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這個問題需要分別來進行回答,而對於地理區域的劃分又比較細緻、精準,如有什麼不足或疏漏,希望大家予以糾正。

    (清朝疆域)

    北洋:舊說是指今天的渤海和黃海一帶,到了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則以今江蘇省沿海以北到遼寧省沿海一帶為北洋,也包括黃海、渤海以及北韓半島西部海域等。我們比較熟悉和經常聽說的與之相關聯的通常有“北洋大臣”和“北洋海軍”等。

    南洋:“南洋”一詞自清朝以後被廣泛的使用,在朝廷檔案、奏摺中只要涉及到東南亞等地區的幾乎都用“南洋”一詞來指代。此外,在地理位置的劃分中,清朝時一般將今江蘇省以南的沿海等地區劃為“南洋”。清朝末年,曾有“南洋大臣”這樣的官職負責處理長江及江蘇以南沿海地區通商口岸的大小事項。

    (清朝疆域)

    東洋:“東洋”一詞其實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東洋”都是指代日本,但其實如果我們從中國的版圖出發,以中國大陸地區為中心,“東洋”即指中國大陸以東的海洋那片區域。從地圖上看,中國大陸東部除了大海還有日本島。如果擴大一下相關的範圍的話,“東洋”有時還可以指代東亞地區。

    西洋:“西洋”其實也是同其他三洋相對的一個概念,我們都知道通常我們將歐洲和美國等來華的侵略者稱為西方列強。在晚清到民國時期有不少中國留學生赴歐美學習,也通常稱他們為去西洋的留學生。所以“西洋”一般指代的就是歐美等國了。

    另外,在這裡需要提一點的是,清朝曾經先後成立了四大海軍艦隊,其中尤其以北洋水師最為出名,其次是南洋水師。但是剩下的兩個水師並不是“西洋”和“東洋”水師,而是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所以他們並不是相對應的,這點我們需要注意,不能混淆。

    參考資料:

    1、李琴,《南洋、北洋、東洋、西洋以及相關概念的解釋》,2010年第4期。

    2、林福琴,《東洋、西洋、南洋和北洋》,2006年10月。

    3、廖文輝,《馬新史學80年》,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版。

  • 2 # 戰爭史

    北洋這個詞,可以說是貫穿中國近代。從北洋海軍到北洋軍閥,它們甚至操縱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可是,在中國歷史上,五湖四海,並沒有北洋一說。五湖說法不一,而四海則指東海、南海、北海、西海。而這個北洋,就要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對外涉事增多,外加洋務的需要,自然就出現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類似於現在的外交部。為了方便管理同洋人的通商貿易,就出現了“五口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這等官制。後來,“五口通商大臣”變成“南洋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變成了“北洋通商大臣”,“北洋”這個詞才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而這兩個職位分別由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擔任,從此,中國正式進入了“通商”時代,中國的大門徹底的打開了。

    (總理衙門)

    伴隨“北洋”這個名詞的出現,中國也進入了新的社會階段。後來的“北洋”就來自於此,也就是後來名頭甚響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雖然天津和上海都是當時南北重要的商埠,可是,在後來的發展中,北洋的名氣逐漸壓制住了南洋,也不僅僅是偶然。

    北洋的出現,就和中國的近代化甚至以後的改革聯絡在了一起。國門洞開,古老的中國開始應對這場外來危機,如果沒有西方的叩關,上海、天津依舊是一個小城市,它們也不會成為後來中外通商的大商埠;如果沒有西方的叩關,也就沒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就沒有“北洋”、“ 南洋”兩種官職。自然而然,北洋、天津、直隸、中國有意無意的也聯絡在了一起。

    (天津衛)

    如果說中國的近代化讓南洋、北洋出現,那麼讓北洋後來居上的首先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了。由於直隸總督府設在河北保定,可是天津又是北洋通商大臣需要常駐的地方,南洋通商大臣雖然管轄上海,可是由於天津的特殊位置,它靠近京師,更容易接觸到來自朝廷的權力。在清朝這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裡,離權力中心越近,就越有利於你去操縱權力。有權術的北洋通商大臣甚至會擔任總理衙門大臣。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理衙門在清朝中央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成為第二個全國政務的重心。而北洋通商大臣在天津可以較好地行使他應有的權力,而南洋通商大臣距離權力重心較遠,即使擔任了總理衙門大臣的職務也難履行職責,比不上北洋大臣的就近操控。

    真正讓北洋崛起的,還要歸功於兩個人——李鴻章、袁世凱。前者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這個職務前前後後總共接近四十年,後者也擔任此職位近十年。直隸總督作為清朝地方大員第一位,這兩位對北洋的發展也影響深遠。

    (李鴻章)

    (袁世凱)

    在他們兩人的帶領下,北洋可以說是領導了中國的革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北洋領導中國的時代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時代。第一個就是李鴻章時代,洋務運動時期的北洋;另一個就是袁世凱時代的北洋,也就是清末新政時期的北洋。而其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就是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海軍以及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而清末改革就是從軍隊改革入手,這正體現了北洋在清末軍事改革中的巨大成就。

    而李鴻章的北洋不僅僅只體現在軍事成就上,而且還體現在洋務運動的經濟成就上。他麾下的民用工業也大多是較為成功的。如開平礦務局、輪船招商局、上海織布局等,大多都獲得盈利。而袁世凱也是清末新政重要推動者之一,在他擔任直隸總督時期,直隸的政治近代化和經濟改革都走在各省的前列:地方自治、法制改革,甚至警察制度,產業興殖都在直隸地區操辦起來。直隸諮議局也可以說是全國的表率之一,在保守勢力如此強大的北方地區,直隸諮議局一直保持其強大的活力,也和袁世凱脫不了干係。

    (輪船招商局的貨輪)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北洋一直像一個巨大的影子左右著大清國。它的起源只是為了應對外來的變化,但是逐漸的它開始試圖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從洋務運動到締造共和,從積貧積弱到第一批工業的出現,它雖然沒有讓中國真正強大起來,但是它已經盡己所能。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清末新政研究》

  • 3 # 滿樓說書

    近代之“東洋、西洋”、“ 北洋、南洋”,其實是很有說頭的。

    如當時有滑稽家戲稱,“東洋、西洋”,“南洋、北洋”,中國之“兩洋”與外國之“兩洋”遙遙相對,正好囊括了整個世界。

    東洋、西洋都好理解,西洋指的是歐美,所謂“西風勁吹”、“洋務運動”,這裡的西也好、洋也罷,指的都是西洋。而所謂西洋參,即此西洋也。

    至於東洋,指的是則是東邊的鄰居小日本,因為它是在東邊的洋麵嘛。民國時期的人力車,之前即叫“東洋車”,因為這是從日本傳來的麼。

    南洋的概念,則有兩種。如時人吳虯在《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潰》一書中說的:

    所以,晚清時期的南洋,一個是指南洋通商大臣下的事業,如南洋水師等。不過,這個使用並不廣泛。

    通常來說,南洋指的是東南亞一帶,近代以來,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被列為中國的三大人口遷徙,福建、廣東一帶華僑的“下南洋”即為典型案例。

    而四大“洋”之外,“北洋”大概是最出名的,這就是所謂的北洋系、北洋軍閥。

    在李鴻章擔任北洋通商大臣時期,當時辦了很多事業,如北洋水師、北洋醫院、北洋武備學堂等。不過,李鴻章時期只有“北洋”的說法,卻沒有“北洋系”的形成。

    真正說到“北洋系”,還得從清末袁世凱的“小站練兵”說起。小站原本毫不起眼,但練兵伊始,這裡卻走出了清末民初諸多重要人物,史家也習慣性將之稱為“北洋系”。

    除袁世凱外,小站舊人幾乎囊括了後來北洋軍閥中的所有重要人物,當時即有“九才人、十策士、十五大將”之說,其中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更是赫赫有名。

    庚子年後,袁世凱接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以其為領頭羊的“北洋派”由此逐漸成型。即便是1916年袁世凱稱帝敗亡後,北洋系仍作為一個有形的勢力長期存在。

    這就是歷史上說的“北洋軍閥”。其中,擔任各省督軍或巡閱使的有李純、曹錕、吳佩孚、王佔元、陳光遠、段芝貴、倪嗣沖、陸建章、張懷芝、張敬堯、田中玉、盧永祥、齊燮元、孫傳芳,等等。就連後來鬧復辟的張勳,也曾一度投身小站,而小兵出身的馮玉祥、還有孫嶽等革命黨,當年也都是袁世凱部隊的出身。

    除一干武人外,袁世凱還在日後的升遷中籠絡了一批文臣,如徐世昌、朱家寶、周自齊、梁士詒、曹汝霖、陸宗輿、王揖唐等。

    這些人,也隨著北洋系的勢力消長而浮沉,並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臺上風光顯赫一時。

  • 4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晚清時期的北洋、南洋、東洋和西洋都是地理概念,如今已不經常使用,所以許多朋友不太瞭解它們的具體含義,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一、北洋

    北洋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晚清民初對長江入海口以北蘇北、山東、河北和遼寧等北方沿海省份的統稱。 曾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

    咸豐末年,清廷設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轄大連、煙臺和天津通商事務,後來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節制,後來袁氏也擔任了此職,所練新軍稱北洋軍,這也是後來北洋政府的由來。

    當時天津一帶冠以“北洋”之名的很多,譬如北洋大學、北洋法政學堂、北洋勸業鐵工廠、北洋銀元局等等。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北洋政府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對“北洋”這個詞心懷鄙夷,其實北洋絕對不是一個汙垢的名字,對其諱莫如深有不尊重歷史之嫌,北洋其實是清末民初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視窗。

    二、南洋

    南洋有兩層含義:

    1、與北洋相對應,指長江入海口以南的沿海各省,包括蘇南、浙江、福建和兩廣一帶。清朝末年在此設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等地的通商事務,五口通商大臣後改為南洋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

    2、南洋另一個含義是中國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中南半島沿海和馬來半島等。當時有許多華人到東南亞一帶謀生,人們稱之為“下南洋”。

    三、東洋

    這個東洋與南洋一樣,都是站在中國的角度對國外的稱呼,字面意思是東面的大洋,在中國特指日本,如東洋人、東洋刀等等。

    四、西洋

    西洋是以中國為座標,對西方國家的稱呼。原來是指印度洋一帶,後來特指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們熟知的有鄭和下西洋。

  • 5 # c殘陽暮雪c

    北洋指渤海,黃海,北韓半島附近。天津大學原名就為北洋大學,還有我們熟悉的北洋水師,北洋軍閥等等。

    南洋為明清時期對東南亞的稱呼。華僑去東南亞謀生成為“下南洋”。清末為與北洋相對應的南海,東海一帶,清末設有南洋水師。

    西洋清末特指歐美。東洋指日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魚旋律七海露西亞的配音員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