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範小王子
-
2 # 書山勤為徑
書法和寫字最大的不同就是書法可以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寫字是偏向實用的書寫,要求文字工整易辨識。既然是書寫,既然是表達,那就需要書者達到一種狀態。一種任情恣性的狀態才可以自由的表達。這就需要散。那麼什麼是散?散掉什麼?所謂散,就是放鬆,或者卸下包袱之理解。散落一地的散,那麼什麼散落一地?懷住抱住的東西,佛家講,放不下的東西。與表達無關的東西。比如這個筆不好用了,那種紙太薄啦,這個字形寫的不好看了,那個筆畫有點失敗了,趕緊寫完還得去做飯了,隔壁老王叫我去釣魚了等等。所以一件偉大的書法作品,都是散之後的作品,比如蘭亭,比如祭侄,除了情感的噴發,沒有刻意的安排佈置,只有無我無筆無字的狀態。所以,古人對抒情的理解,也是書法之所以成為書法的關鍵。
-
3 # 國教童蒙學堂
首先,對問題本身先做一下更正: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這句話出自漢代書法家蔡邕《筆論》,原問少一個“欲書先散懷抱”的散字。
蔡邕是位多才多藝的學者,他在書法方面擅長多種書體,關於書法的著述也很多,《筆論》只是其中之一。
蔡邕在另外一篇著述《筆賦》中寫到“書乾坤之陰陽”,點明瞭由毛筆創作的書法,是一種黑白藝術,書法之美和陰陽運動變化的和諧統一是分不開的。“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借書法來抒發性情,把“書”解釋為“散”,認為揮運之前,要“先散懷抱,任情恣性”,這就是說要做到意在筆先,書在情後。
《筆論》的這一段,蔡邕強調了“情”、“性”、“懷抱”在書法創作中的先導作用,而他本身多才多藝,也是性情中人。蔡邕精通音律,善於鼓琴,琴藝在當時堪稱一絕,他所製作的“焦尾琴”,是天下四大名琴之一。他的詩文也很出色,傳世作品100多篇,他沒有多少缺點,也沒有多少心眼,所以,當董卓死訊傳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忙著撇清關係,他雖然在董卓死對頭王允家中,仍然頓時捶胸嚎啕,一路奔去,撫屍大哭。也因此,他被王允關進大牢,橫屍獄中……
就是這樣一個有氣、有血、有力量、有骨頭、任情恣性的人,才能將書法與抒發情懷的藝術本質,以最簡明的語言闡釋清楚。
漢代以前,從未有人將書法與性情聯絡起來,蔡邕是首創,引領了整個書法美學思想史。有人說蔡邕太過感性,但這是他的缺點,就是講得不夠全面,因為無論在書法創作前還是創作中,都需要“先散懷抱,任情恣性”,情感是貫穿書法創作過程始終的。
以孫過庭的論述為例,孫過庭在《書譜》中強調“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對書法藝術的抒情做了更加深刻、細緻的探討。他改造和昇華了古文字創造“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
如果把這個“身”比作創作者自身,書法藝術的奧妙,就在於每個個體的不同,主要也是個體自身的性情不同。“波瀾之際,浚發於靈臺”,這裡的“靈臺”就是心靈。筆底的波瀾,是從疏通了的心田流出來的,推波助瀾每一個筆畫的起行收和最終走向,是由感情來發動和促進的,只有既掌握了筆墨技巧,又能夠“浚發於靈臺”,書家筆下才會“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
孫過庭這一段,已經將書法與音樂通感了,昇華到另外一個境界。
但是,請先彆著急,我們接著看蔡邕的《筆論》,在“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這一段之後,他接著說:“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這段描述,非常生動地總結了書家創作時的最佳精神狀態。
蔡邕同樣強調書法家的主體作用和個性魅力,他認為,墨跡能夠最佳地呈現出書法家創作時的心理狀態,二者有直接密切的關係,由此,書法是一種手腕、筆下的運動,也是一種精神活動。一副作品是否成功,也取決於書法家的內心世界。
這裡有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作者的墨跡中,能感受到非常強烈的悲痛、憤懣等情感,通篇用筆如潮水洶湧,氣勢磅礴,縱筆豪放,雖然中間批改痕跡多處,仍不影響整篇作品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而成,完全不顧筆墨之工拙,墨跡也隨情緒起伏,將精神狀態自然袒露無疑,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蔡邕在《筆論》中還論述了書法應取法自然、追求形勢的生動之美:“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這一段的描述,相比孫過庭與音樂通感之說,更加有細節,不僅有聽覺,還有視覺動感、觸感等等描述,可以說是如同電影一般,非常立體的畫面了。
蔡邕死後,百姓為他畫像祭奠,朝野上下為之流涕,著名學者鄭玄嘆息說:蔡邕一死,漢朝的歷史,誰還能說得清楚!
而我們,也只能在他留下的字字句句中,感受代表一個朝代審美的“任情恣性”了。
-
4 # 麓風軒
這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筆記》中的一段話,也是書論中的名言: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書法的要旨,就在於散。你若想要寫的時候就要先舒展胸襟,放縱性情,然後再去書寫;如果迫於事勢,即使採用最好的中山兔毫筆來寫,也寫不出好的作品來。”
(蔡邕畫像)
這段話怎麼理解呢?這段話主要論述書法者應該有的精神狀態。一個書法家在創作時候的精神狀態如何,對作品成敗而言至關重要。如果迫於事勢,影響創作心情,即使毛筆工具再好,也寫不出好的作品。
因此,蔡邕提出,書法創作時先要胸懷瀟散隨意,書寫時要高度集中思想,只有把兩者很好的統一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書寫效果。
書寫者一般都有這種體驗,有時候急迫想要創作一幅佳作,卻屢屢下筆不甚滿意;而往往在無意之中隨筆寫下來的東西,卻更有書法味道。
(《蘭亭序》區域性)
舉例來說吧:王羲之創作《蘭亭序》的時候,是在河邊群賢聚會、喝酒賦詩、惠風和暢、酒至半酣的狀態下書寫的草稿之作,非常隨意自然;等到酒醒想要認認真真再來創作一幅時,卻寫出來的總也沒有原先的精彩。
再如,《韭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在午睡剛醒,慵懶散漫的精神狀態下的隨意之作,寫的內容也是生活小事,因而一派簡淡瀟散,形散神聚,天真自然。若是正正規規地寫,不知寫出來又是什麼八股之類!
(《韭花帖》區域性)
結語:蔡邕的這段論述,對後世的書法創作影響非常巨大,衛夫人、王羲之、王僧虔、歐陽詢等等,都受其影響,也有類似的闡述。這些精闢的論述,對我們學習書法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更多書法技巧內容,敬請關注——
-
5 # 微詩陽春白雪
書法中的"書者散也,欲書者先懷抱"怎樣理解?
書者指書寫者,散也,散字應廣義去理解。散,散發,擴散,放射,抒發,是一種開放的狀態,是一種搜尋萬物為我所用的狀態;是放飛自我自我遨遊於知識海洋的狀態,是想象聯想類比修飾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狀態。下面用首詩來表現書者散也。
《書者散也》
書法之源妙妙妙,
發散思取找找找。
千山氣勢瀑布化,
明月朗照瀟瀟灑。
龍游大海騰巨浪,
虎歸山林百獸慌。
移情別戀花草上,
蝴蝶戀花舞若狂。
蜻蜓點水留愛意,
荷花亭亭玉立芳。
千姿百態會筆下,
鬼神震驚強中強。
欲書者先懷抱。這裡就要理解"懷抱"的含意,許多人把"懷抱"理解為恣意任情,洶湧澎湃之意。
我個認為"懷抱"的真意應是"胸有成竹”。懷者,懷才者,抱者,抱負遠大矣。"懷抱"者,才藝滿滿胸有大志也。有詩為證!
懷抱天下我所有,
龍飛鳳舞筆下走。
飛流直下造氣勢,
鷹擊長空才運收。
巧布空間白計黑,
輕重緩急飛瀑流。
胸有成竹天下定!
妙筆生花戀回眸。
-
6 # 子衿書法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
解釋:書者,書寫。者,助詞,無詞意。散也,遣散。疏散,散發。也,助詞,無詞意。
欲書先散懷抱。書寫前先把心裡面的事情遣散。懷抱,內心,胸懷。
斷句在文字中很重要。少一個標點符號,就令詞意大變,讓人無法理解。所以,在惜字如金的文言文中,一字之差,便風馬牛不相及。你的題中少一個逗號,還少了一個‘散’,所以讓人費解。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所作《筆論》中開頭的二句話。大意是:‘作書寫字,是情感的散發。要作書寫字之前,先應放鬆情懷’。
蔡邕《筆論》全文也就一百來字。說的是寫字時的心理因素。在寫字時,應該把心裡面的雜念放下。若是為其它事情所逼迫,心裡面在想著其它事,坐在書案前的只是一個軀殼,即便是最精良的筆墨紙硯,也難以寫好。蔡邕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毛筆書法筆法的奠基人。由他創立的筆法體系中,誕生了張芝、鍾繇、王羲之等一大批的書寫巨匠。他與堂谿典等人寫定的《六經》文字,其中一部分由他書丹丹於石,立於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石碑始立之時,觀看者的車馬,塞滿了街道。他曾在鴻都門前,看見僕役用惡帚在地上寫字,其字別有韻致,受此啟發,創造了‘飛白書’。筆畫微微不滿,神飛韻逸。飛白書現已經失傳。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中國書法,正因為書寫的工具:毛筆的柔軟,產生出來了千姿百態的意趣。
放下雜念,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刨無不善矣。
回覆列表
藝術創作是一個自由王國,是創作者對自己心靈的無拘無束的自由展現。不良的心情和環境影響會對藝術作品造成很大的傷害。孫過庭在《書譜》中對五乖五合的論述也體現了這一點。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要守住自己的一方淨土,在創作時要擯棄功利思想,進入無我世界,才能創作出上等的藝術品。那些充滿銅臭氣的創作必然會沾染庸俗和欺世的風氣。當今一些藝術大家為宣揚自己進行的一些奇葩表演,不僅形象令人噁心,就是“作品”有幾個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