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啟蒙的智慧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對孩子的傷害是,孩子因此變得害怕,膽小.本來可以與家長溝通的事情,由於怕你生氣發脾氣,而不敢對你說,時間一長,就養成了習慣,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親子關係因你發脾氣岙不那麼親密了.

    接著就是,孩子也學著發脾氣,他也學著你的樣子遇問題不是想辦法溝通解決,而是上來就發脾氣.時間一長必定養成習慣,這個習慣,會給他的為人處事帶來數不盡的麻煩,也會因此而丟掉許多的機會.

    愛發脾氣的家長一定要剋制,不要在孩子面前總髮脾氣.改掉它,取而代之的是友好溝通,不論是什麼問題,都要用溝通的辦法解決,而不是發脾氣, 這一點非常的有用.要讓孩子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威嚴壓服別人.

  • 2 # 此心安處是吾鄉

    ♦ 影響親子關係。鄰居家的媽媽脾氣有些暴躁,孩子有一點點問題就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和媽媽之間就產生隔核,有時孩子還在小夥伴中說媽媽壞話。記得有一次,女孩讀高中三年級吧,下晚自習回家晚了幾分鐘,被她媽媽抓著頭髮收拾了一頓,女孩子幾天都沒理她媽媽,從那後跟她媽媽的話越來越少。現在已經結婚了,母子間依然保持了一定距離,倒是認為結婚逃離了家庭,無比開心。

    ♦ 不利於孩子健康發展。我朋友家養了一個女孩,她老公脾氣火爆而古板。孩子回家講講學校趣事不準講,說與學習無關;取得一些成績回家說一說,就認為是驕傲;就連孩子大聲笑也制止,認為不“淑女”……久而久之,孩子有什麼話不敢說,有什麼喜悅無法跟爸爸分享,有什麼情緒不能渲洩,有什麼煩惱無法訴說,把自已的喜怒哀樂壓抑在心中,自我糾結、掙扎,慢慢消化,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 扼殺了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以孩子畫畫為例,本來孩子畫畫是一件訓練思維、發揮想象力的事情,可以由孩子信馬由韁,但孩子一旦那樣做了,家長就不淡定了:你這是畫的什麼東西啊,花是這樣畫的嗎?魚頭上怎麼長角了?一點都不像……站在成人角度審視小孩子做的事,覺得什麼都不對,就開始指手畫腳,就開始教孩子,但下次畫畫還是不像,教著教著就沒有耐心,就開始發脾氣打罵孩子,數落孩子笨。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畏首畏尾,什麼都怕嘗試了,就不去嘗試了,這樣容易扼殺孩子的天性,讓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 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據資料介紹,媽媽強勢,女孩就強勢,男孩卻懦弱。爸爸強勢的話,女孩膽小怕事,男孩大男子主義較多。可見父母的性格對孩子影響是很大的。同時,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的模仿性是很強的,父母怎樣對孩子,等孩子長大了,成家了,他又會不由自主地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家庭,對待自己的子女。

    ♦ 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表現平庸。孩子在家中動輒不是指責,就是打罵,長期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中,缺乏和風細雨的滋潤,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卑而膽小,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懼怕別人關注的目光,學習上缺乏自信,致使表現平庸。

  • 3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心理功能上,母親是孩子情感依賴的主要物件,所以,在大部分人的童年經驗裡,相較於父親,母親對我們的心理影響更具破壞力。

    一個能幫助孩子調節情感的母親,在孩子興奮大叫時,可能會微笑的看著,甚至拍拍她,直到孩子恢復冷靜,在孩子挫折悲傷時,可能會抱抱她,或者溫柔的表示理解。

    在母親的協助下,年幼的孩子不論是興奮或挫折,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趨向平緩沉穩,同時開始產生一些心理上的思考空間,去體會並具象化這些內在感受。所以,母親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因素。

    一個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母親,極有可能造就一個脾氣暴躁,心理脆弱的孩子。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其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們在教育上的無能和無知,只能夠透過這種發洩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所以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家長,應該加強自身的教育素養,提升自己的現代家庭教育水準,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4 # 內因心理學

    經常對孩子亂髮脾氣,會給孩子造成以下四個方面的不良影響。

    一是缺少是非判斷標準,遇事時無所適從;二是自我封閉,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三是自卑、懦弱、膽小怕事;四是像你一樣,暴躁,易怒。

    作為家長,你注意到這種做法的危害了嗎?

  • 5 # 巧妙媽育兒

    1.損傷腦發育。

    先講一個身邊的故事,大概二十年前吧,同單位阿姨的孩子,他們對孩子要求特別嚴厲,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慢慢的這小孩變得很聽話,同時也比較軟弱、老實,失去了原來的機靈。等到父母意識到時已經來不及了,成人後,只能在父母的大力協助下經營一項個體生意,看到這孩子,就有感覺到生命失去了活力。

    腦科學研究也證實,壓力會損傷人的大腦。當你對孩子發脾氣時,他們的大腦就處於極度緊張和高壓力之下,慢慢的孩子大多數學習的念頭也會關閉。

    2.習得錯誤的表達方式。

    孩子在家庭中,無時無刻不在模仿大人處事的方式。家長經常發脾氣,那麼孩子在學校,家裡遇到自己不滿意的事,也會釆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要的表達才是正確的。

    3.破壞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肯定是建立在互尊互愛,循循善誘的基礎之上的。發脾氣讓孩子害怕、久而久之產生麻木之感。到青春期,生命力強的孩子會特別叛逆,柔弱的孩子則因為害怕而不敢親近你,還可能出現討好型人格。為了不讓父母發火,會有意討父母歡心。成人之後,會討好同事和領導,而壓抑自己的本心。這樣的生命會暗淡無彩,難以獲得人生的幸福。

    也許,我的言詞說得有點過重,但是,你可以反過來,如果有人對你經常發脾氣,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有什麼樣的感覺。所以,為了孩子未來能擁有幸福的人生,請變革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多反思、改變不僅僅是思想上,一定要行動起來。開始可以試著,在爆發之前暫時離開一會,緩緩情緒,面對鏡子看看自己的面部表情。冷靜之後再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 6 # 睿心媽媽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可大了。

    第一,讓孩子性情變得很暴躁。因為人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家長的心情暴躁,孩子在無形當中也會受到家長的影響。你對她大聲吼叫,她也會對你大聲吼叫。這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影響太大了。

    第二,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這個孩子本身性格比較懦弱,再加上家長經常對他發脾氣,大吼大叫的,孩子在潛意識裡面就感覺到自己可能真的不是一個好孩子。漸漸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第三,容易讓孩子與家長越來越疏遠。如果做家長的時常對孩子發脾氣,總是指責孩子這不對那不對,這除了孩子讓變得自卑之外,還會讓孩子儘量避免與家長接觸,免得家長對他發脾氣,指責自己,這樣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疏遠。

    不管是做父親的還是做母親的,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用平和的語調與孩子對話,去耐心的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發現孩子真實的想法,然後做到有效的交流溝通。

  • 7 # 親子成長手冊

    1、孩子的家庭環境的產物

    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的家庭的產物,如果天天在家裡被訓斥,孩子會施弱於比他更弱的人或者是物身上,忍耐是因為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能量,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乖戾的性格就會慢慢展現。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如果父母不好,很難教授很好的孩子,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暴躁,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孩子習得的就是遇到問題的時候發脾氣,對人暴躁,大吵大叫。

  • 8 #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很難控制好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他們往往遇事容易激動,甚至衝動。他們大腦管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層,調節能力比較差,因此會不加控制地常常對孩子發洩情緒,發洩脾氣。這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和傷害呢?

      首先,孩子情商差,人際交往不良。孩子不但從父母處學習不到調控情緒的良好方法,也會學習到一種方法,就是不分場合,不分物件地發洩情緒。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情商也會比較差,也容易情緒惡劣,他們的情緒發洩可能會影響自己的職場關係、感情關係,造成人際關係嚴重不良。

      其次,這樣的孩子心理素質脆弱。因為長期接受父母的惡劣脾氣,這讓孩子會感覺到缺乏安全感,抑鬱、急躁以及焦慮等,孩子浸染在這樣的情況下久了,會帶來抑鬱焦慮、煩躁情緒的爆發,嚴重的會產生抑鬱症、焦慮症等症狀,心理素質比較差。對生活容易失望,鬱鬱寡歡,對人際關係容易焦慮,不信任。

      再次,這樣的孩子耐挫力差。你對孩子發脾氣,其實也是對於你自己人生挫折的不能承受,也體現了你對自己人生的無能感。這種感受也會傳遞給孩子。孩子以後在學業上、事業上、感情上遇到一點問題,可能就會感覺很憤怒,很憋悶,無法承受生命中的小挫折,變得斤斤計較,求全責備,完美主義,不能滿意就消極遁世,攻擊自己或者攻擊別人。容易一蹶不振。而不是理性分析,走出困境。

      最後,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失敗。一個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又怎麼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呢?你給孩子這樣糟糕惡劣的榜樣,孩子的人生又會好到哪兒去呢?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情緒的暴君,遇事不冷靜,沉浸於情緒中,任憑情緒忽高忽低,掌控了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許會變成情緒的奴隸,難以更理性地規劃自己的人生,意氣用事,無法客觀地看待自我以及這個世界,一旦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迴圈,將更容易失敗。

  • 9 # 心夥伴

    孩子所處的家庭氛圍、成長過程中的個人經歷,會對日後孩子的性格、思維行為方式均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童年早期,這種影響是持久的、潛移默化且深入內心的。

    首先,如果常常對孩子發脾氣,會影響到孩子與父母是否能建立起安全的、良好的親密關係。如果父母能夠傾聽孩子的想法、重視孩子的感受,用一種接納、包容與關愛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信任感,覺得自己的情緒感受可以放心的與父母家人分享,感到自己是被這個家庭所接納的,從而與父母形成安全的關係。並且,孩子與父母能否形成安全的關係還會影響到日後孩子與朋友、伴侶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往往對關係充滿安全感的孩子,與夥伴、伴侶的相處過程中,也會更信任對方、有更多的關愛感、安全感,並且關係維持更加穩定。

    相反,如果父母經常責備孩子,會使孩子越來越對自己沒有信心,產生自我否定,甚至變得自卑、膽小。因為孩子是弱小的、在身體心智上都還未發育成熟的。當他們面對大人的斥責時,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也不知道如何去應對、處理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環境帶來的壓抑、焦慮與恐慌感,這對孩子的身心傷害都是極大的。因此,在對孩子發脾氣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向孩子表達清楚了自己的想法,是否認真傾聽了孩子的想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士沒了詹姆斯成了東部墊底,湖人沒有詹姆斯連東部墊底都打不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