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寒正是可人天
——詠初秋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節氣過了立秋,就名義上進入了秋天。
初秋,既延續著夏天的暑熱,又開啟了秋天的清涼。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在這季節更替中展示著自己的光彩。古代詩人們也用那敏感的筆觸,留下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感受。
初秋最直接的感受莫過於秋風的到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始聞秋風》,把秋風的到來寫得極有情意:
昔看黃菊與君別,
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
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
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
為君扶病上高臺。
詩人一開始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候與詩人分別,而此刻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裡詩人採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瞭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接下來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麼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髮的感慨;和上兩句連讀,彷彿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裡,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用力一轉,奮發精神頓時生髮。戰馬雖老,仍思念邊關的草料,拳毛不時抖動,似要衝鋒陷陣;雕鷹看到青天白雲,眯著的眼睛馬上睜開了,隨時準備搏擊藍天。一幅壯心不已的神態躍然紙上。最後寫詩人扶病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豪情不減,進一步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
唐代詩人許渾《早秋》中的西風,奏出了美妙的清瑟之音: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這是詠早秋景物的詠物詩。首聯運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聽到的輕輕秋風,想象為在一條條懸掛著的青翠藤蔓間,秋風拂過,奏出了清脆悅耳的琴瑟聲音。接下來具體寫早秋景物。頷聯由俯察到仰視,頸聯由近看到遠望,從高低遠近的不同角度來描繪早秋景物,層次井然,境界開闊。題目是“早秋”,因而所寫景物處處落在“早”字上。“殘螢”、“早雁”、“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都扣緊“早”字。尾聯引用典故並加以想象,一片樹葉,被蕩人心扉的秋波所感召,情不自禁,奮不顧身,展現了一葉追隨洞庭波的詩情畫意。
對秋風敏感的還有荷葉。唐代詩人杜牧在《齊安郡中偶題》中描寫荷葉在西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兩竿落日溪橋上,
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
一時回首背西風。
詩的前兩句純寫景物:落日映溪橋,岸柳含輕煙。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令人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麼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不是那麼開朗,而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為引逗出下半首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環境氣氛。
三、四兩句寫從溪橋上所見的荷葉受風之狀。這兩句詩,以問語“多少”兩字領起,使詩句呈現與所寫內容相表裡的風神搖曳之美。上句用“相倚”兩字托出了荷葉青蓋亭亭、簇擁在水面上的形態,而下句則在“回首”前用了“一時”兩字,傳神入妙地攝取了西風吹來、滿溪荷葉隨風翻轉這一剎那間的動態。這兩句詩把風荷的形態寫得極為飛動,不僅筆下傳神,而且字裡含情。
伴隨秋風而來的當然是秋雨。唐代詩人戎昱在《成都暮雨秋》寫道:
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
團扇先辭手,生衣不著身。
更添砧引思,難與簟相親。
此境誰偏覺,貧閒老瘦人。
“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一場秋雨之後,天氣颯然變得清涼了。扔掉了團扇,脫掉了夏衣。不再與竹蓆為伴,又聽到了引人思親的搗衣聲。詩以一個“貧閒老瘦人”的感覺,寫出了秋雨帶來的思鄉之感。
秋雨可不總是扮演哀愁的角色,它也有十分明亮清晰的一面。唐代詩人王維在《欒家瀨》就這樣寫道: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
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
在這裡,秋雨如注,小溪飛濺,水波流轉,白鷺驚飛,儼然是一幅寫意山水畫,一首優美田園詩!
這首小詩紀實了一個有趣的情景:在颯颯秋雨中,正是因為有了這場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濺起水珠,驚動白鷺,白鷺受驚而飛,飛而復下。詩人著意描寫了一場虛驚,以寧中有驚、以驚見寧的藝術手法,呈現出安寧和靜穆的場景,一切生靈都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這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南宋詩人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中的秋雨,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
一夕驕陽轉作霖,
夢迴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溼,
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
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
何況田間望歲心。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久旱遇雨,詩人欣喜若狂,連衣服、床鋪溼了也顧不得,寫了這首七律,表達了詩人的喜雨之情和對民生的關注。
首聯寫喜雨,從晚上下雨寫起。“一夕驕陽”與“夢迴涼冷”是鮮明的對比。詩人在悶熱的天氣中入睡,一覺醒來,白天烈日的餘威已被全部掃除,代之以清涼舒適的夜風,原來天下起了大雨。這兩句雖然是實事實寫,但由原先對氣候的不滿忽地改變成很滿意,細微地反映了詩人心中的喜悅。詩人同時又選了“夢迴”這一時刻,來表達自己這份心情,更加顯出意外的驚喜——這場雨,詩人已經盼望很久了。
頷聯寫對雨的感受,融化前人詩句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溼”,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句;對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詩雖用前人成句,但貼切眼前景事,與首聯一意相貫,在原句基礎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語,在舊句上翻出了新意,達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詩是寫聽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隱隱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單單是因為大雨趕走了炎熱,帶來了涼爽,這就引伏第三聯的情感,也為尾聯預留地步。
頸聯仍寫喜雨。上句是想象之辭,說明自己喜雨,是因為這場及時雨,使莊稼能喝個飽,秋收有望;下句是以聽雨打桐葉,寄託自己欣喜的心情。這聯中的“應”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錢鍾書《宋詩選注》對這聯的對句有獨到的評價:“在古代詩歌裡,秋夜聽雨打梧桐照例是個教人失眠添悶的境界,……曾幾這裡來了箇舊調翻新,聽見梧桐上的瀟瀟冷雨,就想象莊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著,那也是‘喜而不寐’。”這段話,對我們理解這句詩很有幫助。
尾聯純抒情,把原來的情感更轉高一層,說遇到了這樣的好雨,像我這沒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興,更何況那些盼望豐收、渴求雨水的農夫們呢?詩用“猶”、“何況”承先啟後,是故意透過自抑而達到高漲。正因為詩人沒田,他的歡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義,他與民同樂的心意也完全表達了出來。所以清人紀昀評說:“精神飽滿,一結尤完足酣暢。”
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寫初秋山中雨後景色,清新優美: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幽靜閒適,清新宜人。
頷聯寫自然美景。天色已晚,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猶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淨的自然美。
頸聯寫人物活動之美。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全詩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初秋暑熱漸漸消退,習習涼風吹來,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初秋》,寫出了自己的愜意心情:
不覺初秋夜漸長,
清風習習重淒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
階下叢莎有露光。
不知不覺就立秋了,夜也漸漸長了。 清涼的風緩緩地吹著,又感到涼爽了。 酷熱的夏天熱氣終於消退,房子裡也安靜了。臺階下的草叢也有了點點露水珠。 詩人置身這清靜的環境中,感到更加愜意舒適。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秋涼晚步》,表現出初秋生機勃勃的情感:
秋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
落葉猶開最小錢。
秋風颯颯,秋雨蕭蕭,一切都顯得那麼淒涼冷落,所以,秋天是最容易讓人產生悲涼情緒的時候,而詩人卻在詩中說,人們以為秋氣使人悲哀,其實未必是這樣,輕微地有一點寒意,這不正是氣候宜人的季節嗎?綠色池塘裡的紅色荷花雖然都落盡了,但荷葉還有新長出來的如銅錢那麼圓的小葉片啊。詩中表達出初秋生機勃勃,孕育著希望的情感。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輕寒正是可人天
——詠初秋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節氣過了立秋,就名義上進入了秋天。
初秋,既延續著夏天的暑熱,又開啟了秋天的清涼。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在這季節更替中展示著自己的光彩。古代詩人們也用那敏感的筆觸,留下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感受。
初秋最直接的感受莫過於秋風的到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始聞秋風》,把秋風的到來寫得極有情意:
昔看黃菊與君別,
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
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
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
為君扶病上高臺。
詩人一開始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候與詩人分別,而此刻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裡詩人採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瞭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接下來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麼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髮的感慨;和上兩句連讀,彷彿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裡,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用力一轉,奮發精神頓時生髮。戰馬雖老,仍思念邊關的草料,拳毛不時抖動,似要衝鋒陷陣;雕鷹看到青天白雲,眯著的眼睛馬上睜開了,隨時準備搏擊藍天。一幅壯心不已的神態躍然紙上。最後寫詩人扶病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豪情不減,進一步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
唐代詩人許渾《早秋》中的西風,奏出了美妙的清瑟之音: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這是詠早秋景物的詠物詩。首聯運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聽到的輕輕秋風,想象為在一條條懸掛著的青翠藤蔓間,秋風拂過,奏出了清脆悅耳的琴瑟聲音。接下來具體寫早秋景物。頷聯由俯察到仰視,頸聯由近看到遠望,從高低遠近的不同角度來描繪早秋景物,層次井然,境界開闊。題目是“早秋”,因而所寫景物處處落在“早”字上。“殘螢”、“早雁”、“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都扣緊“早”字。尾聯引用典故並加以想象,一片樹葉,被蕩人心扉的秋波所感召,情不自禁,奮不顧身,展現了一葉追隨洞庭波的詩情畫意。
對秋風敏感的還有荷葉。唐代詩人杜牧在《齊安郡中偶題》中描寫荷葉在西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兩竿落日溪橋上,
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
一時回首背西風。
詩的前兩句純寫景物:落日映溪橋,岸柳含輕煙。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令人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麼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不是那麼開朗,而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為引逗出下半首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環境氣氛。
三、四兩句寫從溪橋上所見的荷葉受風之狀。這兩句詩,以問語“多少”兩字領起,使詩句呈現與所寫內容相表裡的風神搖曳之美。上句用“相倚”兩字托出了荷葉青蓋亭亭、簇擁在水面上的形態,而下句則在“回首”前用了“一時”兩字,傳神入妙地攝取了西風吹來、滿溪荷葉隨風翻轉這一剎那間的動態。這兩句詩把風荷的形態寫得極為飛動,不僅筆下傳神,而且字裡含情。
伴隨秋風而來的當然是秋雨。唐代詩人戎昱在《成都暮雨秋》寫道:
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
團扇先辭手,生衣不著身。
更添砧引思,難與簟相親。
此境誰偏覺,貧閒老瘦人。
“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一場秋雨之後,天氣颯然變得清涼了。扔掉了團扇,脫掉了夏衣。不再與竹蓆為伴,又聽到了引人思親的搗衣聲。詩以一個“貧閒老瘦人”的感覺,寫出了秋雨帶來的思鄉之感。
秋雨可不總是扮演哀愁的角色,它也有十分明亮清晰的一面。唐代詩人王維在《欒家瀨》就這樣寫道: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
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
在這裡,秋雨如注,小溪飛濺,水波流轉,白鷺驚飛,儼然是一幅寫意山水畫,一首優美田園詩!
這首小詩紀實了一個有趣的情景:在颯颯秋雨中,正是因為有了這場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濺起水珠,驚動白鷺,白鷺受驚而飛,飛而復下。詩人著意描寫了一場虛驚,以寧中有驚、以驚見寧的藝術手法,呈現出安寧和靜穆的場景,一切生靈都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這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南宋詩人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中的秋雨,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
一夕驕陽轉作霖,
夢迴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溼,
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
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
何況田間望歲心。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久旱遇雨,詩人欣喜若狂,連衣服、床鋪溼了也顧不得,寫了這首七律,表達了詩人的喜雨之情和對民生的關注。
首聯寫喜雨,從晚上下雨寫起。“一夕驕陽”與“夢迴涼冷”是鮮明的對比。詩人在悶熱的天氣中入睡,一覺醒來,白天烈日的餘威已被全部掃除,代之以清涼舒適的夜風,原來天下起了大雨。這兩句雖然是實事實寫,但由原先對氣候的不滿忽地改變成很滿意,細微地反映了詩人心中的喜悅。詩人同時又選了“夢迴”這一時刻,來表達自己這份心情,更加顯出意外的驚喜——這場雨,詩人已經盼望很久了。
頷聯寫對雨的感受,融化前人詩句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溼”,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句;對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詩雖用前人成句,但貼切眼前景事,與首聯一意相貫,在原句基礎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語,在舊句上翻出了新意,達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詩是寫聽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隱隱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單單是因為大雨趕走了炎熱,帶來了涼爽,這就引伏第三聯的情感,也為尾聯預留地步。
頸聯仍寫喜雨。上句是想象之辭,說明自己喜雨,是因為這場及時雨,使莊稼能喝個飽,秋收有望;下句是以聽雨打桐葉,寄託自己欣喜的心情。這聯中的“應”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錢鍾書《宋詩選注》對這聯的對句有獨到的評價:“在古代詩歌裡,秋夜聽雨打梧桐照例是個教人失眠添悶的境界,……曾幾這裡來了箇舊調翻新,聽見梧桐上的瀟瀟冷雨,就想象莊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著,那也是‘喜而不寐’。”這段話,對我們理解這句詩很有幫助。
尾聯純抒情,把原來的情感更轉高一層,說遇到了這樣的好雨,像我這沒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興,更何況那些盼望豐收、渴求雨水的農夫們呢?詩用“猶”、“何況”承先啟後,是故意透過自抑而達到高漲。正因為詩人沒田,他的歡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義,他與民同樂的心意也完全表達了出來。所以清人紀昀評說:“精神飽滿,一結尤完足酣暢。”
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寫初秋山中雨後景色,清新優美: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幽靜閒適,清新宜人。
頷聯寫自然美景。天色已晚,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猶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淨的自然美。
頸聯寫人物活動之美。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全詩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初秋暑熱漸漸消退,習習涼風吹來,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初秋》,寫出了自己的愜意心情:
不覺初秋夜漸長,
清風習習重淒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
階下叢莎有露光。
不知不覺就立秋了,夜也漸漸長了。 清涼的風緩緩地吹著,又感到涼爽了。 酷熱的夏天熱氣終於消退,房子裡也安靜了。臺階下的草叢也有了點點露水珠。 詩人置身這清靜的環境中,感到更加愜意舒適。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秋涼晚步》,表現出初秋生機勃勃的情感:
秋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
落葉猶開最小錢。
秋風颯颯,秋雨蕭蕭,一切都顯得那麼淒涼冷落,所以,秋天是最容易讓人產生悲涼情緒的時候,而詩人卻在詩中說,人們以為秋氣使人悲哀,其實未必是這樣,輕微地有一點寒意,這不正是氣候宜人的季節嗎?綠色池塘裡的紅色荷花雖然都落盡了,但荷葉還有新長出來的如銅錢那麼圓的小葉片啊。詩中表達出初秋生機勃勃,孕育著希望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