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不以為然,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云云。

    孔子叫老子批評了一頓,回去告訴弟子,吾今日見老子,猶見龍邪。

    結果麻煩了,世之學老子者皆絀儒學,儒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

  • 2 # 來取笑

    從《史記·老子列傳》來看,關於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述很簡單,但莊子在他的《天運》一文中,其記述又太龐雜,大體意思是:

    孔子前往周都,專程與老子探討禮制方面的國學,並極力宣揚自己開創的仁義理念。老子說:“你所詢問的禮教,倡導它的人及其留下的典籍,就像他的骨頭一樣,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我還記得,也無非是 君子時來運轉就駕豪車做官為宦,時乖運蹇就蓬草般隨風倒垛……如果希望天下不至於喪失本來的質樸,你完全可以依風而行,執德而闕,又何必像打著鼓去找迷失的孩子般,急匆匆地吹捧仁義呢? 白天鵝不是天天洗才白,烏鴉不是天天染才黑……黑色和白色的本質一樣,不值得分辨;聲譽和榮寵都屬過往雲煙,沒有必要張揚………溪水乾涸了,魚兒依偎著彼此 靠唾沫相互溼潤,又哪如暢遊江湖彼此相忘……我聽說,越是善於經營的富商,越像沒有什麼儲藏的貨物;越是德望高大的君子,越像天然一副愚拙的模樣。(所以希望你),放棄自己的驕氣和過多的慾念,放棄自己做作的神態和過份的志向,這些對您將來都是沒什麼好處。我能告訴您的,也就這些罷了”。

    ……孔子見過老子之後,一連三天 一言不發。弟子們試探著問他:“先生聽老聃說了什麼?您對他有什麼規勸嗎……?”。孔子對他們說:“鳥,我懂得它能飛;魚,我懂得它能遊;獸,我懂得它能跑。我何嘗不明白,對於會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去射它,會遊的魚可以用繩絲去釣它,會跑的獸可以用網罟去捕它。但是,我見到的老聃大概是龍!他散開來則成文釆,合起來則乘駕雲霧而翱翔在陰陽之間。我的嘴一直張著沒有合攏,哪能對他有什麼規勸啊!”……

  • 3 # 梅軒說三國

    南宮敬叔對魯國君說,我想與孔子去周地問禮。

    魯君就給他們準備了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個僕人跟隨服務。

    到了周地,兩個人見到了在周王室圖書館任館長的智者老子,相談甚歡。

    臨別的時候,老子對孔子說,我聽說為友人送行,有錢人喜歡送給別人錢財,賢德的人則喜歡送給別人金石良言。我官不大,也沒有錢財,我既然負了一個仁者的虛名,所以願意送給您幾句臨別贈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聰明,也能夠深思明察,但卻常遭到厄運,甚至幾乎葬送性命,都是因為喜歡多嘴多舌好議論別人;有些人學問淵博,見多識廣,但卻常常危難加身,都是由於喜歡揭發別人的短處,讓人難堪。做人子女的都應該心存父母,不能只想到自己;做臣子的應該時時處處想著君主,不能只顧及自身利益。

    孔子從周地返回魯國後,學問日深,影響日大,投師到他門下的弟子也日益增多。

    從老子給孔子的臨別贈言看,老子的觀點與孔子《論語》中的觀點大致相似,有生活感悟,有世態人情,有人生哲理,都很有深度,很有溫度,並不是印象中的不食人間煙火,超脫厭世。

    老莊哲學與孔子哲學其實是相通的。

    《世說新語》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三國孔融十歲時隨父親來到洛陽,當時司隸校尉李元禮是當代名士,每天府中都高朋滿座。

    李元禮也高傲得很,沒有才能和名氣的人一概不接見。

    孔融想見李元禮,他來到李府門前,對守門的門衛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麻煩給我通報一下。

    李元禮聽說是自己的親戚來了,連忙讓人接進府中。

    坐下後,元禮望著眼前這個十歲的小大人兒覺得挺好玩兒,就問他,你說你與我是親戚,咱倆到底是啥親戚呀?

    孔融不慌不忙,說,當年我的先祖孔子曾經到周室拜見過您的先祖李耳,有一段師生之誼,說起來我們兩家還是通家之好呢!

    李元禮與眾賓客對孔融的回答無不稱奇,這孩子太聰明瞭。

    另外,老子告訴孔子的兩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實在是老於世故之語。

    在專制獨裁社會里,比別人看問題看得透徹又忍不住好發議論或者揭露別人之惡者,下場都極悲慘。三國楊修、孔融都是典型例子。

    什麼時候老子這兩句話沒有效驗了,人們再不會為鹽論獲罪了,也就是真正法芝社會到來的標誌。

  • 4 # 妖姬的情感課堂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中國思想史上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事件:孔子問禮於老子。據說當年孔子為了學習周禮,專程前往周朝的都城,並在那裡向老子請教。這兩位中華文明的古聖先賢親切會面,友好交流,老子親切地教誨孔子,而孔子則給予老子極高的評價,將他比作龍,稱為神人。

    但是,歷來也有很多學者對這個故事提出了質疑,那麼此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這個故事主要有兩個來源:《史記》與《孔子家語》。司馬遷在《史記》的《孔子世家》、《老子韓非列傳》中均描寫了孔子在周國會見老子,接受老子教誨的故事。《孔子家語》中的記載與《史記·孔子世家》類似,記載了孔子前往周國學禮,到了都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老子。

    除了這兩本書之外,另一本先秦道家經典《莊子》中也記載了孔子見老子的事。不過《莊子》這部書總是喜歡用寓言來闡發自己的思想,書中描寫的孔子大談道家學說,儼然是一位道家人物,而不是儒家創始人。《莊子》寫孔子向老子請教的也不是禮,而是道。因此,居士我認為,《莊子》中記載的孔子向老子問道的故事,是莊子的一個寓言,不足以被我們採信。

    那麼,《史記》與《孔子家語》中的記載真實可信嗎?居士我認為,這兩本著作的記載都不一定可靠。

    《史記》當然是一部偉大的史書,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價值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但是《史記》這本書並非毫無錯訛,特別是在涉及歷史久遠的事件時,《史記》的記載就不那麼可靠了。在司馬遷的時代,其實人們已經不能夠確定老子的生平事蹟了,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三位可能是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雖然司馬遷對於老聃的記載最為詳細,但也沒排除老萊子和太史儋是老子的可能性。所以,《史記》中“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

    《孔子家語》顧名思義,是孔子家族、孔子的後世子孫蒐集整理的有關孔子的文獻資料。因為《孔子家語》並不是第一手資料,所以其可靠性並不太高。自古以來就有學者認為,流傳的《孔子家語》中的大部分內容是漢末王肅偽造的,因為《漢書·藝文志》記載《孔子家語》共二十七卷(一般一卷即是一篇),而王肅註解的《孔子家語》卻有四十四篇之多!更耐人尋味的是,拿出四十四篇《孔子家語》的人是孔子的二十二世孫孔猛,而孔猛正是王肅的學生。

    當時王肅對鄭玄的經注不滿,而他所作的註釋故意標新立異,反對鄭玄的說法。在兩種學說相持不下之時,王肅“巧合地”從孔猛那裡得到《孔子家語》,而書中的內容又“巧合地”跟王肅的說法完全符合,這種巧合使得《孔子家語》的真實性受到了極大的質疑。

    記錄孔子言行最為權威的典籍是《論語》。《論語》中確實記載了孔子去周國學習禮的經歷,卻沒有一個字提到老子。《論語》是孔子弟子親自記錄的孔子言行,真實性不必懷疑。如果孔子真的見過老子,還對老子評價如此之高,那麼《論語》中是不會缺失這一重要事件的。

    看來,孔子見老子之事更像是一個傳說故事。不過,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錢穆先生則提出了另一個有趣的觀點:孔子確實見過老子,不過不是老聃,而是老萊子。錢穆先生認為,這件事在《論語》與《莊子》中均有記載,可以相互印證。

    《論語·衛靈公》中說,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旅途中,有一次子路與大部隊走散了,他在尋找孔子一行人的過程中,看到路上有一老者挑著耘田的工具(荷蓧丈人)。子路便詢問這位老者,問他有沒有見過夫子(老師,也就是指孔子),老者毫不留情地諷刺孔子,他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夫子啊?”說完便開始耘地鋤草。不過老者心地還是很善良的,他見子路迷路無處可去,便在幹完活後把他領到家裡殺雞招待,留他住了一宿。第二天,子路找到了孔子,向孔子訴說了遇到老者的經歷。孔子說這老者是位隱士,讓子路再回去尋訪他。當子路返回老者家中時,發現老者已經出門,因此沒能遇上。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錢穆先生認為,論語裡記載的這位荷蓧丈人,其實就是《莊子》與《史記》中提起過的老萊子。因為“萊”字意為“鋤草”,所以“老萊子”的字面意思是“鋤草的老人”,錢穆先生據此猜測,“老萊子”不是一個真實的姓名,而是指稱《論語》中這位挑著耘田工具的老者,也就是荷蓧丈人。孔子認為這鋤草老漢是個隱士,而先秦時代很多道家人物,包括老萊子在內,都是隱士,所以荷蓧丈人和老萊子的身份是相符的。

    在先秦時代的著作中,如果寫到一個不知名姓的人,往往會根據當時的情景給他取一個相關的稱呼。有一天,孔子在楚國的街上坐著車,當地的一名狂士迎著孔子的車走過來,嘴裡還唱著歌諷刺孔子。孔子一聽,這個人很有水平,於是下車想與他交談,此人卻遠遠避開了。《論語》中記載此人叫做“接輿”,顯然這也是個虛構的稱呼,因為“輿”就是車,“接輿”就是“迎著車走來”,指的正是這位狂士的行為。

    所以,錢穆先生將“老萊子”和“荷蓧丈人”等同起來,也算合情合理。

    《莊子》一書中也記載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可以同《論語》中這個荷蓧丈人的故事相互印證。《莊子·外物》中說,一天老萊子的弟子出去砍柴,遇到了孔子。老萊子聽說此事後,便讓弟子把孔子喊來,很不客氣地將孔子訓斥了一頓,他說,孔子的學說會變成萬世的禍害:

    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有弗及邪?及惠以歡而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若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論語》中的荷蓧丈人,與《莊子》中的老萊子,對於孔子的態度是一致的,他們都不認同孔子的學說,都對孔子進行了諷刺。

    因此,錢穆先生認為,《莊子》中描寫的孔子見老萊子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以子路見荷蓧丈人之事而創造的。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三個可能是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在戰國末年到漢初這段時間裡,人們已經分不清老聃與老萊子,也許他們因此將孔子弟子子路見荷蓧丈人(也就是老萊子)的故事,漸漸同孔子去周國學禮的故事混淆起來,變成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當然了,由於史料的缺失,錢穆先生的這一說法也只是一種推測而已,缺乏確鑿的證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鳳求凰》裡的男主是個什麼樣的人?女主角呢?故事結局是啥?請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