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不留名

    突厥:6世紀中期,遊牧在阿爾泰山一帶,後控制東起興安嶺、西到裡海的廣大地區。

    回紇:原住色楞格河一帶,8世紀中期,控制東起黑龍江、西到阿爾泰山地區。

    靺鞨族:活動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7世紀中葉後,黑水和粟末兩部強大起來,黑水在北,分佈在黑龍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

    南詔:分佈在雲南西北洱海一帶。

    吐蕃:青藏高原。

  • 2 # 求真知史

    我是求真知是,和大家一起探討有趣的歷史。

    隋唐時期,隨著中央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四周的民族分佈相對穩定,唐太宗也被各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唐朝時期形成了塞北以突厥、鐵勒諸部薛延陀和回紇、西域吐蕃、南方南詔、東北渤海等民族與政權的分佈格局。

    突厥在隋代分成東西突厥,東突厥又稱北突厥。唐代初年,東突厥滅亡,大量突厥人內遷,唐在北部河北道和關內道設立了大量羈縻州實行管理。西突厥與東突厥以金山為(今阿爾泰山),曾一度“東至突厥國,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

    在當時鐵勒族群的部落中,最有名的便是薛延陀和回紇。其中薛延陀在突厥敗亡後曾一度建牙於鬱督軍山(蒙古杭愛山東段),控馭漠北。天寶以後,回紇越來越強盛,形成了“東極室韋,西至金山,南控大漠”的活動範圍。唐末回紇內亂,在唐的攻擊下,回紇逐漸衰亡,部眾西遷南徙到各地。在西部地區還有以党項羌為代表的眾多羌人部落,唐代曾設立大量的羈縻州來安置諸羌部落。同時西遷的慕容鮮卑部以青海湖為中心,建立了土谷渾政權。

    吐蕃起於藏南雅隆河流域的悉勃野部。贊普松贊干布征服諸羌,遷都邏些城(拉薩)。安史之亂以後,唐內亂,吐蕃乘虛攻破長安等地,河西、隴右道及建南西部的部分州縣盡失,一度形成由賀蘭山、六盤山經隴南到大渡河為界的界線。晚唐時期,河隴地區一些州縣迴歸到唐朝控制的範圍。唐開元、天寶年間,以雲南大理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民族政權南詔,。其核心是烏蠻的六詔,勢力北至今大渡河,東至遵義一帶,西與西藏相接,南達緬泰地區。在南詔境內,還分佈著眾多民族,如著名的有弄棟蠻、河蠻、施蠻、順蠻、磨些蠻、撲子蠻、尋轉蠻、黑齒蠻、金齒蠻、豐巴蠻、粟慄兩姓蠻等。東北地區在唐代主要有突厥、奚、契丹、室韋、靺鞨等民族分佈。契丹為東胡一支,曾臣屬於突厥,唐代契丹居“潢水之南,黃龍之北”的鮮卑故地,在今遼寧至內蒙之間,東與高麗為鄰,西與奚國接。同時在契丹東北的呼倫貝爾湖、額爾古納湖一帶分佈著室韋族,為今天內蒙東部蒙古人的先民。在原來肅慎之地興起了一個靺鞨民族,其“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接高麗,北鄰室韋”,有十多個大的部落,其中以黑水靺鞨影響最大。

    唐朝時期版圖不斷擴大,雖然四周有突厥、回紇、吐蕃、南詔等民族不斷稱雄,但是唐王朝依靠強大的國力將疆域範圍北越過陰山,設立單于都護府和安北都護府,南至現今越南設定交州,西至巴爾咯什湖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 3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民族比較秦漢時期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

    五胡亂華時期曾經馳騁中原的五胡蠻夷們已經悄然的退出舞臺,他們或是由於過度殘暴而被滅族,比如著名羯胡,或者是像河流匯入大海一樣,像一粒粒歷史的塵埃融於到華夏漢族的汪洋大海中去,說道這裡提一句,有人在網上惡意詆譭我們民族,說我們的民族不夠純粹,但是我要說的是,我們漢民族古往今來一直是汪洋大海,無論曾經多麼雄壯的江河最終都會流入大海,而河水匯入海洋,只能成為海洋的一部分,決不能夠改變海洋的性質。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鮮卑人、氐人最終都完全融於到漢民族之中,而拒絕融合的只能向更加偏僻和邊遠的地方遠徙。

    唐太宗時期的版圖

    隋唐時代,五胡已經退場,而在塞外這片神奇的舞臺上,從來都不缺乏對生活有著美好憧憬的蠻夷進行角逐。

    1.東北

    在遼東東部和北韓半島北部有建國600年的高句麗人(扶余人),北韓半島南部則是扶余人的百濟國和南韓人的祖先新羅,後來百濟和高句麗被唐朝滅亡,遺民或者逃亡日本,或者被遷往遼西和中原。

    隋朝時期的高句麗

    在高句麗以北則是靺鞨人,當時分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粟末靺鞨在高句麗滅亡後,建立了渤海國,後來被遼國所滅,而黑水靺鞨則東北更北的地方,他們是後來馳騁中原的女真人的金國的祖先。

    2.北方塞外

    北方塞外最早是突厥人勢力範圍,突厥人曾建立強大的突厥汗國,但是後來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時期滅亡東突厥,唐高宗時期滅亡西突厥,但是武則天時期已經降服的突厥人叛出塞外,建立了後突厥,後來被唐朝滅亡。

    強盛時期的突厥汗國

    在靠近長城以北的地區,是契丹人的活動範圍,具體位置在遼西一帶,武則天時期,契丹曾經發生反唐暴動,但是被唐政府鎮壓,此後一直臣服於唐朝。

    此外在塞外還有著薛延陀部族,東突厥被滅亡後,薛延陀也被唐太宗滅國。

    3.西北

    西北之地的西域之地是分裂之後西突厥,西突厥被唐高宗滅亡之後,這裡成為回紇人也就是後來維吾爾族的祖先活躍之地,安史之亂後,回紇人和吐蕃一起佔領了整個西域、

    西北之地的青海地區生活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從遼東遷入的鮮卑人吐谷渾,他們和慕容鮮卑是近支,他們4世紀左右立國,知道7世紀末被吐蕃人滅亡,後來融於吐蕃人。

    4.西南之地

    隋唐時期青藏高原是吐蕃人的地盤,這一時期是吐蕃人最強盛的時期,他們在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國後,迎來了自己的強盛時期,他們利用熟悉適應高原氣候的先天條件,從高原的北面、東面、南面、多路出擊,攻擊唐王朝的西域、隴右、蜀中等地區,對唐王朝形成巨大威脅,安史之亂後,整個安西都護府、河西和隴右之地全部被吐蕃人佔領,知道8世紀漢人張議潮發動起義,才將河西和隴右恢復為漢家江山。

    安史之亂後吐蕃和南詔

    隋唐時期雲貴地區生活著今天白族的祖先六詔人,唐玄宗時期六詔中的南詔,幹掉其他部落強大起來,建立南詔國,這南詔後來就是著名段氏大理國的前身,直到元明時期才被徹底納入版圖之內。

  • 4 # 江雨燕

    隋唐之前是南北朝時期,再往前一點就是大分裂時代五胡十六國,臭名昭著的“五胡亂華”就發生在這一時期,所以,我們就以“五胡亂華”為契機,梳理一下隋唐時期的民族分佈情況。

    “五胡亂華”以後的民族分佈情況

    “五胡”即指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分佈在西北以及北方的遊牧民族,“五胡亂華”的時代背景是西晉發生的“八王之亂”,由此導致這些遊牧民族趁西晉政權內部陷入混亂後趁機南下,製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歷史慘劇。

    這些遊牧民族的強勢介入引發了“永嘉之亂”,西晉王朝覆滅於匈奴之下,其實這也是西晉王室自吞惡果,自漢以來中原王朝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其實並不算十分抗拒,相反還遷徙了一部分胡人到塞內同漢人雜居。如漢文帝時,晁錯就建議用重賞厚酬招胡民實邊,到東漢光武帝時亦曾徙南匈奴數萬人居西河,以至於到了晉惠帝時,形成“關中人口百萬,狄戎居半”的局勢。

    因此,晉惠帝時期的江統還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徙戎論》,明確提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其實這不是所謂民族主義者的偏見,江統在《徙戎論》中從商周時代逐步討論了這些異族的種種不軌行為,所以才提出“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的建議。

    說明當時漢人和這些異族的矛盾和危害已經逐步顯露,但晉惠帝沒有采納,其實乃是因為自漢以來中原政權都採取的是“用胡”政策,譬如漢靈帝藉助匈奴人的力量平定黃巾之亂,曹操也把胡人編入自己的軍隊,晉惠帝更是讓胡人入朝為官,但這些都並沒有促進胡漢民族融合。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漢人自身也要揹負一定的責任,江統在《徙戎論》明確指出“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說明當時漢人輕視壓迫胡人的現象廣泛存在,由此導致社會矛盾的產生。以至於僅僅十年後就發生了“五胡亂華”的事情。“五胡亂華”以後,晉朝王室“衣冠南渡”,建立起東晉政權,而北方則被胡人佔據,並相互割據,建立國家,此是“十六國”時期。

    不管是“東晉十六國”時期,還是後來劉裕代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西北以及北方的鮮卑、烏桓、高句麗、丁零、羯、南匈奴、匈奴別支鐵弗及盧水胡、羌、氐、巴人等等在當時被視為異族的民族入主中原已然成為事實,所以這一段時期既是大分裂時期,但也是胡漢民族相融的一個時期。

    隋唐的民族分佈情況,各民族經歷了融合與消失的過程

    進入南北朝以後,“大一統”思想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北魏統一北方後,形成和南朝對峙的局勢,在經歷分裂之後統一於北周,後又被楊堅的隋朝取代。由於採取禪讓的方式使楊堅平穩的繼承了北周政權,而北周對北方的統一使各部少數民族融入與漢族的生活中,這些民族要麼透過融入漢族生活而逐漸被同化,或被周邊的吐蕃、突厥等吸收。

    “東晉十六國”時代這些異族建立的政權已然不復存在,同時這些異族也隨著各自政權的瓦解而分散,所以隨著這一段民族融合歷史的發展,隋唐建立以後的民族分佈情況已然同“五胡十六國”時期各民族割據建立政權的情形已經截然不同,在經歷分裂與融合後,各民族透過遷徙與同化的方式加入不同的民族之中。

    因此在隋朝時期形成以北方突厥、高句麗、北部室韋、契丹、靺鞨、西突厥、吐蕃等主體民族,基本上已經不復“五胡十六國”時代各民族林立,相互攻伐的境況,應該說正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各民族都完成了融合與消逝的一個過程。

    而隨著唐朝的建立,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不斷髮動對外民族的戰爭,疆域達到空前遼闊,先是政征服東突厥,設定安北都護府和單于都護府,李世民“天可汗”的尊稱主要來自於東突厥滅亡後北方各部民族對李世民的尊稱。

    在這一時期,李世民相繼發動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等周邊各國的戰爭,尤其是在取得對唐朝的主要軍事威脅東突厥的勝利後,讓東北以及西域諸多小國附屬於唐朝統治,李世民由此被尊稱為“天可汗”,其威勢一度達到“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以及“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的統治關係。

    除卻吐蕃由於李世民採取和親政策,故而雙方並不屬於統治關係,唐朝周邊民族地區已然被納入唐朝版圖,而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民族的不斷融合,像鮮卑、契丹、匈奴等民族都經歷了消失和融合的過程,尤其是在宋代北方基本主要以蒙古族為主體,儘管期間湧現諸如西夏羌族、遼國契丹、以及吐蕃、回鶻等民族政權,但隨著元明清以後,逐漸形成我們現今的民族分佈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為不努力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