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
神路
石牌坊 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淨盡。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
大紅門 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面,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並連線著長達80華里的紅色圍牆。在蜿蜒連綿的圍牆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現在這些圍牆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大紅門後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碑亭 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該碑碑文作於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卻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陰面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碑文詳細記錄了長、永、定、思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吼。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 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后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儲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徵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勳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 在皇陵中設定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 又叫龍鳳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云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后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儲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定陵地宮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 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明定陵地面建築的總佈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
陵宮的總體佈局亦呈前方後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作過這樣的描述:“鋪地牆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牆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簷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昭陵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裡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永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聖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臺設計,以及寶城牆花斑石壘砌的城垛, 裬恩殿、裬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作法後來為定陵所效法。 永陵用料考究
獻陵
明獻陵,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年號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
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定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築。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o,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簷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
慶陵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陵宮建築總體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佔地約2.76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線,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並於第一進院落後建單空石橋三座。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駐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臺,城臺之上建重簷歇山式明樓。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明樓後寶城內滿填黃土,中央夯築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底部直徑約28米。冢前攔土牆與寶城牆等高,並與寶城城臺及兩側牆體圍成一個平面近於“月牙”形狀的院落——啞巴院,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零工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慶陵的排水系統獨具特色。對於寶城兩側山壑間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溝排水的方式從陵前繞道排出。而慶陵則是在明樓前修建了一個平面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寶城兩側的水流從左右宮牆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樓前的地下匯合後向前排出,從地下躲過環抱於前的龍砂,然後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溝,經祾恩殿後的三座石橋,從前院的右側繞過陵前注入河槽。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茂陵陵寢工程竣工,共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陵寢制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 康陵
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佈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燬,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明景陵,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
陵園制度,一遵獻陵儉制。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o,佔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整個陵寢建築按《明武宗實錄》記載包括:“金井寶山城、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聖號石碑一通,羅城周圍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門三座,香殿一座為室五,左右廂、紙爐各兩座,宮門一座為室三,神廚、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橋五座,神宮監、神馬房、果園各一所”。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后裕陵
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張氏的合葬陵寢。
明思陵,位於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又名錦屏山或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後一帝朱由檢(年號崇禎)及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延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按《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后,並營建思陵建築,時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
神路
石牌坊 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淨盡。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
大紅門 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面,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並連線著長達80華里的紅色圍牆。在蜿蜒連綿的圍牆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現在這些圍牆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大紅門後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碑亭 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該碑碑文作於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卻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陰面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碑文詳細記錄了長、永、定、思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吼。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 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后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儲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徵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勳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 在皇陵中設定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 又叫龍鳳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云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后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儲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定陵地宮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 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明定陵地面建築的總佈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
陵宮的總體佈局亦呈前方後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作過這樣的描述:“鋪地牆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牆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簷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昭陵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裡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永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聖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臺設計,以及寶城牆花斑石壘砌的城垛, 裬恩殿、裬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作法後來為定陵所效法。 永陵用料考究
獻陵
明獻陵,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年號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
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定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築。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o,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簷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
慶陵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陵宮建築總體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佔地約2.76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線,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並於第一進院落後建單空石橋三座。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駐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臺,城臺之上建重簷歇山式明樓。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明樓後寶城內滿填黃土,中央夯築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底部直徑約28米。冢前攔土牆與寶城牆等高,並與寶城城臺及兩側牆體圍成一個平面近於“月牙”形狀的院落——啞巴院,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零工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慶陵的排水系統獨具特色。對於寶城兩側山壑間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溝排水的方式從陵前繞道排出。而慶陵則是在明樓前修建了一個平面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寶城兩側的水流從左右宮牆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樓前的地下匯合後向前排出,從地下躲過環抱於前的龍砂,然後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溝,經祾恩殿後的三座石橋,從前院的右側繞過陵前注入河槽。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茂陵陵寢工程竣工,共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陵寢制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 康陵
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佈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燬,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明景陵,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
陵園制度,一遵獻陵儉制。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o,佔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整個陵寢建築按《明武宗實錄》記載包括:“金井寶山城、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聖號石碑一通,羅城周圍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門三座,香殿一座為室五,左右廂、紙爐各兩座,宮門一座為室三,神廚、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橋五座,神宮監、神馬房、果園各一所”。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后裕陵
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張氏的合葬陵寢。
明思陵,位於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又名錦屏山或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後一帝朱由檢(年號崇禎)及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延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按《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后,並營建思陵建築,時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