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9480155998
-
2 # 渝採風
因為蘇德戰爭由德國發動的閃電戰轉變成為消耗戰了,閃電戰德國以現有兵力綽綽有餘,但消耗戰德國就必須全國總動員。
-
3 # 陽城導航
這個問題,朋友答過多次。再次簡要回答如下:
第一、德國損失嚴重。單是一個斯大林格勒戰役,先後損失150萬人,整整一個戰略兵團全軍覆沒,大量的經驗豐富的老兵被損失掉,相當於打斷了希特勒的脊樑骨。德國不得不進行總動員。
第二、蘇聯己轉入反攻,戰線向靠近德國的一方轉移。希特勒明白,再不總動員,德國就要面臨災頂之災了。因此,出於對滅亡的恐懼,不得不進行總動員,實際上是垂死掙扎的開始!
第三、對德華人民有個交待。希特勒是靠德華人民選上去的,承諾要給予德華人民幸福生活。希特勒發動戰爭,也是打著為德華人民謀福祉的旗號。這次總動員,實際上是把德華人民綁上他的戰車,讓人民陪他把戰爭打到底,與他一同陪葬!
-
4 # 戰略論
確實如此,德國直到1943年1月才開始實施戰爭總動員,這一階段也正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為激烈的時候,被圍的德軍第6集團軍在2月份徹底全軍覆沒,原來用於圍殲第6集團軍的數十萬蘇軍部隊也得以騰出繼續向德軍殘破的南翼防線發起強大的進攻。當時德軍在南翼只有頓河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手裡的殘兵在進行抵抗,較為完整的A集團軍群則正急忙從高加索地區撤退以避免陷入蘇軍的合圍。最危機的時刻蘇軍先頭部隊已經距離羅斯托夫不到30公里了,一旦羅斯托夫丟失,德軍A集團軍群幾十萬官兵將會重蹈第6集團軍的覆轍。更長遠來看,蘇軍右翼強大的坦克部隊向哈爾科夫以及第聶伯河一線的挺進更為致命,這意味著德軍南翼的三個集團軍群都面臨著被合圍的危險,這關乎著德軍整個東線的命運。
在長遠的看的話,德軍南翼戰線的崩潰,將意味著羅馬尼亞的油田也將處於蘇軍的進攻矛頭之下,隨著戰爭的繼續,德國的主要石油來源完全依靠羅馬尼亞的油田,如果失去這裡,德國的戰爭能力將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喪失,工廠將被迫停工,坦克、飛機也將沒有燃料,這對於德國來說是致命的。
所以到1943年東線戰局的危機已經影響到了德國的生存問題,德軍必須制止在南翼的崩潰,而斯大林格勒戰役讓德軍損失了一個強大的集團軍和四個聯軍集團軍,整個東線的損失超過150萬人,最為依賴的裝甲部隊的實力也降到了最低點,幾乎沒有完整了裝甲單位了。所以無論如何德國都必須要開始戰爭總動員了,只有在短時間內徵召大量的德華人來補充德軍,並增加武器裝備的產量使德軍重新齊裝滿員,才能有可能讓德國度過難關。事實上在1941年莫斯科戰役結束後,德國的軍事工業就已經難以為繼了,直到第二年的夏季攻勢開始時,德軍仍有一半的裝甲師無法得到補充,所以經歷了1942年的苦戰後,德軍裝甲兵力已經難當大任了。
而且從1943年開始,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可能越來越大,包括希特勒本人以及許多高階將領在內的人都認為盟軍將會在1943年在西線或者義大利南部發起登陸,而這些地方的防禦都基本形同虛設,所以德國不得不向這些敵方投入相當的物資來建立防線並組建新的部隊用於防守這些防線。所以在各條戰線都急需兵力和物資補充的情況下,德軍的戰爭總動員也不得不展開了。
-
5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首先,自上臺開始,納粹政府就一直時刻警惕重蹈一戰覆轍,儘量避免把明顯的戰爭負擔轉嫁給國內民眾,想方設法的拉攏討好人民,處處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為勞動者“謀福利”的政黨。實際上,一戰中,德國投降並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徹底失敗,甚至在打到1918年時,俄國十月革命後退出戰爭,東線沒了壓力,兵力可以全部調往西線作戰,又出現了些許優勢。但無奈德國國內民生問題嚴重,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結果國內發生革命,德皇下臺流亡,新政府才宣佈戰敗投降。
所以,二戰中,納粹高層一直在用各種手段減小戰爭對普通德國民眾的影響,拿社會福利籠絡民心,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甚至在44-45年盟軍的轟炸中,德國工人還保持著8小時工作制和休假制度。當然了,其餘的都落在了壓榨外國勞工和集中營的囚犯上,對他們來說,別提休假,連吃飽飯,甚至活命都成了奢望。
舉個例子,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國在東線攻勢不再,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兵力和物資。然而,此時德國政府仍拒絕對普通公民增稅,只是提高起徵點至6000帝國馬克,也就是說,只對佔社會少數人口的富裕階層徵稅;同時還不斷加大對現役軍人家庭的補貼;
國家繼續對日用品進行免稅,政府保障生產供應,不讓國民明顯感覺到戰爭對個人帶來的壓力。甚至直到1944年下半年前,在盟軍的轟炸中,德國工廠還沒有全部轉為戰爭服務,居民日用品的生產還佔了一大部分。當然,納粹政府可不是白蓮花,這麼沉重的財政負擔,多半被佔領區國家和猶太人給分擔了。
第二、德國走的是職業化精兵路線,主打是高質量的兵員和裝備,追求的是品質,而不是“量大”,犯不著把全國的男人都抓了“壯丁”,沒這個必要。
一戰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隊全方位進行了嚴苛限制。因此,上世紀20-30年代德國軍隊的發展思路是:既然在數量上限制德軍規模,那麼就用職業化、精英化的方式精簡德軍。這麼一整,更適應了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更符合機械化戰爭的作戰理念,再加上普魯士時代傳承下的那一套專業軍人和軍隊的培養模式,重重限制之下,精簡化的德軍戰鬥力不降反升。
這種精銳的機械化部隊,配合閃電戰這種新的作戰模式,在開戰之初,吊打了歐洲各國;在蘇德戰爭的頭一年,裝甲部隊大縱深穿插,打得蘇聯人暈頭轉向不知所措,始料不及地俘虜了300多萬蘇軍。除了莫斯科城下吃了敗仗以外,還沒遭受到什麼“重創”,直到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整個德軍才發現,真是越來越邁不開腿了.....
第三、德國高層政策失誤,認為在“閃電戰”的威力下,戰爭不會持續很久。並沒意識到,蘇聯領土廣袤,可以最大程度吸收德軍“閃電戰”的動能;同樣,蘇聯多雨而泥濘的秋季、嚴酷的寒冬+境內落後的基礎設施,極大的拖延了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前進效率;加上蘇聯居民超強的抵抗意志,硬生生的把閃電戰,拖成了“持久戰”。
閃電戰不太取決於人數的多寡,而持久戰就是在比拼各國戰爭資潛力,比如,人口、資源、國土面積等等。
第四、在納粹宣傳術的鼓吹下,一些信仰“國家社會主義”的歐洲各國青年紛紛主動加入武裝黨衛隊(德國國防軍只招收德國和奧地利人),組成外籍軍團,為德國效力。比如著名的北歐師團——維京師,戰鬥力出了名的強悍,對納粹理念也是死忠;
在蘇芬戰爭中吃了大虧的芬蘭,為了收復失地,也協同德國出兵,打蘇聯還是很賣力氣的。不少芬蘭青年也爭相加入武裝黨衛軍,被編入北歐師。還有西班牙志願軍“藍色軍團”,表現也是異常勇猛。
此時,在漫東線和崎嶇的南部戰線,大約有50個師的僕從國軍隊與德軍並肩作戰,主要包括自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匈牙利、芬蘭、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國。不過,這些國家都是牆頭草,到了後期也紛紛主動倒戈開始追隨蘇軍。
甚至還有武裝黨衛隊印度志願兵....開始的兩年多(39年9月-42年),德國沒有受到什麼重創,兵源也不是很吃緊,一直寄希望於裝備的優勢和先進的戰法,想用閃電戰來“速戰速決”;另一方面又要用福利來籠絡國內人民,所以,沒有在戰爭開始階段就進行國防總動員。
直到1943年初,隨著蘇德戰爭進入持久戰階段,美國高調參戰,德國越來越擔心盟軍會在西線發起登陸戰,才開始了國防動員。但是敗局依然難以挽回,畢竟,德國的戰爭潛力在美蘇兩大國跟前都不佔優勢。
-
6 # 漩渦鳴人yy
這和希特勒自己本身的經歷以及整個對於德國軍隊的運營和建設的理念有關。
總體來講,一場戰爭並不是說前線單一作戰,就是一場戰爭的總體面貌。後方為戰爭所做出的犧牲,也是整個戰爭必要的一環。比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前線男人在浴血拼殺,而後方女人則是要承擔男人承擔的工作比如說生產槍支彈藥,生產武器,還有一系列的重活農活。
所以說當時希特勒在組建第三帝國的時候,對於這一方面是十分小心謹慎的,納粹黨本身就有帶著一些為德國工人謀取利益的一種性質,或者說也是戈培爾而故意做出來的一種宣傳,除此以外,希特勒也是來自於德國軍隊的,所以他要為軍人謀利,因此在怎麼得罪,不能得罪倆號人,一個軍人,一個工人。
德國軍隊雖然說一夜武裝到牙齒,但很多地方實際上是由感鴨子上架之嫌,由於這個原因,德國的裝備一直有些入不敷出,比如說一開始是蘿莉的一號和二號坦克,到後來虎式豹式坦克,如此龐大的軍工生產量都需要後方來完成生產工業產能那是要機器,但是機器畢竟需要人來操作,沒有熟練的工人,如何去生產優秀的裝備,讓前線戰士放心的浴血拼殺?
對於德華人來講,這個時候保證自己的軍隊內部的裝備供應室需要重點考慮事情。希特勒本身也十分迷戀新武器,新武器就需要優勢的工人把它打造出來。
所以說總動員,好處固然有,但是壞處也有很多,比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生產他的性濃號航空母艦的時候,就把當時船廠內部大量有經驗的老工人全給調去前線了,上來一批新的工人,結果信濃號第一次出海航行,遇到機械故障,被美國潛艇追上,接著直接被人給報廢。
當然,德國軍隊也講究一種精兵簡政策,前線那麼多龐大的部隊有什麼用,我們需要的是一把尖刀,一把能夠突入敵人內部,能夠穿插敵後突襲敵方弱點的一把尖兵部隊,而不是說衝上去被人一通炮火全給下回來了一幫娃娃兵。
說到這裡,我就必須得提到德華人組建的娃娃兵。事實上,德華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組建了一隻由娃娃組成的部隊,大致是14到17歲的青年組成的,但是第一次出戰這支部隊就表現慘不忍睹。在這之後,德華人就放棄了由未成年人組建的軍隊這樣一個想法。
這就證明了德華人對於自己應對的要求是很高的,不達到一定的要求,德華人是不會說無腦的往軍隊裡面塞人的,再加上希特勒這個人傭兵的習慣,不像斯大林一樣保持那麼多空架子空的建制,每一次軍隊損失以後,西車隊的優先考慮是將兩隻殘缺的部隊湊成一支完整的部隊,還不是無腦的往裡面充人。
回覆列表
戰爭往往是在國家,政府及軍隊之間進行。再糟糕的國家與政府也知道,在戰禍橫行時儘可能避免民眾受損(事實上不可能,如徵兵,徵糧等),只有當傾國力仍不能擊敗對手時,也會形成國家全面動員。當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蘇德及二戰轉折點即是如此,還有1937 年9月,蔣在廬山發表抗戰宣言時亦面臨僅靠國力與國軍難以抗擊日軍的情形,故講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這就是全民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