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節前往希臘索取“土和水”,希望透過威壓令其歸順,但是希臘人將使節投入井內,叫他們自便,盡情取用“土和水”。波斯王大怒興兵,但是他的第一批遠征軍在海上遇到風暴,全軍覆沒。當時的波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歷四世(居魯士、岡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而希臘世界則是一系列城邦國家的總稱,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多是一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像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雅典、斯巴達、底比斯、馬其頓都屬希臘世界) 公元前490年,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援了這次叛亂。波斯帝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波斯王大流士派出另一支遠征軍在雅典西北面的馬拉松登陸,第一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馬拉松之戰。這一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典城裡的主和派取得聯絡,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一段距離(實際上是42公里左右,現代馬拉松長跑的距離)的馬拉松海灣登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裡的第五縱隊佔領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松進發,實力為1萬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萬5千人)開始執行他們的下一步戰略計劃:重新上船向另一個地點登陸,準備猛撲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得太快了,他們採取了這種形勢下唯一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下,雅典軍實際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波斯軍損失6千7百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 Callimachus 。戰後米爾泰德斯馬上派一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松運動的起源),這個勝利的訊息終於穩定了城裡動盪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敢亂動。長跑能手菲狄浦底斯征塵未洗便從戰場飛奔回雅典報捷,並因此過度勞累而死,這個事件就是當代的馬拉松長跑的來源。此役大大提高了希臘人的自信。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準備了4年,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計程車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有穿著五光十色的長褂和鱗狀護身甲、攜帶短劍長矛的波斯人、米底亞人;有頭戴銅盔、手持亞麻盾牌和木棍的亞述人;有用弓箭和斧頭作為主要武器的帕提亞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長袍的印度人;有穿緊腰斗篷,右肩掛著長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獅子皮、用紅白顏色身的衣索比亞人,他們的武器是棕櫚樹制的弓、燧石做的箭頭和鑲羚羊狐狸皮;身穿鮮豔的紅斗篷,手拿標槍和盾的色雷斯人;還有帽盔上裝飾牛耳、手執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軍隊的人員這樣龐雜,武器裝備又是這樣五花八門,使得這支大軍很像一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齊集小亞撒爾迪斯,號稱500萬,實則30—50萬人左右,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波斯大軍走到赫勒斯邦海峽(現在叫達達尼爾海峽),薛西斯下令架橋。大橋很快架設起來,是兩座索橋,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橋剛修好,忽然狂風大作,把橋吹斷。薛西斯大為惱怒,不但殺掉了造橋的工匠,還命令把鐵索扔進海里,說是要把大海鎖住。還命人用鞭子痛擊海水300下,懲戒大海阻止他前進的罪過。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見一斑。當然,橋最後還是造好了。不過由索橋變成了浮橋。工匠們把360艘戰船整齊排列,用粗大的繩索相連。船上用木板鋪出兩條路,一條走人,一條走騾馬。浮橋的兩邊又裝上欄杆,以免人馬墜入海中。這支波斯大軍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過海峽。有個親眼看到了這一切的當地人,驚恐地說:“宙斯啊,為什麼你變為一個波斯人的樣子,並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領著全人類來滅亡希臘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一向喜歡內部爭鬥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30多個城邦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軍總統帥由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擔任。渡過赫勒斯邦海峽後,波斯大軍迅速席捲了北希臘,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透過一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這時希臘人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在希臘,奧林匹克高於一切,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 因此,希臘人在關上佈置的兵力只有幾千人。當波斯人臨近的時候,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僅帶了300人來增援。波斯大軍在溫泉關不遠的平原紮下大營以後,薛西斯首先展開了心理攻勢。他派人捎信給希臘守軍,說波斯兵多得數不清,光是射擊的箭矢就能把太陽遮住。勇敢的斯巴達人哪能被嚇著,他們嘲笑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在蔭涼裡殺個痛快”。過了兩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臘人的動靜,回報說希臘人把武器堆在一邊,有的梳頭、有的做操,絲毫沒有打仗的樣子。薛西斯大為奇怪,問詢知情者後方知,戰前梳頭是斯巴達人的習慣,意味著將要玩命血戰。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見守關的希臘人沒有絲毫投降的樣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這些不知好歹的希臘人。根據溫泉關地勢險要、山道狹窄,部隊不能展開行動,騎兵和車派不上用場的特點,薛西斯採取了派重灌步兵輪番衝擊的強攻戰法,企圖利用人數的優勢打垮斯巴達人。而斯巴達人卻利用溫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用鋒利的長矛兇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敵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卻沒能前進一步。薛西斯無奈,只好拿出最精銳的一萬名御林軍投入戰鬥,但除了拋下大片屍體外,還是攻不上去。見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從他督戰的寶座上站起來,皺著眉頭,抖動著鬍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正當薛西斯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名叫埃彼阿提斯的當地農民來報告說,有條小路以通到關口的背後。薛西斯一聽,大喜過望,立即命令這個希臘叛徒帶領御林軍沿著荊棘從生的小道直插後山。他們穿峽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時候,越過一片橡樹林,接近了山頂。本來,列奧尼達在小路旁的山嶺上早已佈置下1000餘名來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數日無戰事,他們便放鬆了警惕,直到寂靜的黑暗中傳來嘈雜的腳步聲時,他們才慌忙披掛上陣。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點般射來,佛西斯人敗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趕,直向溫泉關背後插了下去。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得知波斯軍迂迴到背後時,知道大勢已去。為儲存實力,他把已無鬥志的其他城邦的軍隊調到後方去,只留下他帶來的300士兵迎戰。因為按照斯巴達傳統,士兵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陣地。700名塞斯比亞城邦的戰士自願留下同斯巴達人並肩作戰。前後夾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撲向關口,腹背受敵的斯巴達人奮勇迎戰。他們用長矛猛刺,長矛折斷了,又拔出佩劍劈砍,佩劍斷了,波斯人擁了上來。斯巴達的勇士們殺退了敵人的四次進攻,拼死保護自己的統帥。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逐漸被壓縮到一個小山丘上。殺紅了眼的波斯人,將殘餘的斯巴達人死死圍住,在口令聲中將雨點般的標槍投向他們,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至此,溫泉關才最終被攻佔了。付出兩萬波斯士兵生命的溫泉關血戰,對於薛西斯來說,就象是一場惡夢。一想到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他就心驚肉跳地問:“斯巴達人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據說,波斯人在打掃戰場時只找到了298具斯巴達人的屍體。原來,有兩個斯巴達人沒有參加戰鬥。一個是因為害眼病,一個是因為奉命外出。戰後,他倆回到斯巴達時,家鄉的人都非常鄙視他們,誰也不理他們。其中一個人受不了這種屈辱,自殺了。另一個在後來的戰鬥中犧牲,但斯巴達人還是拒絕把他安葬在光榮戰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破關後長驅直入,攻入並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軍卻在城市附近的薩拉米斯灣擊潰了波斯艦隊,決定性地殲滅了波斯海軍,一舉扭轉戰局。薛西斯在希臘這樣一個多山的窮國裡,沒有海軍運送補給,就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力量,所以只好將入侵軍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並未就此結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臘半島北部留下了一支30萬人的陸軍(希羅多德的記載,劍橋古代史估計是10萬人),由大將馬多尼烏斯(Mardonius) 統率。 公元前479年,10萬希臘聯軍勇猛追擊與30萬敵軍在小亞細亞展開決戰,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普拉提亞之戰。( 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一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一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戰中,儘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端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持的結果,希臘方佔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準備撤退。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劃,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一部分一部分地撤退。但是計劃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成一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採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遠端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一個戰術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一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可能是準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一擊,或者是準備追擊。 但是這樣一來,大量波斯軍猥集一團,第一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退餘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衝上去。因為只要衝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保持距離的餘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波斯士兵儘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沒有希臘戰士那麼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即使如此,憑藉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一死,全軍隨即潰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 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締結和約,第二次希波戰爭遂正式結束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節前往希臘索取“土和水”,希望透過威壓令其歸順,但是希臘人將使節投入井內,叫他們自便,盡情取用“土和水”。波斯王大怒興兵,但是他的第一批遠征軍在海上遇到風暴,全軍覆沒。當時的波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歷四世(居魯士、岡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而希臘世界則是一系列城邦國家的總稱,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多是一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像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雅典、斯巴達、底比斯、馬其頓都屬希臘世界) 公元前490年,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援了這次叛亂。波斯帝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波斯王大流士派出另一支遠征軍在雅典西北面的馬拉松登陸,第一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馬拉松之戰。這一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典城裡的主和派取得聯絡,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一段距離(實際上是42公里左右,現代馬拉松長跑的距離)的馬拉松海灣登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裡的第五縱隊佔領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松進發,實力為1萬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萬5千人)開始執行他們的下一步戰略計劃:重新上船向另一個地點登陸,準備猛撲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得太快了,他們採取了這種形勢下唯一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下,雅典軍實際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波斯軍損失6千7百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 Callimachus 。戰後米爾泰德斯馬上派一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松運動的起源),這個勝利的訊息終於穩定了城裡動盪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敢亂動。長跑能手菲狄浦底斯征塵未洗便從戰場飛奔回雅典報捷,並因此過度勞累而死,這個事件就是當代的馬拉松長跑的來源。此役大大提高了希臘人的自信。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準備了4年,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計程車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有穿著五光十色的長褂和鱗狀護身甲、攜帶短劍長矛的波斯人、米底亞人;有頭戴銅盔、手持亞麻盾牌和木棍的亞述人;有用弓箭和斧頭作為主要武器的帕提亞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長袍的印度人;有穿緊腰斗篷,右肩掛著長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獅子皮、用紅白顏色身的衣索比亞人,他們的武器是棕櫚樹制的弓、燧石做的箭頭和鑲羚羊狐狸皮;身穿鮮豔的紅斗篷,手拿標槍和盾的色雷斯人;還有帽盔上裝飾牛耳、手執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軍隊的人員這樣龐雜,武器裝備又是這樣五花八門,使得這支大軍很像一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齊集小亞撒爾迪斯,號稱500萬,實則30—50萬人左右,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波斯大軍走到赫勒斯邦海峽(現在叫達達尼爾海峽),薛西斯下令架橋。大橋很快架設起來,是兩座索橋,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橋剛修好,忽然狂風大作,把橋吹斷。薛西斯大為惱怒,不但殺掉了造橋的工匠,還命令把鐵索扔進海里,說是要把大海鎖住。還命人用鞭子痛擊海水300下,懲戒大海阻止他前進的罪過。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見一斑。當然,橋最後還是造好了。不過由索橋變成了浮橋。工匠們把360艘戰船整齊排列,用粗大的繩索相連。船上用木板鋪出兩條路,一條走人,一條走騾馬。浮橋的兩邊又裝上欄杆,以免人馬墜入海中。這支波斯大軍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過海峽。有個親眼看到了這一切的當地人,驚恐地說:“宙斯啊,為什麼你變為一個波斯人的樣子,並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領著全人類來滅亡希臘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一向喜歡內部爭鬥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30多個城邦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軍總統帥由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擔任。渡過赫勒斯邦海峽後,波斯大軍迅速席捲了北希臘,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透過一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這時希臘人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在希臘,奧林匹克高於一切,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 因此,希臘人在關上佈置的兵力只有幾千人。當波斯人臨近的時候,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僅帶了300人來增援。波斯大軍在溫泉關不遠的平原紮下大營以後,薛西斯首先展開了心理攻勢。他派人捎信給希臘守軍,說波斯兵多得數不清,光是射擊的箭矢就能把太陽遮住。勇敢的斯巴達人哪能被嚇著,他們嘲笑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在蔭涼裡殺個痛快”。過了兩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臘人的動靜,回報說希臘人把武器堆在一邊,有的梳頭、有的做操,絲毫沒有打仗的樣子。薛西斯大為奇怪,問詢知情者後方知,戰前梳頭是斯巴達人的習慣,意味著將要玩命血戰。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見守關的希臘人沒有絲毫投降的樣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這些不知好歹的希臘人。根據溫泉關地勢險要、山道狹窄,部隊不能展開行動,騎兵和車派不上用場的特點,薛西斯採取了派重灌步兵輪番衝擊的強攻戰法,企圖利用人數的優勢打垮斯巴達人。而斯巴達人卻利用溫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用鋒利的長矛兇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敵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卻沒能前進一步。薛西斯無奈,只好拿出最精銳的一萬名御林軍投入戰鬥,但除了拋下大片屍體外,還是攻不上去。見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從他督戰的寶座上站起來,皺著眉頭,抖動著鬍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正當薛西斯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名叫埃彼阿提斯的當地農民來報告說,有條小路以通到關口的背後。薛西斯一聽,大喜過望,立即命令這個希臘叛徒帶領御林軍沿著荊棘從生的小道直插後山。他們穿峽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時候,越過一片橡樹林,接近了山頂。本來,列奧尼達在小路旁的山嶺上早已佈置下1000餘名來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數日無戰事,他們便放鬆了警惕,直到寂靜的黑暗中傳來嘈雜的腳步聲時,他們才慌忙披掛上陣。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點般射來,佛西斯人敗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趕,直向溫泉關背後插了下去。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得知波斯軍迂迴到背後時,知道大勢已去。為儲存實力,他把已無鬥志的其他城邦的軍隊調到後方去,只留下他帶來的300士兵迎戰。因為按照斯巴達傳統,士兵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陣地。700名塞斯比亞城邦的戰士自願留下同斯巴達人並肩作戰。前後夾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撲向關口,腹背受敵的斯巴達人奮勇迎戰。他們用長矛猛刺,長矛折斷了,又拔出佩劍劈砍,佩劍斷了,波斯人擁了上來。斯巴達的勇士們殺退了敵人的四次進攻,拼死保護自己的統帥。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逐漸被壓縮到一個小山丘上。殺紅了眼的波斯人,將殘餘的斯巴達人死死圍住,在口令聲中將雨點般的標槍投向他們,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至此,溫泉關才最終被攻佔了。付出兩萬波斯士兵生命的溫泉關血戰,對於薛西斯來說,就象是一場惡夢。一想到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他就心驚肉跳地問:“斯巴達人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據說,波斯人在打掃戰場時只找到了298具斯巴達人的屍體。原來,有兩個斯巴達人沒有參加戰鬥。一個是因為害眼病,一個是因為奉命外出。戰後,他倆回到斯巴達時,家鄉的人都非常鄙視他們,誰也不理他們。其中一個人受不了這種屈辱,自殺了。另一個在後來的戰鬥中犧牲,但斯巴達人還是拒絕把他安葬在光榮戰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破關後長驅直入,攻入並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軍卻在城市附近的薩拉米斯灣擊潰了波斯艦隊,決定性地殲滅了波斯海軍,一舉扭轉戰局。薛西斯在希臘這樣一個多山的窮國裡,沒有海軍運送補給,就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力量,所以只好將入侵軍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並未就此結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臘半島北部留下了一支30萬人的陸軍(希羅多德的記載,劍橋古代史估計是10萬人),由大將馬多尼烏斯(Mardonius) 統率。 公元前479年,10萬希臘聯軍勇猛追擊與30萬敵軍在小亞細亞展開決戰,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普拉提亞之戰。( 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一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一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戰中,儘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端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持的結果,希臘方佔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準備撤退。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劃,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一部分一部分地撤退。但是計劃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成一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採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遠端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一個戰術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一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可能是準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一擊,或者是準備追擊。 但是這樣一來,大量波斯軍猥集一團,第一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退餘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衝上去。因為只要衝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保持距離的餘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波斯士兵儘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沒有希臘戰士那麼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即使如此,憑藉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一死,全軍隨即潰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 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締結和約,第二次希波戰爭遂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