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焦作媛姐LY
-
2 # 泊圖泊途
武松是最早提出招安的人,後來成了最堅決的反對者,從轟轟烈烈的英雄路到之後的妥協再發展成正式出家,武松的心境變化很大。武松的故事謝幕在出家之後。不得不說,在武松眼裡,魯智深更符合他的口味,在遇到魯智深之前,宋江應該算是他最佩服的人。
(《水滸傳》中的武松)
“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說起來也覺得奇怪,在忠義堂上最反對招安的武松確實率先提出招安的人。那是在武松大鬧了孔家莊之後,再次遇到宋江。二人在選擇之後的出路時選擇了不同的路線。武松要去投奔二龍山去找魯智深,宋江則去清風鎮找花榮。宋江希望武松隨他去,但武松說:“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這種口氣著實不像是能從武松嘴裡說出來。當然可能是是武松搪塞宋江,再有就是武松的的確確就想招安。
(《水滸傳》宋江和劉唐)
宋江和魯智深宋江給人溫暖總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給最需要的東西(基本上就是給錢或者賣情),武松那脾氣的人需要哄著點,柴進不慣著但是恭維別人恰恰是宋江最擅長的。此時本來名聲大噪的宋江更給武松一個“聞名不如見面”的印象。殺嫂後的一段故事,武松雖然背了很多人命,但是還未接觸很多綠林好漢,對皇帝怕是還是沒死心,直到上了二龍山。
魯智深對事物看待的非常透徹,這絕對影響了武松,而且佔山為王的日子讓武松嚐到了舒適的感覺,從此就打消了招安的念頭。待到樂和唱“招安歌”時,武松才有那種表現,內心已經和宋江生了裂隙。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
南征北戰武松雖然殺人不眨眼,但是不停的征伐也讓他逐漸感到厭倦,對於半隻腳踏入佛門的人來說,他的殺戮就像是軀殼在行動,而非他的本心。朝廷對他們的態度依然曖昧,昔日的兄弟死的死、殘的殘,他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拿到個說法就算給自己交代,給宋江交代,給死去的弟兄們交代。最後武松不想圖“封妻廕子”了,只想皈依佛門。此時同宋江的緣分也就走到了盡頭。
-
3 # 蕭武
武松和宋江的第一次交往,也是直接的交往,其實時間並不長,也就是在柴進莊上那一段時間。在那之後,兩個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武松也走上了自己一生中最為高光和精彩的一段時間。
武松和宋江在柴進莊上分別之後,先是在回老家的路上路過陽穀縣,在景陽崗上打死了老虎,然後就被知縣招入官府,當了都頭,接著發生了和潘金蓮的愛恨情仇,最後怒殺潘金蓮,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又殺了張都監全家,從此就徹底告別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只能浪跡江湖,落草為寇了。
從武松的表現和心境來看,在張都監府上被陷害之前,他對人應該還是抱有希望的,還是願意相信別人的,也願意接受被人的好意,不惡意揣測別人。但從他大鬧飛雲浦之後,又返回張都監府上,殺了張都監全家之後,他基本上就不怎麼容易相信別人了,對重新進入體制內基本上不抱什麼希望了。這也是他和宋江在孔家莊重逢的時候,拒絕宋江的建議,寧可上二龍山落草的原因。
等到武松和魯智深、楊志等人上梁山的時候,宋江在梁山的地位已經很高,這時候武松如果再去和宋江套近乎,那就有些巴結領導的意思了。對生性高傲的武松來說,這是他萬萬不肯做的事,所以他寧可和宋江的關係疏遠一些,也不願意擠到宋江跟前,成為李逵那樣的寵臣。反正樑山只要還打仗,他武松就總有用武之地,用不著這麼著急去巴結別人。
再一個原因就是,武松上梁山入夥的時候,宋江周圍已經有了更加親近的李逵、王英、花榮、吳用等人了,這是一個宋江身邊紅人的小圈子,武松如果要恢復到之前和宋江的關係,就要擠到這個小圈子裡去。但以武松高傲的性格來說,他未必看得上這些人,也不願意做小伏低,硬要擠進這個圈子裡去。更何況,他後來自己也有了一夥兄弟,也有張青夫婦這種鐵桿的支持者,自己就是一個小山頭。
再就是武松是反對招安的,這是導致他和宋江關係冷淡的關鍵原因。
雖然武松在大鬧孔家莊的時候就說過如果將來等招安的話,但這個話只是推托之詞,並不是武松的真心話。因為當時武松面臨的情況是宋江要帶他去清風寨投效,而他一心要去二龍山落草。所以他這麼說的意思其實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的意思,而不是表明武松有意要招安。因為對武松來說,招安只是個可能而已,實現的機率很小。
而且,武松上梁山的時候,不是他一個人去的,而是和魯智深、楊志一起,帶著自己的人馬加入到梁山去的。所以,他和當初一個人單槍匹馬到梁山落草的林沖是不同的,他不是勢窮來投,而是主動和梁山合併,是帶資入股。這樣,他反對宋江招安的主張,在松江看來就不是李逵反對那麼簡單了,會被視為是他的態度代表了二龍山眾人的態度。
因此,武松在上梁山之後和宋江的關係始終是敬而遠之,若即若離,表面上他對宋江始終是尊重和服從的,但實際上他對宋江一心招安的路線不以為然,而且是少有的幾個敢於公開表達出來的頭領之一。而在宋江需要他賣命的時候,他也從來沒有含糊過,該盡的本分和責任,他始終都是承擔著的。哪怕是招安之後徵方臘,早已經違背了他的初心,但出於兄弟義氣,他也始終如一的賣命。
-
4 # 舊事如煙
題主的字都錯了,應該是“陌路”,而不是“末路”。宋江和武松在柴進莊上相識,便認定了武松是個英雄人物,主動和武松親近,武松歸鄉,宋江十里相送,最後武松拜宋江為義兄。這個時期,宋江是急需人才,所以,見到武松這樣的英雄自然倍加欣賞,倍加親近,武松感動,投桃報李主動拜宋江為義兄。後來武松以二龍山三當家的身份,和魯智深、楊志一起上梁山入夥。成了宋江手下排位第十四的頭領,武松和宋江幾乎少有獨處,讓人感覺形同陌路,主要原因是:
第一,武松久聞宋江“及時雨”的威名,發自內心佩服,又見到宋江對自己如此厚愛,便從內心真把宋江當作自己的義兄。武松是真正重義氣之人,久歷江湖,早就聽聞宋江“及時雨”的威名和大義,內心對宋江十分佩服。所以他在柴進莊上,聽柴進說眼前這黑矮肥胖的漢子就是宋江,武松二話沒說納頭便拜,這是一個重義氣的英雄對自己的偶像發自內心的佩服和尊敬。而宋江親眼看到了武松相貌堂堂、儀表非凡,看得出武松是個有真本事的英雄人物,他想要做大事,就要四處網羅人才,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所以宋江主動示好武松,對武松極為厚愛,讓武松感激涕零。武松就是面皮薄,很容易把別人對他的這種好,當作了是真情,就如同施恩厚待他一般,武松也以為宋江真的是把自己當作親弟弟一般,他便也發自內心把宋江當作了自己的義兄,所以主動拜宋江為義兄。
第二,武松本就傲氣,在梁山上他自然不願意主動接近宋江。武松自己有著高強的武藝,也有豐富的江湖經驗,對人性還是能洞察三分的,因而武松向來認為自己不需要仰仗誰而過日子,憑自己的本事,走到哪裡都能吃上一口好飯,武松向來就有這種自信。武松第二次見到宋江是在孔家莊,二人分手後,武松上二龍山投奔入夥,宋江則去清風寨投奔花榮。直到武松和魯智深、楊志把二龍山經營得風生水起,孔亮因哥哥被青州知府和呼延灼捉走,便向梁山求救,因為這個機緣,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和梁山聯手破了青州城,三山歸了梁山。武松上了梁山之後,為人十分有分寸,宋江是山寨之主,武松只是他手下一個頭領,武松本就個性傲氣,不可能有事沒事主動接近宋江,看上去二者就沒什麼往來。
第三,武松上了梁山之後,看到宋江的為人處世,內心頗有點不以為然。武松和魯智深、楊志一起上了梁山入夥,大壯梁山的聲威。因為他們三個頭領都是武藝十分出眾的人物,加入梁山後,梁山的實力大大增強。也就是在武松加入了梁山之後,他親眼目睹了作為梁山之主的宋江,和此前作為私下兄弟的宋江,竟然有著根本的不同。宋江作為梁山之主,他處理事情、考慮問題,不再是僅僅從義氣的角度出發,更多的是從長遠的利益出發,或者從維護他個人權威的角度出發,做了一些事情,讓武松看了,心裡頗不以為然。比如授意吳用去賺盧俊義上梁山,用的手段極其卑劣,甚至可以說是無恥,這對武松來說,肯定是無法認同和接受的。內心對宋江自然也會產生隔閡,甚至會產生敵意。所以看起來他和宋江就形同陌路。
第四,武松內心反對宋江招安,與宋江道不同不相為謀。武松和宋江最大的分歧就在於:宋江主張招安,而武松反對招安。宋江主張招安是因為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要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之前在鄆城做押司,無法通達朝廷,為朝廷效力。做了梁山之主後,不斷對外作戰,攻城略地、攻州奪府,讓梁山和宋江揚名天下,朝廷震動,不得不對梁山和宋江高度重視起來,朝廷便提出招安,而這正是宋江內心所求。宋江認為這是他為梁山和眾兄弟找到的最佳出路,不再做草寇賊子,而是成為朝廷倚重的官員。但武松不這樣認為,他在陽穀縣、孟州城接觸了這麼多官員,對官員和官場已經完全失去信心,他知道招安之後,梁山眾兄弟必然沒有什麼好下場,不如落草為寇過得逍遙自在。正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回覆列表
武松和宋江二人曾經非常要好,可是為什麼在宋江提出招安後二人意見不合以致最後分道揚鑣呢?
二人起初結識於柴進家中,因一點摩擦卻不打不相識,後來重逢,武松提及朝廷想將他招安,但是其實他的本心並沒有想被招安,只是把宋江當親哥哥才推心置腹,而宋江聽了很驚訝,並得到啟發。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江後來一直執著於招安的原因。
在梁山108名好漢聚齊後,宋江趁酒興就說出了招安的想法,想聽聽眾位兄弟的意見。武松第一個就站了起來反對,二人不歡而散。為何本就是武松提起的招安卻在這個時候不贊同了呢?這就需要分析武松的經歷和性格了。
武松的哥哥武大郎被西門慶害死,而武松並沒有同大多數人一樣透過法律途徑解決,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替哥哥報仇。因為他對朝廷深深的失望,他知道哪怕西門慶進了牢中也能透過花錢打點出來,從根本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於是他決定親手殺了西門慶報仇,哪怕是受牢獄之災。
加上他的性格仗義耿直,他喜歡過著沒有算計的日子,官場的爾虞我詐實在是不適合他,官場也容不得他仗義為人、快意恩仇,所以他註定是融不進官場的生活的,而他對這一點很明白。何況他知道自己手上有很多人命,招安他也心虛。
他沒有那些家國的責任感,沒有那些家國情懷,對封官加爵也沒有慾望,對他來說,和志同道合的人整天喝酒比武才是他的所願,快意恩仇的江湖才是他希冀的歸宿。而且魯智深和楊志二人曾經都是朝廷的官員,最後還不是被逼上梁山,淪落為草寇,就這一點,他比宋江看的清楚,也許是宋江被朝廷許的進官加爵衝昏了頭腦,從這一點上看,二人三觀不同,選的道路不同,無法走的長久,最後的分道揚鑣也是註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