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5265101136
-
2 # 小小鳥99
白美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貴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籍紅玉(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燕燕(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雙壽(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富仙(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貴明、劉雙壽、杜牛斌2000年,太谷秧歌赴臺演出演員 劉雙壽、董豔豔、郭變紅、韓甲海秧歌藝人介紹: 孫貴明:1952年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敦坊村,1978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醜。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太谷秧歌協會副會長。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演員”獎;1990年獲“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2007年以小戲《偷南瓜》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獲“文化遺產日獎”;2008年,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2009年以《偷南瓜》《大挑菜》等節目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被晉中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傳授秧歌藝術。 代富仙:1956年9月7日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朝陽村,1978年進太谷秧歌劇團,工青衣。1986年拜秧歌大師王效端(香蠻旦)為師;1996年獲“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女主角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1958年生於太谷水秀鄉東懷遠村,1978年進太谷秧歌劇團,工武生、醜。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0年代表山西民間藝術團赴人民大會堂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96年獲“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丑角獎”;2000年赴臺灣參加“兩岸小戲”大展獲金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1960年生於太谷縣小白鄉王村,1978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青衣、小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81年獲“山西省秧歌好唱段獎”;1981年獲“晉中市戲曲調演二等獎”;1990年獲“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演員”獎;2007年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獲“文化遺產日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白美雲:1963年生於太谷縣侯城鄉里修村,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小生、花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0年,“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2004年獲“中國第六屆民間藝術節銀獎”;1990年獲“晉中地區戲曲調演優秀演員獎”;2000年獲“晉中市首屆戲曲觀摩比賽表演二等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 董燕燕:1963年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敦坊村,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小旦。任山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常務理事,太谷秧歌協會理事。1986年拜秧歌大師王效端(香蠻旦)為師;1990年主演的現代戲《新婚禮葬》獲“山西省文藝匯演表演金獎”;1994年秧歌追星族特送藝名“晉秧珠”;1996年自辦秧歌劇團;2000年,赴臺灣參加“兩岸小戲”大展獲金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 董美仙:1964年生於榆次東陽鎮北席村,1981年進入太谷縣晉劇團,1990年改唱太谷秧歌。工小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旦角”獎;2007年獲“晉中市群眾文藝比賽一等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09年10月,以小戲《賣高底》參加北京市教委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中國音樂學院承辦的“北京傳統音樂節”演出;2010年以小戲《賣高底》參加上海世博會演出。 楊承遷:1967年生於山西左權縣,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在樂隊主奏笛子、大三絃、板胡,併兼任劇團戲曲作曲,編曲。他改編的戲曲音樂風格獨特、地方風味濃厚,受到當地百姓的喜歡。2004年與其父楊美田蒐集整理《太谷秧歌音樂集》一書。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被晉中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傳授秧歌藝術。 工作人員名單: 演職人員名單: 演 員:白美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貴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燕燕(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富仙(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董美仙、杜牛斌、彭玉花、吳桂梅、王二青、杜堂中、杜 惠、暢曉桃 樂 隊:板 胡:楊承遷 二 胡:王 緘、孟慶禮、張轉琴、劉傑 笙 :白慶喜、喬文亮 揚 琴:武 豔 嗩 吶:裴 婷 笛 子:劉敏飛 琵 琶:陳 康 打擊樂:吳二東、師德義、白福旺、李晉峰、史學文、李太宏
-
3 # 使用者8877120048475
白美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孫貴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董燕燕(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代富仙(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孫貴明、劉雙壽、杜牛斌
2000年,太谷秧歌赴臺演出演員 劉雙壽、董豔豔、郭變紅、韓甲海
秧歌藝人介紹:
孫貴明:1952年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敦坊村,1978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醜。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太谷秧歌協會副會長。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演員”獎;1990年獲“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2007年以小戲《偷南瓜》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獲“文化遺產日獎”;2008年,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2009年以《偷南瓜》《大挑菜》等節目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被晉中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傳授秧歌藝術。
代富仙:1956年9月7日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朝陽村,1978年進太谷秧歌劇團,工青衣。1986年拜秧歌大師王效端(香蠻旦)為師;1996年獲“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女主角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1958年生於太谷水秀鄉東懷遠村,1978年進太谷秧歌劇團,工武生、醜。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0年代表山西民間藝術團赴人民大會堂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96年獲“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丑角獎”;2000年赴臺灣參加“兩岸小戲”大展獲金獎。2009年參加欄目 節目的錄製。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1960年生於太谷縣小白鄉王村,1978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青衣、小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81年獲“山西省秧歌好唱段獎”;1981年獲“晉中市戲曲調演二等獎”;1990年獲“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演員”獎;2007年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獲“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白美雲:1963年生於太谷縣侯城鄉里修村,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小生、花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0年,“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2004年獲“中國第六屆民間藝術節銀獎”;1990年獲“晉中地區戲曲調演優秀演員獎”;2000年獲“晉中市首屆戲曲觀摩比賽表演二等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
董燕燕:1963年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敦坊村,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小旦。任會員,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常務理事,太谷秧歌協會理事。1986年拜秧歌大師王效端(香蠻旦)為師;1990年主演的現代戲《新婚禮葬》獲“山西省文藝匯演表演金獎”;1994年秧歌追星族特送藝名“晉秧珠”;1996年自辦秧歌劇團;2000年,赴臺灣參加“兩岸小戲”大展獲金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
董美仙:1964年生於榆次東陽鎮北席村,1981年進入太谷縣晉劇團,1990年改唱太谷秧歌。工小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旦角”獎;2007年獲“晉中市群眾文藝比賽一等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09年10月,以小戲《賣高底》參加北京市教委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中國音樂學院承辦的“北京傳統音樂節”演出;2010年以小戲《賣高底》參加上海世博會演出。
楊承遷:1967年生於山西左權縣,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在樂隊主奏笛子、大三絃、板胡,併兼任劇團戲曲作曲,編曲。他改編的戲曲音樂風格獨特、地方風味濃厚,受到當地百姓的喜歡。2004年與其父楊美田蒐集整理《太谷秧歌音樂集》一書。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製。2010年被晉中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傳授秧歌藝術。
工作人員名單:
演職人員名單:
演 員:白美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貴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燕燕(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富仙(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董美仙、杜牛斌、彭玉花、吳桂梅、王二青、杜堂中、杜 惠、暢曉桃
樂 隊:板 胡:楊承遷
二 胡:王 緘、孟慶禮、張轉琴、劉傑
笙 :白慶喜、喬文亮
揚 琴:武 豔
嗩 吶:裴 婷
笛 子:劉敏飛
琵 琶:陳 康
打擊樂:吳二東、師德義、白福旺、李晉峰、史學文、李太宏
回覆列表
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軟事等為題材,以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每逢元宵節鬧紅火時,各地大搞龍燈、旱船、背棍、高蹺以及鼓樂歡奏等活動,大大小小的舞隊極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間歇唱支小曲,渲染氣氛,載歌載舞,歌舞結合,這種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