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通史
-
2 # 買就跌賣就漲
位面之子BUFF全開,世界意志主角光環軍團BUFF多重加身。一下就打了雞血全部變身超級賽亞人。你說王莽能打得過麼,王莽失敗是必然的。得不到地主階級的支援,以為把土地分給農民就可以了實際上地主掌握了重要的生產工具。農具 耕牛 種,所以你們以後穿越了要記得農民有了土地還不行關鍵是他要能種出來。
-
3 # Better學坊
昆陽之戰,劉秀以兩萬人馬擊敗王莽42萬大軍,簡直就是一個神話!
而所謂神話,其實就是一系列小機率的幸運事件,集中發生,幸運地砸到劉秀的頭上!
1,首先說指揮官的才能,在這一點上,劉秀肯定算是軍事天才了。兩軍對峙時,劉秀以小股精銳,直搗敵軍統帥部,摧毀敵軍指揮中樞!有這麼前衛的作戰思想,不是天才是什麼?
2,其次看對方統帥,新朝王莽由於得祚不正,時間不長,很多人才都還在猶豫觀望中,還沒開始跟新朝展開合作,這使得王莽用人時捉襟見肘,昆陽之戰中所用主帥王邑、王尋是一對草包,根本不懂軍事,麻痺情敵,被劉秀撿了漏。
3,還有就是奇異天象,這在現在來看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古人就信這個!交戰中,新朝陣營遭遇隕石轟擊,能不軍心大亂嗎?新軍可能看不到漢軍也有被隕石擊中的,但雙方軍隊鋪在地面上,那也是21比1,還是新軍被轟擊的多!最後還是歸為王莽得位不正,而天有異象不過是漢軍的一貫宣傳罷了。
-
4 # 風雪夢不逝
《後漢書》記載,昆陽之戰,王莽徵發了四十二萬大軍,還有"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百人","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也就是說不止招來奇人異士數百,更有珍奇怪獸。就差把"奧特曼、變形金剛"請來了。而劉秀呢,守城兵卒八九千,後突圍又帶來敢死將士三千。相形見拙,但劉秀最後卻以少勝多,一戰成名,這是一場載入史冊的戰爭,劉秀為何能取勝呢?一、綠林軍意志堅定。劉秀在戰前,穩定了軍心,兵將都有鐵血意志。本來綠林軍諸將見到這場面都嚇尿了。茫茫大軍,還有各種猛獸,諸將都想著棄城了。劉秀用自己的見識和勇氣說服了將領們,將領們都準備齊心協力,大幹一場,建立奇功。"今若破敵,珍寶萬倍,大功可成。"二、劉秀的戰術正確和勇氣果敢。有了守城的決心後,昆陽守軍堅不可摧,王莽大將王邑王尋派兵圍城數重,弓弩齊發,卻就是攻不下城。而劉秀藉機突圍後,帶來三千敢死之士。劉秀用了一招擒賊先擒王,帶領敢死隊直撲莽軍中軍大帳,手起刀落,斬了王尋。莽軍大亂,城中軍隊趁勢而出,莽軍潰不成軍,自相踐踏,正此時又雷雨大作,猛獸受驚,江水溢流,莽軍溺死者萬計,江水為之不流。王邑呢,帶著部將嚴尤灰溜溜的逃走了。劉秀優秀的戰術和視死如歸的勇氣最終讓他走向了勝利。
三、新莽主帥王邑,王尋的輕敵與傲慢。這兩人領了四十萬大軍,自然是不把任何人,包括劉秀放在眼裡。只到劉秀出現在眼前,他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些人是怎麼出現在中軍大帳的,王尋還在犯糊塗呢,就身首異處了。如果這兩人不輕敵,結果還真不好說。王邑逃回洛陽時,身邊只剩幾千人。四十二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劉秀,一戰定乾坤,聞名天下。無怪乎毛主席對劉秀評價: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
5 # 慵懶國王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案例,也是光武帝劉秀的成名之戰。有趣的是,劉秀因為這場戰爭,天降隕石,砸在王莽軍軍中,老天爺也來幫他的忙,被譽為“位面之子”。
一、昆陽之戰的戰前動員首先,昆陽位於今天的河南葉縣一帶,這裡當初就是個小縣城。交戰的雙方分別是農民起義軍—綠林軍(指揮官劉秀、王鳳,士兵17000人)和新朝正規軍(指揮官王邑、王尋,士兵43萬人)。
王莽新朝正規軍陣容有多豪華?指揮官是司空、司徒,由63家精通兵法的高階參謀、虎豹猛獸團、43萬將士(各地郡守帶頭)組成。可以說,新朝的王牌全都集合於這裡。
當然,昆陽不過堅固又不影響戰局的小城,43萬軍隊從各郡縣集結到來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這麼多人馬每日消耗的糧草是一個天文數字。昆陽也沒有那麼多空地來給新軍安營紮寨,所以昆陽城外最多10來萬人駐紮,其他路人馬在附近郡縣駐紮,形成對昆陽的包圍圈。
所以,昆陽攻堅戰只有王邑10萬人馬參與,而且還要再分幾股部隊,將昆陽城圍了十層,設立100多座軍營。同時,新軍配備大量攻城機械,來勢洶洶,昆明的綠林守軍王鳳等人一度絕望乞降,因為王邑的不許,只能咬牙支撐。
二、昆陽大戰的過程首先說明的是,劉秀在新軍攻打昆陽城之前就外出搬救兵了。適逢綠林軍拿下宛城,劉秀便將訊息傳到昆陽,一來增強昆陽守軍的決心,二來降低新軍計程車氣。劉秀成功運用了攻心戰,使新軍士氣大跌,為下面大戰的潰散奠定了基礎。
隨後,劉秀親自率援軍衝鋒陷陣,數次擊敗新軍,斬獲甚多,新軍的銳氣再度降低。同時,再度使用攻心計,散佈謠言說宛城10萬漢軍即將抵達,又是一招一石二鳥,新軍的銳氣可以說到了冰點,就連主帥王尋、王邑都開始驚恐。
到了後期,王尋、王邑為了約束部隊,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沒有他們的命令不許擅自出兵。結果,劉秀率領3000人敢死隊挑戰雙王,雙王仗著自己人多勢眾,雙方軍隊開始單挑。結果一個衝鋒,王尋就掛了,王尋的中軍被打垮,其他新軍不敢前來支援。昆陽守軍聽到外面殺喊聲,奮勇出城,與劉秀軍內外夾擊,將王邑軍包了餃子,王邑軍損失慘重。
而這42萬新軍有很大一部分是將貧民百姓強徵而來,可以說軍隊有很大一部分是烏合之眾。這些百姓也是恨透了新軍,臨時反水,來不及反水的都死在逃跑踐踏中(一般戰場折損率最高的死法)。碰巧大臺風、大雷雨,新軍士氣全無,潰散而逃,屍體將河流填滿,王邑等人正是靠著這些死屍逃出生天,至此昆陽大戰落幕。
三、昆陽大戰取勝的原因在我看來,這場戰爭還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指在劉秀對新軍的大戰中,發生了大臺風、大雷雨等極端天氣和隕石降落等天文奇觀,使新軍的行動更加遲緩,封建迷信更造就了新軍的人心徹底崩潰,導致自相殘殺,相互踐踏。
地利是指劉秀對新軍大戰中,內有昆陽城守軍,外有自己統帥的援軍,內外夾擊,成功地將王邑的核心軍隊包了餃子,從而為大破新軍佔據了地利上的優勢。又因為水,敵軍死屍將整條河流填滿,可見逃命也是要付出最沉重的代價。
人和主要是五個方面,第一是昆陽守軍頑強地堅持。第二是王邑、王尋等人的驕傲自滿,不給昆陽守軍活路(投降),往死裡逼。第三是救援的將領被劉秀說服,一條心地跟著劉秀幹。第四是宛城新軍投誠,解決了後顧之憂。第五是王莽的新朝不得人心,42萬大軍有很多是抓貧困百姓來充數的,這些貧困百姓在心底就是反新的,面對潰敗,要麼臨陣反水,要麼趕緊逃命,怎麼肯能為新朝賣命呢?
同時,劉秀的攻心戰也是發揮到極致。一方面自己勇猛當前,提高整體軍隊計程車氣。另一方面編造謠言,動亂新軍的軍心。在無形中就擊潰了新軍的銳氣、軍心,這比後來的大潰逃更可怕!
-
6 # 趙劉果兒
史載;根據昆陽之戰的雙方實力來看,敵對雙方在昆陽地區投入的總兵力約50比1,一方面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一方面是猶如驚弓之鳥。大戰一觸即發,而劉秀毫無勝算。
眾所周知;昆陽之戰號稱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為典型的以弱勝強案例。我們知道昆陽之戰是影響中國古代戰爭史的一大壯舉,但以弱勝強的真實情況,卻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樣。真相往往令人匪夷所思。為了鎮壓起義隊伍,王莽任命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為主帥,調遣天下精銳大軍,集兵43萬餘眾,對外宣稱百萬大軍,王莽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湧向昆陽之地。而此時昆陽城內守城的漢軍兵力數量不過數千人,昆陽城留守的漢軍主管王鳳由於膽小如鼠,主動向王莽投降,在遭到敵軍拒絕之後,城內守軍惶惶不可終日。劉秀無力抗衡,所以出城請求支援。
午夜時分,劉秀率領一支小分隊,悄悄溜出了昆陽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殺入王莽大軍的中軍大帳。敵軍猝不及防,劉秀夜探敵營成功。於是他們快馬加鞭趕到定陵和郾城,把綠林軍的全部家底都開赴到昆陽陣地。昆陽城小,但屢攻不下,幾天之後,劉秀所率增援的綠林軍悉數抵達昆陽城外。劉秀組成千人敢死隊,在距離敵人千米之外一馬排開,伺機衝鋒敵人大營。敵方見對劉秀人少得可憐,壓根就沒有把他們當一回事。劉秀利用敵軍立足未穩之機,一馬當先帶領敢死隊殺入敵軍大營,直奔敵軍主帥王尋、王邑中軍主帳一路掩殺奔襲。在敵軍主帥王尋尚未清楚是什麼情況的時候,腦袋就以及搬家了。而綠林軍的大隊人馬也隨後殺到,直襲敵人的陣地。
此時;昆陽城內的王鳳、王常也下令開啟城門,城內守軍傾巢而出,前後圍殲敵軍。此時此刻,四海龍王應劉秀之邀,也火速趕來助劉秀一臂之力。頃刻間,狂風呼嘯,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而王莽大軍見中軍大營陣亂,二位主帥亦被誅殺,大軍頓時亂作一鍋粥,瘋狂潰逃,再也不聽指揮了,四散狂奔,就這樣,劉秀帶領敢死隊於千軍萬馬中,取敵軍主帥首級,如入無人之境。
史書記載;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再加上天公作美,突然之間狂風暴雨、驚雷震天、飛沙走石、江河暴漲。結果就是那百萬大軍,奔逃一停、踩死一停、淹死一停、殺死一停。
對於這一場戰役的成功而言,不可缺少的是一個核心人物,這個領導人物就是這支隊伍的靈魂支柱。劉秀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靈魂的領軍人物。在昆陽戰役中,劉秀憑藉其非常冷靜的頭腦審時度勢,及時分析敵我雙方的軍事態勢,思索正確的戰術謀略。還有就是民心所向,王莽執政的一方由於殘暴,所以沒有民眾的支援率,自古以來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以至於,昆陽戰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更促使自己日後走向帝王之位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您說的昆陽之戰,在中國戰爭史中堪稱以弱勝強的典範。此戰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程序。
王莽部實力:
司空王邑、司徒王尋,兵力約43萬。但號稱百萬(你懂的),兵進昆陽。
劉秀部實力:
狀態-困守。兵不過三千(初期對峙時),後劉秀收攏的兵士入城加一起也不過一萬多人,不到二萬。留守王鳳等人向王莽軍乞降。但由於王莽軍過於託大,對劉秀部守軍根本不屑一顧,所以拒絕王鳳等人的投降。
一方不屑出擊,以逸待勞,一方是驚疑不定,生路斷絕(王莽軍不受降)。
蔑視之後是軍事行為上的輕視。
司空王邑、司徒王尋兩人僅僅是帶了一萬人巡視陣地。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
他們還下了道死命令:“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就是說各部按部就班不得擅動。
百萬大軍既不敢、也無法出擊。
結果就是百萬大軍眼瞅著劉秀帶著三千死士斬殺了主帥王尋,然後“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
最終,生路斷絕的戰勝了勢在必得的。這就是昆陽之戰的“以弱勝強”。
“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