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鴻游龍a
-
2 # 演宗
這個問題,我想從三方面說明:一各國是取名字的通例,二是歐洲人名的演變過程,三是字首“德”的含義。
一、各國取名字的通例
名字,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是每個人類社會辨認個人的主要標誌。從古至今,一方面很多華人都相信姓名會對個人命運產生微妙的影響,而在取名上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名字也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一個人的姓名往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歐洲人也不例外,既隨著時代的浪潮而變化,也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自我的期許。
歐洲人和中國一樣,個人名是由父母選擇的,通常是以男性家長本人的名字命名。氏族名源自於古羅馬不斷擴張過程中吞併的重要部族,往往和地理特徵有關。家族名出現得最晚,用以區分同一氏族內不同家庭,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古羅馬名字凱撒、塔西陀、西塞羅等其實都是家族名。
二、歐洲人名的演變過程
隨著各蠻族王國統治的日益鞏固,日耳曼的起名方式開始佔據上風,羅馬三分名開始逐步被拋棄。日耳曼人一般只有一個姓,出生或洗禮的時候取名。日耳曼名字和羅馬名的內涵完全不同,從意義上來說主要分為三類,第一是銘記祖先,第二是追求美德,第三就是尋求上帝的保護。比如常見的日耳曼名弗雷德雷克就是“基督教會剷除異教”的意思。
但是日耳曼式姓名流行時間也未能持續多久,11世紀開始,這些傳統日耳曼名字被聖徒或聖經人物的名字所取代,這些名字往往來自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姓名的基督教化和中世紀西歐社會全面基督教化是同步的。今天歐洲人中最常見的彼得、約翰、雅克、瑪麗等名字都來源於基督教
雖然來自基督教的名字在10世紀後大行其道,但從此時開始,歐洲人越來越願意給自己起一個別名。別名一開始是社會地位的象徵,為貴族和教士階層所壟斷,前者大多以封地和采邑為別名,後者則以宗教機構為別名。
隨後,別名逐漸擴充套件到女性及平民階層,甚至可以世代傳承,這是11世紀歐洲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人口激增、城市人口流動的結果,平民大多隻有姓沒有名,在基督教姓名佔優勢的大前提下,很容易出現重名的現象,給自己取別名有利於彰顯個性,區別於他人,這反映了歐洲中世紀個人意識的興起。
歐洲在流行帶有基督教烙印的名字的同時,起名也和天主教會的洗禮儀式聯絡起來。然而和華人起名常常帶有父系家族的印記不同,中世紀歐洲人起名字的父權制色彩要暗淡許多。嬰兒的名字有時從父親家族挑選,有時從母親家族挑選,有時一個家庭的不同孩子分別從父母雙方家族得名。
三、字首“德”的含義。
總而言之,看似雜亂無章的歐洲姓名背後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無論是羅馬的遺產,還是蠻族入侵,抑或基督教的盛行在歐洲人的名字上都有體現。這些名字不僅是婚姻和繼承中的象徵和標誌,也有關家族的榮譽和先祖的記憶,還是歐洲王室鞏固自身合法性的重要砝碼。
至於字首裡面的“德”字,個人認為沒什麼實際意義,隨順中國名字習慣而已,人們總是賦予名字美好的意義,希望好的名字能帶來美好的一生。而“德”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至高追求和美好人格的體現。
-
3 # 海闊天空詩酒花
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不過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確。
一、關於法華人名的一個特點說到歐洲人名中的字首“德”,一般都會想到法華人。因為這是法華人名裡的一個特徵。這個字是法語中的de,發音接近中文的“德”。
前面的答主普遍都提到了,法華人名中若帶有這個de字,多半表示有貴族出身。我手邊有一本很老的《法漢詞典》,裡面對de的釋義幾乎佔滿一頁,其中有一個意思就是“用作法國貴族姓氏的標誌”。
字典裡還舉了幾個例子:拉封丹、道比涅、戴高樂。雖然中文看起來很不同,但是這幾個法國名字中都是有de字的,只不過按照語法,有的單說姓時省略de,比如拉封丹de La Fontaine,有的姓是母音或啞音h開頭的,就保留de,和母音結合後發音自然就不像“德”了,比如道比涅d"Aubigné,有的是單音節的姓,那也保留de,比如戴高樂de Gaulle。
這樣看來,即使某個法華人的名字翻譯成中文後看似沒有“德”字,也不排除法語原名是有de字的,如果中文翻譯直接就帶“德”字,那就更一目瞭然了。我估計名字中帶de的法華人應該不少,畢竟現在雖然沒有貴族了,但是歷史傳下來的高貴姓氏,誰願意放棄呢?
要不然這種名字特徵也不會讓人印象深刻,就算不懂法語的人,一看見帶“德”字的歐洲人名,就會猜測是法華人。就像我從來沒有學過德語,但我一看見帶“馮”字的人名就想到是德華人,因為知道德語人名中的von代表高貴出身,中文音譯就是“馮”。
類似的歐洲各國貴族專用人名標誌據說還有:荷蘭的van“範”,西班牙的Don“唐”或“堂”。
二、關於中外相似的“身份表達”說了那麼多,到底這個“德”或de字是啥意思呢?
2.表示屬性、限定等。比如從屬關係、材料性質、整體中的部分……
3.表示方式、方法等。比如用什麼工具、計量的結果、到什麼程度……
4.純粹因為語法要求而存在,本身沒有明確意義。這個,就當是一個虛詞吧,具體情況具體翻譯……
總之,以我連入門級別都算不上的法語涉獵體驗,我感覺de這個詞有點像英語中的of。我自己經常把句子中出現的de很自然地翻譯成“的”。所以,法語人名中出現de時,我總是下意識地理解成“(來自)某某的某某”。
“來自某某的”,聽起來當然不像名字本身,而像是背景介紹。所以,我理解名字中加個de就等於加個背景介紹,嚴格來說應該算頭銜或者標籤,而不算名字吧。
實際上,我們知道,西方人名每個字的首字母是要大寫的,法語人名也不例外,但唯獨名字中這個de要小寫,這就更說明,這個de不是名字本身,而是名字的一種屬性。
比如戴高樂的名字就是Charles de Gaulle,中間的de字不大寫。碰到這樣的名字,我會自動腦補成英語形式:Charles of Gaulle。再用我自己的中文翻譯法,理解成“Gaulle的Charles”——高樂的夏爾。或者說,來自高樂的夏爾。
想象一下,這位法國前總統用中文介紹自己:“我是來自高樂的夏爾。”
或者再簡潔一點:“我是高樂的夏爾。”
再再簡潔一點:“高樂夏爾。”
哇,頓時覺得好高大上,傲然高貴的氣質撲面而來!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因為我想起了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自我介紹:
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昌黎韓愈、趙郡蘇軾……
普通版的也可以套用:河間王氏、金陵史氏、長安尉遲……
甚至當下也可以是一種網名格式:葫蘆島羅大帥、馬鞍山趙小丫、常熟王不二……
為什麼在名字前要加個標籤呢?籍貫也好,官銜也罷,總是一種“身價”的象徵。不管是真是假,莊重還是搞笑,反正名字裡融進這些標籤,就顯得“有身份”了。只有貴族才需要把身份融進名字嘛,這樣看來,無論古今中外,名字中帶標籤的用意是一致的,就是彰顯自己出身不一般。
這麼想的時候,再看到法語人名翻譯過來的“德某某”,那不就相當於中文的“某某公”或者“某某氏”嘛。就算硬說是西方學習的中華文化,也應該是從這個角度來說。
比如Charles de Gaulle不叫“高樂的夏爾”而叫“戴高樂”的時候,就相當於韓愈不叫“昌黎韓愈”而叫“韓昌黎”,王安石不叫“臨川王介甫”而叫“王臨川”,李白不叫“青蓮居士李白”而叫“李青蓮”,孫權不叫“討虜將軍孫權”而叫“孫討虜”……一個樣的。
其實時代已經變遷,這種給名字加標籤的稱呼更多時候是讓人覺得好玩、可樂。
比如戴高樂的全名是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假如戴高樂用全名進行自我介紹,大概是這樣:
我是高樂的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裡。
有沒有龍母現身的既視感:
站在你們面前的是:風暴降生的丹尼莉絲、不焚者、彌林的女王、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國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多斯拉克大草原上的卡麗熙、打碎鐐銬者、龍之母。一般人聽到會有什麼反應?大概就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門童迴應劉備那樣:
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三、關於題主所問的幾個歐洲人名寫到這裡發現寫偏了,還沒有真正回答題主的疑問。題主舉出的德羅西、德容、德利赫特這些名字,因為我不是球迷,所以一開始毫無概念。查過之後,發現都是現在的球星,一個義大利的,兩個荷蘭的。這確實讓人有些困惑,因為沒有一個是法國的,那他們名字中的“德”字作何解?
我不熟悉歐洲的歷史文化,不知道法國和義大利、荷蘭是否有什麼淵源。我也不瞭解這些球星,不知道他們祖上是否有法國關係。但就歐洲的歷史和地理交融來說,我覺得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吧。
畢竟,據說現代義大利語已經沒有de這個字,那麼德羅西名字裡的de很可能是古代傳下來,說不定他的祖上是從別處遷到義大利的?
至於荷蘭語,雖然是有de這個詞,但是意義和法語的de完全不同。荷蘭語的de應該相當於英語的the吧,一個定冠詞。如果說名字裡出現這個字,差不多就相當於英語里名字前加個the字?英語如果在姓氏前加個the,似乎是有“某某一家”的意思,也跟中文“某某氏”差不多吧?所以我推測,荷蘭語中這個de雖然和法語的意思不一樣,但如果放在名字裡,應該也是對自身姓氏的一種強調,大概也是暗藏“有身份”的意思吧。
參見之前的相關問答:
《有人說法語不會產生歧義,這是為什麼?》
回覆列表
de 多用在法國或近代法國的殖民國家,這個本來並非姓氏,是原來法王賜給有突出貢獻的貴族騎士,加在他的姓名中。這個是可以世襲傳下去的。名字中有DE 就代表有貴族血統。歐洲國家有很多這樣的古老規則。比如荷蘭VAN.範 德國 VEN.馮 西班牙 DON.唐。
法國曆史上是個王權政治的國家,社會上有不少貴族的後代。法華人的貴族的名稱前有一個“德”字,就如同德國的貴族前有一個“馮”字和西班牙貴族名稱前有一個“唐”字一樣。戴高樂的“戴”就是貴族的封號,本來是應該譯成“德”的,但是約定俗成,人們也就這樣叫下去了。 貴族們在法國大革命以後,領地被廢除,頭銜也不重要了。但是名浪漫生意人稱上的“德”字都保持下來了,這個“德”字的含義其實是某領地的領主之意。貴族們雖然失去了領地,喪失了家產,家道破落,但是仍保持著貴族的遺風,舉止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