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聲喚賢

    諸子百家是對當時春秋戰國的眾多學說創始人的泛彌,“諸”與百"皆多義。“子"與“家"都是對學問大家的尊稱。

    當時的“百家"有“三教九流”之說。此說不是現在意義上的“三教九流"之人群類別。“三教“是指儒、道、佛三教。“九流”指九大流派,也指眾多學說派別。

    當時的諸子百家有18家、16家、14家、12家、10家等說。主要有:

    儒家,創始人是山東人孔孟(祖籍皆河南)及荀子等。後代的“二程"洛學、周敦頤的理學、張載之關學、朱熹理學(又稱閩學)等宋明理學,皆儒學的繼承與發展,也可稱之為支派。

    墨家,創始人是河南人(主導歡點)墨翟(di)等。還有集大成者禽滑(gu)釐、慎子等。

    佛家,中國佛教主創人比較多,但主要是河南偃師人玄奘(zhang)等。

    法家,創始人河南人韓非子。代表物有:河南人李埋(kui)、商鞅、李斯、鄭國、管仲、子產、申不害等。

    名家,創始人為河南人鄧析。代表人物有河南人惠子,河北人公孫龍。

    縱橫家,創始人是河南人張儀、蘇秦、範睢、鄒忌等。

    兵家,創始人河南人鬼谷子,山東人(實際當時為河南地)孫武、孫臏。代表人物有河南人尉僚、吳起(史書稱山東人,不確)。

    雜家,河南濮陽人呂不韋。

    農家,今湖北八許衍。

    醫家,黃帝(故里在陝西,創業在河南)、炎帝神農(故里在陝西,創業在河南),華佗[史書稱安徽亳〈bo)州人:現考證為河南永城龍崗鎮華佗村人)。

    小說字,創始人為河南人(一說山東西南人,此魯西南與河南接壤)宋鈃。

    陰陽家,山東人鄒衍。代表人物有山東人東方朔,河南人京房、焦延壽等。

    在上過13家中,明顯看出創始人絕大多數是河南人,其次是山東人。據統計,上述各家創始人共43人,其中河南人有31人。除去有爭議地緣的,至少也有26人以上。可見諸子百家創始人與代表人物絕大多數是河南人。

    況且,沒有算從河南走出去的孔、孟、周敦頤、張載、朱熹等。

  • 2 # 野馬侃歷史

    百家爭鳴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出現及各個之間流派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局面。

    雖然那個時代叫做在史書上稱為“百家爭鳴”,但實際的學術流派的數量是遠超過百家的,有的史書上說是一千家,但具體也沒有給出一個實際的數目。

    而在此“百家”當中,能被後人記住的最有名氣的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哪些其他學說流派或因不符合歷史潮流或者其他原因在漫長曆史中消失殆盡。

    這些學說流派,對當時的各個諸侯國分別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諸侯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廣納賢良,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

    例如當時的秦國便採納了當時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思想,其思想是強呼叫法律來治理國家,以強權政治的手段去管理國家。

    這樣的思想政治手段在那個時代非常適用,極大條件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因而在商鞅改革的一段時間前後使秦國強大了起來,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堅固的基礎。

    使之建立了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統一王朝。

  • 3 # 河東來

    諸子百家應該是儒信仰背景下的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之首的重要學派應該是道家。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首當其衝被秦始皇坑殺的就是400多位“方士”,古代什麼人叫“方士”,“方士”也被稱為“道士”,就是傳道的人,也就是專門教君王如何統治王國的人,當時儒教也專門有一本培訓領袖的書叫《道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失傳了,“道”在儒信仰裡面屬於核心教義。

    這就必然產生“道”是什麼的疑問?

    筆者的觀點,古人在當時造“道”這個字的時候是比較純樸的考慮,因為文字最早是用於占卜的,意思應該越清楚明白越好,道的本義是,“走在為首的……”,按現在的話來說,“道”就是“頭馬理論”或者“帶頭人理論”,也就是說,是針對人群內的各行各業的領袖而言的,他們的主要職能就是“溝通天地”,為世人祈福。

    也就是說,道家認為,首先應該由“頭馬”、“帶頭人”這些具備“神”或“巫”特性的人來主持儀式進行祭祀,溝通天地,為世人祈福,行使“教化權”,維護儒教國家的管理體系。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他們的治國理念主要是“無為而治”,治國的理想狀態是君王不要使用分毫的暴力。

    諸子百家的第二個重要學派其實應該是“德家”,其代表人物是周公。

    只不過人們一般不會將儒教的創始人周公與具體的學派聯絡起來,因為他被稱為“公”,明顯地位高出諸子百家一籌,屬於思想方面理想國度的領導人,而他的思想與儒學也是一脈相承的。

    從造字來說,“德”按本義就是人群進行登高過程中爬得最高的人,一個人爬得最高,說明他最有“德”。

    “德家”的代表是周公,他們的治國理念主要是“明德慎罰”,他們認為治國的方法在行使“教化權”外,必不可少要使用一點暴力,但行使懲罰措施時必須要慎重。

    諸子百家第三個重要學派是儒家,它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支派。

    1、儒家“仁派”,其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們的思想主要是認為君王必須“愛人”,制定符合老百姓利益的規則,如果君王“不愛”老百姓,老百姓就可以暴力革命,他們的理念主要可以概括為“仁者無敵”。

    2、儒家“仁義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既肯定君王要“愛人”,對老百姓善意,實行“仁政”,老百姓也要由此心生感激,供奉君王,對君王付出“義”,實際上就是說要依法交稅。

    “義”在繁體字的寫法,上面是羊,下面是我,我在古代的意思,左邊是手,右邊是戈,合起來意思就是“(我)手拿一把戈殺了一隻羊(供奉給上天)”。

    儒家“仁義派”的代表是孔子,他的孫子是孟子的老師,所以後人把他們的思想歸納為儒教的主流,把他們稱為“儒家”,他們的治國理念主要是“德主刑輔”,他們主張治國中行使“教化權”外,可以多一點暴力。

    諸子百家第四個重要學派是墨家。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墨家的“愛人”與儒家還有區別,他們講究“兼愛”,君王要愛老百姓(行“仁義”),老百姓也要愛君王(講“愚忠”),君王相互也要愛(就是“國國相護”),老百姓相互還要愛(就是“人人相護”,成立幫派,創辦行會,進行結拜等)。

    而“兼愛”了,就實現“非攻”了。

    墨家的治國理念主要就是“兼愛非攻”,他們認為暴力不是目的,暴力與“教化權”應該達到旗鼓相當的程度,起碼達到禮治的底線,維持儒教國家管理體系起碼的秩序要求。

    諸子百家的第五個重要的學派是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韓非子,他們的治國理念主要是“以刑去刑”,“刑主德輔”。

    他們主張用暴力鎮壓老百姓的反抗,迷信“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嚴刑酷法,治國應該主要使用暴力方式,也可以用一點“教化權”的實施,來維持儒教國家管理體系。

    諸子百家的第六個重要學派是縱橫家。

    “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是鬼谷子王詡,他們的理念主要是“合縱連橫”。他們重視透過外交來使國家獲得生存的機會,或透過外交來吞併其他國家,他們認為,治國應該主要透過國與國的更大力量的暴力合作方式,使用“教化權”,來維持儒教國家管理體系的頻率越來越少了。

    諸子百家的第七個重要學派是兵家。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子,他的思想核心主要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實際上就是“以戰止戰”。

    他們認為,治國應該主要採用絕對的暴力來控制局面,以維持儒教國家的管理體系,當然戰爭的目的他們主張並不是純粹的發生暴力的直接對抗,戰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化權”還是有底線的存在,最好還是不要直接發生暴力對抗,民間的形象說法稱之為“先禮後兵”。

    諸子百家的第八個重要學派是陰陽家。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衍,他們的“陰陽學說”及“五德始終說”,後來被秦始皇採納,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清晰的軌跡,可以看作一個重要的輔助學派。

    陰陽家的主要貢獻一是“陰陽”的基本觀點,在治國中可以稱之為“治世”和“亂世”,這直接催生了後世仲長統“一治一亂”思想的出現,而這與現代生物學的“生態平衡”理論是相通的,反映了生態平衡-----生態失衡-----新生態平衡的規律。

    陰陽家的主要貢獻二是認為儒教國家管理體系是週而復始進行迴圈的,他們叫做“五德始終說”,他們認為國家的治理中“教化權”和暴力的“強制權”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迴圈演進的。

    陰陽家的主要貢獻三是革命思想的全面形成,以前在解釋政權革命與儒教講求穩定的社會秩序存在一定的衝突,而現在陰陽家認為政權革命是完全正常的,必不可少的,是陰陽,動靜,是動態的儒教國家管理平衡體系。

    諸子百家第九個重要學派是名家。

    他的主要貢獻是引入了辯證主義,對於儒教體系來講也是一個重要的輔助學派。

    其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莊子的好朋友惠施,從事“白馬非馬”辯題的公孫龍,輔助老百姓訴訟的鄧析。

    名家對老百姓最深入骨髓的一句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

    名家對歷代統治者影響最大的是很多君王透過修史來正名,這就造成了部分的文化破壞。

    而且導致華人特別重視名正與否,魯迅先生就此有兩個著名的論述,一是很多革命的首先就是要革名字,二是要對對方採取敵對行動之前,先要給對方扣上一頂名聲不好的帽子。

    中國老百姓發生糾紛前,都愛說,你是壞人,然後主張自己是正義的,其後才發生糾紛,這就是深受名家的影響,在西方則一般沒有這一現象,這也算是中國特色。

    在古代,一般表現為發動戰爭時的檄文,要把自己發動的戰爭描述為正義戰爭,或者把對方的行為描述為非正義。

    所以名家實際上是主張宣傳及變革的古老學派。所以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

    其他一些諸子百家學派應該說相對來說屬於非主流,在此不做贅述。

    總之,在戰國時候,再像以前那樣單純以教化的方式治理儒教國家就不行了,就要經常性的使用暴力手段對內鎮壓,對外征服。故筆者按照暴力手段的依次擴大,教育手段的依次減弱對諸子百家進行分析,以作茶後談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俄羅斯軍隊在歲末宣傳自己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