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蒯建平

    理論上可以,但是你要想想再挖一條溝要拆遷多少人。要投入多少的人力物力。再說黃河成為地上河的原因,你這樣挖一條,沒過幾年又挖一條?你的水平可以當專家了

  • 2 # 發展論Lzz

    古時的懸河是害河,如今的懸河是利河。利用高懸的地勢,河南山東每年引水100多億立方米,自流灌溉耕地1000多萬畝,省心省力。大家說有必要傍河挖條溝嗎?黃河干支流那麼多水庫,縱使懸河決口,“花園口事件”絕不會重現了!神州大地翻天覆地了!

  • 3 # 古襄陽宋

    是哦。把伊拉克,敘利亞,等國的女性,引入國內,不就解決國內男光棍的個人問題了說起來容易,實際不具備可操作性。

  • 4 # 寧死不979

    好辦法。

    1,懸河,早晚大禍臨頭。以開封為例,河床已經高出地面3到10米,最高水位高出地面70多米,是名副其實的懸河。一旦遇到特大洪水,極有可能引發慘禍。

    2,算賬,孰重孰輕?平時搞基建,搞個規模宏大的工程,是需要投資,但這是一個產業,其實並沒有多大損失。但一旦發生洪澇災害,動輒損失幾億幾十億的,那往往是真金實以銀的損失,比如農作物的損失絕收了就是錢沒了。

    歲月靜好,必須負重前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不要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挖一條河需要很多錢嗎?不見得。甚至可以換一個思維,就是光修築兩條大堤,平時不用,一旦有大洪水,立即開閘放水。

    中國是基建狂魔,現在興修水利,簡直是易如反掌。我是江蘇啟東人,靠近黃海,那裡圍海造地,就是用十幾米見方的大編織袋在離海岸線十幾公里的海水了一字排開,落潮提起袋口,漲潮放下袋口,讓海水自然沉積,用不了一個月,一條新的海岸線築成,幾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收入囊中,沒有糾紛,沒有衝突。大家想想,編織袋值幾個錢?鑑於天鯤號也是啟東下水的,我強烈懷疑南海種島,也是這一招。

    因此可以想象,黃河邊修建新的河堤,也可以借用。就是用編織袋兜著,讓黃河水流過,用不了一個月兩個月,一條新岸就建好了,關鍵是不花錢,少花錢。

  • 5 # 鄴城馮建林

    黃河下游另開河道,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一,上游的泥沙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瘀滯下游,如果變道新開,河床變窄,上游的大量泥沙就會把下游河道堵塞,所以,上游泥沙問題不能徹底根治,重開河道,解決懸河,只能老病重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二,懸河對於兩岸來說,有利有弊,雖然河床高懸,對兩岸有威脅,但每年的自灌給兩岸帶來巨大的便利,使黃河兩岸成了魚米之鄉,如果挖成一條地下河,再去抽水灌溉,就會浪費人力物力,給兩岸農民增加生產成本,破壞原有生態,造成次生災害。三,假如上游泥沙被徹底根治,河道需要重新開挖,根據現在的基建技術,完全可以在原有河道內,開挖出一條新的河道,對地面保持適當的高度,不影響兩岸的自流灌溉,可節約出更多的土地。

  • 6 # 綜改1

    黃河的事是中華民族的大事!牽一髮而動整個中國!六大方案根治黃河,開發黃河富強中國,缺一不可!

    第一是大興植樹種草和水利工程,把全部黃河水沙留在中上游調往大西北!

    第二是最佳化完善大西線紅旗河調水工程,把年調水量增加到每年一千五百億立方米,把其中的三百億立方米從渭河進入黃河,沖刷下游泥沙到渤海灣,變地上河為地下河,三十年後恢復渤海灣到西安的航運!

    第三是發揮三峽工程(洪水)的偉大作用!

    把三峽工程每年攔截下來的超千億方洪水,透過巫山大寧河挖掘一百七十公里隧道連通丹江口水庫,全線自流到大華北新增五億畝旱澇保收的耕地,取代黃河水,取代漢江水,取代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大幅度降低調水成本價!把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標準從現在的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第四是把渤海灣建設成內陸淡水湖工程,每年節約八百億立方米淡水支援兩蒙耕地旱澇保收,並修建東北到華東的防震高速交通!

    第五是在大西北開發十萬到二十萬平方公里戈壁灘太陽能發電站,取代全國所有的汙染能源!

    第六是總規劃:在全國再每年節約六千億立方米洪水,新增十億畝耕地,跨流域調水三千億方,根治黃河,保證二十八億畝耕地旱澇保收!富民強國!

  • 7 # 地理縱橫

    黃河成為地上河主要發生在華北平原河段,如果我們沿黃河一側挖一條溝讓黃河流下來,改變一下河床不就解決了地上河的威脅了嗎?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黃河是我們國家第二條大河,年徑流量達570億立方米,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佔一年降水量的70%左右,每年夏季進入汛期,歷史上曾經常出現較大的洪水災害。它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一條小河,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挖一條水渠就能把黃河水束縛在其中。

    南水北調引水渠蜿蜒1400多公里,2003年12月開工,2014年12月通水,歷經10年多,投資2000多億,實現年輸水量才50億立方米左右,初級目標95億立方,而黃河年徑流量達500多億,是南水北調輸水量的10倍多,這意味著我們的挖河工程可能比南水北調還要大10倍,這還沒有考慮到夏季防洪工程,從這一點來說,我們人類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我們還達不到改變黃河河道的能力。

    其次河流的發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要經過成千上百萬的時間,之所以河流選擇的流向,也是千百萬年來的選擇,黃河由於泥沙含量高,下游河道出現了“百年一改道,十年一氾濫”的習性,相比於珠江、長江、黑龍江河道的變遷,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認識範疇,以致於黃河的災害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人力所為也沒有束縛住這條咆哮的黃龍。

    從明代鄱季馴的“束水攻沙”,到我們現在利用小浪底水庫“人造洪峰”衝沙,中間經歷的700多年,我們終於把這條懸在空中的地上河慢慢束縛,找到治理黃河的成功方法,目前河床每十年降低2.4釐米,河床正在降低,一切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近半個世紀以來,黃河汛期無汛情,穩如泰山,實現了對黃河初步治理。

    也許你目前看到的黃河水量非常小,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出現斷流,最多的一年達到斷流一百多天,這是近半個世紀黃河流域進入了氣候小週期,降水量減少,流域內徑流不足而導致的,另一方面,黃河流域內修建了大型水庫,能把黃河一年的徑流儲存,可以從容地對黃河進行調控,所以你才見到黃河下游水量特別小,才有了重新挖一條河道的想法。但是歷史上黃河降水變率很大,曾出現過災情非常大的洪水年,無論如何也不能用人工開挖的河道來抵禦黃河的洪水氾濫。

    從經濟上考慮,經過半個多世紀發展,黃河兩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林立,鐵路、公路阡陌縱橫,重挖河道不僅要投入更高的人力、財力,還會造成人口遷移,廠房搬遷等更高的成本付出,這都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事實上即使我們以舉國之力,能夠開挖成一條新河道,憑藉黃河的泥沙沉積速度,上百年之後,河床還會慢慢地被淤高,最終還會成為地上河,如此迴圈,我們還會承受黃河決堤的風險,這是一條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河流的水文特徵之一是含有泥沙,只是有的河流泥沙含量高一些,有的低一些而已,對於泥沙含量高的河流應重點怎麼解決泥沙問題,透過提高植被的覆蓋度,減少流域內水土流失入手,其次透過人工措施,以水攜沙,改變泥沙的沉積方式,來進行河道的清淤,這是我們治理黃河的泥沙唯一的辦法,沒有其它。

    經過幾十年建設,我們在黃河流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實施蓄清排渾,人造洪峰,以水攜沙等多種方法的聯動,有效地解決了河床連年淤高的問題,可以這樣自豪地說,5000多年治理黃河的歷史,到此今天我們終於把黃河降服,成為一條造福人類的河流。

  • 8 # 地理有意思

    這個想法有點“拆東牆補西牆”的意思,只是將懸河隱患換了個地方而已,我們都知道黃河之所以地上懸河,與河道原本的地勢地貌沒有關係,而是上游來的泥沙不斷淤積而成,這種情況下即便在黃河一側再挖一條溝也無濟於事,用不了多久也會重新變成地上懸河。曾經倒是有人提出過,在河南境內黃河邊上再修建一條河道,入海口設在黃海,走向大致與淮河相同,新的河道專門用來排泥沙,增加黃海陸地面積,而原渤海河道只輸送清水,緩解華北乾旱。

    只能說想法出發點是好的,但現實中這樣的工程很難完成,單純修河道不困難,只是時間問題,關鍵是河道修好後,怎樣把黃河水與泥沙區分開?怎樣將泥沙導流進入新河道?新河道後期淤積怎麼辦?可能有人會說黃河水量不大,直接放置濾網來過濾泥沙,定期向新河道排放,這麼想完全錯誤,且不說黃河水與泥沙屬於“水乳交融”的狀態,非沉澱法不可能將泥沙單獨剔除,就算真的能剔除,黃河一年帶來的泥沙也有十幾億噸,這麼多泥沙不靠水不可能自然搬運至黃海。

    其實,我們甚至都不用假設,歷史上黃河在幾次改道過程中曾有過南北通流的現象,即一部分水往北流,一部分往南流,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般,黃河所過之處,河道、湖泊都出現淤積。以典型的奪淮入海為例,曾經的淮河屬於獨立水系,幹流河槽又寬又深,且沿途還有窪槽湖泊,但黃河來了幾次後,不但淮河河道明顯抬升,甚至沿途湖泊的湖床也抬升很高,造成今天淮河流域還要一直保留“蒙窪蓄洪區”的現狀。

    千言萬語,不管當前圍繞黃河治理提出多少工程規劃,在沒有實際解決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之前,所有工程都是治標不治本,只有當西北水土流失得到質的改善後,下游才有可能做出翔實的治理規劃,否則都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空談而已。

  • 9 # 白酒有黑幕

    估計不好辦。

    因為有句古話說的好,就是水往低處流。哪裡地勢低窪,水肯定就往哪裡流。

    歷史上黃河中下游並不是現在的位置,自邙山以下。河道經常擺動,甚至有一段時間透過淮河入海,這就是黃河奪淮。

    以豆腐腰的開封段黃河南岸的諸多村名為例,叫這崗那崗的非常多。可是現在由開封向南走幾十公里也難以看到幾個崗,更別提什麼山了。由此可見,是黃河的多次沖刷,才造成了現在的一馬平川。

    黃河開封段以前靠北,還有一個鐵證,就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那時候老趙帶兵出發,到陳橋黃袍加身,後來才返回開封稱帝。可現在的陳橋,明明在黃河北岸,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黃河是天塹,可不是隨便蕩起雙槳,小船兒就能推開波浪的。

    重新開挖一條溝,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比如說現在的水位高,從旁邊開一個溝確實解決了懸河的問題。可是下游的溝那就得往死裡挖,要不然還解決不了水流的問題。下游挖的深了,那些引黃工程不就白瞎了嗎?另外,由於原來黃河水位高,對流域內的地下水有補充。你這麼一加深,地下水肯定會隨著改變,也許得不償失。

    所以說,有小浪底的調蓄功能,基本上黃河這些年都沒有問題。

  • 10 # 獨善其身173

    其實根本用不著挖什麼新河道。把在南海填島那樣的大傢伙弄過來一艘,從黃河入海口開始,測定好深度和寬度。你想要什麼樣的黃河都可以。屆時的黃河兩岸綠水青山綠樹成蔭。航運發電灌溉等等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 11 # 陽光水空氣自由

    黃河水患徹底解決的兩個辦法

    一、在現有懸河段河流南側(北側也行,專家根據實際研究確定)挖一條河,取出的土用來堆砌新河河壩,此河位於現黃河南側,稱為新河,原黃河稱為老河。新河挖成,老河水引入新河,老河河床承包給有關公司,按照設計好的寬度和深度取土燒磚,若干年後,老河河床達到要求時,再把新河水引進老河,新河河床按照設計好的寬度和深度取土燒磚,如此迴圈往復。同時,從河南蘭考黃河拐彎處,延地勢最低窪的某個黃河故道向蘇北方向再開挖一條水道,分流黃河水。長此以往,直到黃土高原無土可流失。

    二、先預測黃河懸河段決堤形成湖泊後,下游多少城市農村被淹,水面能到什麼位置。然後國家用50年左右的時間把這些水面以下的部分都建成地下工程,比如商場、防空設施、地下車庫、地鐵等。同時從河南蘭考黃河拐彎處,延地勢最低窪的某個黃河故道向蘇北方向再開挖一條水道,分流黃河水。以上工程全部建成後,選擇多處河岸同時炸開,任由河水流淌,形成新的平原和河流、支流,一勞永逸。

  • 12 # 我就是竹韻

    這事理論上可行,但是現實意義不大。

    挖溝論綜合造價太高

    黃河下游懸河段,從桃花峪到入海口,流程768公里,現有河道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

    不考慮加寬因素,只是參照現有河道寬度4240平方公里,地面以下挖深5米計算,需要挖掘土方212億立方米。

    按照每幹挖1平方米大概60元(運距1公里)計算,總造價得萬億以上,是三峽工程的5倍。

    這只是土方工程,還有移民搬遷安置、道路橋樑建設。

    三峽工程百萬移民安置費用400億元,開封黃河大橋(特大橋)總投資約20億元……

    總之,現在挖溝論技術沒有一點問題,但是成本太高,社會綜合效益太低,方案不可行。

    清淤論比挖溝論更可行

    相比挖溝論,清淤論似乎更可行。

    清淤論僅僅是土方成本,沒有移民、道路橋樑建設等費用,快點慢點也沒有其他影響。

    按照現有河道4240平方公里,仍然是地面以下挖深5米,需要挖掘土方212億立方米。但是用絞吸船清理淤泥價格可以低至大概30元左右,比挖溝省一半,只需6000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挖出來的黃河泥沙可以當做建材、燒製黏土磚,這些東西都可以賣錢,這可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挖溝和他比,是純投入,根本沒有收入。

    清淤論還不用修築另一側的黃河大堤,這又節省了一筆巨大的開支。

  • 13 # 瀘州小本

    在回答這一問題前,小本明確幾個要點:

    其一,對黃河而言,每一滴水都是寶貴的資源。

    其二,黃河每年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入海,4億噸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懸河;泥沙與水一樣,都是寶貝。

    其三,現有懸河約700多公里長,4000多平方公里。

    其四,下游懸河區域,只有大汶河-東平湖流域,另外兩側只有1400公里的堤壩。

    其五,黃河年徑流量約570億立方,70%集中在夏季,河水洶湧。

    其六,黃河上游目前側重於修大水庫,將80%的水截流,總庫容量已超過年徑流量。

    其七,河南、山東每年引水100多億立方米,多在平時旱季,泵站提水,需交錢。

    其八,黃河下游有斷流現象。

    其九,黃河下游,河道寬闊,達幾公里。

    其十,黃河下游總落差達90多米,遠大於長江下游,有束水衝差的勢能。

    懸河需不需要治理?

    小本認為,這是千年隱患,早遲還得治理,不能千年防賊!

    那麼,怎麼治理懸河?

    第一個方案,改道。

    改道,就是在黃河一側挖一條溝讓黃河水自流,包括新建兩側堤壩或只建一側堤壩(利用原有一側堤壩)。

    小本認為,這一方案是瘋狂之舉,不可行。

    其一,黃河下游富裕,哪有4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來調劑,移民難度大,經濟賠償太多。

    其二,花園口事件的悲劇告訴我們,離開大壩的黃河水不可控。

    其三,單面700多公里長的大壩是巨大工程。

    其四,改道,只是折西牆補東牆,製造另一條懸河而已。

    其五,原有公路、鐵路、橋樑還得重建。

    第二個方案,借道。

    借道,挖開黃河大堤,就是向北借海河入海或向南借淮河入海。

    小本認為,這個方案也是瘋狂之舉,也不可行。

    其一,歷史上,黃河奪淮,就是悲劇,泥沙會將淮河、海河淤塞,重複歷史悲劇。

    其二,黃河通向海河、淮河也需要較大區域,較長大壩。

    其三,會引起地域間利益糾紛。

    其四,造成黃河下游缺水100多億立方米。

    第三個方案,引流。

    引流,就是在黃河下游新建自然湖泊、水庫,利用黃河汛期的大水補充;這些湖泊的水自然滲透,補充地下水或用於周邊灌溉(免費);由於泥沙沉澱,湖泊在若干年後淤塞,恢復成溼地或耕地;同時,再開闢新的湖泊,週而復始。

    引水方式,不挖開大壩,而是採用可控的虹汲方式。

    小本認為,該方案可行,多贏,既安全又實用,還可減少洪災,利用洪水(補充地下水或灌溉用水),又不一次性佔用大面積土地,湖泊周邊大壩高度隨意控制,還不用建泵站。

    第四個方案,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就是利用那個造島神器“天鯨號”,將黃河清淤。

    表面上看,疏浚黃河,既有利於航運(通航能力),還有利於防洪、水環境改善,更何況還能得到寶貝的河沙,真是一舉N得的好買賣;但是,小本認為,這一工程就是異想天開。

    其一,黃河的含沙量實在太高,河道疏浚是一項看不到希望的工程,4000多平方公里,好幾米深,工程量太大。

    其二,今天的黃河水清澈了,但歷史沉澱太深(厚)了,疏浚作業雖是機械化,使用那個造島神器,難度不大,但耗費卻是天文數字,這個成本太嚇人,起碼需要上萬億。

    其三,今天的黃河水清澈了,是由於加大了水庫建設,而不是全流域的植被與森林覆蓋率有了保證(重視水土保持),是平時的含沙量減少,但洪水來了,泥沙照舊,等於白乾。

    其四,黃河的下游地勢太平緩了,海撥實在太低,挖深河道對洩洪意義不大,渤海水倒灌倒有可能。

    其五,黃河的下游早已是地上“懸河”,如果疏浚河道,破壞河道與堤壩的動態平衡,恐怕會引起潰堤;要知道,疏浚河道會影響河勢穩定,河道與河床是在長期演變中形成的,是動態平衡的,外力的作用,會影響河勢穩定。

    其六,疏浚河道會引發潛在的健康風險與疏浚土二次汙染,將黃河底部千萬年積累的危險元素(如重金屬,黃河流域人類開發較早)捅上陸地或河水中,危害太大,得不償失。

    其七,總的來講,黃河河道疏浚,不是辦不到,而是不值得;水,是無害資源,金貴得很,黃河水尤其金貴。

    第五個方案,河道內分流。

    河道內分流,就是利用黃河河道寬闊的特點,在黃河中間再建一個長達700公里的大壩(略低於兩側大壩),將黃河一分為二;一部分河道自然流淌,利用束水衝沙原理,逐漸降低河道高度,另一部分河道封閉,形成河道內湖泊,一般洪峰不通水,千年一遇的洪峰才通水;若干年後,如果束水衝沙成功,兩個河道相互替換,改變另一河道的深度。

    小本認為,該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

    其一,可以有效束水衝沙。

    其二,不佔用新的土地,不存在移民問題、賠償問題和改建橋樑問題。

    其三,河道內的中間大壩,可取土河道內,可逐年提升高度,外側大壩的加固也是循序漸進,一次性工程量不大。

    其四,束水衝沙,可控可計量,還可以與上游水庫合作,也可以與引流工程同步。

    其五,工程失控的可能性不大,可防可控,而利益巨大,既可衝涮河道,還可以適度儲水。

  • 14 # 華山論劍11034704

    我在開封,黃河河床已經開始下降。只要國家政策允許從黃河河道取土取沙不要錢,國家一分錢不用花很快就挖成大溝了,可是政策不充許的,所以不用擔心"懸河"問題。應該是現在懸著好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有些書法家總是寫古人的名言警句,詩詞歌賦呢?自己頭腦裡就沒點東西可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