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史新談

    大清是當時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經濟雖然比不上英國等老牌帝國,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土地使得整體經濟規模也並不算小,但是論到戰爭動員力和潛力那確實是差的很。

    一是因為清朝的統治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框架,在社會的最底層依託於各種地主豪強,是一種集中於分散結合的統治方式。因此整體的社會組織效率並不高。

    二是社會的基礎教育非常差,人民的國家意識比較淡泊,沒有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同仇敵愾之心還是相對較差的,而且較差的教育,也影響了軍隊對新式武器的掌握運用和推廣。

    三是龐大的國土面積、較差的交通體系也大大影響了組織效率。當時的中國沒有現代意義的交通體系,軍隊行軍基本靠走。而傳訊到行軍,週期之長,顯然不利於組織作戰。

    四是經濟能力,大清是一個農業國家,而非工業化國家,平均生產率很低,看起來整體規模不小,實際上能用於作戰的經濟支援其實很有限,這也影響了戰爭動員力。

  • 2 # 1417946885

    封建社會以農業為主的大清朝,農民基本被束縛在土地上,被剝削壓迫得喘不過氣來的人民,貧苦不堪,沒有為統治階級拿起武器去打仗的意願與動力;落後的封建制度下的大清政府,腐敗不堪,行政效率低下;加之那時的人民沒有國家概念,只有民族概念,受壓迫的漢族幾個會為異族朝廷賣命啊;交通不便。沒經過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洗禮和工業革命的大清,思想落後,民族意識未覺醒,科技落後,交通不便,生產力沒得到解放。這樣的情況下,人多戰爭動員不了也就正常了。

  • 3 # 吳道子GG

    那時的民族矛盾很尖銳,漢人曾經的勳貴,不甘心大權旁落,利益相左,賣起國來不擇手段;曾經計程車大夫文官集團,認為清國是滿人的國,禍國殃民起來肆無忌憚。終於清帝禪位,群雄四起,軍閥割據。

  • 4 # 春江花月夜688

    以漢族為主體的封建社會持續近兩千年,改朝換代也是以漢族為正統主線沿續,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的深深印在每個華人心中,外族大舉進攻無疑被視為國破家亡的侵犯行為。

    腐敗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明朝大將吳三桂和洪承疇甘當滿清鷹犬,山海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通向關內的唯一軍事咽喉要地,拱手相讓剛脫離原始社會的女真族,即野蠻落後清軍八旗入關,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很快土崩瓦解,壽終正寢。

    清政府採取殘酷的民族歧視和血腥鎮壓,看不起漢族,也不重用漢族有識之士,反清復明的聲音此起彼伏,揚州軍民團結一心,堅決反抗,最後彈盡糧絕,清軍大肆屠城,男女老少無一倖免。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剃髮令,漢族士大夫階級堅決反對。在湖廣大開殺戒,無數人頭落地。大興文字,禁固思想摧殘了文化。一首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詩句,造成滿門抄斬,誅滅九族的原因。忠厚傳家寶,詩書繼世長的社會正能量,遭到沉重打擊,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和社會名流士大夫階層,空前痛苦和壓抑。

    從康乾盛世開始閉關鎖國。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後來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殘敗,最後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人們逐漸清醒的認識到,滿清政府是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到完全沒有希望的政府。儘管人口眾多,誰也不肯為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政府賣命,戰爭動員能力差是必然的。(原創)

  • 5 # 子屠龍

    清朝的人口基數大,戰爭的動員能力並不弱,在封建國家裡還算可以。你看看北韓王朝那是真的弱,歷史上日本人多次入侵,基本一登陸就是橫掃境內。

    自秦朝以來的“編戶齊民”制度,讓中央政府對人口管理堪稱一絕,國家的人力物力很大程度會被朝廷控制。對比全世界的多數封建國家,先進不止一點點,很多國家沒有靠譜的人口管制,導致建立徵稅體系的成本過大,不得不承包給“包稅人”,由他們來代收。

    當然,你不能拿清朝的封建制度,跟西方的近代制度比,兩者沒有可比性。換言之,農業國家被工業國家擊敗,那是遭受降維打擊,跟戰爭動員能力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讀中國近代史,我們常常會感慨一場對外戰爭,那麼多人被動員打一小撮老外,還是遭到秒殺。

    清朝的核心部隊是八旗兵馬,人數很少也很珍貴,皇帝真拿他們當寶貝。但是,真正打一場大仗,全靠這些八旗子弟,打打戰術性的戰役還行,大規模的戰略調動,這麼點人顯然是捉襟見肘。

    那麼,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戰爭動員能力,協調控制區的人財物去贏得勝利。清朝的例項還不少,比如前期的“三藩之亂”(八旗兵馬還能打硬仗)、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八旗兵馬已經衰落),沒有全國的總動員根本就不行。

    具體我們來看“三藩之亂”裡的最大叛亂頭子——吳三桂,他以雲南、貴州為依靠,北伐清朝。剛開始大軍旗開得勝,得到不少地方的相應,一直打到湖北境內,飲馬長江水。關鍵時刻,吳三桂沒有帶兵渡江,繼續擴大軍事成果。後果是清朝皇帝,憑藉更廣大的統治區,激發出人力物力上的強大潛力,反擊端掉吳氏集團。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清朝的動員能力差,我們之所以感覺它不行,是因為被列強打得很慘。從而產生清朝不信任百姓,甚至對百姓的反抗侵略抱著敵對態度,這樣就產生清朝動員能力不行的錯覺。

    清朝其實沒這麼差,皇帝們也都還不錯,在歷朝歷代裡算得上整體素質高、理政勤勉的一幫人。早期面對內憂外患,清朝還是多次動員全國力量取得成功,對內的事情大家都比較清楚,對外的用兵也有不少亮點,像擊敗準噶爾部穩定中亞地區、反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

    晚晴捱打是真的沒辦法,資本主義武裝起來的一幫子人,跟你自然經濟條件下的一幫子人,他們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殺。總而言之,清朝的動員能力並不弱,人口基數大更是動員的加分項,只是這樣的優勢只能體現在同一個量級內。

  • 6 # 徐白虎

    1.如果想了解清末為什麼打不贏列強,建議閱讀茅海建寫的專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2.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清朝長時間的輕徭薄賦。清末的綜合稅率在5.8-6.7%之間,這是在增加了各種賠款之後的稅負。清朝中前期老百姓的稅負更低。

    中國歷史上,宋朝和當代的綜合稅率最高。保守說大概40+。

    2.1 人口增多,除了高產作物的引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取消人頭稅,稅收低導致。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2.2 清朝養活的體制內工作者數量少。軍隊除了駐防以外,還要兼職治安消防等工作。也就是說他既是兵,又是警察,還要客串城管、消防員、邊檢等等工作。導致發生戰爭時,每個省只能抽調三五千人去參戰。英華人已經離開廣州到了寧波,雲南出發的兵可能剛走到四川。

  • 7 # 山東青島田橫

    貪官橫行,民不聊生

    種姓制度,上前線的是平民百姓,你想一下哪個老百姓會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去保護一個高貴族的貪官汙吏?反正我不會!

  • 8 # 依稀說史

    這個問題應該是基於清朝中後期提出來,其實清朝前期的動員能力相對來說並不弱。說清朝的動員能力差,也是對比的結果。如果拿清政府和英國、法國、美國等列強相比的話,戰爭動員能力確實不如這些國家、;如果與一些封建國家相比,清朝的動員能力並不弱。

    鴉片戰爭時,英國的總兵力不過1.9萬。戰爭爆發之初,英國更是隻有4000多人。清朝當時有4億人口,而且是本土作戰,但是清朝的戰爭動員能力卻遠遠比不上英國,最終戰爭也敗給了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英法聯軍的總兵力也不過是2萬人。但是清政府依然沒有展現自己的動員能力。

    清朝的人口超過4億,1900年前後總人口更是達到了4.5億人。清政府的人口基數如此大,但是卻沒有展現應有的動員能力。為什麼清政府的動員能力不強呢?

    晚清時期,清政府已經相當腐敗。乾陵皇帝晚期,清政府已經暴露出自己的缺點,政治已經開始逐漸腐敗,暴露出明顯的衰敗跡象。清政府的政治腐敗,使得政府的行政效率相對低下,自然會影響清政府的動員能力。清朝的官員腐敗、政治體制僵化,使得清朝各個方面的效率都比較低下,也直接影響了戰爭動員能力。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一方面地方政府根本沒有動員,另一方面中央軍隊行動緩慢,軍隊協調能力差,各方面也沒有給予戰爭相應的支援,整體戰爭動員能力極差。最終擁有80多萬常備軍、4億人口的清朝,敗給了僅有1.9萬人的英國遠征軍。

    1840年前後,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清政府依然處於自然經濟時代,小農經濟依然一統天下。鴉片戰爭之後,雖然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但是依然是小農經濟佔據主導地位。清政府的經濟相對落後,交通也相對落後,通訊措施也相對比較落後。

    經濟落後、交通落後、通訊落後,自然會影響清政府的戰爭動員能力。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從本土調兵,英國從印度和本土調兵。英國調兵的距離遠遠超過清政府,但是當後方英軍抵達前線的時候,清軍還在支援的路上。英國在戰爭動員能力,遠遠超過清政府。

    清政府的組織效率其實並不低,在古代歷史上也算是組織能力比較高的一個王朝。但是,清朝依然是一個封建國家,政府的組織效率和資本主義國家沒有辦法相比。晚清時期,主要西方列強先後建立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的資本主義充滿活力,封建制度則已經走向沒落和腐朽。

    清政府依然守著落後的制度不放,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國家的潛力,也無法最大限度激發國民的戰鬥意志。比如鴉片戰爭時,內陸地區幾乎感受不到戰爭的到來,清政府也沒有想過動員全國力量共同對抗英國侵略者。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也無法徹底動員國內力量,無法將4億華人擰成一股繩。

    清朝確實有4億人口,如果清政府下定決心進行戰爭動員,即使動員不了4億人,動員個幾千萬也是非常強大的能量。但是,清政府卻不太敢進行深度戰爭動員。清政府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對於廣大漢族地主和老百姓是即利用又防著,始終不敢放開手腳動員老百姓。另一方面清政府代表是地主階級的利益,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也不敢放手動員勞苦大眾,共同抵禦外辱。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清政府寧願與西方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不願意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甚至要打壓人民群眾自發的動員。比如,義和團運動期間,清政府先是加以利用,最後又下令“剿滅”。德國元帥瓦德西都驚歎華人民的活力,但是清政府卻不敢加以動員。

    晚清時期,國內也出現了反對清政府的力量。嘉慶皇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農民起義,咸豐皇帝時期更是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晚清時期,各種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使得清政府更加不敢進行全面動員,在一定程度上也無法進行全面動員。

    此後,又出現了革命黨人。清政府的一系列行為也使得漢族地主和立憲派離心離德,國內老百姓普遍對清政府失望,進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動員能力。

    清政府政治腐敗,戰爭動員能力較弱,而且又不敢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清政府無法抵禦外侮,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果清政府放手發動老百姓,也許鴉片戰爭就不會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的花序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