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中瀠

    一年幾十萬也只能延長生存期,沒有好的,原因是一個療程只能殺滅癌細胞的90%,再一個療程又殺滅餘下的90%,幾個療程還是有剩下的,一停藥很快復發。

  • 2 # 美中嘉和談腫瘤

    確實有病人,吃了靶向藥,腫瘤可以完全消失,只是,多年之後還會不會復發,還需要更多的觀察。

    靶向藥如果對症的話,比化療有很大優勢,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

    但是靶向藥對應的就是基因檢測,如果不測,有時就是“盲吃”,那麼效果就實在不好說了。當然,有一類VEGFR的靶向藥,應用很廣,基本上不用檢測基因突變。其他型別的靶向藥,都應該先檢測基因突變。

    每一位腫瘤病人,當然希望瞭解每一個診斷,治療的原理,知其然還要探究其所以然。近年來,診斷和治療中提及基因檢測的次數越來越多,如果沒有做過似乎都不好意思跟病友們打招呼了,以下是這項技能的速成心法,請病友笑納。

    1

    什麼是基因檢測?

    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元,攜帶有遺傳資訊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序列,透過複製,把遺傳資訊傳遞給下一代,透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資訊,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達。

    基因檢測是透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是從外周靜脈血或其他組織細胞取樣,擴增其基因資訊後,透過特定裝置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資訊作檢測,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型別和基因缺陷及其表達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種方法,從而使人們能瞭解自己的基因資訊,明確病因或預知身體患某種疾病的風險。

    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於疾病風險的預測。疾病診斷是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疾病的突變基因。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遺傳基因檢測是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檢測、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

    美中嘉和專注於腫瘤診療,腫瘤相關的基因檢測主要是針對發生了基因突變的細胞。腫瘤細胞都是不正常的細胞,這時進行檢測可以幫助明確診斷(主要是在病理診斷中)。而基因檢測與患者聯絡更密切的是對於臨床用藥的指導,這也是我們下面要特別介紹的部分。

    2

    誰需要做基因檢測?

    所有的人都可以從基因檢測中獲益。

    特別是血液檢測的普遍開展,由於取材方便,再加上人們對於基因中攜帶的資訊瞭解越來越多,我們已經可以更多的從遺傳密碼中洞悉人體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超越以往所有預言的科學方法。

    只是受限於人類對龐大基因組資料的認識太少,從現在收集到的有限資訊中,我們很難獲得特別明確的結果,基因檢測只是提示一些趨勢,而且檢查的費用不菲。所以,至今基因檢測還沒有廣泛應用到普通人的體檢專案中。

    基因檢測實際的應用還是集中在病人,特別是對於腫瘤病人而言,這幾乎已經是診斷和治療前的必備專案了。在精準醫學時代,即使是化療,也可以從基因水平找到適合或者不敏感的依據,從而減少病人盲目治療的風險。

    對於一部分已知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有家族遺傳史或明確的致癌因素,如果經濟狀況許可,也可以選擇嘗試。比如2013年新聞中出現的安吉麗娜·朱莉,就是因為基因檢測BRCA突變陽性,有明確的乳腺癌發病高危,才預防性地切除了雙側乳腺。有高危因素,有錢,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這樣的健康人才有檢測的必要。

    3

    組織和血液,到底選哪一個?

    從結果看,從腫瘤組織或轉移灶中取樣更好,因為腫瘤細胞密度高,干擾因素少,可信度更高;

    從便利性上,血液檢查無疑更簡便,出血、感染或者造成轉移的風險也小。

    綜合來看,初次診斷,最好結合病理診斷用組織標本,因為這時需要用最準確的方法給出明確診斷。

    而且腫瘤本身也會有異質性,同一腫瘤的不同部位,不同時間,檢測結果會有差異。取組織標本時可以從不同部位取樣,也有利於以後作為對比。在病情發生變化時,要根據當時病人的身體狀況,發現病灶部位取樣難度來權衡,如果方便取活檢的,還是首選組織檢查。

    血液檢查的準確性在不斷提高,已經逐漸能夠滿足臨床觀察病情的需要,而且,血液基因檢測的變化往往比影像學檢查出現更早,也就是說,在醫生還沒有發現腫瘤成為腫塊之前,血液檢測已經提示覆發或轉移了,這對於及時發現病情進展,採取措施非常有利。另外,血液檢測用於觀察治療後的變化更方便,也更易於被病人接受。

    4

    已經發現了基因突變,怎麼選擇靶向藥?

    基因檢測的專案非常多,對應的藥物也非常多。而且,靶向藥物的臨床試驗廣泛開展,不斷有新的研究資料披露,所以,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EGFR突變就用易瑞沙”的時代了。曾經的一代耐藥改二代,二代耐藥換三代也已經成為過去式。總體上,新藥因為療效肯定,副作用耐受性好,正在不斷改變腫瘤治療方案,也在不斷延長病人無進展生存時間和總生存時間。

    一方面是基因突變對應的藥物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新型的靶向藥物可以有效治療的基因突變位點也在不斷增加。這樣來看,靶向治療已經成為一個複雜的多項選擇體系,需要綜合不同突變位點,不同高危因素,不同副作用型別,不同伴隨疾病,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來進行選擇。曾經有專家嘗試用量表的形式幫助選擇,現在看來也有難度。相信人工智慧以後可以更好的幫助醫生指導用藥。

    5

    沒有基因突變,

    是不是一定沒有靶向藥可用?

    是不是所有靶向藥,都要做基因檢測?

    靶向治療是以基因突變為基礎,但是在沒有檢測到敏感突變時,也可以選擇靶向治療。

    其中原因有兩個:首先,有的靶向治療在沒有相應突變時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比如針對VEGFR突變的血管生成抑制劑,可以抑制新生血管,阻礙腫瘤病情進展,這時是不需要先做基因檢測的。

    其次,基因檢測本身也有假陰性的可能。即使真的是陰性,也有可能一些藥物透過其他藥理作用可以控制腫瘤。當然,這種情況很少見。如果有證據顯示其他治療更適合,不建議病人在基因檢測提示藥物不敏感的情況下盲目嘗試。畢竟成功率太低,而且藥物副作用也不容忽視。

    再次提醒患者,不要輕易盲試,不要自己組合用藥,腫瘤病人要選擇有效率高,副作用小的方案,特別是已經經歷過很多患者臨床試驗,綜合比較後優選的方案,不要在有限的治療機會中重複前人證明不合適的路徑。只有在現有的方案確實不能獲益,病情特殊不能按照指南實施時,才能在醫生指導下嘗試新的治療方案。

    6

    治療一段時間後,

    要不要重新做基因檢測?

    血液基因突變動態監測,

    有什麼用?

    基因突變本身是不斷髮生,不斷變化的,這也是很多病人用藥開始效果明顯,後來效果減弱,耐藥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同一個患者體內,並不是所有腫瘤細胞的突變都是一致的。人體本身就存在不均一的異質性。對某種治療很敏感的部分,在經過治療後被抑制了,其他部分就會獲得更多的生存優勢,並逐漸取得主導地位。

    這兩種情況下,重新做基因檢測,選擇更有針對性的藥物就很有必要。在解決了便利性,準確性和經濟性的制約後,定期動態監測基因突變,可以更明確地體現治療是否有效,下一步如何調整,從而實現對臨床的有力支援。

    7

    想用PD-1,要不要做基因檢測?

    PD-1(PD-L1)免疫治療,是近年在國外腫瘤治療中最亮麗的突破進展之一,已經在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的結果。目前的侷限之一就是效率不高,因此選擇更好的提示指標成為研究的重點。現有試驗資料證實,能指導臨床選擇PD-1(PD-L1)免疫治療使用的指標就包括TMB(腫瘤突變負荷),MSI-H(微衛星不穩定性高)和dMMR(錯配修復基因缺失)。對於有這種表現的病人,可以預估有更高的有效率。 這些指標都可以在基因檢測中觀察評估,從而預測病人是否適合這種治療。

    8

    基因檢測的套餐,到底怎麼選?

    基因檢測可以有非常多的專案,一次全部檢查完是不現實的。現在醫院和基因公司會根據實際情況推薦專案套餐,這對於普通病人應該是比較合適的。現在對於同一個病種的病人時,會針對病人情況的不同來推薦不同的套餐,其中檢測專案有多有少。

    以患病人數最多的肺癌舉例,各國臨床指南對於需要做基因檢測的專案要求是不同的。最主要的依據,就是有沒有相應的治療藥物,如果沒有藥,那麼確實是不適合寫入指南來要求病人檢查的。

    由此才會出現美國NCCN非小細胞肺癌指南中建議查EGFR、ALK、ROS1和BRAF四個指標,而中國CSCO指南建議是查EGFR、ALK和ROS1三項,BRAF、RET、MET、HER-2等基因突變只作為可選策略,由醫生與病人商量後自行選擇。

    參照以上指南,最基礎的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套餐,一般會包括EGFR、ALK和ROS1,這是最常見的,又最確切的有適合靶向治療的專案

    我們已經知道更進一步的還會有很多種專案,對於指導各種靶向治療、化療等能提供更多資訊。對此,我們的建議是:量力而行,因人而異。

    最基礎的套餐相對價效比最高,如果沒有陽性結果,再查其他專案,對於很多還在試驗階段,或者國外有批准的新藥,國內還沒有上市的,那麼不能出國看病,也沒有其他渠道實現的,就沒有必要選擇這些專案了。對於其中每個指標的臨床意義,在套餐中會有說明,如果不清楚,可以向主管醫生諮詢,多聽取熟悉病情醫生的意見對患者是最有利的。

  • 3 # zejin360

    肺癌晚期吃靶向藥腫瘤能完全消失嗎?

    答案是有的,不吃靶向藥自愈的也有,只是機率大小而已!

    從邏輯上來說,古代天花瘟疫等人見人怕,曾經橫少歐洲的黑死病,用十室九空來形容一點不過,但是,幾千萬上億人倒下了,總有少數人能倖存下來,這種奇蹟來自人的免疫系統,傳染病如此,癌症也是一樣,具體到肺癌,也肯定有自愈的機率存在。

    現實中我認識兩個患者,一個上海的男性,96年早期肺鱗癌手術,2003年直腸癌早期手術,2009肺腺癌晚期,一直靶向到2017年,最後是因為腦梗離世的,腫瘤控制得非常好。還有一個肺腺癌患者2005年服用易瑞沙,2017年換了9291靶向至今,好大夫網站上也有很多醫生分享過晚期靶向後ct檢查腫瘤完全消失的案例,在今年年初還為了鼓勵一個肝癌患者截圖給她看過另一個肝癌患者樂伐替尼後腫瘤消失的案例,那位患者也因此樹立信心,至今仍然在服用樂伐替尼。

    當然,奇蹟的存在並說明腫瘤治療的總體情況,每個靶向藥上市前的臨床資料資料才是絕大多數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的反映,這也恰好說明相信現代醫學,堅持科學治療的重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開花的玫瑰花名稱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