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那個“唾面自乾”的胖子,可是位抗擊吐蕃的“猛士”喲!一說到婁師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成語“唾面自乾”。

    當時,身為宰相的婁師德和即將外放代州刺史的弟弟對話:“咱倆一個宰相,一個州牧,一定會招人嫉妒的,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

    弟弟說道:“我以後低調點,就是有人吐我一臉口水,我也不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絕不讓你擔心。”

    婁師德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似的,NO! NO! NO!

    他放下杯子說道:“擦什麼擦?!人家唾你,是對你發怒,你擦了,表示你也很不滿,會讓人家更加發怒!”

    這下弟弟懵逼了,幹卡巴眼搭不上話。

    見到弟弟表情,婁師德悠悠的給出了答案:“夫唾,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

    這段見諸《資治通鑑》的記載,便是成語“唾面自乾”的出處。可見要論修煉龜息大法,婁師德無疑是“最強王者”的段位。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師德謂曰:“吾備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自免?”

    弟長跪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

    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

    作為朝廷宰閣光能忍就行了嗎?當然不是!還得懂變通!

    武則天曾頒佈禁屠令,禁止屠宰禽畜。當時擔任御史大夫的婁師德到陝西出差,下面的接待人員為了討好他端上來一盤羊肉。

    隨行人員好久都沒吃到肉了,見到羊肉眼睛都綠了,眼巴巴的看著婁師德。

    婁師德瞅了羊肉一樣,問道:“皇帝嚴禁屠殺,怎麼會有羊肉?”

    驛站人員趕緊彎腰答道:“這隻羊是豺咬死的。”

    “哦!這隻豺太懂事了”,說罷,婁師德便吃了一口。

    手下人一看大人吃了,都抄起筷子把自己盤裡的羊肉,往嘴裡猛塞。

    這時,廚師又端來一盤魚膾。

    婁師德皺著眉又問道:“魚是什麼回事?”

    廚師趕緊答道:“這隻魚是豺咬死的。”

    婁師德差點氣樂了,“你個蠢貨,魚怎麼可能是豺咬死的,你應該說是水獺咬死的。”

    《太平廣記·雜錄一》:則天禁屠殺頗切,吏人弊於蔬菜。師德為御史大夫,因使至於陝。廚人進肉,師德曰:“敕禁屠殺,何為有此?”廚人曰:“豺咬殺羊。”師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進鱠,復問何為有此。廚人復曰:“豺咬殺魚。”師德因大叱之:“智短漢,何不道是獺?”

    這就是婁師德,“你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能叛變革命!?”

    當婁師德把既能忍又有變通,這兩樣都用在邊疆時,頭疼的就是吐蕃了。

    678年(儀鳳三年),唐高宗謀劃征伐吐蕃,時任中書令、趙國公李敬玄被推上了帥位。這次出征完全是個鬧劇,屬於赤裸裸的政治鬥爭產物。

    李敬玄從做官開始,一直都是文官,從來沒涉足過軍事。但他朝裡的死對頭劉仁軌卻非跟高宗說:“鎮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要說劉仁軌沒有識人之明肯定不是,他自己就是以指揮“白江口水戰”成名的。當時,唐軍水師在他的指揮下,四戰四捷,殺得倭寇“海水皆赤”。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當黑齒常之來降時,部將皆以為不可信,但劉仁軌力排眾議,以黑齒常之誠而有謀為由接納。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孫仁師曰:“相如等獸心難信,若授以甲仗,是資寇兵也。”仁軌曰:“吾觀(黑齒)常之乃忠勇有謀,感恩之士,從我則成,揹我必滅,因機立效,在於茲日,不須疑也。”

    由此可見,劉仁軌這種刀尖上滾過的人,根本不會辨識不出誰能領兵,誰不能領兵。他所以力薦李敬玄,擺明了就是挖坑讓他往裡跳。

    可惜,朝中大臣個人恩怨的代價,卻是數萬唐軍的生命。

    為了招募李敬玄賬下之兵,高宗發下《猛士詔》,招募河南、河北諸道的猛士從軍。

    婁師德當時是長安的監察御史,見到《猛士詔》後,毅然投筆從戎,頭戴紅抹額前去應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

    是年九月,沒有作戰經驗的李敬玄,在青海(今青海湖周邊)被吐蕃軍神論欽陵打的大敗虧輸,一萬前鋒全軍覆滅,先鋒劉審禮戰沒,王孝傑被俘。

    逡巡不敢上前的李敬玄見勢不妙,帶著中軍狼狽逃竄,但被蕃將跋地設率領的一支吐蕃軍隊事先佔據險要之地,堵住了歸路,唐軍只能在承風嶺挖壕防禦。

    這時,論欽陵指揮大軍從四面合圍而來,十幾萬唐軍眼看就要成了甕中之鱉。可主帥李敬玄呢,除了晃腦袋,長吁短嘆外,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所幸,他帶著黑齒常之這猛人。

    黑齒常之趁夜色,帶五百手下拼死劫營,攪和得吐蕃軍心大亂。

    守將跋地設以為唐朝援軍趕至,自身逃走,蕃軍大潰。李敬玄得以僥倖逃回鄯州(今青海樂都)。

    《資治通鑑·唐紀十八》:九月……丙寅,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將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工部尚書、右衛大將軍彭城僖公劉審禮為吐蕃所虜。時審禮將前軍深入,頓於濠所,為虜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聞審禮戰沒,狼狽還走,頓於承風嶺,阻泥溝以自固,虜屯兵高岡以壓之。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擊虜營,虜眾潰亂,其將跋地設引兵遁去,敬玄乃收餘眾還鄯州。

    此戰婁師德也算僥倖撿了條命,但之後,婁師德和黑齒常之開始在河湟地區,相互配合大放異彩。

    就在青海兵敗不久,論欽陵的弟弟贊婆與婁師德會於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也不知道,婁師德是怎麼白呼的,愣是把贊婆繞蒙圈了,放棄了大好的進攻態勢,撤軍而回。

    《新唐書·婁師德傳》:“因使吐蕃。其首領論贊婆等自赤嶺操牛酒迎勞,師德喻國威信,開陳利害,虜為畏悅。有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知營田事。”

    之後,婁師德開始收攏青海之戰潰散的唐軍,在河源軍(治今青海西寧)屯住與吐蕃對峙,逐漸穩定住了局面。

    相比於黑齒常之更擅武功,尤其喜歡黑夜劫營的火爆脾氣,婁師德則更偏於文治的水磨工夫。

    他在河源駐軍時,大力開展拓地屯田,招募周邊流民前來耕種,並以此來穩定軍心激發士卒鬥志,隨著軍鎮戶口漸多,婁師德開始逐步開始在外圍修築堡寨,將河源軍鎮打造得如鐵桶一般。

    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五月,論欽陵率眾進犯柘(今四川黑水南)、松(今四川松潘)、翼(今四川黑水東)等州。十月,又入寇河源。

    婁師德在鞏固後防之餘,跳出外線作戰,在白水澗(今青海湟源南)成功伏擊了吐蕃軍隊,隨後又在追擊戰中,連續催垮了後續的蕃軍,史稱“八戰八捷”。

    戰後,婁師德受封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與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共御吐蕃。為了不讓婁師德推辭,武則天特意說:“卿有文武材,勿辭也!”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婁師德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他身穿皮袴,親自率士卒開墾荒田,儲積糧食數百萬斛,使得邊軍糧秣充盈,再無轉運之費。

    《新唐書·婁師德傳》:衣皮袴,率士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無轉餉和糴之費。武后降書勞之。

    兩年後(武周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被召回朝廷,次年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列宰閣。

    因婁師德熟知邊關形式,且對軍鎮屯田皆有心得,很快便成了武則天對吐蕃用兵的重要幕僚。武周時期,能有收復安西四鎮等重大軍事勝利,都與他的出謀劃策不無關係。

    除此之外,《新唐書·婁師德傳》還記載了一段,他和狄仁傑間的小交集,讚歎其有識人之明。

    據說,婁師德曾上書舉薦過狄仁傑,等到二人皆位列相班後,狄仁傑多次給婁師德臉色看,婁師德則一貫以龜息大法應對。

    武則天故意逗狄仁傑,問道:“師德賢乎?”

    狄仁傑答道:“做將領時很謹慎,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武則天又問:“可有識人之明?”

    “臣未聞其識人也。”

    武則天聽後樂了,拿出當年婁師德舉薦的奏章,說道:“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

    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新唐書·婁師德傳》:狄仁傑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后覺,問仁杰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後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這段內容見於正史,當然不能說是杜撰,但我仔細對比過二人的年表,卻發現二者間的交集甚少。

    婁師德和狄仁傑都曾兩次拜相,692年(長壽元年),婁師德被隴右召回朝中,次年(693年)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而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便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了宰相。因此,輪不到婁師德舉薦狄仁傑。

    694年(延載元年),婁師德外放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至697年(神功元年),才回朝再度拜相。

    狄仁傑則在長壽元年(692年)正月,被酷吏來俊臣誣告下獄,貶至彭澤任縣令。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復起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也就是說,二人差不多同時間回朝位列宰閣。之後,二人很快就都被派去河北各郡安撫百姓,各忙各的沒什麼見面機會。

    次年(698年),婁師德再度外放隴右諸軍大使,主持河西屯田事務。

    《新唐書》所載,婁師德舉薦狄仁傑和狄仁傑排斥婁師德,使其外放為官,這兩件事如果是真的,那也只可能發生在697到698,這不到一年時間裡。

    699年(聖歷二年)九月,婁師德在會州(今甘肅靖遠)病逝,終年七十歲,追贈涼州都督,諡號“貞”。

    700年(久視元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追贈文昌右相,諡“文惠”。

    從上述幾個事例可以看出,婁師德性格寬厚自不必說,但這個寬厚的老實人卻不乏狡黠,是個懂得變通之人,尤擅步步為營的水磨工夫。

    因其身體肥胖且腿腳不靈便,騎馬打仗非其所長,但固營堅壘無懈可擊,卻讓兵鋒銳利的吐蕃屢屢碰壁。

    他戍邊的風格和北宋名臣范仲淹頗有些類似,范仲淹在西北築大順城、修葺細腰、胡蘆等軍塞,使諸羌無尺寸之進,號稱“胸有十萬兵甲”。

    婁師德戍衛河源軍時,也是穩紮穩打的向外拓展堡寨,形成戰略防禦體系,讓吐蕃撞得頭破血流。

    這大概就是《孫子兵法·軍形篇》所云:“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了《反脆弱》這本書,感覺比《黑天鵝》差很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