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類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婦撫兒乳“乳”,餵奶名之者誰“名”,取名公將鼓之“鼓”,擊鼓置人所罾魚腹中“罾”,用網捕狼不敢前“前”,上前願為市鞍馬“市”,買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的工具。
其一犬坐於前“犬”,像狗一樣狐鳴呼曰孔子東遊乃丹書帛曰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亮躬耕於隴畝“躬”親自
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識;“新”,新的知識親舊知其如此親戚朋友將軍身被堅執銳堅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百廢具興廢棄的事情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優劣”,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奸”,邪惡的事。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善於恢弘志士志氣發揚光大
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猛浪若奔奔跑的馬屠懼,投以骨屠戶
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
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麼例:父利其然也。利:原為名詞,現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徵、特點。例:不恥下問認為……是恥辱一覽眾山小“小”,認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怪之”,認為這樣很怪異
⑦使動用法
A.動詞的使動用法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惱怒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動”,使……動,“忍”,使……忍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苦”,使……受苦“勞”,使……勞累無案牘之勞形“勞”使……勞累
文言句式
1.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例:斯是陋室,惟吾德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非天質之卑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誌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被……所感動
(2)有標誌詞語
a“為”表被動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吞”即“被……吞掉”
c“於”表被動管夷吾舉於士“舉於……”即“在……被舉薦”。
3.倒裝句。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通道呢”
b謂賓倒裝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B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D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A“中心詞+後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C數量詞做定語後置例:嘗貽餘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4.省略句。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1)省略主語a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b蒙後省c對話省例《曹劌論戰》
(2)省略謂語禽獸之變詐(有)幾何哉賓語“幾何”前面省略謂語“有”,譯時要補上
會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賓語“大雨”前面省略了謂語“下”,譯時要補上
(3)省略賓語
a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代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吳廣以(之)為然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士卒都為(之)用者念無與(之)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君與(之)具來
b省略動詞賓語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之)上使(之)外將兵
(4)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孔子東遊,見兩(個)小兒鬥二(個)男新戰死
(5)省略介詞
a省略“於”屠乃奔倚(於)其下則題名(於)其上得之(於)心而寓之酒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於)人
b省略(自)可譯為從(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於“對……該怎麼辦”“把……怎麼樣”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3)“以……為……”相當於“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於“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麼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戰
詞類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婦撫兒乳“乳”,餵奶名之者誰“名”,取名公將鼓之“鼓”,擊鼓置人所罾魚腹中“罾”,用網捕狼不敢前“前”,上前願為市鞍馬“市”,買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的工具。
其一犬坐於前“犬”,像狗一樣狐鳴呼曰孔子東遊乃丹書帛曰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亮躬耕於隴畝“躬”親自
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識;“新”,新的知識親舊知其如此親戚朋友將軍身被堅執銳堅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百廢具興廢棄的事情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優劣”,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奸”,邪惡的事。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善於恢弘志士志氣發揚光大
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猛浪若奔奔跑的馬屠懼,投以骨屠戶
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
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麼例:父利其然也。利:原為名詞,現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徵、特點。例:不恥下問認為……是恥辱一覽眾山小“小”,認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怪之”,認為這樣很怪異
⑦使動用法
A.動詞的使動用法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惱怒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動”,使……動,“忍”,使……忍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苦”,使……受苦“勞”,使……勞累無案牘之勞形“勞”使……勞累
文言句式
1.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例:斯是陋室,惟吾德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非天質之卑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誌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被……所感動
(2)有標誌詞語
a“為”表被動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吞”即“被……吞掉”
c“於”表被動管夷吾舉於士“舉於……”即“在……被舉薦”。
3.倒裝句。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通道呢”
b謂賓倒裝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B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D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A“中心詞+後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C數量詞做定語後置例:嘗貽餘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4.省略句。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1)省略主語a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b蒙後省c對話省例《曹劌論戰》
(2)省略謂語禽獸之變詐(有)幾何哉賓語“幾何”前面省略謂語“有”,譯時要補上
會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賓語“大雨”前面省略了謂語“下”,譯時要補上
(3)省略賓語
a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代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吳廣以(之)為然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士卒都為(之)用者念無與(之)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君與(之)具來
b省略動詞賓語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之)上使(之)外將兵
(4)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孔子東遊,見兩(個)小兒鬥二(個)男新戰死
(5)省略介詞
a省略“於”屠乃奔倚(於)其下則題名(於)其上得之(於)心而寓之酒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於)人
b省略(自)可譯為從(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於“對……該怎麼辦”“把……怎麼樣”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3)“以……為……”相當於“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於“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麼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