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沒有黑眼圈1

    那我從生產上說說 蘇聯的二戰期間的槍做工都很粗糙,這是事實。很多槍,槍部件都是鋼板直接衝壓而成的,就是為了戰時大量生產。但他們的槍設計很是比較先進的,上了戰場馬上就有效果。(蘇聯的武器生產特色) 轉盤機槍有個最大的弊病就是不容易排除壞彈,這是很要命的! 而且轉盤容易安裝。 相比效能不相上下的捷克槍,再保留蘇聯的粗獷,結實的基礎上,做的就比較考究了。 彈夾在上面不是個大問題,因為準俱在一側!只是個習慣問題,再說,那種武器,也就是粗略瞄一下了,有經驗的射手,在每幾發標準彈後就加一發曳光彈的幫助下,準頭很驚人的! 換彈匣也是出了名的快!

  • 2 # 瘋狗的輕武

    不止啊,你硬要扯機槍的話,這是個大系列。

    毛子當然不止DP大盤雞了,還有屬於重機槍的M1911

    超重的大♂口徑機槍DShk

    還有諸如DS39、郭留諾夫之類的中型機槍

    當然這些都是機動性較差、彈鏈供彈機槍。而DP大盤雞是當年毛子的制式輕機槍,下發到班一級,所以露面機會比較多也是正常。

    DP的話硬要說優點就是方便生產了,畢竟魚鰓式的閉鎖工藝比較簡單;但他一個也沒有快速更換槍管的能力,那個大盤子供彈具也是為7.62x54R這種凸緣彈妥協,而且這個彈盤因為體積大攜帶起來很不方便;套在導氣活塞上的復進簧很容易因為受熱而失去張力,導致復進出問題。不過生產方便,便宜,也確實適合毛子的爆兵打法

  • 3 # 皇家橡樹1972

    二戰期間蘇聯可不是隻有“大盤槍”(DP)一種輕機槍,而是有三四型之多,就機槍火力而言形成:班、連、營所屬輕重機劃分,火力打擊是有層次的,要比德軍和英軍細緻的多。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老百姓所說的“大盤槍”)在二戰期間屬蘇軍班排級支援火力,通常情況下一個班配置一挺,是班火力的核心!“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特點是和蘇聯所有槍械一樣設計簡單,它只有65個零部件,非常便於大規模生產和大量裝備...到了蘇德戰爭中後期為了加強火力一個班配置提高到了2~3挺,在加上人手裡的衝鋒槍,坐在坦克上面推進到敵人前沿下車後就是一陣密集的亂槍掃射,然後就是在“烏拉”吶喊聲中衝上敵人陣地。“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彈盤為47發裝填量,使用7.62×54R大威力子彈與“莫辛納甘”步槍通用,機槍射程800米,由於機槍槍管長加上大威力子彈,“大盤槍”的精度還算不錯的。“馬克西姆”M1910水冷重機槍,就是“帝俄版的馬克沁”,圖片上這挺M1910機槍應該是蘇聯在“蘇芬戰爭”後製造的,注意水冷套筒上面那個大注水口蓋,早年間的M1905和M1910可沒有這樣大,“蘇芬戰爭”期間由於天寒地凍水結冰,蘇軍的M1910經常因為水箱裡沒水不能進行持續性的火力支援...但繳獲芬蘭軍隊的馬克沁重機槍後發現,芬蘭人將水箱注水口擴大,戰場上可以抓幾把雪甚至冰塊放進去,機槍射擊一會的功夫雪就變成水了...蘇聯人也仿效了這種做法。這挺M1910是早期型號,水箱注水口太小。

    M1910重機槍伴參加整場的“蘇德戰爭”,大部分蘇聯/俄羅斯二戰題材的電影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M1910機槍實際上是很笨重的,槍身加上輪架重量超過了50公斤,但是有輪架一個人就可以拖行它,騾馬也可以,反而要比三腳架機動靈活的多!M1910有四聯高射機槍型,每一挺備彈150~200發7.62×54R子彈,四聯裝限制的提高了火力密度,打擊500米低空飛行的飛機還是有一定效果的,至少干擾了敵機低空掃射的攻擊航線。

    M1910機槍對蘇/俄軍對輕武器的發展還是深遠的,因為它和馬克沁一樣的第一代全自動武器,只有瞭解和掌握了它的原理才能發展出更多型號的自動武器,它和M1905機槍起到了自動武器設計基礎的作用。郭留諾夫重機槍(SG43)7.62毫米重機槍,由於M1910有沉重的水冷外套,還需要有一套“傢伙什”伺候它,使用變得複雜化,為了更加利於戰場機動,蘇軍研製出來不帶水冷套的SG43重機槍取代M1910,它的槍身重不到14公斤明顯輕於M1910,槍的結構也簡單不少更適合戰場維護,“郭留諾夫重機槍”是二戰期間比較著名的裝備,它在蘇聯機槍發展史上的地位很高 ,更進一步的完善和豐富了蘇聯機槍的理論,起到了承前啟下的作用。電影《上甘嶺》劇照,“郭留諾夫”也跟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與美軍“勃朗寧”M1919機槍的對抗當中不落下風,根據既使用過M1919又使用過“郭留諾夫”的部隊總結,後者的輪式槍架雖然有些沉重,但是在射擊穩定性和600米外打擊精度上要略好於後者...由於在在兩場世界級戰爭中表現良好,我軍也仿製了“郭留諾夫”在1953年定型,命名為53式重機槍。著名的“德仕卡”38(DSHK–38)型12.7毫米重機槍,是世界槍壇的常青樹!到現在仍然活躍在地區熱點戰場。

    DSHK–38重機槍是二戰期間唯二的正真意義上的重機槍!射程和威力遠遠過於7.62/7.92這樣的中口徑所謂重機槍,在“蘇德戰爭”中縷縷壓制德軍的MG–34/42通用機槍,而且它被當做高射機槍時也使德軍飛機不太敢低於800米高空進行俯衝投彈和掃射,作為輕武器它當時是一種更讓人畏懼的裝備!DSHK–38重機槍使用12.7×108毫米子彈,全彈長146.8毫米,鋼殼彈重量131克、彈頭重48.28克,相當於一個雞蛋的重量,人只有捱上一發就會被打成兩截,12.7毫米重機槍在戰場上對汽車、半履帶車一類的機動工具威脅也是甚大的!400米被可以輕易的擊穿並且殺傷乘車的人員。列寧格勒保衛戰中DSHK–38通常被當成高射機槍使用,由於彈道平直、子彈威力巨大,多次擊落德軍低空飛行的戰鬥機,再配合其它高速炮大大的減輕了德軍的空中威脅!鑑於該槍的巨大威力,德軍沒有任何一種槍與之對抗,德軍只能使用KWK38型20毫米炮(《拯救大兵瑞恩》裡面的那門掃射美軍的傢伙)壓制“德仕卡38”。“德仕卡38/46”同樣也跟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部署在前沿陣地和運輸沿線,在與美軍的飛機作戰當中也多次擊落過美機,較為有效的保護了後勤交通線的安全。

    由於“德仕卡38/46”的卓越效能,中國也對它進行了仿製,在1954年仿製成功,命名為:54式12.7毫米重機槍,該槍仿製成功之後迅速的裝備到了中國裝甲兵、中小型艦艇上...並且它還是營級分隊主要火力支援武器,54式重機槍距今已經60多年了,仍然沒有全面退役的跡象,它現在甚至裝備到了我軍新一代726A型氣墊登陸艇上...這說明了它槍壇“常青樹”地位的穩固。

    總之,二戰期間蘇軍的輕重機槍型號較多,可能是主要參戰國當中機槍火力密度最高的,甚至超過了注重火力強度美軍!更主要的是這些型號的機槍都算是“一代名槍”都是大師之作!雖說二戰結束不長時間它們被更好的機槍所替代,但是蘇聯將它們大量援助到了國外,成為第三世界國家反抗外來侵略,爭取獨立的有效武器。

  • 4 # 薩沙

    蘇軍在二戰還有幾款輕機槍,都效能都遠遠無法和DP輕機槍相比。

    DP輕機槍是機槍歷史上的一款經典,20年代的的作品。它的效能不是很優秀,還有一些相對嚴重的缺點,但卻很實用,是一款適合人民戰爭的武器。

    DP輕機槍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個可以裝彈47發的彈盤。

    在當年,主流輕機槍多采用彈匣,少量使用彈鏈。

    但彈匣裝彈有限,一般是20發最多30發,火力持續性差。

    而彈鏈供彈不太可靠,同時大量的彈鏈也增加了負重。

    DP輕機槍的47發彈盤給輕機槍提供了較為旺盛的火力,大大減少了更換彈匣導致火力中斷。

    DP輕機槍的另一個特點是非常容易製造。

    DP輕機槍結構非常簡單,零件多為切削加工,整槍零件只有區區65個。槍械加工的難度不大,即便學徒工也能勝任加工任務。同時由於零件少,製造1挺機槍是非常迅速的。

    在二戰中,DP輕機槍生產數量十分驚人,還賣給中國5600挺。

    抗戰中,這批機槍都補充給國軍精銳部隊。

    國軍使用以後認為,蘇制武器比德式武器,其實更適合華人。

    為什麼?

    因為DP輕機槍的使用非常簡單,普通士兵經過一二週的訓練,進行一定的實彈射擊以後就可以上戰場作戰,射擊效果還很不錯。

    一種說法,這就是設計者瓦西里·捷格加廖夫的最大特點。

    他設計的武器也許沒有德國武器那麼精良,卻可以讓一個農夫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優秀的戰士。

    DP輕機槍各方面效能都不錯,僅僅比捷克式略差。

    但DP輕機槍造價很低,而且火力持續性好,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

    不過,國軍發現該槍有個嚴重的問題:復進簧套在活塞桿上,雖然減小了機匣長度,但長期使用後,復進簧受熱,彈力會逐漸減弱最終引發故障。

    蘇聯人當然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

    但在蘇軍中,重機槍數量非常多,輕機槍一般不可能持續太久,所以這個問題在實戰中是無所謂的。

    但國軍因極度缺乏重機槍,只能把輕機槍作為火力支柱,才會有這個問題。

    就是由於容易製造,DP輕機槍迅速彌補了初期蘇軍慘重的軍火物資損失,是蘇軍的救命機槍。

    DP輕機槍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堅固耐用。

    至今仍有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軍隊及反政府武裝團體仍在使用及生產中。

    在2011年利比亞內戰,還有現在的敘利亞內戰中都曾出現過。

    DP輕機槍還曾出現在索馬利亞內戰及2011年利比亞內戰等武裝衝突。

    而DP輕機槍在50年代就停產了,也就是說機槍最少使用了接近70年,然而還能用於實戰。

    牛不牛?

  • 5 # 河東三叔

    二戰外觀最顯眼的輕機槍當然是DP輕機槍,也稱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主要是它採用圓盤式彈盤。正常人眼中機槍頂上帶這麼大個圓盤肯定攜帶很不方便,也費勁。但這正是DP輕槍機的優勢之一,47發容彈量比同期20發標準的輕槍機火力持續性兇猛很多。

    全槍重(不含彈盤)9.1KG、47發彈盤重2.8KG、47發空彈盤重1.59KG。相比MG34空重12.1KG的水平攜帶其實更方面,不用副射手直接抱著機槍就可以開動。

    47發容彈量的圓盤式彈盤,是DP輕機槍的最大特徵。一個小布包帶上幾個圓盤彈盤,足夠一場戰鬥的消耗,特別是近距戰鬥時,凸顯火力優勢。

    DP輕機槍採用7.62mm有底緣槍彈,1926年設計定型,1928年裝備蘇軍。因其結構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而且製造工藝要求低,適於大量生產裝備。因此在二戰中大量裝備使用,包括後期的志願軍也有大量應用。

    戰爭期間對於資源的佔用少,再加上牢固、易學易用、火力持續性強,所以能夠在戰場上得到大量應用。不過隨著二戰結束,DP輕機槍共計生產70多萬挺,在20世紀50年代被淘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肌肉痠痛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