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山海關大戰時李自成的在兵力對比上其實並不輸吳三桂和滿清,李自成失敗原因是戰略誤判,也就是說李自成低估了滿清,李自成沒有判斷出滿清的戰略目標就是入主中原。

    現在很多人說李自成失江山的原因是進京後開始貪圖享受,以至於被滿清鑽了空子,最後丟了江山,其實這真冤枉李自成了,李自成也算是亂世梟雄,怎麼可能犯那種低階錯誤呢,李自成最大錯誤就是在戰略目標上低估開滿清,同時高估了張獻忠。

    現在研究明史的人很多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李自成進京建立大順政權的同時,張獻忠也稱帝了,國號大西,李自成對張獻忠能不放範嗎,如果滿清不如關,李自成和張獻忠肯定會決一死戰,就像劉邦和項羽,朱元璋和陳有諒,可歷史沒有給李自成和張獻忠機會,滿清出了個梟雄多爾袞,多爾袞的目標就是入主中原。

    但是當時李自成判斷失誤,他把關外的滿清看成了歷史上的匈奴突厥,認為滿清數次入關就是為了錢糧,所以李自成就把精銳重兵佈署在山西河南一帶防禦張獻忠,等到李自成感覺不對時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情急之下李自成只能帶著以前明降軍為主的軍隊去打吳三桂,而多爾袞卻把八旗主力全部調出,在山海關對李自成是全力一擊,結果李自成大敗。

    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後,多爾袞把李自成當做第一目標,緊緊咬住李自成不放,李自成部始終得不到休整機會,不到八個月就全軍覆滅,而與此同時南明和張獻忠都是目光短淺,誰也沒有支援李自成這也是李自成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李自成失敗後,張獻忠也是不堪一擊,而南明抵抗了幾年也失敗了。

    李自成的失敗主要原因就是判斷失誤,如果李自成看出滿清的狼子野心,在一片石戰役中也會精銳盡出,想想看當時滿清八旗也就幾萬人馬,如果在一片石戰鬥中雙方打得兩敗俱傷,但是滿清八旗只要傷亡五萬左右就再也無力進中原了,而吳三桂就是牆頭草,那樣李自成還有機會,可是李自成戰敗後,多爾袞進中原後大量招募前明降將,這就彌補了兵力不足的局面,所以滿清最後才能奪了江山。

  • 2 # 閉家鎖的紅楓

    以前寫過一篇《速度為王:山海關之戰中李自成和多爾袞的賽跑》,對山海關決戰有很清楚的描寫,有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

    總的來說,三方的兵力對比是這樣的:

    李自成:史載出北京開往山海關的大順軍約6萬人,另外加上新降服的明軍唐通部大約4萬,一共參戰兵力是10萬。

    吳三桂:關寧軍原本近3萬,臨時招募擴軍後接近5萬。

    多爾袞:14萬人。

    所以這場戰役總參戰人數達到了驚人的30萬左右,這個數字可能在看慣了胡編亂造的網路軍事小說的讀者看來並不起眼,但實際已經接近了當時生產力規模的極限。(古代歷史上記載的“百萬”規模戰役基本都是虛數)

    從兵力對比上來說,可以看到實際戰鬥力是清兵強於順軍,順軍強於關寧軍。而實際戰果也是如此,但如果你研究這場戰爭的一些細節,會發現大順軍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我認為,如果李自成在接到吳三桂反悔向他宣戰的訊息後,能馬上率軍出發,而不是在北京磨蹭了3天的話,那大順軍很可能提前擊敗或者逼降關寧軍,從而獲得山海關的控制權,這樣一來,遠道而來的清兵不可能攻下山海關,戰爭態勢就會變成李自成和多爾袞圍繞山海關對峙的局面,明末天下就不知鹿死誰手了。

    我們來回顧下歷史細節:

    多爾袞自盛京出發,接到吳三桂投降文書後,轉向直奔山海關,歷史記載用了12天到達,我用地圖測距算了下全程大約是417公里,在21日到達山海關前,最後24小時甚至強行軍了100公里。每日行軍達到35公里以上,在古代大軍團移動來這是非常可怕的速度,就連200多年後的湘軍行軍速度不過是這個數字的一半。

    而李自成則是4月13日從北京出發,經密雲,21日到達山海關前的石河戰場,地圖測距大約是330公里,大順軍花了9天時間,也是平均至少每天35公里的速度。

    兩軍到達山海關的時間幾乎只相隔了一天,大順軍21日先到,,休息一晚後,於22日清晨出戰。

    22日清晨,大順軍首先和在早已在山海關以西的列陣的關寧軍交鋒,兩軍鏖戰一天。同時清兵出現在山海關另一邊,但沒出戰,而是冷靜的潛伏休息,觀察大順的戰力。

    23日白天,戰爭繼續,到中午時,眼看吳三桂即將敗退,這時養精蓄銳的清軍騎兵從右側突然殺入。

    大順軍在急行軍9天后,又奮戰了一天半時間,而清兵卻多了半天時間休息,並在這段時間觀陣,看穿了大順軍的弱點所在,所以僅僅出動了兩萬精銳騎兵就突破了大順軍的防線。大順軍全面潰敗,李自成敗退回北京,後來雖然屢次想扳回戰局,無奈已經力不從心。

    李自成必然很後悔他還缺乏了點把握機會的能力,如果他接到訊息後立即從北京出發趕往山海關,那麼他將獲得寶貴的時間視窗,足夠他擊敗關寧軍,甚至奪取山海關。

    (山海關這種堡壘主要防禦的是東邊的敵人,對西方從北京來的軍隊防禦必然要弱一些,這就是關寧軍出城開戰而不是守城的原因)

    而奪取了山海關的李自成,有很大可能守住它,在休息一段時間後,迎戰已經長期行軍13天的清兵。就算不能正面擊敗清兵,但守住,或者在清兵後退時銜尾追殺。。。。總之戰術選擇會比真實歷史上多得多。

    99

  • 3 # 談古論金

    李自成(大順軍)、吳三桂、多爾袞(清軍)各自的兵力人數在各種史料中的記載中並不相同,以大順軍為例,《明史 流賊傳》中大順軍的兵力是20萬,《清實錄》記載是“二十餘萬”,《甲申傳信錄》記載是“十餘萬”,而清史研究大家商鴻逵教授在《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中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不到6萬人。

    清軍和吳三桂軍也有類似情況,比如南明史研究專家顧誠教授《南明史》認為清軍約7、8萬人,而亦有認為清軍有12萬、14萬等多種觀點。

    要之,這裡涉及到計算本身的訛誤、統計口徑的不同等多種原因——對大順軍,其軍隊中還包括了所謂“脅從及近鄉驅迫供芻糗之民”;對清軍來說,是計算滿蒙八旗正丁還是將包衣丁數以及天佑軍等列入,都會造成數字的差異。

    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在接到吳三桂來信之前,清睿親王多爾袞早已在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夏四月,親自率領豫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滿漢蒙古各八旗大軍擬攻打山海關,行至廣寧之南,才接到吳三桂以子女金帛和裂地為酬作為代價“乞師”的信函。

    多爾袞接到吳三桂信函之後,根本不理會吳三桂的所謂裂土之約,反而以“封以故土,進位藩王”誘降吳三桂,並進而下令軍中:

    曩者五次往徵明朝,俱為俘掠而行;今此之行,非同昔日,蒙天眷顧,要當定國安民以成大業,入邊之日,凡有歸順,不許殺害。……

    這一道命令中多爾袞所反覆叮嚀嚴禁的內容,其實正是之前後金軍清軍被大肆鼓勵的內容,此種變化,正是此一時彼一時,說明其戰略目的從搶掠物質財富和人力資源,變成了搶掠皇帝寶座和明朝整個的花花世界——當然這並不是說滿清部隊因此之後就變成善男信女、王者之師了。

    由此可見,多爾袞為首的滿清統治集團迅速認清了戰略目標的轉化,併為此第一時間調整戰略戰術,也因此,在山海關大戰的三方中,全域性意識最清晰明瞭並佔了主動優勢的是清軍一方,再加上以逸待勞在恰當的時機出陣而作雷霆一擊,李自成的失敗也是很自然的結果。

  • 4 # 孤鷹之戀

    據彭孫貽所著《平寇志》中的記載 ,吳三桂當時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能戰”,即戰兵和輔兵總數大概在四萬左右,按照明制,一百戶所內有23個戰兵,戰兵比總兵力佔比大概在四分之一左右,故而這四萬人裡面應該有一萬左右的戰兵,三左右的輔兵,另有八萬左右的隨軍民夫。

    清平西親王吳三桂

    而李自成的兵力,據清實錄等清朝官方史料記載是二十萬左右,但一些非清方的史料則說李自成只有六萬人。 作為勝利方,清軍在官修史書中誇大敵軍實力,從而吹噓自己的可能性較大。且據康熙時期的《山海關志》記載,清軍宣稱的順軍是將大量的民夫也包括在內的。因而可以推測順軍人數是六萬較為貼近實際。

    而清軍則沒有太大爭議,無論是清朝的官方史料還是計六奇的《明季北略》,都記載清軍大概在十萬人左右。

    至於李自成戰敗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李自成戰前準備不足

    首先是因為時間倉促,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正式從崇禎手中接過爛攤子,四月十八日大戰開始,前後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而剛剛入主北京的李自成不但要花費精力穩定北京的形勢,一路上投降的十幾萬明軍更是個嚴重的隱患,沒人清楚這些沒有節操但數量是順軍嫡系兩倍的軍隊會不會突然反水。在後來的潼關之戰,這些前明軍隊看到順軍大勢已去,毫不猶豫的就投降了清軍。

    二:吳三桂態度曖昧,反覆無常

    李自成進京後,本對吳三桂採取拉攏的政策,並承諾給吳三桂軍餉,然而吳三桂先是接受招撫,後又多次反覆,襲擊李自成派來接收防務的唐通軍,且在山海關之戰時,吳三桂又一次詐降,不僅偷偷派使者“請清兵”,還故意隱瞞清軍已經到達戰場的訊息,導致順軍錯判清軍動向,在清軍進入戰場時沒能及時調整部署。

    至於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純屬後人的添油加醋,這個並沒有被正史記載的故事出自清人吳偉業的《圓圓曲》,其本意是諷刺吳三桂的背叛行為。更何況,就算陳圓圓確實在李自成手中,連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都保護的好好的李自成怎麼可能會想不到保護好陳圓圓的重要性。對於吳三桂來說,為了投清可以寫出與父親斷絕關係的信,這等無情無義的人還會這麼在意一個女人嗎?

    三:清軍戰鬥力強於順軍

    這時候的清軍並不是後來只會抽菸遛鳥的八旗兵,此時的滿洲八旗是世界一流的騎兵,對以步兵為主的順軍顯然有巨大的優勢,況且,順軍在數量上也明顯處於劣勢,更不用說吳三桂的手中還有大明最後的精銳—關寧軍。

    四:順軍的戰鬥陣型有一定隱患

    順軍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按一字長蛇陣排開,試圖切斷吳三桂退往關外的路,不料清軍突然從山上襲擊,順軍單薄的縱深立刻成了致命的弱點,被清軍騎兵輕易撕開了陣型的順軍被清吳聯軍兩面夾擊,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山海關之戰是決定中國未來局勢的決定性戰爭,李自成經此一敗,退出北京,清庭則正式入主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愛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