,拋棄了魯國三公之一的大司寇的高位。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主要有四個原因:

    1.送女樂事件,孔子認為送來的舞女會腐蝕國君,當政的小人進讒言,影響了魯國的政治清明。故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2.失膰事。因為沒有收到國君祭天的祭肉,由此孔子知道自己失去了國君的信任 3因為孔子主持的“隳三都”的事件得罪了魯國的三家大夫,所以受到了排擠。由此認識到魯國不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地方。所以要另找出路。他認為憑著自己的本領和威望,一定可以幹出一番事業來。於是帶著弟子開始了十四年的周遊列國。

    他們從魯國出發,大致經過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今天看大致的路線是這樣的: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雖然走了這麼多地方,但也都是春秋時期的小國,最後只是到了楚國的邊境,還打算去晉國。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在黃河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孔子的治國之道,是要建立在國家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之下的發展政策。當年是處於春秋時期的後期,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能力。各國的國君都在為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巧取豪奪。沒人會關心孔子的那一套政治主張。所以,出了衛國國君給了他一定的優惠和禮遇之外,其他的70餘位封君給他的境遇都不理想,有時甚至十分狼狽,十分危險。其中就有匡地被圍,陳蔡絕糧,四處碰壁,累累若喪家之犬!

    雖然歷經艱難險阻,可是他依然自信堅韌,毫不動搖。“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正是他這一時期無可奈何的境遇和心情的真實寫照。14年顛沛流離的境遇,使得這位垂暮的老人,難免有故國之思。就在他68歲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魯國幹出了成績,贏得了季桓子的繼承人季康子的賞識。在他的建議下,魯國派出特使隆重的將孔子從衛國迎回。終於走完了周遊列國的悲壯一幕。

    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國首都,江山未改,景物已殊。魯定公,季桓子都已去世,魯哀公繼位,季康子輔政。他們一不採納孔子的政見也不委任孔子以要職,而是尊為國老豐爵厚祿的冠冕堂皇的將他束之高閣。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修養,使孔子進入了一個寧靜,安閒的時期,那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時時牢記天道,保持天賦和使命感,依照仁者愛人的準則,遊心於六藝之間。他的晚年,除了做了些政治顧問的工作以外,大部分的時間於精力都用在和弟子切磋學問和著書立說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