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穀公社

    有“神筆”之稱的王鐸究竟怎樣臨帖,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吸引人,那他究竟是怎樣去臨顏真卿的碑帖呢?

    事實上,我發現王鐸臨摹名家作品有一個鐵律,就是流傳至今給我們看到的,很少是高度忠於原貼的。歷史上,名家臨摹原貼忠誠度最高的當屬《蘭亭集序》,後來的名家,再去臨摹前代的名家碑帖,往往會或多或少地有些發揮。

    從王鐸臨摹顏真卿的行書《鹿脯帖》、《汝帖-顏真卿與李太保帖》這兩個碑帖可以看出,都是在原貼上有所發揮的臨創結合的產物。這一點,對我們進入到臨創結合,甚至是出帖創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的借鑑意義。

    實際上,王鐸這兩幅字帖的臨習作品,充分體現了他對原貼的理解和即興創作的發揮。

    王鐸的這種能力,與他取法多家(王鐸研習過羲、獻,顏柳、米等諸家),遍臨魏晉唐宋諸法帖,而後融會貫通的能力有關,其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又流轉自如,似有千鈞之力,盡顯雄健蒼勁之勢。

    話不多說,直接上作品——

    上圖為顏真卿原貼《鹿脯帖》

    上面三張圖,為王鐸臨寫的《臨唐顏真卿鹿脯帖》,崇禎十三年立春之夜,王鐸摹臨為元老親翁一笑。

    上圖為王鐸臨《顏真卿與李太保帖》

    王鐸所臨的《顏真卿與李太保帖》這幅作品,2014年經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以兩千一百多萬人民幣成交,其藝術價值可見一斑。

  • 2 # 千千千里馬

    明代書法家,也就傅山、王鐸二位大師超邁時倫,獨樹一幟。

    題主給我們的是王鐸晚年的一個臨摹作品,《鹿脯帖》和《與李太保帖》。對比一下原貼,基本精神還有顏真卿的風格。

    這是王鐸盛年的臨摹,將近五十歲的他,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書法家了,臨摹對他來說,是一次深造,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們不必說,是大書法家了,就可以不臨帖了,但是,已經成為書法家臨帖,一定有自己不同的學習取向。

    一個取向是創造性臨摹。也叫意臨。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一個是繼續探討先賢的筆法精義,繼續以“絕似”為目的。

    我們看王鐸的這兩個臨摹本,都不是嚴格的意臨,也不是嚴格的“真臨”。是介於二者之間而比較偏向“真臨”的作品。

    大書法家的書法臨摹,也是重要作品,因為透過研究書法家的學習觀念,可以借鑑很多書法學習的經驗。

    王鐸的這個作品,整體組成章法,也是上乘書法,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我只想按照“四法三筆”原理看看,這個臨摹的學術深度到底有多深。

    現在我們就以王鐸大師的臨摹,分析一下,看看臨摹究竟應該注意什麼,為什麼大師也沒有發現這些問題。

    我們先看這個“寒”字。我們先看寶蓋頭,有一筆像的嗎?沒有吧?

    尤其是橫鉤和一點的關係顏真卿的靈動,但是王鐸的比較死。

    下面兩豎,顏真卿的筆法走勢是倒梯形,而王鐸是正梯形的筆法走勢 。完全相反。

    最後兩點顏真卿的精妙,而王鐸的鬆散。

    我們再看看“審”這個字。

    審這個字雖然沒有完全按照顏真卿的寫,但是,我覺得比顏真卿的審字要好。唯一挑一點毛病,就是“米”與上面一點太接近。這是王鐸沒有“接筆”的概念所造成的。

    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就會知道,臨摹一定要知道自己臨摹哪對哪錯。

    限於篇幅,我們只分析了王鐸的兩個字,但是代表性很強,就是你可以臨摹不像,但是以合理為依據。

    至於王鐸臨摹顏真卿書法的每一個筆法的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四筆”有沒有問題,我就不一一細說了,因為,這個需要更多篇幅。

    同時,臨摹書法作品,還要注意“三筆”,即法、意、勢。

    關於如何使用“四法三筆”,我的問答很多談書法的都有解釋,不是很難很複雜,但是需要了解。

    學習書法,也要吹毛求疵一下的,但是,一定要會求疵,要不然,你不會要真正的進步。

  • 3 # 老路書法

    王鐸書法的筆法獨特。

    王鐸早年受“二王”的影響,筆勢較為平和,行筆溫潤,他中年學習米芾以後筆勢筆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米芾的筆法,在轉折處多方角,而並非二王的圓轉。王鐸在學習米芾之後,進行誇張運用,激盪跳躍,方折勁挺。

    至於王鐸書法的用墨之道,他是在中國繪畫中悟到了用墨之道,並大膽的用到書法創作中,進而增強了書法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漲墨法”是王鐸的獨創。

    王鐸的書法比起米芾多了幾分“沉著痛快”,少了幾分“振迅天真”。他的草書具有強烈的,恣肆雄強的個人風格。他曾經說“予書獨宗羲獻”。

    實際上他也學顏真卿,可是受顏真卿的影響微乎其微。

  • 4 # 不二齋

    王鐸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是繼宋代黃庭堅以後又一位草書大師。

    他本在明朝做官,清軍入關以後,他投降了,在清朝又做了官,後來乾隆皇帝還翻舊帳,寫歷史的時候把他列入了《貳臣傳》。

    不過據記載,他在清朝做官的那幾年是非常鬱悶的,這一點從他晚年的作品也能看出來,只在清朝做了8年官便去世了。

    但即使這樣,也沒有掩蓋他在書法上的成就,他的書法依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九十年代的時候在中國還興起了一股王鐸熱。

    王鐸的書法對於日本書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他的書法成就,以及高超的書法技術,被人譽為“神筆”。不知道這事馬良知不知道?

    王鐸有一個習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我們現在一般理解成一日臨帖、一日創作,這句話被很多書法老師拿來舉例子。

    關於臨帖,我們需要探討一下,到底要不要臨像?這其實是一個形和神的問題。

    據說王鐸早年臨帖是非常像的,他曾經痴迷於王羲之的聖教序,連吃飯睡覺都想著聖教序,一連把聖教序臨了三年,臨到每一個字都很像。

    像到什麼程度呢?書上記載說“如等下取影,不失毫髮”,看來是做到了和原帖基本一摸一樣啊,明代的影印機啊。

    但是……

    後來他越寫越不像了,開始融入自己的想法和風格了,不再亦步亦趨的描畫古人字帖。

    這個時候,其實也是王鐸自己的風格開始形成的過程,他開始主動的縮小臨帖和創作的距離。他是能做到像,但不去像,他要的是創新和表達。

    如上圖是王鐸臨摹的王羲之的聖教序,已經有很強的王鐸的味道,尤其是用墨。

    對於題主所展示的王鐸的臨摹作品,是顏真卿的《鹿脯帖》,這幅作品顏真卿寫的稍微平正,而到了王鐸筆下則跌宕起伏,氣勢磅礴。

    這種強烈的表達慾望,和他的處境是有一定關係的。把內心的無奈和掙扎寄託在書法上。

    但是除去這些氣勢,炫耀的的頓筆,你會發現王鐸其實臨的是很像的,字的大小、姿態,就連字距都臨出來了。如下圖:難道這還叫不像嗎?

    可以說,這是一幅王鐸的形神兼備的作品。

    形是顏真卿的形,神是王鐸的神。

    王鐸的臨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初學書法一定要寫像的,越像越好。

    等你具備了完全可以寫像的能力以後,再去想風格的事,再去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性情。

    如果一開始都寫不像,何談自己的風格啊。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5 # 子衿書法

    古人臨帖,取意不取形。今人臨帖,必須先得形而後再尋其意。這是今古懸隔的差異。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是筆法。王鐸臨寫的字不像他所臨的字帖中的字,這是他已經懂得了筆法的應用,無須透過形似去探知筆法。只著力於更高層次的取意。其實,在臨帖這事上,我們開啟古人的臨作看看就知道,沒有任何一個人臨寫的字和原帖的外形相似。

    大家會有這樣的感覺,古人的臨帖工夫比起今人來差遠了。真是這樣嗎?這樣的觀念,就是造成現代書法落後於古人的真正原因。

    古人學習書法,從小開始時,他們就能得到正確的筆法指導。他們的書法入門,是在先生的指導下開始的。在筆法的應用上有遇到障礙會得到先生耳提面命,手把手的傳授。我們現在學習書法,百分百的筆法靠摸索,即使是有師傅傳授,師傅的筆法也是自己琢磨出來的,並不完備和準確。所以在臨帖的時候,只能先選擇形似以探知筆法。起步的基點就差了古人很大的一段距離。而不得其法,被形所困,就成了今人學習書法的枷鎖。並演變成為了標準。把學書臨帖,以形似成為了今人學習書法的最高標準。這就是習非成是,捨本求末的原因。從王鐸臨帖不似所臨之帖中,我們認識到這樣一件事,在筆法完備以後,就不要再在形質上去做無用的功課。應該向更深的意態去探索。意態是無形的,千萬人有千萬意,雖學宗一家,其形質隨“意”境生成,又何必要似原來的體形呢!

  • 6 # 翰墨書道

    從唯藝術上論,王鐸是一位書畫兼善的書法大師,猶以書法影響最大,有“神筆王鐸”之稱。

    王鐸一生都浸淫與二王一脈書法之中,又與歷代書法無不涉獵,形成了用筆遲澀暢達,爽利渾厚,章法茂密,跌宕起伏的書法藝術風格。王鐸在用墨上,將繪畫藝術的筆情墨趣巧妙移入書法,以“漲墨”法入書為其獨創,使得書法作品具有了強烈的塊面感和節奏感。明末清初,王鐸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肖文飛說:王鐸由於“揹負貳臣罪名的坎坷人生歷史,王鐸以書法作為內心情感宣洩的通道,向後人展示了作為一個真實人的最隱秘的心靈世界,從而帶給我們心靈的巨大震撼。王鐸把學習傳統法度與任情恣肆的自由創作巧妙結合,入古出新,陶鑄百家而以一己之胸臆化古法於筆端,形成了自己的鮮明風格並因此彪炳與中國書法史”。

    我們知道王鐸的作品中不僅有以柳公權筆意創作的楷書作品,也有早年背臨《集王聖教序》的作品。還有大量的以臨摹《淳化閣帖》為藍本的臨摹二王等的作品。從臨摹《集王聖教序》作品我們可以想見,王鐸青少年時期學習臨摹的功夫如何。再說王鐸還有一幅畫家的眼睛,可以畫家的眼睛來閱讀書法臨摹書法。這可能是王鐸臨摹書法遺貌取神的原因之一吧,也是王鐸臨摹書法不再採取簡單的如燈取影的方式方來師法繼承古代經典書法的元素營養的條件和原因。

    我們閱讀王鐸的書法,不難發現王鐸書法藝術內涵的豐富性。 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評價王鐸時說:“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這是非常中肯的。如果將王鐸書法的這些特點拿過來去考察顏真卿的書法。說明王鐸的確善學,也證明王鐸的臨摹是真正的做到了遺貌取神,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善於廣採博取而又不完全拘泥於古代書法外在形式的善學的書法大家。

    一般情況下,王鐸採用的臨摹學習書法的方法需要在較高書法技法基礎上才可以使用,初學是不適宜這種方法的。

    以上觀點和認識不知是否恰當,敬請各位師長批評教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100萬存銀行,20年後大概有多少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