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描述了關羽一生的成名之戰——襄樊之戰,,此戰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武功達到人生巔峰。

    在《三國演義》中把這關羽的一生中最後的一戰,描寫的酣暢淋漓,把關羽的狂傲,智謀都生動形象的刻畫了出來,那麼這件事,到底是真的假的?關羽是利用了天氣還是自己放的水?曹魏一方是否已經預料到洪水的爆發?關羽為什麼大勝之後突然敗亡?這些都是我們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建安二十年,劉備入蜀之後成功奪取益州,而曹操此時西征至漢中,曹操沒有得隴望蜀,而劉備此時也因為新取益州沒有實力謀奪漢中,所以雙方處於一個相對平和的狀態。當然了,劉備不取漢中,巴蜀之地就如同門戶洞開,所以他自然是急切的想要穩定巴蜀之後攻略漢中。雙方在互相試探過後,劉備於建安二十三年終於正式親征漢中,劉備這一輩子,唯一一次正面硬剛曹操取得的大勝也就在這一年。當時漢中戰局十分焦灼,從建安二十三年春天,一直打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夏天,雖然戰局焦灼,但形勢卻越來越偏向劉備,劉備對漢中志在必得,這是巴蜀門戶,必須拿下,因此至始至終都全力以赴,而曹操卻不可能為了一隅之地竭盡全力,西北馬騰,東吳孫權都是大患,在漢中相持數月不能得勝,所以曹操不得不最終撤退,放棄漢中。

    而為了策應漢中主戰場,關羽也從荊州出兵,北伐襄樊。關羽先是派人聯絡北方反對曹操的盜匪和官員,策反他們,使得曹魏疲於奔命,自己再主動出擊。當時宛城侯音在關羽的策反之下佔據宛城起義,奈何曹仁也不是吃素的,輕鬆的襲破侯音,收復宛城,之後再回到襄樊駐守。《三國志.魏書.曹仁傳》記載:“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關羽則率兵包圍了樊城,曹操剛從漢中抽身而退,聽聞曹仁陷入重圍,急忙派遣于禁率領大軍救援。但人算不如天算,漢水此時進入了秋汛時期,于禁不熟悉荊州水文地理,駐軍之地出現的問題,關羽在荊州多年,已經有預測到漢水在連日大雨之下必然會暴漲,因此早日就準備好了大船。果不其然,在多日暴雨之下,漢水爆發了山洪,洪水之下曹魏大軍盡數被淹,無數士兵葬身魚腹,關羽大破魏軍,威震華夏。

    那麼問題來了,曹魏究竟有沒有算到這場洪水的來臨呢?

    八卦君認為是有的,對於漢水秋汛,曹魏集團其實是有一個明確認知的,在《資治通鑑.漢紀中》記載了揚州刺史溫恢和裴潛的談話,內容如下:

    “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有變耳。’”

    溫恢已經猜到了關羽會趁著漢水漲水期這段時間對曹仁下手,但同時也說了曹仁“無有遠備”,曹仁雖然也在荊州待過一段時間,但對漢水如此的高漲的氣勢還是缺乏了認知,所以雖然他已經讓于禁屯軍於樊城以北,盡力遠離漢水,奈何還是躲不掉漢水引發的山洪,因此于禁七軍慘遭淹沒,連樊城也岌岌可危,甚至已經有人開始勸說曹仁棄城而逃,連曹操都想遷都以避關羽鋒芒。此時滿寵站了出來,他對曹仁說:“如今山洪爆發雖然洶湧,但很快就會停息下來,樊城必然能夠固守,如果將軍今天逃跑,那麼洪河以南就不再是國家的地盤了。”穩定了曹仁和全軍的戰心,致使關羽對於樊城久攻不下。

    另一邊,司馬懿和蔣濟也站了出來,勸說曹操不要遷都,別看關羽現在這麼得意,他連續作戰雖然大破于禁,猛攻襄樊,但是實際上氣勢已經到了盡頭了,現在於禁被破純屬是天氣原因,不是我們守衛襄樊方針的失誤,所以不用急著遷都,更何況隔壁的孫權看到關羽如此得意,心裡肯定是如鯁在喉,此時只需要修書一封陳說利害,孫權必然從後偷襲關羽,給關羽捅刀子,到時候樊城的圍困就自然破解了。

    《資治通鑑.漢紀》記載:“羽急攻樊城,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恟懼。或謂曹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汝南太守滿龐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乃沉白馬與軍人盟誓,同心固守。”

    《晉書.宣帝紀》記載:“及蜀將羽圍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修、方果降羽,而仁圍甚急焉。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

    在這一連串陰謀的操作下,關羽其實已經陷入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但是他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後世許多人指責關羽貪功,倘若關羽在大破于禁後便撤軍,何至於有後來的“敗走麥城”?但這未免太過於“上帝視角”,完全是事後諸葛亮了。試問換做你,作為戰場統帥,眼看著樊城即將被攻破的情況下,你會捨得撤軍嗎?

    按照《資治通鑑.漢紀》記載當時的情況:“城中人馬才數千人,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立圍數重,外內斷絕。羽又遣別將圍將軍呂常於襄陽。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皆降於羽。”

    樊城內外斷絕,曹魏荊州刺史,南鄉太守投降,樊城幾乎唾手可得。而且東吳當時還是名義上我軍的盟友,關羽對東吳雖然有防備,但也不能料想到孫權在七月份還在和曹操打仗,開心的刷著合肥的副本,十月份就開始互相眉來眼去了,三個月時間不到孫權就突然和曹操勾搭上了,這確實是意料之外。這也就罷了,更出人意料的是誰會想到跟隨劉備幾十年的糜芳居然也投敵了,導致荊州淪陷的特別快,根本沒時間反應。

    按照《三國志.吳書》記載:“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

    再加上曹魏用董昭計謀將孫權書信射入關羽大營,使得被圍困的曹軍士氣大增,導致關羽猶豫不決,不知該退軍還是繼續攻打襄樊。

    按照《資治通鑑.漢紀》載:“董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裡及羽屯中,圍裡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不能去。”

    因為此時他覺得呂蒙病重,東吳應該沒人可以帶兵,荊州應該能守住,奈何糜芳,傅士仁直接投敵,荊州淪陷出乎關羽意料之外,於是關羽就突然從即將攻破襄樊全勝而回淪為了階下囚。

    有的人站在上帝視角覺得關羽形勢已經是危如累卵,但關羽是認為自己能夠即將攻破襄樊再安穩回師的,他雖然覺得東吳會搞小動作,但還不至於到對自己下死手的地步,再加上東吳和曹魏也才打完仗沒多久,狼狽為奸的可能性比較低,又探聽到呂蒙病重,所以才把荊州的部隊撤了一部分來攻打襄樊。奈何天不遂人願,關羽最後還是敗走麥城。

  • 2 # 順勢而為2020

    武聖關羽之死,令很多人嗟嘆不已,其實關羽本來可以不死,甚至攻打在攻打曹軍大獲全勝,一時間風光無二。但是在關羽荊州征戰時,為什麼劉備從未派軍來支援關羽,而是任其發展呢?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連戰連捷,聞名天下,對周邊的東吳和曹魏帶來巨大的壓力。關羽此時卻絲毫沒有收手的打算。他趁熱打鐵,不斷髮起進攻,曹操不斷派兵支援襄樊前線,期間派出許多著名將領,其中包括張遼。給關羽的進攻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當時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讓關羽出擊曹操,同時又要防備東吳,兵力就那麼一點,既要攻、又要守,關羽壓力巨大。當時的荊州是個大肉餅,富饒之地,魏國和東吳都想要。關羽出擊曹操,造成荊州空虛,孫權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良機,東吳趁機來攻,雙面夾擊,關羽本可以退守荊州,但當時守將糜芳叛變,只能把關羽逼上退守蜀川。

    三國時期的曹操、呂蒙、陸遜都是當時的名人,無論才識還是策略都是舉世無雙,且他們兵力又都佔優勢,奈何武聖關羽再強,單刀匹馬也不可能不敗。除非不進攻曹操。當時的處境關羽只有一條路,只能是失敗。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關羽的性格,他是一個自傲,要強,高調的人,當他的力量不足以支撐自己吃下襄樊時,他選擇調兵攻打,不顧一切,甚至都不向劉備請求支援,以劉備的性格,無論如何都會支援關羽,後面劉備伐吳,也是一定程度上因為關羽的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東吳的低頭,偽裝,陸遜低三下氣寫書給關羽,降低戒心,麻痺關羽,孫權也一個勁和關羽套近乎,戴高帽子,是的關羽對東吳放鬆了戒心。

    關羽與呂蒙打過交道,對呂蒙還是認可的,後方留守都是防備他的。但是陸遜上臺,書信裡面的低三下氣,讓關羽放棄戒心,於是調兵攻打曹魏,也是導致失敗的一個點。

    關羽,一代武聖,雖然窩囊的死去,但是死後風光大葬,足以說明三國各位帝王對他的認可,一代天驕,無論生死,穿越時間長河,點亮自身光芒,綻放光彩。

  • 3 # 愛尚文史

    一個人,到達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恰恰才是他最容易露出破綻,最容易失敗的時候。在巔峰狀態下,免不了會生出驕傲自滿的心理。自古以來,驕傲自滿,目中無人,乃兵家之大忌。驕兵必敗,這句至理名言,從古至今,是經過了無數次的驗證,而且毫無例外的。

    關羽圍樊城,降於禁,斬龐德,一時間威震華夏,浩浩蕩蕩,氣勢如虹。這時候的他,飄飄然不知所終,全然沉浸在了勝利的喜悅之中,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失去了對事物的理性判斷,導致了兵敗被斬的結果。

    況且關羽這個人,驕傲自滿,傲上而不忍下一直都是他做人的人生準則。他的骨子裡本來就有一種自傲自大的性格,這如今又打了打勝仗,他的驕傲心理,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可謂比常人更勝。最終失敗被斬,身首異處,合情合理。

    別的朝代不說,單單在三國時期,這樣的例子就不在少數。

    曾經坐擁冀、青、幽、並四州,普天之下最大的諸侯袁紹,在官渡一戰,不也是因為驕傲自滿,聽不進逆耳忠言,最終導致兵敗身死嗎?

    曹操滅袁紹,滅呂布,滅袁紹,統一中原北方大地,威震天下,當時找不出那路諸侯,再敢正面去與曹操作對了。荊州劉琮被迫投降,更加增添了曹操驕傲自滿的心態。他迫不及待的想去接收劉備集團,迫不及待的想去接收東吳的地盤,以至於各大謀士的進言,毫無例外的成了耳邊風。不想,等待他的,卻是一場必敗的戰役。

    劉備得荊州,並益州,下漢中,也可謂打出了他生平最為豪華的戰績。在登基稱帝之後,便開始以為自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連番拒絕東吳的主動巴結,踏上了一場死亡戰爭。

    所以,不用再去分析其他的原因,關羽從人生巔峰到身首異處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應該歸咎於他“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的必敗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殊工種工齡如何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