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臻貴
-
2 # 行道者啊亮
楚武王之前的楚國在疆域、經濟、政治等地位還是很低的,直到楚武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楚國所在的荊楚大地,在春秋初期,還是一片蠻荒之地。當時黃河之水還是清的,所流經的中原地帶是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而荊楚一帶是山地,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楚華人與天鬥,與地鬥,與兇惡的野生動物鬥,爭取寶貴的生存空間,因此,民風相當彪悍,也因此被文明的中原人視為“南蠻”。
當然,楚人自己並不是這樣看的。
比如,楚國作協 屈原先生在《離騷》中如此做自我介紹:“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雍”。意思就是說楚人是貴族後代,從北方遷徙而來的,血管裡流淌著高貴的血液。
其實,在東周時期楚國文明已經相當發達。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楚國的青銅器冶造技術、鐵器冶煉技術都堪稱世界領先水平。楚人的漆器做得精美絕倫。就連華人引以為自豪的絲綢刺繡也出自於楚國。而楚華人首創的行政縣制度也領先於中原的封侯制,後來還被統一中國的秦國沿用,發揚光大。把楚人稱為“南蠻”,實在是中原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人;與晚清時代華人把來自海外的英華人稱為番鬼是一般情形。
不過,楚國文明的萌芽也是相當艱難。公元前11世紀初,楚國就開國了,但那時候地盤很小,位於現在的湖北省秭歸一帶,國土面積只有100裡左右。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鬥的窮日子。“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華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若敖和蚧冒都是楚國老大。你看,連楚國老大都不得不身先士卒,跋涉山林,開闢疆土,可見創業之艱辛。
正因為此,楚國在西周政治版圖裡位置確實很低。
每一年周天子都會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各諸侯國都會帶著豐厚的禮品前去上供。楚國沒有什麼資源,窮得很,唯獨產一種叫“苞茅”的東西。苞茅是一種狀似茅草的植物,人畜皆不能食,唯一的用處就是濾酒。祭奠儀式上祭奠祖先,或者周天子宴客用的酒,都是用苞茅過濾出來的,“包茅,菁茅包匭之也,以供祭祀”。苞茅是楚地特有的產物,因此,每一年祭奠儀式舉行前,楚國老大就不得不揹著苞茅一類的土特產,哼哧哼哧地前往偉大首都。
在祭奠儀式上,楚國老大沒資格跟其他諸侯一般平起平坐。別人在喝酒,他在濾酒;別人在臺上拜天,他在臺下燒火;陪他一起燒火的還有鮮卑族長。想象一下那副場景,兩位在自己國家裡呼風喚雨的老大,到了首都,卻不得不幹著僕役才做的事情……那場景,多悽惶啊。
落後就要受歧視,受歧視就沒有酒喝,楚國每一個國君都深知這一點,所以,才加倍地發憤圖強。在幾代楚人的努力下,楚國的經濟蓬勃發展,軍隊實力大大加強,成為南中國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到了熊渠當家的時候,楚國已經佔領了四川、浙江、江蘇大部分地區,地盤已經跟周國相差無幾了。這時周國到了周夷王時代,號召力已經大大減弱。熊渠見此機會就鬧起了獨立,自封為王。“我夷蠻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宣稱不接受周朝天子的封號。
不過,熊渠的獨立運動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周朝天子和各路諸侯根本就不鳥他,這就相當於是在自導自演。後來,暴虐的周厲王上臺後,熊渠很自覺地取消了王的封號。
真正把獨立運動進行到底的是楚武王熊通。
楚武王是楚國政壇的一位鐵腕人物,與德國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同一類人物。他奉行的人生理念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是可以商量的。連他的君主位置都是從侄子那兒“商量”過來的。
楚武王的政治野心決不僅僅侷限於荊楚一地,他站在秭歸山頂,眺望遙遠的中原大地……就在那一刻,他萌發了進軍中原的念頭。
楚武王第一次揮軍北上,卻是以失敗而收場。
楚武王結婚不到三年,就親自帶兵渡過漢水,攻打七百里外中原的申國。楚軍打仗是有名的不怕死,但打著打著問題就出來了。我們知道,荊楚地區是山林地帶,楚國士兵使用的多是一些短小精幹的武器,刀啊劍啊之類。當他們到了平原之後,與使用長矛的中原軍隊相鬥,吃了不少虧。更重要的啊,他們沒有兵車,無法在廣闊的平原上打運動戰的弱點,因此,回到楚國後,楚武王總結了經驗教訓,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兵車。
兵車部隊建立起來之後,似乎就應該殺回中原,以報一箭之仇。不過楚武王並沒有這樣做。他接受了令尹鬥伯的建議,先從窩邊草吃起。這倒黴的窩邊草是誰?就是位於漢水流域的隨國。周天子在漢水一帶分封了不少同姓諸侯國,稱為“漢陽諸姬”,隨國是最大的一個。隋文帝楊堅發跡之前,曾經在這一帶混飯吃,為了紀念這一段日子,楊堅把他開創的國家叫為“隋朝”。這是後話,此處不提。
選擇了一個隨國的災荒之年,楚武王派出他的精銳部隊前去隨國,搞得隨國的上上下下一片恐慌。不過,楚國使者遞給隨國國君的不是戰書,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隨侯一見,樂了。與強大的楚國做個夥伴,對隨國來說分明就是好事情嘛。可就在這時大夫季梁潑了他一瓢冷水:“楚華人兇狠好鬥,他們會無緣無故地向我們示好嗎?”
這話也對。隨侯問道:“你說咋辦呢?”
季梁說:“現在大兵壓境,我們只好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了。”
就這樣,在楚武王和鬥伯的策劃下,楚國大棒與胡蘿蔔雙管齊下,與隨國簽訂了友好睦鄰關係條約。當然,對於楚國來說,這只是他們整盤棋局裡的第一步。他們的目標,遠遠不是吞掉隨國這麼簡單。
第二年,熊通投下了第二粒棋子:邀請南方諸國到沈鹿(湖北鍾祥縣東)會盟召開首腦會議。幹什麼?商議結盟的事情。盟主是誰?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盟主總是會落到發起人頭上。中原的鄭國是這樣做的,齊國是這樣做的,現在楚國也打算這樣做了——當然,熊通的邀請信沒有發到中原去,發了也沒人會鳥他。那麼,他到底發給了哪一些國家呢?他們是位於湖北、四川等地的巴國、庸國、濮國、鄧國、耰國、絞國、羅國、鄖國、貳國、珍國、申國、江國等十多個國家。應該說,這些國家絕大部分我們都沒有聽說過,為什麼呢?太小了唄。巴掌大的地盤,史官們都沒有興趣為他們記載兩筆。不過,正是在這樣一些國家面前,楚國才有足夠的號召力。
黃國是因為國內發生50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國君要領導軍民進行抗洪救災;而隨國新上任的大夫少師卻壓根沒當這是一回事。
當然,沒有黃國和隨國的參加,結盟會議還是隆重地召開,勝利地閉幕。楚武王也如願以償地成為了南方聯盟的盟主。
之後該怎麼做?沒錯,之後就該收拾隨國了。
怎麼收拾?打仗唄。
應該說,隨國有一次機會避免覆滅的危險。大夫季梁得悉楚國將大舉進攻的訊息後,勸隨侯放低身段,向楚武王道個歉陪個禮(黃國就是這樣乾的),賠點土特產之類,免得以卵擊石。可少師不這樣想。少師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他在朝廷上拍胸膛說:“這群沒文化的人不堪一擊。讓我快點帶兵去收拾他們吧,慢了我怕他們逃跑了。”
看,狂妄到這地步,還有救嗎?
公元前706年,熊通親自率領以楚軍為主力的南方聯盟軍攻打隨國。這是一場對於雙方都至關重要的戰役,誰都輸不起。隨國輸了,他們就得做亡國奴;楚國輸了,他們稱霸中原的夢想就永遠是夢想,就不得不繼續龜縮在荊楚一帶,繼續保留他們的南蠻身份。
戰鬥打響了,楚武王利用隨軍主帥少師輕慢自大的弱點,誘敵深入,把隨軍騙入丘陵地帶,一舉殲滅之。當少師看到彪悍的楚軍把自己重重包圍時,才覺察到自己上當了。可惜世上無後悔藥,隨軍主力在這次戰鬥中消耗殆盡,連主帥少師都被楚軍斬成幾大塊。
不過,熊通最終還是沒能吞下隨國。大夫季梁又一次成功挽救了自己的祖國。
季梁作為使臣來到楚軍營中,向熊通提出要議和。
熊通譏諷地說:“仗打輸了就議和,你們早幹嘛去了?”
聽到這話後季梁二話不說就往外走。這下輪到熊通吃驚了。他趕緊拉住季梁,說:“不好意思,方才我失禮了。有話您慢慢說。”
於是季梁不卑不亢地說道:“我們已經派人通知了周朝天子和諸侯國,他們在三天之內必定能趕到隨國都城。雖然我們隨國吃了一場敗仗,但憑舉國之力,要守三天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您看,我們是繼續打,還是坐下來談判?”
熊通考慮了一下,答應了隨國的議和要求。因為他已經達到了教訓隨國的目的,殺雞駭猴,他這也是做給其他南方聯盟國家看的。
當然,議和也是有條件的。一,熊通把季梁和他的家屬都留在楚國作為人質。扣做人質是假,為楚國網路人才是真。熊通透過與季梁的幾次交往,深知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能為楚國所用,這是最好;再不濟,也不能讓他繼續留在隨國。
第二,熊通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隨國國君隨侯去做。
什麼事情這麼重要?
熊通要隨侯去偉大首都朝拜周桓王,替楚國申請一紙冊封,冊封熊通為王,代表周桓王統領南方諸國。熊通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如果自己前去,多半連周桓王的面都見不到,就會被當作上訪刁民給轟回來。而隨侯雖然是小國君主,但好歹也是周朝同姓,三百年前是一家人。讓他去做使者,那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
隨侯也沒別的選擇,揹著乾糧和土特產上路了。
熊通坐在家裡等啊等。所有封王需要的檔案、材料都已經準好好,巫師和神婆也早已請到都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可是等了老半天,隨侯帶回來的訊息是:NO。周桓王拒絕冊封熊通為王。
熊通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楚人的倔強脾氣發作了:奶奶地熊,你不封我為王,我自己封還不行?
於是,公元前706年秋天,熊通自封為王。是為楚武王。楚武王意氣風發地站在在楚國首都城樓上,莊嚴地向世界(主要還是中原)宣佈:我們楚華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我們不太清楚周桓王為何要拒絕熊通的請求,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按照熊通的構思,他得到冊封之後,一則會全力協助周天子——在諸侯國日漸坐大的春秋時期,能夠有這麼一個強有力的幫手,實在是周桓王的福音;第二,熊通會幫周天子管理南方諸國,這對周桓王並沒有什麼實際損失,因為南方諸國本
回覆列表
楚武王之前的楚國是絕對的二流偏下國家,這麼說的原因在於,首先是楚國能夠抗住周王朝的征伐,主要在於楚國萬里林瘴,成為楚國天然的保護傘!
楚武王之前三代楚國國君都出兵攻打周王朝的釘子權國,楚武王也是透過突然出擊才取得勝利,透過對權國的整合,楚國才國力大增。
而隨著周王朝內部衰落,加上湖北鄂國的衰敗,楚武王得以在江漢流域快速擴張,為楚國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楚武王時尚且被濮國與巴國攻打都城,以至於死在征戰的途中,可想而知前代楚國居然敢於叫板周王朝,但無論是文化與生產都停留落後,典型蠻夷之邦。
楚國受封僅為子爵,但國民披荊斬棘,在荒山間開拓,君王與民眾同甘共苦,同時能夠聯結部族,形成郡縣制的雛形,並逐漸走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