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盜帥夜留香YE
其實司馬懿掌權,完全就是曹睿在彌留之際,一時糊塗才導致的後果。
要知道,如果司馬懿沒有成為託孤大臣,其實是完全沒有能力接觸到魏國權力最中心的,只要曹睿沒有託孤給司馬懿,魏國就不可能出現由司馬懿掌權的情況。
其實曹睿最開始定下的輔政名單裡面,是沒有司馬懿名字的。
託孤1.0版本是有五個人的。
大將軍曹宇
領軍將軍夏侯獻
武衛將軍曹爽
屯騎校尉曹肇
驍騎將軍秦朗
這五位都是曹氏宗親,雖然在能力上比不過司馬懿,但三個臭皮匠,還頂一個諸葛亮呢,而且在對曹魏政權的忠心上,絲毫都不用懷疑。
如果曹睿死後,是這五位輔政。
那曹魏政權不說一統三國、延綿萬世,但至少延長几十上百年是不成問題的,想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樣的鬧劇是更加不會發生的。
但可惜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當時有兩位曹睿的寵臣,一個叫劉放,一個叫孫資,這二位掌握魏國中樞機要三十餘年,深得曹睿的寵信,但偏巧這兩位與即將被託孤的夏侯獻、曹肇有嫌隙。這二位一想,這邊曹睿只要一死,那邊作為輔政大臣的夏侯獻、曹肇可就掌權了,那還能有我嗯的好果子吃嗎?
於是劉放、孫資就到了曹睿的病榻之旁,先是打了一頓感情牌,然後又說了一堆曹宇、夏侯獻這些人的壞話。
此時的曹睿病得已經很嚴重了,意識就有些不清楚,所以獨立思考能力開始變得有些差。
於是就問,你們說曹宇這些人不行,那誰行的。
司馬懿!
這二位把司馬懿就抬出來了。
而且,而且要知道,劉放孫資說這些的話的時候,曹爽全程在場。
但曹爽居然未發一言,可見曹爽絲毫沒有預料到司馬懿上位的危險性,反而覺得可以踢開那四位,自己上位非常舒服。
於是在曹睿彌留之際,由劉放代筆擬詔,取消那四位的輔政資格,星夜召司馬懿回京。
於是扶政大臣就變成了曹爽和司馬懿兩個人。
但小小一個曹爽,又豈是司馬懿的對手?
這才導致最終司馬懿掌握了權力。
對於曹氏宗族來說,司馬氏上位無疑是極為難受的。
但是對劉放孫資來說,不管老大是誰,只要自己能平安富貴就行了。
-
3 # 種地的秀才
託孤給誰也不行。
從曹丕以後,曹叡到曹奐都是生長在深宮,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沒經過任何鬥爭的磨練,對朝內的軍事、民情、外交、內政等等都不明白,其實際工作和計劃佈置只好依靠臣子去做,而曹氏的宗族像曹爽之流各方面也同他們不遠,世家豪族獨佔政府官位的特權也就形成了。
自東漢以來和皇權勢力想對抗的世家豪族勢力興起,到東漢垮臺後,這些豪族勢力發展更甚。曹操集團在逐漸擴大發展中得到了他們的支援,是想得到更多的利益,但是曹操對於這些世家豪族勢力一直是採取打壓政策的,所以這些豪族勢力雖然不敢反抗,但一直隱藏著不滿。
司馬氏和曹氏的鬥爭就是世家豪族和皇權之間的鬥爭。司馬懿作為三朝元老,資歷、威望等各方面優勢可見,自然而然就成了豪族勢力的代表,曹爽之流哪是老奸巨猾有多年政治經驗的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氏的勝利也代表著世家豪族的勝利。
-
4 # 醉美木瀆
在這裡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如果你是魏明帝曹叡你託孤大臣的標準是什麼?
第一是忠心,這點大家都能明白,也是因為這點大家認為魏明帝曹叡所託非人。
可是第二點大家難道就不考慮麼,那就是能力
託孤大臣,特別是魏明帝死時,他的繼承人曹芳年僅8歲,外有敵國吳,蜀,內有首鼠兩端的地方帶兵大員,國家處在這種情況下,託孤大臣的能力,能不能穩住朝政,能不能鎮得住吳,蜀,這是必須考慮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丕留給曹叡的託孤大臣僅有司馬懿碩果僅存,再加上他能力出眾,功勳卓著,做輔政大臣原本就是不二人選。況且曹丕,曹叡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從沒有表現出不忠的地方,當然也不敢表現出不忠的地方。
圖片有點亂入感,其實我感覺嘉慶皇帝的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司馬懿也不是一出生就腦袋上印著奸臣兩個字
曹叡最開始的安排是讓叔父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和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但是這一方案隨即被推翻,有人認為原因是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的讒言導致的。
兩人久專權寵,與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害怕魏明帝死後遭到清算,於是勸說魏明帝改立曹爽為大將軍,招回遠征遼東公孫康的太尉司馬懿一起輔政。曹肇等人堅決反對,但魏明帝最終聽從了劉放、孫資的建議,免去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的官職。
但是如果我們自己看一下這幾個人的資歷我們會發現,用他們輔政確實是強人所難。以燕王曹宇為例,他在魏明帝一朝的政治表現很簡單
魏明帝曹叡年少時,頗與曹宇親近。即位後,寵幸曹宇,賜予王位。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燕王。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徵曹宇入朝仕官。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宇回鄴城。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詔回京都。
就是這樣純粹簡單,實際上以曹魏防備近枝宗王的政治傳統,燕王接觸到核心權利特別是軍務的可能性極小,再加上燕王野心極小,為了自保主動迴避,所以他基本沒有治軍治民的經驗。曹叡認命他為首輔大臣他連連推辭,恐怕也真是知道自己有心無力。雖然有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進讒言,但是自己的這位小叔叔確實能力資歷不行,其實曹叡心理是有數的,其實他也在搖擺不定,曹叡是什麼人,這樣重要的人事任命,豈是你幾句讒言就能改變的。
咱們再來看一下曹爽在明帝朝的表現,
曹爽自少出入宮中,與曹叡交情甚好。
曹叡繼位後,任命他為散騎待郎,後遷任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再轉任武衛將軍,特別受到寵愛。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逝世,曹爽承襲邵陵侯爵位。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曹爽因為是遠枝宗室曹叡對他的防備要放鬆得多,因此他憑藉明帝的喜愛可以在軍中朝中任要職,可以說是得到一定鍛鍊的。
再來看看大佬司馬懿的
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伐魏。司馬懿擊退了孫權,斬首千餘級。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蜀將孟達降魏時,魏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曹叡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今湖北房縣)太守。曹丕死後,孟達失寵,聯合蜀國反叛,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諸葛亮北伐 太和三年(229年),蜀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魏明帝曹叡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魏國,曹叡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防禦蜀軍。結果司馬懿大勝蜀軍;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伐魏,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
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司馬懿帥軍征討,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
是不是感覺特別長,其實就是這樣,司馬懿在明帝朝的功勞是其他人比不了的 。可以說指揮了明帝朝所有大戰。在軍中的威望是其他任何大臣都比不了的。其實用他輔政是最正常不過了,不用他其實就是猜忌了。
而曹芳即位之初,曹爽也知道自己資歷沒法與司馬懿比,凡事都與司馬懿商議,不敢專行,司馬懿也感覺這小夥不錯,因為人家畢竟是天子一家人對他也特別禮讓。兩人交惡是後來的事。
除了司馬懿和曹爽,朝廷中還有一人擁有大權,那就是曹叡留下的皇后郭氏,後來的郭太后,三人可以說是互相牽制,守護處在中心位置的小皇帝曹芳,不要說讓別的誰誰輔政合適,這個輔政班底原本就是合適有效的。
如果曹爽能夠好好讀一讀《霍光傳》,保持著初期禮賢下士,從善如流的態度,不胡折騰,司馬懿原本沒有機會,也會如願進入曹魏的名臣傳,彪炳史冊。
可是曹爽按捺不住自己躁動的靈魂,總想爽一下,一意伐蜀,果然失敗,弄得怨聲載道,國庫空虛,又謀求擅權,居然軟禁自己的天然盟友郭太后。可以說,廢黜曹爽在當時絕對是深得民心,士心的大好事,與高平陵事件的劍拔弩張相比,廢黜宗室首輔大臣爽哥在當時的朝野竟然沒有引起多大動盪,這本身就說明了曹爽玩的太過火了。
最後一個就是年齡了
司馬懿再次輔政時已經60多歲了,按照當時人的平均年齡來說,再考慮到司馬懿長期生活在軍中,他應該早就死在高平陵事件之前了,因此說曹叡的安排是很合適的。只是沒想到,司馬懿這麼能活,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了。
說到這裡我們其實腦洞可以大一點,要真正防止曹魏權柄下移,要鎮得住群臣,曹叡最好的選擇是大膽創新,突破思維定式,立燕王曹宇為皇太叔,讓他繼位,當然這違反了宗法傳承製度。所謂國賴長君,歷史說不定會改寫。
回覆列表
只要別託孤給司馬懿其實就可以避免司馬懿掌權了,其實曹睿在欽定的輔政大臣的時候原來是沒有司馬懿的,後來受到劉放、孫資挑撥,加上曹睿可能確實是病糊塗了,才啟用司馬懿輔政的。
原來曹睿計劃是用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及秦朗5人一同輔政,這樣其實是最保險的,不僅人數多,相互之間制衡,並且5位大臣全部都是曹氏宗親(秦朗為曹操養子),也許這5位大臣加起來才華比不了1個司馬懿,但是至少也不會太差吧,除了曹爽,其他四位還都算是優秀或者合格的人才。
曹宇,最為年長,為曹操之子,老陳幹練性情恭順溫和(影視劇《大軍事司馬懿》給他黑成了傻子)。
夏侯獻,為夏侯霸之子,剛毅勇武,頗有其祖父夏侯淵之風;
曹肇,魏之肱骨曹休之子,擅文不擅武,魏晉玄學領袖;
秦朗,曹操養子,為人謹慎低調,武功出眾,曹睿時期征討鮮卑,屢歷戰功。
其中曹宇和秦朗輩分很高,又都是低調務實的人,定能鎮住朝局,可能也正是低調,才被人穿了空子,罷免了輔政大權。
只可惜,曹睿最後留了一個草包曹爽來制衡司馬懿,確實是暈了,看來曹家確實骨子裡提防自己家的人,擔心曹宇等人篡奪大魏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