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盜旗wyn

    納粹德國一定會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除了既定戰略和希特勒的個人原因,最重要的是蘇聯肥啊,比利比亞肥多了。

    利比亞與德國隔著地中海以及法國、義大利,雖然法國政府和陸軍向德國投降了,但法國海軍要麼投降英國,要麼“投向大海”,德華人在地中海還是沒什麼像樣的海上力量。至於那個盟友義大利的海軍,純屬攢錢買了三輛蘭博基尼沒錢加油,造好三艘維內託級戰列艦之後海軍因缺油日常趴窩,就這還在想著攢第四輛,為數不多幾次大型海戰還被英國地中海艦隊各種毒打,全艦隊的傷害不如挖人跑去炸了幾艘戰列艦高。就這還談什麼制海權,憑啥從利比亞運回石油來。

    至於從大西洋派遣艦隊去地中海,那更有夢想。別看一艘俾斯麥就把半個英國海軍搞得雞飛狗跳,但拖家帶口馳援地中海跟單艦出門破襲能一樣麼?站在德國艦隊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奪取地中海控制權需要三步,首先打贏英國本土艦隊,其次把英吉利海峽和直布羅陀海峽沿岸的英國基地清乾淨,最後解決掉英華人在地中海的殘兵敗將,就可以開開心心運著石油回國了。仔細算來需要擊沉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大小航母大約二十艘,好吧我編不下去了,德國最後就只有七艘大船可以稱得上是戰列艦,這戰力對比比日本人的萊特灣海戰還絕望。再退一步說德國真的消滅了皇家海軍,那為啥還要去利比亞啊,真成郭德綱說的猴子了,定住七仙女去摘桃子?

    再者,毛子家除了冷點,可是有相當完整的產業鏈,以及各類豐富石油礦產、糧食和充足熟練的產業工人,這些資源德華人哪樣不缺,除了石油哪樣是現在的利比亞能提供的?

    所以哪怕毛子家哪怕再冷,道路條件再差,也得去那裡大漲,畢竟是陸戰,上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一眾名將,下有在西歐身經百戰計程車兵,中間是從一群從一戰時代優勝劣汰而來的職業軍官,打輸了大不了是實力不濟。而放著優質的陸軍戰鬥力不用,舍鞍馬,仗舟楫,正面硬上數量、質量雙重碾壓的皇家海軍,那才是真正的蠢貨行為,恐怕盟軍做夢都得笑出聲來。

  • 2 # 鐵匠工坊

    德國進攻蘇聯裡面資源是一個原因,但資源不是決定性原因。

    德國選擇進攻蘇聯是因為當時歐洲的區域形勢要求,資源問題只是一個次要問題。德國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如果不對付蘇聯,那麼東歐空虛之後就會導致德國在歐洲東部剛打下的大後方後院起火。

    二戰前期,德國先是憑藉閃擊戰的機動優勢迅速擊敗了捷克斯洛伐克,然後又在1939年迅速入侵波蘭,但是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蘇聯可沒閒著。在德國入侵波蘭的前一週,蘇聯和德國之間就在1939年8月23日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條約意味著在二戰的前期,蘇聯已經成為了瓜分東歐的實際參與者。

    為什麼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成了瓜分東歐實際參與者呢?因為這份條約明面上是兩國之間互相保持和平的條約,但是背地裡還有一份秘密條款,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3點:

    1、波羅的海地區如發生領土或政治變動時,立陶宛北部疆界將成為蘇德權力界限,在這方面,雙方將承認立陶宛在維爾諾地區的利益。

    2、如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蘇德將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勢力分界。維持波蘭獨立是否符合雙方利益,與及如何劃界,只能在進一步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

    3、在東南歐方面,蘇聯關心她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宣佈她在該地區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利害關係。

    這份秘密條約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德國戰敗後參與紐倫堡大審判的時候。同盟國方面才從當時負責簽署協議的原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的口供中得知,但是蘇聯方面一直不認可這個口供(但你不認可也沒用,因為當時莫洛托夫和裡賓特洛甫簽署的檔案被找到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約

    所以德國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之後,蘇聯人也在9月17日從東方入侵波蘭,兩方面隨後在佈列斯特實現會師。波蘭成功瓜分之後,蘇聯由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條約約定,在1940年先後吞併並且佔領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並脅迫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而此時德國已經對英法作戰,所以實際上德國與蘇聯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領土互相交錯的“鄰國”。

    蘇德邊境變化的年代動態圖,可以看出在1940年之後蘇聯和德國就已經是事實上的鄰國了

    儘管當時希特勒選擇與英法作戰,在著名的不列顛空戰之後又準備了著名的“海獅計劃”,妄圖跨過英吉利海峽攻佔英國。但當時存在的問題是,德國海軍實力不足,英國不存在實質性反攻歐洲的實力,只能在海上對德國禁運。此時德國的許多戰略資源基本上都是透過1940年簽署的《蘇德貿易協定》來獲取的。也就是說德國和英國只能隔海相望,誰都難以對誰構成足夠威脅。但是當時的蘇聯有著向西擴張的趨勢,也有著對外輸出意識形態的要求。在希特勒看來,如果不對蘇聯動手,就等於放任蘇聯日益強大,未來更難對付。

    不列顛空戰之後德國發現,不論從空中還是海上都難以對英國造成致命打擊

    所以希特勒就準備了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但是計劃也不是攻佔蘇聯全境,而是在1941年打通蘇聯在阿斯特拉罕至阿爾漢格爾斯克所連結的AA戰線以內範圍,並且能夠有效掌握裡海和白海的周遭交通。換句話說,消滅並且驅趕蘇聯在東歐對德國構成威脅的可能性。

    最後就算是退一步講,進攻蘇聯,打通AA戰線之後德國能獲得的也主要是蘇聯當時在莫斯科地區的工業產地、東歐的有色金屬礦區、烏克蘭的糧食產地,而不是石油產地。因為蘇聯的在東歐地區的石油產地主要是位於亞塞拜然的油田區,而亞塞拜然的巴庫油田本身的產量並不大,僅能維持蘇軍自己的應用。

    而且在蘇聯戰略撤退的時候也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政策,炸燬了當時油田的所有工業設施,炸塌了油井,以防德華人獲得。而至於蘇聯的大油田例如秋明油田之類的,基本上都在烏拉爾山以東的西西伯利亞地區,而且發現年代較晚,已經在二戰之後了,這個想法也不可取。

  • 3 # 穿越再現彼岸

    首先確定一點,利比亞在1912年意土戰爭後歸屬義大利,是義大利的殖民地,不是德國的。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在北非發動戰爭其主要目的是獲得中東的石油供應,如果英軍戰敗,德意軍隊會直通中東,佔領中東後,美國對蘇聯援助的一條伊拉克通道會被關閉,對戰爭的形勢會有很大影響。同時德意每年將獲得1100萬噸石油供給,這對德意軍隊的石油供給是一大助力,德國的裝甲部隊和空軍部隊不會為了石油而謹小慎微,會大方的使用自己手中擁有的石油資源,這對後期的戰爭影響非常大。

    假如利比亞在戰前發現油田,並投入使用的話,北非戰役的形勢將會發生變化,德意的軍隊將著重保護利比亞的油田,而非大規模進攻北非的英軍及其殖民地,不會影響德國進攻蘇聯。(利比亞距離義大利非常近)

    為何德國要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主要是為了不想雙向作戰,雙方劃定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蘇德共同瓜分了波蘭,當德國軍隊橫掃西歐國家的時候,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進攻芬蘭,迫使芬蘭割地求和;侵佔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等地區。蘇聯也積極拓展自己的戰略預備空間,防止德國的進攻。

    一、蘇德必有一戰。

    當德國經過慘烈的不列顛空戰後,希特勒認為英華人已經元氣大傷,無力進攻歐洲大陸,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沒有美國的幫助,英國確實不敢再次大規模進攻德軍。德軍和英法拼死拼活,蘇聯也在悄悄的拓展領土,這讓希特勒等納粹深感不滿和擔心。蘇聯和英華人眉來眼去,大有組成聯盟對付德意同盟的架勢,從整個世界的戰略大勢來看,蘇德必有一戰,雙方都在準備著。德國如果消滅了蘇聯,美國和英國就可能與德意日國家媾和,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日本也是一大助力,不用擔心蘇聯的進攻。(二戰歐戰形勢圖)

    蘇德之間的戰爭是你死我活的,誰勝出誰就可能主導以後世界的發展趨勢。

    二、蘇聯控制了德國的軍事發展潛力。

    德國本地的戰略資源缺乏,尤其是石油供應主要依賴羅馬尼亞的油田,年均供應德國600萬噸石油,蘇聯佔領的羅馬尼亞部分領土靠近羅馬尼亞油田的主產區,威脅德軍石油的供應鏈,等於卡住了德軍的命脈,希特勒等人如鯁在喉。

    隨著西線戰事的推進,德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進一步加大,這深深限制了德國的戰爭潛力,德國需要大量的有色金屬、鐵礦、煤炭、石油、糧食、木材等戰略資源。而這些在蘇聯境內就有,如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的石油、頓巴斯的煤炭和各種金屬礦藏,儘快佔有這些資源是發展德國軍事潛力的必須,而不是讓蘇聯卡住自己的命脈。德國入侵蘇聯基本是按照這些資源所在地的路線推開戰爭的序幕的。(油井)

    三、利比亞的石油影響可能是一場空

    單單一個利比亞發現石油並進行開採是滿足不了希特勒的胃口的,況且英國的海上軍事力量非常強,他們控制了地中海的海上區域,利比亞的石油能夠順利運送到義大利還是一個未知數。若如此,英國會傾盡全力遏制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利比亞的石油可能幾乎運不到歐洲本土。

    此外,二戰時期的北非戰場本來就是次一級的戰場,希特勒也沒有十分著力經營。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但不是決定戰爭的唯一因素。

  • 4 # 紅色手電筒

    利比亞除了石油還有什麼?而且當時利比亞是德國的盟國義大利的殖民地,而德國可要的不只是石油。德國是要一個穩定的工業原料供應地,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把化學元素週期表湊齊的國家,作為工業原來在合適不過了。找了一張蘇聯的礦產分佈圖。除了礦產,豐富的農業資源也是德國對蘇聯垂涎欲滴的原因之一。北非這邊出了石油就沒有別的東西。

    德國發動戰爭就是爭奪Sunny下的生存空間,作為已經進入到工業時代的國家,所需要的不止是石油煤炭鐵礦石等幾種,利比亞除了石油沒有別的什麼礦產資源,而蘇聯就不同了。

    同時,在二戰前利比亞是義大利的殖民地,並沒有德國的事,如果要從利比亞把石油運回德國,那麼首先要透過地中海,而英國的地中海艦隊控制著地中海,德國的船隊能不能運回石油來真的是很大的疑問。

    而蘇聯是透過陸路運輸礦產資源,德國從蘇聯獲得的礦產資源大都是透過陸路運輸的,或者是一部分走波羅的海,這條線路可以不受英國的封鎖,更加安全,況且如果能夠完全佔領蘇聯,那麼波羅的海就是德國的內湖了。

    從德國的軍事傳統來說,德國是陸軍大國,但是德國的海軍並不強大,佔領利比亞需要海軍出很大的力,德國自身的海軍實力是不足以完成從德國運輸部隊和作戰物資的任務。而向蘇聯進軍直接就可以動用自己最強大的陸軍。這樣對蘇聯用兵的收益遠遠高於搶先北非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結婚要20萬彩禮,如此高的彩禮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