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銀湖老陳

    首先,我並不認為是誰把相聲帶到了末路。如果說相聲是一種生存技能的話,那麼前些年相聲的不景氣只代表了相聲這種技能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但並不代表這種技能走到了末路,畢竟仍然還有許多人在從事這門職業在傳承這門手藝。所以不用刻意的去疤膏相聲的地位和相聲的作用。只要有人在從事這門手藝,那麼它就沒有走到末路,只不過是強勢或弱勢而已。當然,即使相聲在傳承的過程當中洇滅了,或者說消失了,我也並不認為是一種多大不了的事情,畢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很多文化或技能會逐漸的消失,這本身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至於說現在誰把相聲發揚光大,我想勿庸置言,肯定是郭德綱。畢竟,沒有郭德綱的話,相聲不可能打到現在這樣一種火遍全國的地步。但是。我們也不要吧,郭德綱當做相聲的救世主。就好比如武當派的武功,因為出了一個張三丰,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冠絕武林。但是張三丰是一個異類,屬於不世出的奇才,在他之後武當再也沒有達到過他做掌門人時的地位。但是這並不代表武當派會在武林當中消失,只不過在後續的發展當中,不會再出現當時的那樣一種巔峰。所以對於郭德綱,我們應該慶幸,在這個時代,他帶來了相聲的大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有心理準備,郭德綱之後,相聲可能又會迴歸到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這本身就是事物的發展規律,所以趁現在好好的享受相聲的魅力吧,不要再去糾結是誰把相聲帶到了末路的,又是誰把相聲發揚光大了,對於我們普通聽眾而言,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好好享受相聲才是最實在的。

  • 2 # 樂樂掌門人

    樂樂觀點:一種藝術形式想要衰亡,單憑一個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想要使其發展壯大,必定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搖旗吶喊。我們知道漢代有樂府詩,發展到唐朝主流的是便是唐詩,後來到了宋朝就開始了詞的天下。可以說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有其發展的規律,有出現就會有消亡,中間有的在過程出現過輝煌,有的甚至悄無聲息就消失了。這是文化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

    相聲的沒落的主要原因是時代。作為一個傳承了一百來年的新興曲藝形式,它同京劇、評劇、梆子等等一樣,在快速發展進步的時代裡顯得不時髦了,所以便開始走向衰亡。取代它們的是小品、搖滾、民謠,甚至是還有嘻哈!當然相聲的沒落也因為有一些歪嘴和尚唸經,把一門簡單的市井語言表演形式,變成了歌功頌德的廟堂藝術。導致本來根基不穩,人才不多的相聲不堪重負。從業人員紛紛改行,給相聲帶來了一波打擊。

    不過幸運的是相聲迎來複興,就像歐洲中世紀末的文藝復興一樣,相聲開始追求發掘傳統中的精華加以發揚。而且相聲的復興,也出現了領導者,郭德綱。

    幾千人的場子,滿坑滿谷,老相聲段子了裡的賣掛票,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做到了,再現輝煌。甚至國外演出也是如此。

    郭德綱把一門簡單的曲藝形式發展成了藝術。什麼是藝術?這些可以激發他人共鳴的作品就是藝術,而不是那些堂而皇之,自命高雅的東西。

  • 3 # 情感中轉站

    關於相聲,我們看先這麼一個統計:(1) 郭德綱 —侯耀文 —趙寶琛 —焦壽海—範瑞亭—富有根 —朱紹文 。(2) 姜昆、馮鞏、笑林 —馬季 —侯寶林 —朱闊泉—焦德海 —徐有祿 —朱紹文 。(3) 鞏漢林 —唐傑忠 —劉寶瑞 —張壽臣 —焦德海 —徐有祿—朱紹文 。(4) 李金斗 —趙振鐸 —王長髮 —趙靄如 —盧德俊—徐有祿 —朱紹文 。(5) 牛群 —常寶華 —馬三立 —周德山 —範有緣 —朱紹文 。

    沒錯,市面上活躍著的這些相聲名家,都指向一個人:朱紹文。朱紹文的能耐,這裡不講,能被譽為“開山祖”,不是一般的人物!相聲為了迎合觀眾,相聲藝人往往以“怪”為勝, 表演時常常罵大街、說下流段子、拿倫理說事、嘲笑農民和外地人, 甚至當眾脫褲子, 什麼都有。 這個時候的相聲,可以稱為“大葷”,婦女是不好意思聽的。1949 年底,從美國回來的老舍,與侯寶林、侯一塵等人就相聲品味與革新問題進行了探討,使傳統相聲賦予了新的活力、老少咸宜,可以說,這是相聲的一次涅槃。插一句題外話,作為新中國相聲的開拓者,老舍先生 將相聲分了一下五類:1. 純粹逗哏的。2. 純粹技巧表演的。3. 諷刺相聲。4. 歌頌相聲。5. 化裝相聲。也許受制於但是的教育水平,就有聲音提出,將教育融入到相聲中,透過人人喜聞樂見的相聲形式,來推廣教育,這樣一來,相聲漸漸從娛樂變成了“教育”,人們很難從相聲中得到哈哈一笑的快樂,反而要洗耳恭聽、接受洗腦,自然而然,不會有人再願意受這個罪了!這個時候,相聲怎麼可能不走人低谷呢?直到郭德綱的出現,這個“小黑胖子”,受盡各種困難,“歷經寒暑,灑盡汗水, 嚐盡箇中滋味, 復輾轉於梨園, 工文丑、工銅錘” 。郭德綱有位女粉絲曾說:“郭德綱的走紅, 他的相聲, 他的功力, 只是一部分因素, 更多吸引人的地方, 在於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膽識和勇氣,他敢於堅持自己的路, 不屈服, 不諂媚, 不虛偽,不放棄。”

    郭德綱把相聲帶入小劇場,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歡,除了不說教、不給人洗腦、有點兒俗之外,主要是他的口無遮攔、敢說敢罵。

    但郭德綱對相聲同行的諸多言辭,也許有可商榷之處,但相聲的繁榮,應記他一個頭等功!

  • 4 # 蕭陶

    上世紀九十年代,相聲走下坡路,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題主問是誰把相聲帶到了末路,當然不能把板子打到某一個人的身上,當年所有說相聲的應該都有責任。當然,也要看到三大外在的因素。第一,歌頌型相聲蔚然成風,註定相聲要走下坡路。第二,小品的出現和興盛,把相聲逼上絕路,要不走下坡路都不行。第三,電視是扼殺相聲的罪魁禍首。

    題主又問是誰把相聲發揚光大,帶出過門,首先“帶出過門”是啥意思,我沒看懂。其次,說“發揚光大”並不確切。應該問是“誰讓相聲起死回生”,或者是“誰把相聲帶出低谷”才貼切。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題主應該已經有答案了,有點明知故問。既然如此,我也不必躲閃。毋庸置疑,郭德綱是相聲走出低谷的大功臣,厥功至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喜歡郭德綱而喜歡上相聲,但忽視別人的努力和付出也是不公道的。相聲能有今天,肯定不是郭德綱一個人的功勞,更何況這世界上並沒所謂的救世主。

    要我說,與其說郭德綱讓相聲這個行業重新由衰變盛,倒不如說相聲迴歸小劇場才讓相聲迎來更多的觀眾更恰當。不管您是否承認,相聲表演最合適的地方不是電視臺的演播大廳,而是小劇場。沒有小劇場的興旺,一定不會有相聲的今天。

    相聲迴歸小劇場並不是郭德綱率先提出的,但他的名聲卻最大,為啥?因為他懂得宣傳,善於利用媒體。天津的小劇場辦得比北京早,數量也比北京多,但天津人以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實現如今不會吆喝的老闆永遠不是好老闆,開相聲茶館,辦相聲小劇場也一樣。

  • 5 # 淵博的海上

    戲曲評書相聲小品本來是窮藝人給大眾娛樂的東西,窮藝人變成富藝人,立場變了,和普羅大眾不貼心了,這就是相聲的末路。

  • 6 # 水滿自溢

    名家的逐漸隕落,相聲這一曲目也就跟著隕落了,閉門造車,脫離現實,低俗平庸的現在的相聲沒啥吸引力了,也就自行消亡了。

  • 7 # 岑詮

    一門藝術的興和衰,其實不是一個人物可以左右的,更多的是時代的政治經濟因素,而代表這門藝術的關鍵人物挺多是起到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是常說的時勢造英雄。

    相聲也是如此。現在經常有人把上世紀末相聲開始走向衰落歸結於曲協或曲協主席,其實很不客觀,真的是躺槍了。

    相聲的原貌

    相聲形成於華北地區民間,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屬於草根文化藝術,是民間藝人求生存的一門手藝。按照郭德綱的說法是“相聲和剃頭修腳的一樣”。

    民間藝術的主要特點就是通俗,也只有通俗才能讓老百姓聽得懂。相聲以“說學逗唱”為表演手段,諷刺時弊,詼諧說唱,尖酸嘲弄,博取觀眾捧腹大笑。

    相聲的衰落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適應新時代需要,侯寶林馬三立等相聲大師對相聲進行了改革,去糟粕留精華,吸收新元素,形成了新相聲表演形式,並透過收音機傳播,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那是個老百姓娛樂方式相對匱乏的年代。

    在鼎盛時,京津地區,乃至東北、陝西、南京等地,相聲得到了繁榮發展。北京的侯寶林、天津的馬三立、東北的楊振華、西安的張玉堂、南京的張永熙,名家輩出。

    上世紀末隨著相聲大師們的隕落,以及“歌頌型”相聲佔據上風,電視機開始替代收音機,相聲藝術開始跑偏,“笑”果少了,迎合因素多了,甚至出現了虛假歌頌相聲(最典型的就是陳寒柏的系列相聲),有的相聲基本屬於唱歌了,這也是“電視相聲”說辭的緣由。

    電視機的普及,使得綜藝、小品、流行音樂等視覺直觀的藝術形式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電視相聲因為不好笑,逐漸被拋棄。到了新世紀初,相聲藝術差點就搬進博物館了。

    馬季先生晚年接受採訪談到這個話題也毫不避諱,只是說了一句話:“歌頌還是諷刺,由他去吧”,頗多無奈。相聲在進入廟堂文化那時起,似乎就註定了這個命運。

    相聲的復活

    有人說相聲的重新興起,全仰賴郭德綱,這話有點誇大了。如果郭德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小劇場相聲,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德雲社。

    不可否認郭德綱的相聲藝術造詣,但其能走紅,首先國家在改革開發的推進中給予了文化市場儘可能的開明,其次是網際網路功不可沒,再者就是老百姓追求娛樂多樣化,以及對傳統文化迴歸性的認識。

    郭德綱無疑是聰明的,及時嗅到了時代氣息,和張文順、李菁一起創辦北京相聲大會,把相聲拉回小劇場,重新紮根民間,摸索老百姓娛樂喜好,逐漸恢復傳統相聲,並藉助電臺、網際網路等媒體宣傳,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歡上相聲。

    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情,順勢而上,這就是郭德綱的對相聲界功勞。但同樣付出努力的不止郭德綱,只是名氣沒他大而已。

    後話

    居安思危,這是古訓。盛極而衰,這是規律。別看現在相聲界一派繁榮,何曾相似。如何讓這麼藝術持續活躍,這才是當代相聲藝人該多多思考的問題,別再步歷史的後塵。

  • 8 # 一杯紅酒

    百姓以前只是對相聲漠然而已,就像對當今各類戲曲一樣的態度。沒了生存環境奄奄一息罷了。在此苟延殘喘之際郭德綱給相聲這門藝術帶來了(康乾盛世),此時各路牛鬼蛇神都粉墨登場了。擺師的,擺資的,擺觀的,擺門的都在各平臺上大談他們所知道的相聲圈內幕。就是不提(基本功)。大家都是半路出家靠的是一段半段吃飯還要什麼(功)?切墩的聽都沒聽過什麼太平歌詞他當然無從談起嘍!理解。相聲市場就那麼大狼多肉少觀眾不買賬你郭德綱吃肉讓餓肚子的罵你幾句怎麼了?怎麼了?對了,最近有個壞訊息于謙老丈人,就那個蒙古國海軍司令。他好不容易把軍艦買來了可是,可是海沒了。你說愁人不愁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到底買哪層好?買頂樓贈送閣樓到底合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