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世平

    詩詞最重要的當屬意象和意境,其次才是押韻。它強調的不是"詩韻″而是"詩意"。

    從這個角度來講,詩詞的韻不是主要的,它是為詩詞的意象和意境服務的。如果詩歌的“意”和“韻”均屬上乘,那麼這首詩歌就無疑是精品,是成功之作。你看"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你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心園春·雪》)這些“韻”“意”俱佳的作品,無疑是中國詩詞的巔峰之作,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再來看一些韻腳雖佳卻缺乏意象意境之作,就要在詩歌(詩詞)上加隱號了。有的被歸入了童謠,像三國演義描寫董卓天怒人怨時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有的被納入順口溜,"太陽高高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有的被指打油詩,像"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張打油《詠雪》)。可以說,這些文字,缺乏了詩歌意象和意境這個主心骨,就被擋在了詩歌的殿堂之外了。

    說完了兩端,最後來說中間這一層,亦即題主說的無韻或韻律稍稍欠缺的作品。其實只要有一流的意境,韻律的要求也就沒那麼苛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形不害意。你看,家喻戶曉、流行於東南亞,甚至被日本寫入教科書的"月落烏蹄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不得不說,這首七言絕句的前兩句韻律堪稱經典,也把全詩的意境推送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後兩句的"寒山寺"和"到客船"雖然平仄沒有問題,但韻律這個就真的稍稍欠缺了。但這並重要,《楓橋夜泊》還是登上了詩歌的大雅之堂,並且出類拔萃到了極致。回到題主說的《登樂遊原》,因為流傳千古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是詩中的精品,不愧為成功之作。

    所以說,詩歌是以意象和意境立足的。如果把詩歌的整體看作紅花,那意象意境就分別是花瓣和花蕊,韻律只是襯托紅花的綠葉,有當然更好,沒有也無關緊要。

  • 2 # 梧桐樹邊羽

    經過初唐陳子昂、初唐四傑的努力,盛唐李白、杜甫、王維等人合力將唐詩推上了頂峰。中唐詩人劉禹錫、李賀、李益等人在無法超越盛唐意象的壓力下,開闢了各自精修的路徑,將邊塞詩、懷古詩各種小類別做到了極致。晚唐的政治風雨飄揚,詩壇盡是隱逸之氣和宴樂之像。李商隱開創了古詩朦朧詩派,與他本人個性和際遇有關,也與大時代的頹靡傾倒的氣象有關。

    但是,格律詩到這個時期已經是完全規範了。要麼是乾脆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要麼就是近體格律詩,不會再出現半律體、折腰體這些似是而非的作品。

    而詩是韻文。這個是從春秋時代就已經出現的詩都可以得出的規律,沒有節奏感,沒有韻腳的句子,不是詩。所以在格律都已經完成的時代,不可能出現不押韻的“詩”。

    即使在我們這個現代詩盛行的時期,同樣沒有不押韻的詩,甚至歌詞。

    那為什麼李商隱的《登樂遊原》讀起來不押韻呢?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是因為唐宋之後的元朝,北方語言南下併成為發音中的主流,而原來的中原發音被壓迫到南方,成為部分地方的方言。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普通話還是以北方語言為基礎發展而來,因為戰爭的干預對於語言發音傳承來說是突然的、不可預見的、沒有準備的,所以有很多字的發音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還好我們的韻書還在,也就是說我們朗誦閱讀元朝以前的詩詞,最好是能找到當時記錄發音的韻書,就能知道這首詩在當時是否押韻。

    而唐宋韻書流傳和影響最廣的就是宋末平水人劉淵編著的《平水韻》,這部韻書上承《切韻》、《唐韻》、《廣韻》,又整合了各種韻書中相近的韻部,相對寬鬆好用,不但有唐宋傳承,而且由於元朝的語音突變,《平水韻》卻一直不在變化,包括元明清的知識分子作詩的時候還是以此本為韻書,直到今天,我們還有人使用《平水韻》作古詩。

    所以,用《平水韻》來看看這首詩就知道了。

    事實就是如此,這首《登樂遊原》的韻腳字是“原”、“昏”,這兩個字在唐朝的發音是相近的,同屬於平水韻“十三元”部。

    同在一個韻部,在當時自然是押韻的。

    而不押韻的寫作,我們可以稱為散文,金句,俳句或者其它的什麼新文學形式,但是絕對不是詩了。

  • 3 # 老街味道

    問題: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押韻嗎,不押韻的寫作可以稱為詩嗎?

    前言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今天讀起來並不押韻: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古詩詞用普通話朗讀不押韻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等。

    主要的原因還是語音的變化,這裡也分兩種情況:當時押韻的詩,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詩人在創作的時候就已經讀起來不押韻了,但還是按照韻書來創作。

    一、當時押韻今天不押韻的《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原【上平十三元】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昏【上平十三元】

    古韻書《切韻》在隋朝制定,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唐人孫愐改編切韻以後著《唐韻》,成為唐朝詩人作詩、甚至科舉考試的押韻標準。《東齋記事》上說:

    “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

    這首詩中的原、昏,屬於宋朝平水韻的【上平十三元】,十三元中的字,在唐韻裡是三個韻部:【魂、痕、雲】。唐韻裡的這三個韻部很早就通押了,在唐朝就視為押韻。因此在宋朝的平水韻中乾脆就合併成了一個韻部。

    十三元里面這些字的押韻不是從唐朝開始,其實在南北朝就已經開始了。

    江淹是南北朝的著名詩人,江郎下面這首詩韻腳也全部符合《平水韻》的十三元:

    韓公淪賣藥。梅生隱市門。百年信荏苒。何為苦心魂。當學衛霍將。建功在河源。珪組賢君眄。青紫明主恩。終軍才始達。賈誼位方尊。金張服貂冕。許史乘華軒。王侯貴片議。公卿重一言。太平多歡娛。飛蓋東都門。顧念張仲蔚。蓬蒿滿中園。

    庾信《詠懷》也符合十三元

    庾信這個名字可能有些人不熟悉,但您一定聽到過杜甫的一句詩: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庾信的《詠懷》詩也完全符合十三元的韻部:

    疇昔國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寧知炭欲吞。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悲傷劉孺子,悽愴史皇孫。無因同武騎,歸守霸陵園。

    南北朝後期詩人的作品和唐宋詩韻基本相同。可見《切韻》的制定是參考了當時大多數詩人押韻慣例的。

    後來就有一個現象出現了,就是下面要說的問題。

    二、詩人作詩的時候,讀起來已經不押韻

    在清朝1860年的殿試考生中,有一位考生高心夔是肅順的幕僚,但是這位瞄著一甲狀元的高心夔卻在這次殿試中折戟沉沙。他的好友王闓運事後評價高心夔“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考生押錯了韻腳。清人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說這次考試規定韻腳要用“十三元”,結果他錯用了“十四寒”;也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一真、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二文.......

    總之,高心夔的試貼詩押錯了韻,最後僅僅位列四等,以至於”負幹濟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鬱郁以歿。"

    可見,十三元早就和生活讀音不一樣了。但是詩人們作詩卻一直按照隋唐的音韻系統(平水韻)來押韻。

    在《紅樓夢》小說中,也能見到用十三元押韻的詩。例如薛寶釵和林黛玉等人詠白海棠的詩,都是規定押十三元。

    薛寶釵《 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 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結束語

    在古人的詩話作品中可以看到,唐朝的發音到宋朝就有變化了,可是詩人們即使再元朝和清朝,也依然使用傳統的古韻作詩。

    詩詞押韻統一的標準化,對於我們今天學習古詩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上文說到的敕勒川(野yǎ、下xiǎ,押仄聲韻)、念奴嬌(入聲韻)也都是符合韻書標準的,但這兩首詩詞估計在元朝就讀起來不一定押韻了。

  • 4 # 李知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甚至涉及到了詩歌到靈魂。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並不押韻,但是也是詩。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押韻其實是詩歌寫作的一種規則,這種規則可以讓你寫出比較規整的詩歌,但是有時候,這種規則也是一種限制。《紅樓夢》中香菱跟著黛玉學詩,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有的詩歌可以不押韻?我個人覺得黛玉到對詩歌的理解很深刻。

    黛玉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這樣,我就拜你作師。你可不許膩煩的。”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主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再看李商隱的這首《登樂遊原》,最後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就是一句奇句嗎,如果陷入押韻的規則裡,李商隱就寫不出這樣的奇句,沒有這樣一句奇句,李商隱的這首詩歌就不會千古流傳。

    其實很多非常優秀的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古,為人稱頌,不是因為整首詩歌都很妙,往往只是因為其中一兩句詩,起到來畫龍點睛的妙處,猶如神來之筆,為整首詩歌披掛華彩。

    如黛玉所說,詩歌最重要的不是押韻,而是意趣。

    意趣真了,好了,連詞句都不用修飾。這讓人想到王維的詩歌,簡單,乾淨,但是意境深遠,詩中有畫,讀來非常舒服,想來非常優美。

    再看現代的詩歌,還講不講究押韻了,不講究來,那也是詩,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意趣,意韻,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城南。

  • 5 # 海陵燕蹁躚

    樂遊原(唐·李商隱)

      五言絕句 押元韻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是押韻的。因為古代格律詩的韻和現代的韻不一樣。像這首詩是押的平水韻十三元韻部。這個韻部和現代的發音差距很大,近現代人很難適應。應該說法叫該死十三元,就是說的這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中為什麼很多人的裝備看起來很好卻打不出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