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山舉目

    教書育人是一體化的工程,根本沒有辦法完全分開,也不可能分開。

    在育人方面我們得承認孩子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有些人認為在85%的程度上是由家長決定的,是由家庭決定的,孩子的素質如何,主要是家長說了算,家長的言傳身教太重要了。

    在教書方面好多人認為,老師應該全力以赴,對那些可以造就的學生,習慣好的學生,儘量讓他們成才。多了一些習慣特別差的孩子,讓他們既要成人,又要多多少少學一些知識。整體來說,老師既承擔著教書的責任,也承擔著育人的義務。

    其實家長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孩子永遠的老師,把家長和老師這兩個角色嚴格的區分開來是不太容易的。

    只不過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從知識的傳授角度來說,這個重點轉移到老師身上了,家長退居次要位置了。

  • 2 # 半隻文藝貓

    好像挺有道理的,但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從這個角度出發是不是就可以認為,孩子不需要去學校學習,有父母的“包辦”就夠了呢?

    我相信有的父母可以勝任,但有的父母可就不一定了?你猜,能勝任的父母有幾成?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門生三千左右,然而學業有成的弟子有七十二人,又稱“七十二賢”;這說明了什麼?說了了咱們孔大聖人的成材率不是很高,換算下來成材率在3%~5%之間。

    還有一個問題,你知道孔子逗我孩子,孫子是誰嗎?他的在歷史上都有多大的成就?

    如果不去仔細查詢的話,那麼說實話我真不知道;你們知道嗎?

    換句說:咱們得孔大聖人的家庭教育也不是很理想嘛?

    ……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有句話說的好: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著的人。也許這樣的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佔七八成呢?更別說現在的教育還有明確的法文條款規定了;你還想成材率有多高?

    有一點不可否認,不管孔聖人的教育的成材率是否高,也不論孔聖人的家庭教育育人理念如何;那就是孔子非常出名,至少是一家學派(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然而回味一下現在,他的思想有多少敢說自己一點都不知道;但又有多少人能要求自己做到,能要求自己的學生或者孩子能做到;難道這些問題還不能讓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或者身為家長的你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嗎?

    當然!這僅僅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知道你有何感想?

  • 3 # 郝峰濤

    《中國教育,敗在哪,出路在哪?》

    這是一篇有可能改變中國教育的文章:教育,不該成為孩子負重前行的包袱!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偏科觀,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A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B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的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 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2, 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3, 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4, 偏科生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5, 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的: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6, 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7,  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8, ……我們心中都能感覺到教育中的問題,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 4 # 語文萍

    有人說”教書是老師的事,育人是家長的事”。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就好比兩口家過日子,男主外,女主內,如果分的太清楚,這段感情肯定維持不下去!學校也是一樣,老師和家長溝通暢通,家校結合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學生,應該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缺失哪一方都不行

    過去,學校放假,班主任都要跟據孩子住的位置給他們編成學習小組,他們可以一起寫作業,互相幫助;他們可以一起開展有意義的活動,暑假正好趕上八一建軍節,孩子們可以一起去擁軍優屬;寒假時,春節前幫助烈軍屬,孤寡老人打掃衛生……!

    透過這些社會活動,培養了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培養了孩子熱愛祖國熱愛解放軍的優秀品質,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和感恩之心!

    現在社會的冷漠,人情的淡薄,孩子的學習壓力,一個孩子的孤獨,大人上班,孩子只有電子產品做伴。缺失了社會教育,把教育的重擔全推給學校和家庭,學校和家庭苦不堪言!

    最好的教育是來之父母的家庭教育。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方法不對已經輸了

    孩子六歲以前,家庭和幼兒園老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有很多幼兒園超前教育,他們也在學著一年級的拼音字母和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很小的孩子每天回家就要寫家庭作業。浪費了家庭和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大好時光!

    好習慣在家庭養成,老師給不了他!

    一個孩子能否贏在起跑線上,能否開發自身的天賦,將來變的有出息,家庭環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托爾斯泰層說過:全部教育,或者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人品的樹立來之於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責任的!

    孩子做家庭作業,有了困難你管過嗎?你要管!並且要管到底,要舉以反三給孩子鞏固練習!

    老師教書育人,教師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可見老師為人師表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

    我的孫輩,因為在初二時厭惡她的數學老師,數學成績一直不好,到考大學前夕還在補數學,錢花的不少,成績不理想。反之,如果孩子對老師有好感,哪怕老師的教學水平不高,他也會努力把這門功課學好。我上初中時,特別喜歡那個教動物的老師,他幽默風趣,我的動物課考試,60分鐘的卷子我25分鐘就交卷了,得了個100分!

    老師不能決定學生的學習好壞,但是可以透過自己的態度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老師的魅力就在於此,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個小小的眼神,就可以產生美麗的效果。

    在學校裡,除了完成學習任務,老師還要處理孩子們的”糾紛”,透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服教育,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和優秀品質。

    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才能培養優秀的孩子,缺一不可!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想讓孩子更優秀,必須家校結合,家校同心,做好孩子的榜樣,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圖片報:瓜迪奧拉想引入蒂亞戈頂替33歲的費鳥,拜仁核心難以抉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