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言軍事
-
2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在接連平定一些小勢力後,開始北伐契丹,並且連下數城。然而正當準備趁勢奪取幽州時,卻突染疾病,無奈班師回朝,這也是中原王朝為收復燕雲十六州所做的第一次努力。
第二年,柴榮病死,恭帝即位。趙匡胤在部下的擁戴下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北宋。趙匡胤統一中原之後,也積極著手北伐,然而直到北宋第二任皇帝,北伐也並未成功,反而還損兵折將。萬般無奈之下,北宋對遼國開始轉為防禦,但北宋君臣時刻牢記要收回燕雲十六州。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曾經離燕雲故地只有一步之遙。金國興起之後,聯合北宋,約定一起進攻遼國,勝利之後,北宋將會拿回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北宋君臣也被這訊息衝昏了頭腦,忽略了金強遼弱這個事實。當北宋君臣沉浸在即將收復失地的喜悅中時,金國卻看出了這個國家的羸弱不堪。於是金國大軍直接南下,一舉滅掉了北宋。
大概300年後,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1367年,朱元璋在打敗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一統南方。同年十月,朱元璋命令徐達和常遇春率軍北伐。
時隔300年,對陣的雙方也發生了變化,重文抑武的宋朝變成了文武雙全的明朝;而讓宋朝卻步的遼國卻變成了更加兇狠的元朝。當雙方的參戰選手全都聚齊時,明朝並沒有絲毫膽怯,因為他們的統帥是當世名將徐達和常遇春。
徐達和常遇春不負名將之名,僅僅用了一年,他們二人就讓元順帝選擇了搬家,燕雲十六州自此重歸漢家懷抱。這是不世出的功績,足以青史留名。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我們不禁要問讓兩宋人民心心念唸的十六州故地,到底有什麼重要性呢?燕雲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對抗北方民族的天然屏障,誰擁有了燕雲十六州,也就在戰爭中擁有了主動權。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拱手相讓,使得中原大地直接暴露在了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可以說,北宋之亡,亡在重文輕武的制度上,亡在理學的洋洋自得上,也亡在直面遊牧民族的騎兵上。
那麼,整個宋朝奮鬥了兩代皇帝,對手是比元朝弱了很多的遼國,卻依然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到底是明朝太強,還是說宋朝弱到了極致呢?
趙匡胤得位不正,因此刻意壓低武人地位。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來的不怎麼地道,後周恭帝即位時,趙匡胤已經被殿前都檢點,不但掌管禁軍,還握有軍權。公元960年,他謊報軍情,言契丹來犯,當時的丞相範質命趙匡胤領軍出征。大軍行至陳橋時就地紮營,一些將領們私下商量,現在政局不穩,咱們拼死拼活地打仗,將來還不知落得什麼下場,還不如擁立趙匡胤做皇帝,以後就會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於是,將士們全起來了,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擁立他做了皇帝。
趙匡胤害怕他的皇位不穩,生怕他的屬下的屬下為了權勢以及再進一步,也來一次陳橋兵變。若如此,估計趙匡胤就要抱頭痛哭了。為了防止類似事情發生,趙匡胤想出了一個方法。他請擁立他登基的大將喝酒,席間他對眾人說,你們擁立我做皇帝成功了,萬一有一天你們的部下也擁立你們怎麼辦。眾將忙問,那該怎麼辦,趙匡胤表示讓他們交出兵權,回鄉養老。第二日,眾將紛紛上書請求回鄉養老,史稱“杯酒釋兵權”。
並且趙匡胤打壓武人的地位,在社會地位上,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輕武,文人總是高武將一籌。宋朝崇尚“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百姓有能力的幾乎都將孩子送往私塾,以期考取功名。在軍隊,主官幾乎都是文官,他們看不起這群丘八,甚至是沒有讀過幾本兵書。他們連紙上談兵都做不到,就更不用指望他們會帶兵了。而且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能打仗的那批將領都回鄉養老了,剩下的都是那些馬馬虎虎的,對上遼國那群虎狼之師,打敗仗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手下精兵強將眾多明朝自朱元璋造反之日起,手下就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他們有擅長謀略的徐達,擅長突擊的常遇春,擅長防守的朱文正,還有李文忠、傅友德等一大批優秀將領。縱觀中國歷史,之所以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的對抗中屢屢失利,是因為遊牧民族都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騎兵。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年代,騎兵的衝鋒絕對是步兵的噩夢。而中原王朝壓的遊牧民族抬不起頭來的時候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剋制騎兵的方法。
秦朝和漢朝採用的是騎兵對騎兵的方法,他們各自訓練出了強大的騎兵,秦軍飛騎曾大破匈奴,漢軍自武帝以後也是頻繁出擊塞外;諸葛亮則是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製造出了戰車以及諸葛連弩,堪稱古代的機關槍。唐代發明了陌刀戰陣以及輕騎兵,帶給了突厥人難忘的夢魘。
而到了明代,明朝的將軍們同樣選擇了騎兵對騎兵的方式。經過無數次戰爭的錘鍊,明朝的這些將領們對騎兵的運用已經是出神入化。在北伐解放山東時,元朝甚至還沒反應過來,卻驚訝的發現,山東全境已經落入了明軍手裡。
朱元璋也是一個戰略高手,長期的對敵鬥爭,使得他養成了很好的戰略素養,他制訂了北伐過程中的幾乎所有戰略。包括先取山東、河南,再取大都。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榮耀屬於徐達、常遇春,更屬於朱元璋。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的確燕雲十六州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成為了壓在中原人心頭的巨石!
那麼為什麼兩次在長達三百年的時間裡,都無尺土寸疆可以收復,而朱元璋卻可以迅速收復故土呢?試回答本題。
一、兩宋時代和朱明時代,所面臨的局勢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之處。
兩宋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四周國家強,而中原王朝弱的時期。這倒不僅僅是由於宋王朝的崇文抑武,而是與當時的“國際”局勢,也有著密切的關聯。
當煌煌大唐帝國因為內部混亂,而走向分崩離析之路時,卻正值周邊部族趁勢崛起之際!契丹人的漢化程度是很高的,這樣就吸收了中原文明發展成果,從而促成了契丹由一個發展緩慢的奴隸社會,走向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封建社會。
所以在契丹人建國比北宋還要早時,他們便佔有了“優先整合內部”的機會,從而對中原王朝形成了以逸待勞的戰略優勢。在後晉石敬塘割讓了幽雲十六州之後,契丹人更是得到了一塊可以居高臨下,直搗位於平原上的北宋國都之優勢。
而這也是北宋王朝處處被動、時時捱打的原因之所在!遼(契丹)國之威脅未了,西夏又乘機搞分裂,將西北地區從中原分割出去了。又對北宋王朝形成了新的牽制與威脅!其後遼國衰落了,西夏也不復初始之強了。然而金國又崛起了,對北宋形成了新的威脅。金國滅亡了北宋,南宋又要與之對抗。在這樣強國屢起的情況下,軟弱的宋朝又怎能收回那塊流失已久的土地呢?
二、朱明挾逐元之勢順勢而為,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古帝國的崛起,打破了原本就很脆弱的“國際”平衡,他們陸續消滅了西夏、金國政權。並將吐蕃與大理納入版圖之中,最後又消滅了南宋政權,使整個中國再度被重新統一起來。
然而元朝對中原的統治並不成功,這是其只能短暫統治98年的根本原因!在其衰落後,朱元璋的勢力乘機崛起,最終打垮了元軍,將其逐回了草原大漠。
而此時的殘元內部卻仍在內鬥,使其無法集中力量,去與明朝對抗。而且元朝那位於幽雲之地的京城——大都,也是明軍必欲奪取的戰略要地!在元軍兵敗如山倒之際,明軍自然可以挾崛起之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兩宋王朝之所以無法收復失地,原因有二。其一是因其崇文抑武的政策。其二是因為四周強國林立,以致無力與之爭奪!
朱明王朝能夠輕易收復失地,乃是因為元朝腐朽且內鬥,給予其有利的時機!
-
4 # 過去即歷史
土地並沒有認主人一說;
燕雲十六州宋朝沒收回,而明朝順利收回;這是他們立國的環境不同。兩宋本來就脫胎於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時代,北宋的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十分重視唐亡於藩鎮割據的教訓,五代十國輪換坐莊也是武將頻繁造反。趙匡胤也怕宋朝被武將推翻了。所以趙匡胤最重視的是如何防止政權被武將給取代了,而對於開疆擴土這樣的事不放在心上,趙匡胤原來是後周的將領,後周就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明朝的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是赤貧出身,之前的元朝就是統一,沒有什麼割據局面;元朝就是亡於暴政,朱元璋取代元朝,沒什麼割據勢力,都是起義軍,朱元璋滅了,再滅了元朝,基本就是繼承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這就導致了趙匡胤和朱元璋採用不同的國策,趙匡胤選擇弱化武將權力,弱化地方力量,這的確防止了武將造反,也導致了邊防軍孱弱不堪,以至於被外族虐的不行,戰鬥力不行,收回燕雲十六州,做夢;等到了南宋,好不容易出現個優秀的武將岳飛,有希望搞死金國,可最後還是被自己人玩死了。體制的問題,其他的都是細枝末節。朱元璋特別重視農業,施仁政,因為燕雲十六州本來就在元朝控制之下,取代元朝很容易就獲得燕雲十六州的控制。
宋朝收不回燕雲十六州,是他們沒有強國基因;明朝收回來感覺很容易,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燕雲十六州等地的長期分裂和對武將造反的恐懼。
回覆列表
主要因為碰上的對手不同,簡言之就是兩宋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強敵,而明朝北伐時捏的是一個分崩離析、實力空虛的“軟柿子”。
兩宋特別是北宋中前期綜合國力相當強大,軍力建設也可圈可點,但問題在於他們面對的是國勢同樣蒸蒸日上、先後興起的遼、金、蒙元3大強權,此外偏居西北一隅的党項族建立的西夏也在崛起後一度成為北宋嚴重邊患。
反觀朱元璋遣軍北伐之際,元朝只控制著飽經10餘載戰亂塗炭的黃河以北地區,史載“燕趙 、 齊魯之境,大河(指黃河流域)內外,悉為丘墟,所存無幾”。元朝統治區不僅人口大幅減少,國民經濟也已破碎崩潰,根本沒有力量與當時經濟恢復較好、受戰亂影響較小、兵強馬壯的明帝國相抗衡。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蒙元貴族頑固保留遊獵習俗,入主中原後強佔大片農田並將之拋荒為牧場,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破壞。比如當時山東多數田地被蒙元軍隊奪佔後變成軍馬場,前者還縱馬賓士肆意踩踏莊稼,而在陝西,蒙古權貴更是強奪民田100多萬畝。元順帝統治後期,官府統計的流離失所的北方難民就有86.8萬戶、超過350萬人,社會和民族矛盾不斷激化,元朝統治早已風雨飄搖。
更糟糕的,當時的元朝統治集團不僅腐朽墮落,而且為了爭權奪利,還相互間內訌火拼不止。元朝幾大軍閥頭目長期混戰,視皇權如掌上玩物,這些割據勢力在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沒完沒了地打內戰,最嚴重時連京城都被其攻佔。
直到1367年10月朱元璋釋出北伐檄文準備大舉滅元的緊要關頭,包括元順帝在內的元朝統治高層還在“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打內戰。試想,面對這樣“不爭氣”的敵人,朱元璋焉能不勝?
所以說,並非兩宋太弱,而是對手太強。朱元璋之所以能創造“南方政權北伐成功”的歷史紀錄,除了自己努力之外,也與敵人自毀長城、自亂陣腳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