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弘道

    主要是大人們總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造成的。

    智慧的家長和老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孩子去發現和發展其優勢。

  • 2 # 39歲的小猴子

    我懷著悲痛的心情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們都是從小時候慢慢長大的,小時候想要脫離父母的管制,想要自己嘗試去做一些事情的情形現在在我眼前一幕幕的閃過,每當我要去做一件事兒的時候,身邊就會有人說,拉到吧,你自己去✘✘,不行,太危險了。每當我要做一件事兒,大人長輩們就會用他們吃了幾十年大米的經歷告訴我們,這不行……當一個孩子還沒有嘗試去做的時候,就被大人給嚇唬住了,猶如小學課本里的那匹小馬,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只能在河邊嚇得窸窸窣窣,其實,那河水只到小馬馬蹄子那,可週圍的小動物都警告它,不要去,你會被淹死的!

    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保護我們的,他們怕我們受傷,他們不允許我們失敗也不讓我們嘗試,所以,我們的膽子越來越小,做事越來越沒有擔當,更談不上積極性!

    父母要保護孩子,孩子要破殼長大,由此,親子間的隔閡便產生了!所謂的愛其實就是一種控制慾,一旦孩子脫離管制,父母的權威感受到挑釁,這是父母們所無法承受的!

  • 3 # 伊水緣

    《孩子積極性被扼殺的因果分析》

    所謂被扼殺,簡單地說,就是自我認同心理的丟失,是孩子進步的最大障礙。原因:

    一、重複性失敗體驗。

    二、問題的難度無法逾越。

    三、負性評價太多。

    四、毫無意義的外力強制。

    五、鼓勵性評價的缺失。

    六、同齡夥伴太優秀。

    七、性格問題。

    值得強調的是,家長的態度和做法是關鍵因素,聰明的家長應該懂得該怎麼做。

  • 4 # 劉有餘地666

    說實話,孩子的積極性都是被爸媽一點點扼殺的,並且以愛的名義,以過來人的身份。

    我們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初生牛犢不怕虎;後生可畏。等等古人云之大道理我不多說,我只說每一個孩子,都純潔如同白紙,是父母一筆一筆地在上面塗滿了色彩。

    由於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的世界也都是美好的,因此是積極向上的,更是躍躍欲試的。從小到大無論做什麼事,統統都想得到親人的支援關注和鼓勵,尤其想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及肯定。

    我們都是為人父母,還記得孩子邁出人生第一步時的表情嗎?那麼小,那麼驕傲,那麼欣慰,張開稚嫩的小胳膊撲到我們懷抱裡,那麼得意。我們不是都忍不住發自內心地為孩子而喝彩了嗎?孩子很幸福,我們很自豪,因為青出於藍,我們更殷切期盼勝於藍,甚至做夢都想。

    說一千道一萬,其實我是想說:我們愛孩子,就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給孩子自己摔倒爬起的機會,給孩子用自己的眼看社會、感受社會的機會,給孩子用自己的腦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後,祝福天下父母快樂幸福,祝福所有孩子開心,能為自己的人生全力以赴!!

    (關注歲月靜好,探尋潤心無聲)

  • 5 # 敏西園長

    以下6點要注意,是扼殺孩子積極性的關鍵:

    1、家長不當的言語與行為。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會對任何事情充滿好奇,會走路的時候,動作剛剛發展的時候喜歡到處摸摸,任何事情都想嘗試一下,我們的家長,就怕孩子會有危險發生就限制孩子的行為。

    記得我們家有一次在家包餃子,兩歲的小孫女兒要過來鬧著也要來包餃子,然後,她的媽媽就說:不要去啦,不要去啦,一會把衣服搞髒了。你還小,你不行的。

    因為孩子小,不讓孩子去體驗感知,怕孩子被面粉打髒了衣服,就限制了孩子來感知和體驗餃子皮兒和包餃子這個有趣的生活活動。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強調,三歲以前是孩子動作思維發展的敏感期,是要靠感覺和動作來發展思維。

    因為家長包辦代替或者害怕孩子做不好,就無形中阻止和破壞了孩子對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從而扼殺了對事物的積極性。

    2、家長的包辦代替。

    孩子在吃飯或者是穿衣的過程當中,有時候很想自己吃自己穿,有時候家長為了省時間為了省事,就包辦代替了,這樣孩子沒有實現自我價值。

    現在很多小學生上學的時候書包都是家長背的,所以有的孩子,就不會自己整理和收拾自己的學具書包的,長大了以後也會經常掉東西,丟失東西,是因為小時候,家長給他包辦代替的太多了,他就沒有操這一份心。

    3、不當的表揚與激勵方式 。

    總是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對比,這樣是最不恰當的一種激勵方式。

    媽媽:“ 如樓下的小軍,這次考試成績,又比你多了兩分,你是怎麼這麼不認真呢?是哪裡丟了兩分呢?為什麼都比不上小軍呢?

    生命不是用來比較的,而是用來完成的,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認真去體會,體驗和努力。,要有責任,參與的價值。

    不當的表揚,激勵方式不僅傷害孩子,而且沒有尊重孩子,反而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

    4、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家裡在做衛生,使用吸塵器,孩子覺得吸塵器很好玩,就給媽媽說:“媽媽讓我來幫你打掃衛生吧,我想用用吸塵器來把客廳吸乾淨”。

    但是媽媽卻說:你不行的,這個太重了你拿不動的,等你長大了再說。

    家長透過自己的武斷,沒有讓孩子做一丁點兒的嘗試,就直接扼殺了孩子要勞動的權利,從而剝奪孩子體驗感知的能力,扼殺了孩子參與家務的積極性。

    5、承諾未及時兌現。

    “ 你如果每天能堅持寫一篇日記,我就會獎勵給你自己想要買的一個心愛的玩具”。

    最後,可能因為家長工作忙,忘記了,或者是其他原因最後這種獎勵承諾沒有及時兌現給孩子。

    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以後的話語就不起作用,積極性也無法被調動。

    6、不良環境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家長每天積極,充滿激情,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

  • 6 # 虎牙秀秀

    我覺得孩子的積極性被扼殺和家長有著很大的關係。

    01家長的過度呵護,抹殺孩子的積極性

    有很多家長,都是為了孩子的“絕對安全”,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你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一旦孩子有什麼要求,就立刻滿足,其實,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但過猶不及,教育孩子,最怕溺愛。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吃飯了,父母卻要一口一口的喂;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收拾書包,父母卻幫忙收拾;孩子明明可以穿衣穿鞋,父母卻要動手,生怕孩子做不好……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所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對她百依百順。”

    如果孩子從小就在被嬌寵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他們可能會變得非常的任性,唯我獨尊,習慣於依賴他人,缺乏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遇到問題不懂得反思自己。如果家長真的愛孩子,就不要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對孩子一味的遷就,該狠的時候還是要狠一點,捨得讓孩子吃一點苦。

    02“勤快”的家長教出了“懶惰”的娃。有一項調查表明,中國的高中生近五成,從不倒垃圾不掃地,六成起床不疊被,七層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不做飯,有些高中生甚至連整理書包都要家長代勞。

    有些家長懶並不是真的“懶”,而是要給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為孩子創造自己親身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才幹,所以,教育孩子還是“懶”一點好。

    如果媽媽一直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的話,即使他已經找到了10歲,20歲,在心裡她還是會期待媽媽的關心和保護,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所以,媽媽要信任孩子有這種照顧好的能力。

    03家長的打擊導致孩子的不自信

    “你看你,把這裡搞的一團糟”“你還是走遠點吧,別在這裡搗亂”“你什麼都幹不好”這種話經常會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說出,殊不知,這些話語對於孩子的積極性有些致命的打擊。

    孩子會覺得連最愛自己的父母都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好,於是,對自己最後的一點自信心也消失殆盡了。家長要用“你越來越能幹了”“寶貝越來越懂事了”等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逐漸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

    家長可以適度的“柔弱”多給孩子施展自己本領的機會,讓孩子意識到他的重要性,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不要全盤否定孩子的要求,要給予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權,對於孩子的一些奇怪行為,家長也不要一味地制止,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的嘗試過程中,幫助孩子把不利的,錯誤的因素轉化為積極的因素。

    家長,要適度的放手,多給一些機會讓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體驗這個世界,因為孩子總是要學著自己長大。

  • 7 # 使用者3935892472079288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回顧一下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

    孩子在2~5歲是無規則階段,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僅按自己的想象去執行規則。在遊戲時或玩時,家長不能正確引導卻阻止孩子幹自己想幹的事,那麼這是孩子的積極性在無意中被你給扼殺了。

    孩子在6~8歲開始認為規則是必須遵守的,比如聽父母話或大人的話就是好孩子,這個階段孩子的認知世界也大了,孩子想幹什麼只要不是壞事,就適當讓他們去做。讓他們按價值行動後獲得滿意感或愉快感,賦予自己的行為以某種價值,如果得不到認可或受阻後,孩子的心理一定受到影響,在學校回答問題時一個孩子總是舉手回答問題,可老師總是不提問他,孩子的積極性就受到影響。

    大多數孩子總是在主動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被動學習活動中產生煩躁。老師在教學中搞“一言堂”孩子主動性發揮不出來,那麼孩子在課堂練習中的積極性就被扼殺了。

    現在許多家長和老師限制孩子參加多種課外活動和課外閱讀,認為學生應該老老實實地學好課堂知識,完成課堂上佈置的作業。嚴禁看課外書,反對參加課外活動,課餘時間往往是補課和做作業。結果,使學生原來就極微弱的一點求知的火花也熄滅了。這就是當個人按自己內化了的價值行動時,會感到愉快和滿意,而當出現了與自己的價值標準相反的行動時,會感到內疚、不安。

    總結以上,影響孩子積極性的外部因素有家庭、社會、同伴群體。當然內部因素也有,比如個人智力水平,個性等。

    因此在培養孩子積極性問題上:(1)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對其好奇心給予讚許。不應忽視或譏諷。(2)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否合理,要以肯定態度接納。對出現的錯誤更不應指責,應鼓勵學生引導嘗試新的探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京劇到底趣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