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地圖帝

    最近印度是多事之秋,一些地方引發騷亂,原因是印度授予一些非法移民國民身份,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和天主教徒都有資格擺脫非法移民身份。但其最大爭議點在於,穆斯林被排除在外。圖-南亞民族分佈印度這件事不是單一事件,是有歷史根源的,我們從頭來看。二戰後英國再無力控制英屬印度,這塊地方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當時人口接近4億。若是讓英屬印度整體獨立,它將是一個控制整個南亞的強大國家。英國在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早有經驗,“分而治之”是一大宗旨。英華人最初的方案,是按照民族分而治之,也就是把英屬印度分成大小几十個國家,像現在的歐洲那樣。英華人的方案,遭到英屬印度一些有遠見領袖的反對,這其中最著名的是甘地。甘地力主建立一個大印度,包括英屬印度全部殖民地,這被英國殖民者否決。我們來看偌大一個英屬印度,是如何劃分國家的。圖-南亞的國家1937年,英國把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分出來,緬甸又是個佛教國家,獨自建國不在話下。另一個地方錫蘭島,也是佛教佔主體的地方,錫蘭島(斯里蘭卡)獨立建國沒有懸念。緬甸和錫蘭的情況比較清晰,英屬印度的其他地方,可就錯綜複雜、風譎雲詭了。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信印度教,主要生活在恆河流域中上游,其東面孟加拉族是第二大族,西面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族是第三大族,這兩個族伊斯蘭教佔主流。我們今天說的印度人,包括印度這個國家的所有人,其實真正的印度斯坦族,是生活在恆河中上游流域的人。人口而言,如今印度斯坦族佔全國只有約46%,在立國時期更是隻有40%左右。圖-恆河流域印度斯坦族主要分佈在恆河中上游,北有喜馬拉雅山、南有印度高原,西有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旁遮普人,東邊是恆河與雅魯藏布江下游的伊斯蘭孟加拉人。如果印度斯坦族只控制本民族地盤,印度斯坦族就會被堵成一個內陸國,而且南北受山脈阻擋,東西被宗教堵截,地理形勢和宗教環境之惡劣,比西亞的庫爾德人還慘。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這裡是四大古文明之一,時間與中國夏商時期相當。不過印度古文明早就毀滅了,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佔據這片沃土,旁遮普人也是雅利安人的分支。在巴基斯坦建立一個伊斯蘭教國家,似乎也沒有什麼懸念。圖-孟加拉國地形孟加拉地區的情況就複雜了,這裡是恆河和雅魯藏布江入海口,地理位置相當好,所以阿拉伯人繞過印度半島,把伊斯蘭教植入當地。後來英華人來了,他們把恆河下游加爾各答打造成殖民地首都,自然也要講伊斯蘭教打壓下去。後來加爾各答的宗教體系,有原本的印度教,也有基督教,還有伊斯蘭教。這造成一種局面,西孟加拉加爾各答地區,印度教徒比伊斯蘭教徒多,東孟加拉則相反。另外恆河流域以南,印度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的領土上,分佈著多個民族。按照人口多寡,依次是泰盧固族、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加拿達族、馬拉亞拉姆族、阿薩姆族、奧里薩族等。這些族都是沿河谷平原分佈,少則數百萬人,多則兩三千萬,總人數加起來和印度斯坦族相當,但面積可比恆河中上游大多了。歷史上印度斯坦族根本沒有完整控制過德干高原,印度半島從來就沒有統一過。圖-印度半島夜景孟加拉人所在區域,地理上是英屬印度中央地帶,加上恆河、雅魯藏布江從這裡入海,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加爾各答是整個英屬印度的經濟中心,大約相當舊中國的大上海。在南亞孟加拉人數量僅次於印度人,孟加拉如果獨立,憑藉人口數量優勢,加上擁抱南亞經濟中心加爾各答,有潛力成為印度洋的霸主。孟加拉伊斯蘭教徒比印度教徒多,不過在加爾各答地區,印度斯坦族佔了微弱的優勢。阿拉伯人登陸孟加拉地區,帶來了伊斯蘭教。幾百年後歐洲列強趕來,作為英屬印度的首府,英華人在加爾各答地區宣傳基督教,也打壓伊斯蘭教,這反而造成本土印度教徒比伊斯蘭教徒稍多。圖-印度地形圖印度斯坦人抓住這個空子,硬是把孟加拉分成了東西兩個孟加拉,這樣西孟加拉歸印度斯坦族,東孟加拉自己去建國。印度斯坦族拿下西孟加拉後,印度高原上的民族,本來也都信印度教,這時候也紛紛效仿西孟加拉,投入大印度的懷抱。1947年英屬印度各方分別獨立,印度族佔了最大的便宜,領土最大,人口最多,奠定現代印度的版圖。圖-印度人印度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七。當年印度斯坦人以恆河流域為中心,佔全部人口40%,控制了一個領土大國,這在世界大國中非常罕見。比如俄羅斯和中國是有一個主要民族,人口占90%以上,加拿大、美國、澳洲都是歐洲後裔佔多數,就算是巴西,白人佔比過半,算上黑白混血,白人血統也超過90%。印度在這個地區一支獨大,引起東西兩個伊斯蘭地區巴基斯坦和東孟加拉(後來的孟加拉國)的恐慌。巴基斯坦面積約79.61萬平方公里,東孟加拉麵積約14.76萬平方公里,兩個地方加起來不足印度的1/3。既然印度人糾集了一大幫印度教兄弟組成國家,為何巴基斯坦和東孟加拉不能團結成一個國家呢?圖-印度人巴基斯坦與東孟加拉,合成了一個國家,又稱為西巴基斯坦與東巴基斯坦。兩個巴基斯坦最近的距離約為1500公里,伊斯蘭堡到達卡的距離則超過2000公里,比北京到香港還要遠。距離是一個方面,由於中間隔著異教國印度,兩地的溝通絕對不順暢。從人口來說,兩地旗鼓相當,可是民族和文化卻千差萬別。好比廣東人用粵語和北京人交流,那一定很費勁。1971年,印度幫東孟加拉(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獨立。圖-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孟加拉國是印度幫助獨立的,但建國後兩國關係急轉直下,印度軍隊被請出孟加拉國。印巴之間隔著一個西孟加拉的問題,這個矛盾一天不解決,兩國就難言真正的友誼。當初印度獨立,兼併了西孟加拉(印度稱為西孟加拉邦),這塊地方8.88萬平方公里,是整個孟加拉地區的1/3強。明明是同一個民族,卻分別在兩個國家,特別是加爾各答這個經濟中心被印度佔據,相當於把倫敦從英國劃出去。西孟加拉人也有與孟加拉合併的意願,假如兩地併成一個大孟加拉國,地理上該國將佔據恆河與雅魯藏布江下游全部地區,首都將會遷到加爾各答,這個人口接近3億的大國存在,南亞將不會是印度一支獨大的格局。圖-當年英國入侵南亞西孟加拉邦在1999年把邦名改成孟加拉邦,去掉那個“西”字,此舉引起印度政府高度緊張,至今官方仍不肯鬆口去掉“西”字。假如西孟加拉邦真的離開印度,印度恆河流域中上游地區,也就是印度斯坦族的居住區,將被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堵死,地理形勢非常嚴峻。而且印度也將失去西里古裡走廊,失去對東北各邦的控制,而那裡也是分離主義盛行的地方。孟加拉國有兩條大河出海口,水網密佈,海拔極低,海水入侵後許多土地已無法種植。印度洋暖溼氣流被喜馬拉雅山阻擋後,在這裡形成大量的降雨,夏季熱帶風暴頻繁,幾乎年年有災難,無家可歸的難民數不勝數。圖-印度騷亂,阿薩姆邦是重災區孟加拉國無法消化全部難民,於是以千萬計的難民湧入鄰國。孟加拉國只有兩個鄰國,大部分領土被印度包裹起來,兩國邊界長達4000公里,只有東南部與緬甸有不長的一段邊界,所以難民主要去印度。去往西孟加拉邦的難民還好,畢竟同種同語言。但是去往印度東北方向的阿薩姆邦等地,就遭到當地人排斥驅趕乃至動武,這給兩國外交又蒙上陰影。回到我們的題目,印度騷亂的主要原因,是歷史遺留的民族與宗教問題。印度現在明目張膽歧視排擠穆斯林,所以引發各種問題。

  • 2 # 清水空流

    這是肯定的,印度本身宗教色彩十分濃厚,印度人基本上都信仰印度教,也有信仰佛教,基督教,穆斯林,錫克教。總之,印度普通民眾信仰繁雜,而且教派繁雜,教派衝突不斷。

    印度的教派衝突十分嚴重,各個教派殘殺很大。可以說正是印度無處不在的宗教崇拜和宗教衝突阻礙了印度的發展。宗教的消極影響卻是很明顯的。印度人在宗教作用下更加精神追求和美好來世,對現實的物質生活往往比較漠視。他們更加安心於現世生活,哪怕貧窮艱難。他們無意於去改造生存的物質。而是寄託於來世。

    印度實際上就是國際宗教大雜燴。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全印有約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教 (14.2%)。基督宗教 (2.3%),錫克教 (1.7%)。但佛教 的只有(0.7%)。印度宗教衝突主要集中在印度教和錫克教衝突。以錫克教徒為主的旁遮普邦分裂傾向十分嚴重,為此印度中央政府多次予以鎮壓,為此佔領錫克教的聖地。但誰也沒有想到印度第一位女總理因此而喪生。

    這次剛剛發生波及印度各個中央邦和北方邦的教派衝突就是穆斯林問題。現在印度有一億多的穆斯林人口,是印度第二大宗教。但印度頒佈的宗教法規的時候,沒有一碗水端平,沒有給予穆斯林公民權。引發穆斯林整個強力抗議和暴亂。這場暴亂大大出乎了印度總理莫迪意料之外。也充分說明了印度宗教問題的嚴重。

    印度的宗教衝突就是印度發展的攔路虎。分裂勢力由於宗教勢力相結合。印度雖然是世俗國家。但在各個方面又不得不依靠宗教勢力來促進國家發展。從長期來看,印度將受制於宗教勢力的裹挾。屬於隱形的火藥捅。

  • 3 # 蕭武

    印度是一個盛產各種宗教的國家,大體上以各種神秘主義的宗教為主,但這些神秘主義的宗教在印度並不是主流,主流還是兩個宗教,也就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教是印度絕大多數人信仰的宗教,而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佛教反而沒有什麼影響力。

    也是因此,印度的宗教衝突主要就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之間的衝突,而且歷史上多次爆發活這種衝突。最典型的就是1857年的印度大起義,起因就是英印政府發給印度教士兵的子彈塗上了牛油,而牛在印度教裡是有特殊地位的,因此英印政府這種做法被視為挑釁印度教教徒,從而激發的印度教教徒的大起義。

    但伊斯蘭教再印度信仰者也很多,這是莫臥兒王朝時期和英國殖民時期留給印度的遺產之一。也是因此,在英國決心從印度撤退,讓印度獨立的時候,推出了印巴分治方案,主要就是把印度教教徒和伊斯蘭教教徒分開,絕大多數伊斯蘭教教徒逗成了巴基斯坦人,之後巴基斯坦又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印巴分治之後,印度基本上就成了一個印度教主導的國家,但是印度境內仍有數量龐大的伊斯蘭教信仰者,卻處於被印度政府歧視的地位,印度政府也經常出臺一些不顧伊斯蘭教教法習慣和信仰的政策,從而激化兩大宗教之間的矛盾。比如最近伊斯蘭教教徒主導的印度東北一些邦就又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而且已經變成了騷亂。

    當然,伊斯蘭教本身在印度也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今天在中國廣為人知的許多歧視女性,漠視女性基本權利的事情,大多數都發生在伊斯蘭教主導的地區,比如所謂的榮譽謀殺,隨意強姦女性等,多數發生在伊斯蘭教地區,而印度政府對這些事情其實也莫可奈何,多數時候都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也是因為這種宗教衝突已經成了印度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所以印度社會內部始終存在著比較大的內部分裂,許多印度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在伊斯蘭教地區都無法推行。但印度這種情況實際上現在具有相當大程度的普遍性,尤其是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氾濫之後,許多存在伊斯蘭教地區的國家內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 4 # 味論天竺

    有啊!超級嚴重。印度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至於基本原因,首先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理之間存在非常大的衝突:

    印度教以牛為神,為母親,不吃不殺專門供著;穆斯林專吃牛肉。

    印度教徒拜八萬四千個神,個個都有奇怪的形象;而伊斯蘭教最反感的就是偶像崇拜,以至於穆斯林進入了南亞次大陸之後,把好多北印石刻的臉全都砸爛了><

    印度教是多神教;而伊斯蘭教是一神教。如果是兩個多神教,那還比較好相處,頂多說對方的神是自己的一個化身罷了,然而一神教具有著很強的排他性,會非常強烈堅決地批判其他宗教的神。這樣就比較容易激發矛盾。

    除了教義,這裡面還有個權力的問題。莫臥兒帝國,也就是英國殖民印度之前的最後一個朝代,是由穆斯林統治的。當是有幾個皇帝曾一度採取非常嚴苛的宗教政策,強迫印度教徒改信伊斯蘭教,向印度教徒徵收額外的賦稅。所以這進一步激化了印穆矛盾。而現在在印度執政的BJP(印度人民黨),具有濃厚的印度教背景,主要透過爭取印度教徒的選票上的臺,所以穆斯林其實也是非常反感BJP。現在大部分城市的穆斯林區,都是在比較破爛的老城區,畢竟是少數群體,所以相對弱勢;而新城區以印度教徒為主。這就更加重了他們的矛盾。

    至於其他的宗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和印度教之間倒是矛盾還少些。佛教和耆那教本身和印度教非常接近,它們分享同一套世界觀,只是採用不同的方法論,所以教義上的碰撞比較少。再有就是他們數量比較少,對印度教不構成太大的威脅。基督教主要集中在當年殖民者所在的那幾個城市,比如果阿、本地治裡、加爾各答,以及整個東北邦。東北邦的天主教化,也是英殖民者總是去那度假的結果。印度教也有運動想把他們同化回來,不過不太成功。

  • 5 # 閒看秋風999

    印度的宗教衝突由來已久,主要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恩恩怨怨和血海深仇。

    印度教人口占82%,伊斯蘭教人口13%,還有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信徒居住在印度各地。不過人口數量都不超過2%。

    印度獨立後,該分開的人大多都分開單過,成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巴基斯坦。不過仍然有一千多萬穆斯林生活在印度。

    印度國大黨執政期間宗教衝突民族矛盾沒有公開化,但莫迪上臺前後,這種衝突和矛盾越發激烈。不過在印度教徒佔絕大多數但國度裡,穆斯林的聲音完全被淹沒在了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情緒之中。

    莫迪的崛起就歸功於他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暴亂期間的親印度教政策,2000多名穆斯林被屠殺,這也為他贏得了“印度教的Hriday Samrat”(印度教的君主)的稱號。

    2002年至2007年莫迪在擔任印度首席部長期間,他被授予“先驅”的稱號。他的聲望飆升到足以讓他的支持者在古吉拉特邦的拉傑科特市建一座神廟,在那裡他被奉為神明。

    作為一名頑固的印度教傳教士,莫迪的目標就是將印度議會制度轉變為像古代印度統治者那樣的總統君主制。如此,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將繼續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典淒涼悲傷詩詞何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