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酸不

    可以真麼說,當時水平真的不低,可以說和當時西方的先進水平持平或者先進一些。明朝主要是以用火炮為主,火炮厲害,火槍相對西方差一點,以為那時候的槍太不準,所以漢人更加喜歡用火炮,因為更實用,在有火炮也是明朝軍事力量提現,明朝時就有水雷和最原始的火箭了。

  • 2 # 閉家鎖的紅楓

    我們假設一下,17世紀初期,即明朝後期發展到最高峰的明軍火器集團,和同時期的歐洲軍隊對陣的結果。

    明崇禎四年(1631)五月,皇太極傾全國之力,派兵五萬,攻向大凌河城﹔八月初七,皇太極兵臨城下,環城掘壕築牆,大凌河城被圍。

    八月二十四日,監軍太僕寺卿張春及率明軍主力4萬餘人從錦州出發,向大凌河城進軍。

    張春是萬曆二十八年的舉人,到萬曆末年,遼東局勢惡化,這位舉人投筆從戎,屢立戰功,在1630年他獲得了崇禎皇帝本人的接見,在入對中取得了皇帝的認可,因此升遷為參政,而且他還在1630年收復了由後金軍佔領的永平城,是少有的可以佔到後金軍便宜的明軍指揮官。

    這次大淩河被圍,朝廷憂心忡忡,於是張春率領的這支久經訓練的4萬大軍也被派出來了。而張春也不敢怠慢,一路快馬加鞭,不過在8月24日這一天,原本晴朗的天氣突然轉陰,前方甚至出現了神秘的霧團,遮住了前面的視野,風吹不散,謹慎的張春命令前鋒軍隊減速慢行。

    而在這團神奇的霧氣中,另一位來自世界另一端的王者,同樣正苦於摸不清情況。

    法國占星家諾查丹瑪斯曾經預言,16世紀末,北歐將出現一頭獅王,傲視歐洲大陸,作出驚天動地事業,這頭北方雄獅乃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

    1631年的這一天,古斯塔夫·阿道夫 率領步兵12800人與6200-名騎兵,本來準備開往舊教的大本營-巴伐利亞,但路途中卻不知不覺間陷入了神秘的濃霧,霧慢慢散開,瑞典人發現一切都已改變,天氣,地形全部不一樣了,大驚失色的古斯塔夫命令就地紮營,然後派出騎兵到附近搜尋。

    二十五日,明軍同樣覺察出異常,明軍夜不收報告有支夷人軍隊出現在前方,張春判斷敵軍來者不善,於是開始備戰。

    於是這兩支東西方武裝火器程度最高,戰術最先進的兩支軍隊,終於開始了決戰。

    先說說兩軍的排兵佈陣。

    明軍方面,共有四個車營,各有上萬人。按明軍的規矩,一般是擺開陣勢等待敵人衝擊,等敵人疲倦後再打防守反擊。

    每個車營有偏廂車近400輛輛,步營 3200 人, 騎營 1600 人, 輜重營 256 輛,加上軍官與車伕等人,共 6,627 員,外加掩護車營的前鋒後勁營(騎兵)3047人。

    每個車營在作戰時會組成一個佔地3萬平方公尺的17層方陣。

    車營的作戰理念為「步騎合營」,騎兵躲在車營內下馬操作武器,步兵的基本戰鬥單位為隊,有25人,操作偏廂車一臺,車上有小佛郎機銃兩門,鳥鎗手二人,三眼鎗手六人,火箭手二人,弓箭手二人。

    騎兵則以25人為一隊,主要武器是三眼銃和弓箭,大滅虜炮與滅虜炮則由騎兵操作,等待敵人潰敗時再上馬追擊﹔一隊騎兵中有三眼鎗銃手10 名,弓騎兵13 民和炮手二人。

    所以給車營足夠的時間,他們就是一個火器堡壘,這種戰法對於不善於突擊的蒙古輕騎兵非常有效。由於東亞當時缺少擁有大炮的對手,所以理論上很難被攻破。

    而瑞典軍兵力較少,但卻有更多的炮兵,瑞典軍陣中央為8個步兵旅,背後有2個騎兵團充當預備隊,左翼有3個騎兵團,右翼有5個騎兵團。火炮則擺在部隊前沿,共有60門,其中40門為3磅團屬抱,其餘為12磅以上的重炮。

    戰鬥一開始,明軍還是典型的防守反擊戰略,組成前後左右四個車營,掘壕列車盾鎗砲,等待夷人進攻。

    而瑞典軍卻把兵力盡量扁平配置,按中國的陣法來說,這是“一字長蛇陣”,一旦被中路突破,就完了。但優點是適合發揮火器優勢。

    明軍見到夷人擺出那一字長蛇陣,打算以火器對射開始,心中一陣冷笑,要知道明軍向來不怕和蒙古或者女真人對射,恐懼的只是像後金建虜那樣派重甲衝鋒,如果像這隻夷人軍隊那樣列陣而戰,明軍又何曾畏懼過這樣的對手??

    不過。戰局卻和張春想的不太一樣。

    戰鬥,是由2個半小時的炮擊戰展開序幕,瑞典強大的炮兵火力壓制了張春的火炮﹔實心鐵球射入了車營,所到之處人馬俱斃,車營被打穿了好幾個缺口﹔明軍訝異於夷人火炮的威力與命中率,士兵們軍心動搖。

    張春見苗頭不對,下令騎兵出動,奪取瑞典軍火炮,明騎分為兩股向聯軍的左右翼攻去﹔瑞典人在騎兵團中安插火槍小隊與團屬抱做為騎兵的掩護,鉛子所形成鐵雨彈幕,讓明騎的幾次衝鋒全都無功而返。

    瑞典騎兵也接著出動,雙方騎兵廝殺在一起。明騎發完三眼銃後,把銃當鐵棍揮舞﹔瑞典輕騎兵則排成三排,發動牆式衝鋒,第一二排騎兵拔出轉輪火槍還擊,第三排的騎兵則使用直劍。這時瑞軍的步兵也出動了,在點鼓聲中緩慢走向車營。

    在炮兵和騎兵對決後,雙方的主力步兵終於開始正面較量。

    在戚繼光過去的調教下,大明車營火器射擊戰術已有一套標準﹔當敵人進迫至一百步(160公尺) 以內時,車營和馬營的火器依天鵝聲輪流打射,依序為車兵鳥銃手、車兵鳥銃手、馬兵三眼銃手、馬兵三眼銃手﹔然後放射訊號火箭一枝後,火箭(鈀手)自由齊放。再吹天鵝聲,偏廂車上的小佛郎機銃齊射。再吹天鵝聲後,依鳥銃、火箭、小佛郎機銃順序輪流打射。若敵人逼近戰車,則以大小滅虜抱齊射散子,若再逼近,則放大將軍抱和火箭車。

    瑞軍步兵成片的倒下,但他們不畏生死繼續前進,火槍連以長矛連為肉盾,躲在他們後頭,直到距離車營30公尺外,才分為兩半前進到長矛兵兩側。當中隊上士下令兩列成一列後,六行的火槍兵馬上變陣成三行,然後進行齊射﹔第一行跪立,第二行彎腰,第三行站立,一聲令下,所有的火槍兵都立即開火﹔然後士兵填裝彈藥,又開一次火﹔此時隨步兵旅前進的團屬炮[注]也發出怒吼,把炮火射向車營,雙方開始以火力互擼。

    車營手上最多的火槍就是三眼銃﹔「三眼銃管約長一尺,銃口如鳥銃大,可容鉛彈三錢」。明人卻認為三眼銃不如鳥銃好用﹔「若三眼銃,其杆甚短,其去不遠,對真不如鳥銃之淮」,「北方馬上用三眼銃以御虜騎,虜頗畏之。然放畢舉以博擊,頭重起艱,利害相半,兼之甚難討淮,往往虛發」。三眼銃準頭與威力已經不如鳥銃了,更別說瑞軍所使用的1630年式蘇爾火繩槍[注]。

    車營被打矇了,明軍從沒見過這樣猛烈又不斷的火力﹔偏廂車的木盾也無法保護士兵,被鉛彈打出一個大洞,後面計程車兵應聲倒地﹔團屬炮有如一把大號的散彈槍,大量的鉛彈噴向敵人,車營裡到處千瘡百孔,中彈者哀洪遍野﹔瑞軍長矛手無視明軍火力越過壕溝蒺藜衝入車營陣地,與明軍展開肉搏,戰爭的天平開始倒向瑞典人。

    看到車營陷入危機,前鋒後勁營失去戰意,開始逃跑,失去馬兵的牽制,瑞軍騎兵則調轉馬頭,與步兵一起夾擊車營,在步騎炮三兵戰術的夾擊下,明軍崩潰了。

    總結下這場戰鬥,首先,明軍的火器水準是比不上同時期的歐洲的,尤其是重型火炮方面,比歐洲晚了幾十年,而在火器戰爭時代,重炮是戰場之神,於是明軍只能透過騎兵和步兵突擊來挽回敗局,可偏偏在 步兵的火力配置,配合水平上,歐洲強軍也要更勝一籌。

    當然,實際上明朝如果和歐洲這樣的對手長期較量,也可以不斷進步,繼續矯正方向,發展自己的火器水平,最終提高自己的軍事技術水平。

    注:

    歐洲在十六世紀開始研究彈道學,然後把幾何學運用到製作了銃規﹔把炮移到指定的距離,用銃規往抱口一插就能知道抱口仰角與火藥劑量,相比於依靠經驗的明朝炮兵,歐洲炮兵的準確度大大提高。

    而且歐洲火炮的倍徑比長達30~40,鑄造精良裝藥多且管厚不易炸膛,彈道筆直初速大,射程與威力也遠勝大將軍炮等舊式火炮。雖然張春也有新式的西傳火炮如3門紅夷火炮與7門發槓,但數量太少。

    [注]:

    瑞典火槍兵所使用的1630年式蘇爾火繩槍,重4公斤,口徑19mm,槍管長107公分,能把28克重的鉛子發射到100公尺外。相比之下,明軍使用的鳥銃子彈只有3錢(12克)

    [注]:

    團屬抱發射的是散彈,它是一個鉛皮罐,裡面裝有鉛子,射出後風壓會把鉛皮蛻開,然後裡面的鉛子繼續往前飛,原理同現代的散彈槍。而明軍發射的散子,只是直接把鉛子倒入抱管,超過三十步後就擴散的太快,難以打中目標。散彈射的更遠、更準也比較集中。

  • 3 # 火器工坊

    這點倒是沒錯,明代是一個火器盛行的時代,片中最後的火繩槍隊所用的火繩槍便是大明裝備普遍的鳥銃。大明朝的鳥銃,是仿製日本的鐵炮所制,槍管由兩個熟鐵鐵皮相套卷制,另由工匠以鐵鑽鑽孔,熟練的工匠過是一天能鑽取一寸,一個月方可完工。木質的槍托,採用的槍機為日式槍機,可以說這在當時是最為先進的火繩槍之一。

    除了鳥銃,大明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火器。比如火槍方面有從魯密國(奧斯曼土耳其)進貢的魯密銃,其長度要比鳥銃長了將近5/3倍,射程和殺傷力也是要遠高於鳥銃。寧錦大捷中,遼東的關寧軍憑藉著魯密銃和紅夷炮重創了皇太極的八旗軍,從而贏得了勝利。

    除了火槍,明軍的火炮也是威力十足。雖然佛朗機炮在歐洲已經被淘汰,但是它在大明又煥發了新的光彩。明軍出於對付遊牧民族的目的,將佛郎機的體積改小,這樣一來氣密性便比原體積更好控制。明代後期的各種戰車上都會裝備佛郎機來禦敵。另外天啟年間,中國又從葡萄牙人手裡買來了紅夷大炮-艦載前膛加農炮。在整個天啟崇禎朝的遼東戰場,明軍一直依賴著這種大炮的威力來和清軍作戰,並且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戰果。

    在一般的火槍火炮之外,大明還有很多概念領先世界的火器,比如自犯鋼火輪,這是戚繼光將軍發明的一種早期地雷,最早是對付蒙古人用的。後來王在晉想在山海關外建一城來作為緩衝,和孫承宗議論時孫督師所說的地雷便是這個。另外還有水雷、混江龍、出水火龍這種水戰武器,在抗倭援朝戰爭中,明朝水軍憑藉著這些怪傢伙重創了日本海軍。

    總而言之,大明晚期的火器水平之高,也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持平的,而修羅戰場那個場景,只是明軍火器的一個縮影。

  • 4 # 60絮語

    明朝火器為古代歷史最高點。原因很簡單。

    第一:敵人太多,北邊的、東北的、西邊、西南的、東部沿海的、自己內部的。實在沒那麼多機動兵力可供呼叫,那麼只能逼著大明提高作戰效率。

    第二:大航海時代,歐洲人一撥撥的來了,帶來了先進的火槍大炮。這些法蘭克人(當時世界對歐洲人的統稱)槍炮都很好用,特別是法蘭克炮,實在太好。不斷的進入大明,然後大明一邊買一邊仿製。所以法蘭克炮大行天下。

    注:“法蘭克”在明朝翻譯為“弗朗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落地11.5萬以內、價效比高的車有哪些推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