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厚致遠

    有個成語叫樂不思蜀,說的就是劉禪的故事。劉禪作為亡國之君,受辱敵國,卻怡然自得。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歌舞節目,想看看劉禪的感受,從蜀國來的人想起家園故國,無不感傷,也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嬉笑自若,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人沒有感情,竟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在世,也不能輔佐他長治久安,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又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隨侍劉禪入魏的郤正聽道了這件事,就指點他說:“如果以後司馬昭再這樣問你,你應含淚哭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思念。’”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這也真不知劉禪是麻木不仁樂而忘返,還是裝痴賣傻韜光養晦,反正是劉禪在魏國寄人籬下,苟且偷生又過了近十年屈辱生活。

    歷史上的劉禪除了遺留下很多含有貶義的成語、俗語和歇後語提高了知名度外,若說他的功績恐怕就是劉禪的大度。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君臣和諧相處的情況很少,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專制殘暴、亂殺無辜的君主。他們對位高權重的臣子常常猜忌防範,必欲除之而後快,而臣子伴君如伴虎,常常如履薄冰誠惶誠恐。可劉禪雖是扶不起的阿斗,卻與諸葛亮等大臣關係一直都和睦,諸葛亮等人大權獨攬,但劉禪絲毫沒有猜忌傷害之心。先主劉備與孔明君臣的關係如魚得水成黃金搭檔,令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作為繼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這種和諧相處的君臣關係,也屬難能可貴,且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也說明劉禪的仁慈大度。也難怪諸葛亮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李密也認為劉禪可比春秋首霸齊桓公,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有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君臣不和,必有內變。劉禪能從長遠著眼,大度而得體地待人接物,也屬領導人的風範和氣質,在諸葛亮死後,能正常維持蜀漢政權,又將蜀漢續命將近30年。

  • 2 # 潘不安講究史

    非常遺憾,劉禪還真沒有任何功績。現在似乎很流行神化劉禪,認為他是三國時期英明睿智的君主,在諸葛亮死後維持了蜀漢三十年,並在最後得以善終。

    但實際這隻能說傻人有傻福,他有一個好爸爸和好丞相,前者用畢生為他開創了蜀漢江山,後者所建立的制度和提拔的人才讓蜀漢在其死後維持了三十年。

    如果在其他和平王朝,劉禪基本上會是一箇中庸之君,中庸到沒人記住他,然後朝局逐漸敗壞,然後再讓後世某位昏君為其背鍋,就像漢元帝劉奭。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其的評價非常的中肯: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劉禪本人秉性其實並不壞,甚至還有一點赤子之心,這在權利面前其實已經相當難得了,畢竟絕大多數人在權利面前都會迷失自己,變得窮奢極欲。但是劉禪倒是沒有太多奢靡無度,大興土木的記載。

    但作為君主就太單純了一點,所以陳壽稱他像白布一樣,身邊是什麼樣的人就被染成什麼樣的顏色。前期諸葛亮在的時候,則是循理之君,十二年間屢屢興兵,卻不擾民。但諸葛亮死後,信任黃皓等奸臣就變成了昏君。

    評價到最後卻又變成了對諸葛亮的稱讚。

    所以讀關於劉禪的史書,會發現,上半篇幾乎讀的是諸葛亮傳,諸葛亮去世後變成了蔣琬費禕傳,費禕去世後變成了姜維傳。蜀滅亡後,“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劉禪傳結束。真是完全找不到一條可以確定有劉禪作用的功績啊。

    諸葛亮制定《蜀科》時,採用的是儒法結合的治政理念,既有法家的嚴苛又有儒家的道德教化,嚴而不苛,罰而不怨。興修水利,設立都江堰堰官,提高了成都平原的糧食產量;設立錦官,官方管理蜀錦的生產銷售,運銷的印度中東等地,解決了蜀漢的財政收入問題;任用蒲元改進冶鐵鍛造技術,又發明諸葛連弩、木牛流馬,使得蜀漢的軍事科技領先魏吳;推廣火井煮鹽技術,利用天然氣地火煮鹽,大大提高了製鹽效率和產量。

    如以上種種政績數之不盡,另外蜀漢官員基本上都受諸葛亮影響,而繼任蔣琬、董允、費禕都是由諸葛亮提拔和推薦。基本上只要蕭規曹隨,不要作死,就是放頭豬在皇位上,蜀漢政權照樣能維持三十年。

    但是到劉禪後期蜀漢怎麼樣了呢?吳國五官中郎將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後對吳主孫休說:

    “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 3 # 海鏡清

    如果把蜀漢比喻成一家家族企業,劉備是創始人,那麼劉禪應該是職業經理人們樂見的那種老闆,雖然能力不行但敢於信任人,敢於放手,對玩弄權術完全無感,頗有點虛君實相、內閣政治的感覺。所以蜀漢在三國裡是政局最清明、最穩定的。既沒有像曹氏子孫那樣被司馬氏殺了個七零八落,也沒有像孫氏子孫那樣被孫權自己殺個七零八落。

    政局穩定沒亂子,劉禪又沒有大興土木,一般來說老百姓也就苦不到哪去(就是兵役比較繁重,然而其他兩國也一樣),所以蜀漢在三國裡面也是民亂最少的,除了少數民族經常鬧事(其他兩國也是一樣),基本上也就沒什麼事了。

    劉禪是個老實孩子,如果天下一統的時候即位,會是一個不折騰的守成之主,但在亂世他想要守住家業,就太難了

    從個人性格上講,劉禪就是那種家長老師喜聞樂見的老實孩子,爸爸在的時候聽爸爸的話,爸爸不在了聽相父的話,相父不在了聽相父繼承人的話。等到這些人都不在了,劉禪就開始聽宦官的話了。很可能黃皓就是從小陪他長大的,明朝皇帝很多都這樣。所以《三國志》裡面對他的評價是: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

    這鍋當然該他爸爸背。兒子生的晚不說,劉備自己又常年在外打仗,對兒子的教育問題不太重視,對兒子的期望僅限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對守成之君的要求,在亂世就完全不夠看了。

    現在總有些人把樂不思蜀看成劉禪大智若愚的表現,我覺得從他前半生的表現來看,應該是本色出演,他就是那種只要我自己過的好,世界就美好的人,亡國固然對皇帝來說是悲劇,對他來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過日子而已,反正都不是他做主,他也沒想過要做主。安樂公固然不能離開洛陽,他在當皇帝的時候難道就能離開皇宮了嗎?

  • 4 # 一天往往一生

    過去說起劉禪,就會浮現出一個胖乎乎傻小子形象,亡國後嘴裡邊咀嚼著肉塊邊嘟嚕著“此間樂,不思蜀”。而後畫風一轉,劉禪又從一個昏庸亡國之君變成很多人筆底小時聰慧老了大智若愚的政治家。那麼劉禪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劉禪十七歲失去父親後登上蜀漢皇位,打小雖跟著父親東奔西跑,但大都有驚無險,最危險的長坂坡估計還流著口水甜美地在襁褓酣睡。長大後,由於弟弟們還小根本沒有經過太多競爭就登上大位的劉禪兄,與曹操那些從小隨軍領兵、經常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兒子們相比,你要說充滿政治智慧,劉備也不會相信。劉備作為三國時有數的政治家,歷經滄桑,安逸的日子太少,教子的時間估計也不多。但劉備必竟以識人著稱,於是在無奈之下,才口述了著名的教兒遺詔,諄諄囑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又要諸葛亮自立為王。這說明劉備對劉禪明擺著不放心啊,明擺著認為劉禪還是小孩子啊,可以說劉備應該是懷著對劉禪惴惴不安的心情離去的。但劉禪繼位後,居然一坐就是41年,遠超過三國亂世時期除孫權外任何一位君主,不得不說讓人大跌眼鏡,也說明劉禪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我們來看看劉禪在位究竟幹了什麼成績。劉禪在位大體分為兩個階段:諸葛亮在世期和諸葛亮未在世期。諸葛亮在世期11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諸葛亮在軍事上才能更多體現在戰略上,但政治手段、政權管理才能的確出眾 。大政方針皆出自諸葛亮,由他軟硬兼施,平衡各派,“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吳蜀聯盟重修舊好,使一度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走出低谷。平時的日常經濟發展、方針政策執行、大小重要官員任命、北伐戰役指揮你要說是劉禪的功勞,估計劉禪都不好意思。但劉禪沒有牴觸,基本上不拖後腿,並且根據北伐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也表現出劉禪的識大局和胸懷寬廣;諸葛亮未在世期30年,由於諸葛亮生前為蜀漢在軍政管理體制上制定了一套較完善的制度,劉禪得以在基本掌控政權期間,按諸葛亮遺囑確定的重要人選賦予職責,按照諸葛亮留下的權力結構與政治方針平穩前進。劉禪自己決定的重大事宜為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政權更穩固;對內對外都以和為貴,對內廢除了酷刑等,很少開殺戒,對犯法之人,以批評教育為主。對外方面,在諸葛亮死後,他不再勞師動眾地伐魏,讓民眾得到休生養息,從而快速恢復了國力。同時,對東吳也是千百方計地交好,使得魏、吳兩國對蜀國很長時間沒有產生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善於以誠待人,宅心仁厚。始終如一待諸葛亮為相父,信任姜維、夏侯霸等降將並委以重任等等。這些方面劉禪都表現出一定的治國能力,但在位期間沒有針對性制定採用提高蜀漢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重大舉措和政策革新。

    雖然由於蜀漢的相對弱小和後期主要官員不作為,使得蜀漢崩潰的較早。但劉禪的作為不夠也是造成亡國的重要原因。要知道蜀國原本就地勢險要,佔據邊疆要點後,更加易守難攻。這也讓別國不敢輕易冒犯。但拜託,你是三國時期的皇帝啊,旁邊虎視眈眈,諸葛亮在世時,可以依靠。諸葛亮死後,雖然可以韜光養晦,但不能馬放南山修身養性。結果劉禪到身邊大臣內心預設偏安,放棄統一大業的理想,上上下下大多不再具備進取心而得過且過,包括後期寵信宦官黃皓。溫開水煮青蛙,軍務日益荒廢,忘記了亂世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劉禪有些類似明代的嘉靖,能信任和放權給有能力的大臣包辦一切,寬厚且自己管的很少,所謂無為而治。這要在統一的中國歷史平穩時期,劉禪不失為一位雖然進取建樹不足但可以守成的好皇帝,可惜這是在三國,在不進則退必須銳意發展戰勝別人才能生存的競爭時代,劉禪卻始終沒表現出接近其父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水準,無法去領導戰勝其它兩國,導致亡國。因此歷史上對其評價不高。經過以上分析,也可看出,劉禪有一定的才幹和道德水準,但作為皇帝確實不值得評價多高,確實像陳壽所言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軸器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