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堰風來襲

    天文學方面有魯國太史官著作的《甘石星經》,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具權威的天文學著作了。根據《左傳-文公十四年》記載:“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星孛是古代對哈雷彗星的稱謂,此記載也是世界上對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醫學方面成就最大的要數扁鵲,其發明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是中醫行醫的主要手段。另外,戰國時期已經具備鐵器的煅造技術,大大發展了農業和軍事。肯定不止這些,還望大家繼續補充!

  • 2 # 積翠古亭

    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思想活躍的時代。百家裡面除了有大批的思想家以外,也有非常多的實用家,比如農家、醫家、水家、占星家、工家、地理家、計然家等等。這些實用家群體在冶鐵鍛造、兵器製造、水利工程、交通建設、城池建造、農業技術、天文星象、山川地理、基礎醫學等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了專門的大師級專家和豐富的技術成就,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技術成就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流傳下來。

    題目中既然專門提到了天文學和醫學,那麼下文就重點談一談,春秋戰國期間的天文學和醫學成就。

    天文學成就

    因為天文曆法和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絡,天文學很早就發達起來,其中春秋戰國時代的成就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曆法的進步

    對日月星辰執行規律的認識

    天象異災的記載

    曆法的進步

    春秋戰國期間,曆法向前進了一大步,主要成就如下:

    春秋中期,由於採用立圭表測量日影的方法,能夠精確測定夏至和冬至,曆法開始精確,以含有冬至之月為正月,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年,並開始採用十九年插入七個閏月的辦法。到戰國時,古人測定陽曆年的長短已極有把握。孟子在《孟子.離婁下篇》曾說過:“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天極高,星辰極遠,如果研究它們已有的跡象,千年以後的冬至,都可以坐著推算出來。

    春秋戰國期間的《顓頊歷》,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歷法之一。

    由於上述陰陽曆,十九年七閏,對於農業季節的掌握不是特別方便。於是戰國時代的人們創造了二十四節氣,為農業生產服務。據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記載,二十四個節氣是戰國時代觀測黃河流域的氣候定下來的,這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傑出創造。

    對日月星辰規律的認識

    主要有以下成就:

    戰國時代,天文曆法家已認識到歲星(木星)在恆星星座中的位置是逐年移動的,迴圈一個週期約需12年,開始利用歲星的這一執行規律來作為紀年之用。這種歲星紀年法在《國語》和《左傳》中都有應用過。戰國時代已有專門觀測星辰執行的占星家,其中甘德著有《天文星佔》8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甘德和石申在戰國中期精密地記錄了120顆恆星的赤道座標。他們所測定的恆星記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甘德測定恆星118座,共計510顆星;石申測定恆星130座,共計810顆星。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星佔》,記載了秦始皇元年到漢文帝三年70年間木星、土星、金星執行的觀測記錄。它所測定的金星會合週期是584.4日,比當今的測定值大0.48日。土星會合週期為377日,比當今測定值大1.09日。木星會合週期為395.44日,比當今測定值小3.44日。當時的天文曆法家能對行星作出如此精確的觀測,是世界上極其罕見的。

    天象異災的記載

    讀過《史記》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史記》中有很多關於彗星的記載,比如彗星見西方、彗星見東方等等。古代人們認為彗星的出現往往是吉凶的預兆,在現代科學來看顯然是荒謬的。但是,彗星出現的記載能夠被當今的科學所證實,比如根據英國克勞密的推算,秦厲公七年和秦始皇七年所見彗星就是哈雷彗星。

    再來說說醫學成就。

    醫學成就

    養生之道和生理衛生

    關於飲食方面,認為東西要有定時,要不飢不飽,這叫做“無藏之葆”。

    關於運動方面,認為如果“行不動”就要“精不流”,“精不流”就要“氣鬱”,“氣鬱”在人體哪個部分,哪個部分就生病。

    關於情慾方面,認為如果太放縱,耳,目,口要生病,身體要浮腫,筋骨要沈滯,血脈要壅塞,九竅要不通。

    關於居住方面,認為“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過分的多陰或者多陽,也要生病。當時的人們也認識到住處潮溼的嚴重危害。比如《莊子.齊物論》說:民溼寢則腰疾偏死。“腰疾”是說風溼侵襲而腰痠背痛,“偏死”是說風溼病嚴重,偏癱而死。

    當時人們也認識到氣候失常能導致疾病的流行。例如《禮記.月令篇》說孟春之月“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之月“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經脈學說的逐步形成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種經脈學佚書,即《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還出土了兩種診斷學佚書,即《脈法》和《陰陽脈死侯》;更出土了一種已佚的醫學專書,即《五十二病方》。這些書中的記載,具體反映了經脈學說理論的發展由低階到高階的過程。這是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不斷總結實踐經驗而得到的結果。

    對傳染病的預防

    戰國時代已注意到對傳染病的預防。當人們接觸麻風病人而抵抗力弱的時候,很容易傳染得病,因而必須及時把病人隔離。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了這點。比如《秦律》已經規定:鄉官發現鄉里有麻風病人必須向官府報告,由官府派醫生檢查證實後採取措施。

    氣功養生之道的開創

    戰國時代開創了氣功養生之道,這不僅與道家所講的“精氣”學說有密切聯絡,而且和當時的經脈學說也有重大關係。

    民間醫學的進步和名醫扁鵲

    醫學已經開始分科。《周禮.天官》冢宰的屬官有醫師(大醫師)、食醫(管理飲食的醫生)、疾醫(內科醫生)、外科醫生、獸醫等。

    中國傳統醫學上臨床觀察的望、聞、問、切“四診”方法,這時已經有了。

    針灸方法在民間開始流行。

    中國醫學上優良的傳統醫療方法,如服湯藥、用藥物來熨帖按摩、用針石來針刺,服用藥酒等方法,在戰國時代已經奠定了基礎。

    《素問》的醫學理論

    《素問》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醫學著作,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素問》非一人一時之作,是一個學派在較長時期內寫成的,主要部分寫於戰國時代末期。《素問》相關的醫學理論,奠定了中國醫學優良傳統的基礎。

  • 3 # 鄧海春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第一個大動亂、大分裂時期,周天子衰微,諸侯並起,或蠶食鯨吞、或征戰兼併;同時春秋戰國又是個學術興起,科技昌盛的時代,由戰爭孕育出來的諸子百家,有為帝王霸業服務的法家、縱橫家、兵家,也有一心為民的儒家、農家、墨家等等。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科學技術如同“開了掛”一般向前發展,有的甚至可以說是現代科技的“啟蒙”,那麼就請各位讀者與筆者一起,看看在這個特殊的時代中又有哪些科學技術孕育而生呢?

    一、冶鐵鑄犁、雕銅為藝

    各地大量鐵器出土,為後人瞭解歷史,與前人對話提供了機會,在出土的一件件古鐵器中,我們無比驚歎於先代前輩們的高超技術。“如何戰勝天災?”或許現在的舒適、安全生活不會讓我們考慮這個問題,然而在生產力嚴重低下的古代,為了能從土地中獲取生存的機會,擺脫不安定的“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之”的生存環境,古代先民們從零開始,在歷經數不清的天災人禍後,終於發明並且普及了鐵農具。鐵農具始於春秋,推廣於戰國,在戰國幾百年間,能從較原始的塊煉法進入到冶鑄生鐵和鍊鐵為鋼的冶鑄方法,技術進步之快,在世界冶煉史上少有,表明中國冶鐵技術在當時世界上已居於領先地位。

    而鐵犁牛耕的推廣,讓木、石農具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青銅器卻“另闢蹊徑”,登上了王公貴族等“鐘鳴鼎食之家”,成為禮樂器具繼續存在於世,其技術發展的速度之快不遜於鐵器。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緻工整,造型輕巧靈便,甚至向禮器、樂器、錢幣、璽印、量器等“業界”發展,後世出土的一些青銅器,其外鍍之精良,花紋之繁雜,不輸給現代機械造物,令後人歎為觀止之餘,亦對這個久遠的時代心懷嚮往之情。

    二、天行有常,順天承運

    自古以來,人類對天空的探索就沒停過,明代萬戶,便是中國發起宇航升空、向宇宙發出挑戰的第一人,直到現在,中國依然有大量科研人員為中國航天事業做著貢獻。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就已經興起,雖然沒有技術支援,但日曆演算法的出現、對日食的記錄、陰陽家對五行的解釋,都顯得天與自然已經不是那麼的可怕了,頭頂上那層“華蓋”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終於,中國古代先民不是匍匐在地上,顫抖著向天祈禱,而是積極利用自然,與自然為友了。

    我們常說:“天命難違”,然而何為“天命”?一直以來,中國古代就有對“天”的探索,認為“天為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在春秋戰國時期,對“天象”的觀測,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所以諸侯國君極其重視,這也直接推動了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比較有名的著作便是《甘石星經》,其記錄了中國最早的恆星變化位置圖表,雖擺脫不了為國君星佔之用,但與同時期的大批天文學專著和關於天文的觀測記錄一起,打破了天空的神秘,為後人提供了更加開闊的視野。

    三、望聞問切,妙手回春

    醫者仁心,上古時有“藥神神農氏,身試百草毒”,令後人無不感佩敬仰,春秋戰國時亦有行醫列國,受人尊敬的“扁鵲”。“扁鵲”姓秦,名緩,字越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發明望、聞、問、切四診法,被稱為中國中醫的傳統診斷法,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沿用,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司馬遷稱讚他為:“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序,弗能易也。”

    除上述之外,其實春秋戰國時期還有不少技術成就,比如為了裝備軍隊,提供軍需,秦國就有了統一排程的生產“流水線”,為後世啟發沿用;還有建築方面的成就:城市嚴格的對稱佈局,奠定了中國古典特有的建築佈局,對建築的嚴格的等級限制,也為歷代建築所遵循。林林總總,在這個戰爭不斷、混亂不堪的時代,科技以一種潤物無聲同時又不可阻擋之勢,繼續發展著,從無中生有到為後世提供寶貴經驗,我們只能通過歷史文獻的隻言片語,來感受其中的辛酸與不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沱到石柱忠萬高速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