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茗聽雨1982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不明確,如果你是想問這兩個事蹟對諸葛亮的影響,那麼隆中對可以說是把諸葛亮推到一個戰略軍事家的角度,而草船借箭,則要寫出諸葛亮臨陣變通的能力,體現出諸葛亮的聰明來神話諸葛亮。

    如果草船借箭可以用36計來解釋的話,應該是無中生有。

    在正史中,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在演戲中,諸葛亮的奇謀表現的可是淋漓盡致,成就了一個完美的人。

  • 2 # 大何大何

    隆中對策,說明了做事情要善於分析,判斷事情要富有遠見,同時側面反映出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草船借箭,說明了做事情要心思縝密,懂得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為自已贏得主動權,以巧妙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 3 # 文城觀點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小說,也是一部軍事韜略的通俗讀物,其中包含著豐富的謀略思想和軍事智謀,而古代的《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謀略,特別是古代兵法總結和概括出來的一些精華計策。《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和古典兵法,三者是相通的,都是講述謀略和韜略。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孔明為劉備制定的蜀國戰略計劃,屬於戰略策劃的範疇,短短的一篇《隆中對》籌劃好了蜀國的近期戰略、中期戰略和遠期戰略,闡明瞭蜀國的主要敵人和必須聯合的盟友,說明了需要採取的策略,是很棒的一篇戰略策劃書。“草船借箭”虛構的成分很濃,但在小說中,非常形象地表現了諸葛亮通天文地理,善用謀略,非常睿智的軍師形象,屬於用智謀的方面。

    這說明,《三國演義》可是當成謀略書來讀,其中有非常豐富的謀略事例和謀略思想:第一,小說塑造了一系列很有謀略很有智慧的精彩人物,如諸葛亮、郭嘉、司馬懿、龐統、徐庶、荀彧、荀攸、周瑜、陸遜等等,皆是大智謀之士,其智謀很值得探討、學習;第二,小說創造了很多智謀故事和成語等,十分精彩,通俗易懂,傳播廣,意味深,很有智慧,影響深遠,對於謀略文化的普及功不可沒,值得讚賞。連猜拳都用上了“三國拳口訣”,如單刀赴會、二嫂過關、三請諸葛、四季春秋、五虎上將、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卦陣圖、九九連環、十指中原等。第三,小說以戰役、戰例、外交和政治較量等來表現豐富的謀略思想,很值得研究、借鑑。

    如果將《三國演義》與《孫子兵法》等兵書結合起來看,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謀略和韜略,在現代是可以用在市場競爭和商業管理上的。謀略智慧在競爭時代都是能適用的。

  • 4 # 總裁孫子兵法

    三國,人才輩出,充滿謀略智慧。

    對此,毛澤東評價很高。他說:“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統一,主要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而魯迅則說:“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而曹操的同時代人許邵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孫權說他“至於御將,自古少有”;諸葛亮說他“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劉備則“每稱操為能”。而在死後陳壽在《三國志》開篇第一傳中給他的蓋棺論定是“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三國演義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隆中對”、“美女計”、 “連環計”、“苦肉計”、“空城計”、“反問計”、“連橫合縱計”、“調虎離山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圍點打援……種種政治權謀、軍事戰略、戰術,全書中可統計的各種計謀達130餘條,幾乎無頁無計。

    而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其表現更是精彩絕倫。首推隆中對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表了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競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一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

    “隆中對”戰略可用“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步驟”來概括。

    (一)“一箇中心”,即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就是“復興漢室”。

    1.“復興漢室”的含義。 “復興漢室”並非復興東漢朝廷的腐朽統治,而是要重建類似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的劉漢盛世王朝,實現國家的統一。

    2.“復興漢室”的正當性。劉備是“帝室之冑”,樹立“復興漢室”大旗極具號召力,使劉備獲得“人和”的資本,使劉備謀業的行動名正言順,是西蜀集團事業成功的政治保證。

    復興漢室“的必要性。劉備最大的敵人是曹操。館操剿滅袁紹等諸侯後,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實力雄厚,難以撼動。劉備則窮困潦倒,兵少將寡,寄人籬下,急需尋找一個突破口,以整體劣勢的區域性優勢與曹操對抗,並做長期準備,積累力量,才能最終戰勝敵人。

    4. “復興漢室”的可能性。當時,儒家忠君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動盪的現實不滿,非常渴望漢室復興,盼望漢天子重振雄風,再現漢代往日的輝煌。劉備乃“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帝室之冑”與信義著於四海“相結合,便可扛起“復興漢室”大旗,號召天下,聚攏人心,討伐國賊,實現復興。

    (二) “兩個基本點”,即“人謀”和“人和”的戰略方針或戰略指導思想。

    1.“人謀”,即發揮人的作用,謀取大業。在我看來,曹操的地盤不如袁紹大,軍隊不如袁紹多,實力不如袁紹強,但最終卻打敗了袁紹。何?“人謀”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爭霸天下不能一味靠“天”,也不能—添靠“地”,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曹操能靠“人謀”打敗袁紹,劉備同樣也能靠“人謀”打敗曹操,實現統一大業。

    2. “人和”,即人事和協,民心和樂。當時,曹操已佔天時,把持了中央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已佔地利,據有長江天險,統治廣袤富饒的江東大地。所以,劉備占人和,首先是無奈之舉,因為劉備當時只是一個兵少將寡、寄人籬下的政治乞丐,既不能與曹操奪中原,也不能與孫權奪江東,只有靠人和來打江山。

    其次,劉備占人和也是能動之舉。第一,人和思想源遠流長。戰國時孟子就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西漢政治家賈誼也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第二,人和的重要已為歷史經驗多次證明。如漢桓、漢靈帝昏聵腐敗、盤剝人民,農民就暴動迭起,奮起反抗;如董卓兇殘暴虐,濫殺無辜,最後被人們點了天燈,等等。第三,劉關張“桃園結義”,創立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為宗旨,以“忠義”、“仁愛”、“誠信”為內涵的桃園精神,為人和觀念奠定了良好的倫理基礎。第四,劉備的秉性就是仁慈,而且,“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這次戰略制定,使劉備的仁慈秉性上升到實施政治綱領需要的高度。

    人和有“內和”和“外和”之分。“內和”是指以民為本,關愛蒼生,“西和諸戎,南撫彝、越”,重視內部團結和諧,反對內部分裂紛爭,並透過:‘內修政理“來實現。“外和”是東結孫權,建立真誠互信的孫劉聯盟。對於曹操,則不能講“和”,要在儘量減少人民痛苦的基礎上進行討伐,以實現全國範圍內的“和”。

    (三)“三個步驟”,即戰略步驟,是劉備集團在謀業過程中應循序漸進依次實施三大步驟:第一步是奪取荊州,以荊州為創業基地;第二步是奪取益州,將荊、益二州連為一體,形成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第三步是兵分兩路:一路由荊州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秦川,北伐中原,夾擊、消滅曹操政權。

    1.奪取荊州。其必要性是:第一,劉備沒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地,佔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是當務之急;第二,荊州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既可養兵,又可養人;第三,荊州是軍事戰略要地,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第四,荊州是益州的東大門,奪取荊州是奪取益州的跳板,不奪取荊州就不能形成“跨有荊、希”戰略格局。

    奪取荊州的可能性是:第一,荊州之主劉表並非創業之主,軟弱無能,重病在身,將不久於人世;第二,劉表集團內部矛盾嚴重,有機可乘;第三,劉表尚在,其他人沒機會奪取荊州;第四,劉備客寄荊州, “近水樓臺先得月”,而且,劉備仁慈寬厚,深得荊州人民愛戴。

    2.奪取益州,使荊、益二州連為一體。其必要性是:第一,荊州屬平原地帶,易攻難守,而益州乃天府之國,群山環抱,易守難攻,是理想的割據之地;第二,荊益二州連成一體,可互為犄角,同時控制長江上、中兩遊防線,可以有效抵禦曹操和孫權的進攻,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第三,荊益二州連成一體,才有可能進行北伐中原,進而實現復興漢室的戰略目標。

    其可能性是:第一,益州之主劉璋為人闇弱,不知存恤士民,智慧之士盼望換主;第二,劉備是“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以這樣的身份取代劉璋而佔益州,是可行可為之事。

    3.北伐中原。北伐中原應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出發,東取東都洛陽;/…。路從益州出發,西取西都長安。兩路夾擊,對曹魏集團可形成鉗形攻勢,-使其首尾不能兼顧,容易被擊敗。但是,北伐中原在前兩步順利實現的基礎上,還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口“內修政理”, 它包括以民為本、循名責實、舉賢任能、以法治國、.以德化人、廉潔奉公、虛心納諫等內容。

    口“西和諸戎,南撫彝、越”。 “諸戎”是生活在秦隴地區的氐、羌民族,“彝、越”是生活在益州南部境內的少數民族。“和”、“撫”這些少數民族可最大限度化解民族矛盾,掃除北伐中原的後顧之憂。

    口“外結孫權”。孫權雄踞江東,不尊朝廷,也屬漢賊,但與曹操相比是次要矛盾。與孫權聯盟可增強北伐的軍事力量,掃除孫權從背後偷襲之憂。

    口“待天下有變”。這是指發動內訌、農民暴動、外敵入侵、朝中擁漢.反曹勢力發難、 自然災難等導致曹魏集團發生危機的事件。

    總之,“隆中對”戰略是在“天下豪傑並起”、曹操“不可與爭鋒”和孫權“可用為援而不可圖”的背景下制定的,只有以“人和”為本,發揮“人謀”的作用,實施“奪取荊州、攻佔益州、北伐中原”的“三步走”戰略,才能最終實現“復興漢室”的宏偉戰略目標。

    在我們精誠團結、共同努力下,“隆中對”戰略的前兩步順利實現。但是,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使兩路北伐成為泡影,再加上劉備伐吳失敗、劉禪不能內修政理等原因,最終沒有實現第三步戰略,致使“隆中對”戰略成為美麗的泡影。

    草船借箭說明諸葛亮不但擅長戰略謀劃而且懂得知天知地百戰不殆

    本人曾主講了節目三國兵法智慧深深體會到了三國智慧之博大精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學放大鏡理論上最大放大倍數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