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洋網
-
2 # 科技新發現
或許你還在為買到華為手錶、Apple Watch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成為了“時尚達人”。但事實上似乎真正的時尚達人,遠比你想象的要激進地多。如今,可穿戴裝置早已成為了尋常之物,能夠進入身體的可植入晶片才是潮物!比如2015 年至今,已有 3500 名瑞典人選擇在體內植入晶片。這個晶片跟一粒米大小差不多,可以用來付火車票、刷門禁、支付某些費用等。
但要注意的是,瑞典人體內植入使用近場通訊科技(即NFC)的微晶片,並不涉及健康層面。而目前在國內,部分企業打著高科技的旗號,宣稱透過在人體內植入晶片,能夠實現對健康的全面把控。那麼可植入晶片變得這麼“強大”,究竟是相關技術已經發展到全新階段,還是某些企業的騙局呢?
在自己身體內植入晶片,聽起來很像是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但現在卻已經有人在嘗試。除了上面提到瑞典人植入NFC晶片外,還有很多人在植入其他“亂七八糟”的晶片。比如來自荷蘭的全球頂級生物駭客Patrick Paume,就在自己的身體內植入了9個RFID(無線射頻識別)植入式標籤。
而且這些晶片的頻率、協議和功能各異,有的能讓這位駭客獲取出入建築物的許可權,有的可讓他分享聯絡資訊或其他資料,還有一個帶有溫度感測器!身為堅定的生物植入晶片擁護者,Patrick Paumen甚至在小臂中植入能夠執行Java小應用的晶片!
不管是瑞典人還是這些駭客,採用的可植入晶片一般還都是與日常應用有關。但目前在國內很多智慧硬體企業,似乎走上了另一條路。它們宣稱已經研發出配備大量高精尖技術的可植入晶片,能夠用於監測、分析身體的健康狀態。“植入奈米晶片,掀起健康革命,解讀身體密碼”……類似的宣傳話術,聽起來似乎與之前的保健品沒有什麼兩樣,只是融合了“奈米晶片”等讓普通消費者認為高大上的字眼。
別覺得國內的可植入晶片沒銷量,其實真有人去買單,甚至還有大佬站臺!比如在今年10月下旬,廣州歡聚時代科技有限公司(YY)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學凌在朋友圈曬出身體植入晶片的經歷,並表示此行為是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他到底植入的是哪些晶片,起碼說明有人會去嘗試可植入晶片。
在如今這個時代,只要是風口,只要是“熱詞”,必然會有一大波企業去蹭熱度。共享經濟如此,人工智慧、大資料等亦然。但在蹭熱度的過程中,有太多渾水摸魚的企業和產品,完全是不靠譜的。而如今正要呈現熱潮的可植入晶片,似乎也是一個資本推動的“故事”。
據瞭解,很多智慧硬體企業會對消費者表示旗下的可植入晶片,能夠監測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含量,還能透過大資料分析出血脂、血糖、微量元素等數值。而且使用起來很方便,就像打針一樣,迅速就能搞定。為了打消消費者的疑慮,這些企業還宣稱晶片是終生免維護、免充電、無副作用。但價格嘛,從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可植入晶片大多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更多的是某些廠商的外包產品,還沒有經過相關機構的驗證。而且可植入晶片推出的時間較短,還不清楚長時間執行後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影響。在技術尚未成熟下就急不可耐地推向市場,或許可穿戴晶片已經成為了“撈熱錢”的變種產品而已。
早在此前,微生物學家本里爾頓就認為,人體內植入晶片存有一定的危險,因為晶片可導致感染或與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反應。“隨著晶片收錄的資料日益劇增,若晶片出現問題將會對人們造成更大的風險”。再結合目前國內可植入晶片市場的混亂情況來看,對待這樣的產品最好還是持有謹慎心理。
未來大有可為,可植入晶片有光明前景
雖然國內以健康為噱頭去吸引消費者的可植入晶片並不可靠,但這並不意味著可植入晶片就沒有任何作用。相反的是,可植入晶片在未來大有可為。隨著技術的成熟,可植入晶片終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畢竟相對手持智慧裝置來說,可植入晶片有太多的便利之處。
當然,可植入晶片要想全面推廣,就必須拒絕“貨不對板”。只有經過不斷的實驗與研發,並透過權威機構的重重鑑定,達到既對人體無害,又能實現既定功能的標準,可植入晶片才算是“合格”了。
-
3 # IT人劉俊明
作為未來科技應用的方向之一,在人類體內植入晶片也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件。多年以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章中描述了一個國外的計算機專家把自己設計的晶片植入體內,經過不斷的完善,他已經離不開體內的晶片了。晶片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驚喜,當然他也經歷了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到逐漸接受的過程。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自然深知晶片能給我們帶來的種種便利,比如你可以不攜帶任何物品就可以走遍全球,體內的晶片可以為你支付、身份認證、儲存資訊甚至是資料交換,你也可能不會因為忘記信用卡還款而被記錄不良信用資訊,你所有的個人資訊都可以被記錄,醫生可以完整的監控病人的所有資訊,從而給出更加合理的治療方案等等。
但是,晶片並不是我們天生具備的器官,給我們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重大的安全隱患,個人的隱私可能會被洩露,而這些資訊可能是致命的。當然,也有可能會被其他人偽裝,從而面臨個人資產的損失等等。安全永遠是避不開的話題,也是大家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如果安全問題得不到根本上的解決,晶片植入也許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讓我想起了計算機領域安全的黃金定律:不要擁有計算機、一旦擁有就不要開啟電源、一旦開啟電源不要連線到網際網路上。
雖然我希望體內植入晶片從而來改變人類生活的那一天早點到來,但是內心還是有深深地憂慮,就像我總是跟學生們說:網路支付要遠遠比傳統電話支付安全,但是我對網路支付依然有所顧慮一樣,也許我更深刻的知道絕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也許有一天我會接受體內植入晶片,但是我一定不是最先會接受的那一批人。
-
4 # MLTech
我不願意。這種不願意的原因有兩個。
1、本能的就不願意。
晶片是個中性詞,可是和植入結合起來,就變的不那麼中性,有些讓人厭惡,甚至害怕。
Paul Rozin有這樣一個觀點,幾乎所有令人厭惡的東西本質上都是動物性的。比如屍體、血漬、內部器官的暴露。而植入的過程恰好會和這些內容會關聯起來,進而引起本能的厭惡感,想都不想去想。
同時植入的過程也會讓人害怕,這個很好理解,有風險,有疼痛感。
2、認知上的不願意。
很多不願意來自認知,比如社會規範,價值觀,信仰等。
關於機器的理解也有不是那麼好的內容,比如無情、沒有人性。在這樣的認知背景下,植入一個晶片成為一個半機器人並不是那麼好接受。
植入晶片可以看成對身體進行改造,這種改造並不好那麼認同。這個有點兒類似於對整容的看法,雖然整容可以變漂亮,但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原裝的自然美。
結合以上兩點,所以這裡的觀點為:不願意在體內植入晶片。不過,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體內植入晶片將來未必就不能被認同。
如果植入的過程好,風險很低,能夠顯著的增強和改善人體機能,植入晶片會被小範圍認同。當越來越多的人接收體內植入,整個社會對其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或許植入晶片會成為和打育苗、鑲牙一樣普及。
文中圖片說明:
1、駭客Tim Cannon在手臂上植入晶片,用來監控生命體徵,如溫度。
2、手掌中植入晶片,可以實現類似NFC的功能。
3、Three Square Market為晶片植入做宣傳,體恤上印著:“I’ve been chipped”,意思是我被植入晶片了。
4、藝術家家尼爾·哈比森(Neil Harbisson)天生色盲。他腦部安裝的類似天線的裝置能把顏色轉化為不同的聲音,透過辨別聲音來“看到”不同的顏色。 哈爾比森得到英國身份管理部門的正式承認,認定該裝置是他身體的一部分。
回覆列表
你是否願意讓外物“入侵”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接受那種“針刺”的感覺?
科技改變“工作方式”:瑞典一公司給員工體內植入晶片身處科技時代,如果說到“被植入”,你會第一時間想到什麼?《衛報》駐舊金山的資深科技記者Olivia Solon(奧利維亞·索隆)告訴你,在完成晶片植入以後,她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張“金鑰卡”,不需要經過任何“接觸”就能完成各種“任務”——比如說是上下班打卡,又或者是非接觸式購物。
不久前,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創業中心啟動了一個科技專案,在拇指和食指之間進行半無痛注射之後,將一顆米粒般大小微晶片植入員工體內。成為“電子人”的員工,可以利用這一微晶片來通關門禁、操作印表機,以及從小吃店購買食物和飲料。這是如何做到的呢?據開發人員解釋,待註冊以後,該無線射頻識別(RFID)晶片就可以讓員工們直接利用它來開門、登入電腦系統、購物結賬。當然,完成上述那些“任務”的前提,是那些系統使用了恰當的軟體,而且部署了非接觸式晶片閱讀器。
植入非溶性晶片的方式,很容易讓我們想起那些植入到狗的頸背和貓的脖子的晶片。難道真的有人會願意攜帶“植入物”,變身成“電子人”嗎?據國外報道顯示,這一微晶片植入專案目前十分受歡迎。創業中心有近100多家公司和2000名員工,如今已有150多人參與了這個專案。此外,截至報道為止,該公司總部的80名員工當中,已有50餘人自願報名。
專家聲音任何智慧裝置都存在“資料入侵”風險微晶片植入技術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是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將自己的手變成一張免接觸智慧卡。透過向多種設備註冊這個標籤,就能直接觸發特定功能。比如說,將自己的聯絡資訊傳送到朋友的手機上。
當然,和大多數新技術一樣,植入式晶片技術也引發了外界對安全和隱私的擔憂。大多數人不願意接受植入主要還是擔心隱私洩露。比如說,老闆會不會在僱員沒有同意、甚至並不知情的情況下,追蹤他們去洗手間或午休的時長呢?
就此話題,記者採訪了華南理工大學軟體工程專業黃翰教授。“任何一個技術都可以被壞人所利用,不只是植入式晶片或可穿戴智慧裝置,任何技術都有這個問題。”黃翰教授表示,與植入式晶片相比,可穿戴裝置是處於身體之外的,而且需要穿戴以及主動操作;植入式晶片則更多是固定的、被動的,能夠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所以植入式晶片在資料儲存安全上更佔有優勢。
對於安全效能,我們可以嘗試這樣理解,植入式晶片只不過是射頻識別閱讀器晶片,而非GPS追蹤裝置。換句話說,它是被動型裝置,只有在收到資料索取請求時才會提供資料。但植入式晶片的不足之處是,由於裝置存在於身體之內,因此在進行資料互動時存在侷限性。“所以針對資料互動傳輸過程中的保密,是植入式晶片的劣勢。”
“從資料入侵的角度,與所有可穿戴裝置、智慧裝置等技術一樣,都存在著安全的隱患。”黃翰教授舉例,比方說,熟悉晶片的資料互動介面和加密方式的人,可以透過無線通訊讀取晶片中的資訊,甚至修改晶片中的資訊。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植入式晶片“資料入侵”的風險是一樣存在的。“但我相信隨著技術的提升,這些安全隱患一定有方法去解決與遏制。”他說道。
人機互動“技術”仍是一個工具自從人工智慧技術“誕生”以來,都是在向機器“傳輸”人類的智慧,如今情況卻有可能發生“逆轉”。去年年底,在華盛頓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上,披露了一項醫學最新突破,由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資助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由AI(人工智慧)控制的大腦晶片,這種晶片傳送的電脈衝能控制人類的情緒和行為。
雖然這種刺激大腦的晶片植入科技,到目前為止,還處於為精神類疾病治療的初級階段,但研究者表示,大腦植入晶片實驗的資料,對研究有非常大的幫助。或許在未來,就能開發出僅透過刺激顱骨,就實現大腦刺激的非侵入式治療方式。
如果說以前乃至現在,我們通常是透過一個人的行為和麵部表情,來感知對方情緒。那麼在未來,這種大腦植入AI晶片的新技術,或許能讓你更準確地掌握他人情緒。於是我們很好奇,在未來,人類和AI彼此間的“存在形式”有可能發生變化嗎?人類與AI之間,是否會以一種彼此“植入”,或者說“嵌入”的方式,和平共處呢?
“AI 的行業前景特別好,前提在於AI的本質,是人類發明用來最大限度協助人類的工作的工具,人工智慧最終改變的是人與科技互動的方式,無論透過文字、影象或者語言,甚至感官。”黃翰教授告訴記者,在這個互動過程中,人始終扮演著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所以他認為,人與AI的相處模式,一定是往和平健康的方向發展的。
“當然,植入嵌入這些比較新型的方式,只是一種新的通訊與儲存載,更多的是一種主體與客體更為方便的互動方法,這個互動中,技術的角色仍是一個工具。”他補充道。
延伸閱讀晶片植入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生活場景各個科學領域,如人工智慧、生物技術、認知科學、資訊科技和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將會對未來的植入式晶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植入技術的應用領域,也將可能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譬如,“植入”這個詞在醫學界已經被廣泛使用,並且都是以拯救生命、修補殘疾為前提的,比如心臟起搏器、腦神經刺激器以及人工耳蝸等。這些成熟的醫療技術,現在都已經在生活中得以普遍應用。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植入裝置與植入技術不僅僅可以應用在醫療方面,也可以應用在個人的身份認證、安保、個人資訊管理等方面,除了將植入式裝置應用到人自身,例如可以用於找尋失蹤人口、打擊拐賣人口以及跟蹤特殊目標人物,如精神病患者或者重要犯人等。”關於未來植入裝置和植入技術的應用領域的拓展,黃翰教授表示,這個技術也可以植入到寵物動物中,更好地進行寵物動物等的安全管理、健康管理以及科學研究等。
或許微晶片植入技術就目前來說並不算炫酷,但未來卻有望應用於更多的場景當中。“和多數新型科技一樣,微晶片植入科技仍有著安全和隱私的爭議,雖然以生理角度來說十分安全,但晶片紀錄的資料可以輕易披露出勤和買東西的習慣。而且,和手機及卡片不同的是,員工無法輕易擺脫它。”黃翰教授說,“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將來一定會有更完善、更安全的科技和解決方案,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新型科技的發展,而不是一味否定,又或者全部肯定。”
對於未來,黃翰教授認為,任何一項技術都可以被不法之徒所利用,任何新興技術都可能帶來人們的質疑甚至恐慌。但我們仍然需要積極地面對科技,擁抱科技,用更完善的方式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