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一剎嫣火

    《孤館遇神》是中國古琴曲名,此曲僅見於明嘉靖年間汪芝撰輯的《西麓堂琴統》中。

    據琴曲題記記載,嵇康夜半撫琴,忽見八厲鬼,並大聲呵斥。

    其言為周朝伶官,刺死此地而屍骨尚存,祈求將屍骨遷到別地埋葬。

    第二天康告訴了柏林,掘地果見屍骨,並將其葬下。

    嵇康晚上做夢八鬼叩拜了嵇康而離去。

    《西麓堂琴統》中對該琴曲的解析:嵇康夜鼓琴王伯林空館中,見八魅跽燈下,因叱之。對曰,某周時伶官,賜死於此,腐骨未化,願求遷轉,明發,語柏林,掘得遺骸葬之,夜夢八人羅拜而去。康神其事,乃託此弄。

    琴曲《孤館遇神》,傳為嵇康所作。

    據查阜西先生《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其僅見傳於《西麓堂琴統》。

    關於是曲題解,《琴統》說是嵇康夜鼓琴於王伯林空館中,見幾魅跪於燈下,求為遷轉屍骨之事。

    與此相應,分段標題中又有鬼見、怪風、雷電、喝鬼、鬼訴、鬼出等。因其曲中多了些鬼影,歷來琴人對其好惡不一。愛之者因為其中所隱含的政治訴求而恆愛之。惡之者叱其鬼影幢幢、陰風慘慘,而恆惡之。

    近現代琴家中樂彈此曲者不多。

    由於《孤館遇神》是為琴中孤本,過去《西麓堂琴統》所言幾為蓋棺定論。

    然而一直以來,我卻都有些懷疑。明明是“遇神”,怎麼就會變成“遇鬼”了呢?更何況,我的耳朵所聽、心之所見,盡皆光明。

    哪裡有個“鬼”在?雖然“捻弦”一節,並其前後音律,確有些“異響”。但那不似“勾魂”“打鬼”,卻反倒似一種“警醒”。

    然而這些,過去都不過只是我個人音樂感受上的一些想象。

    直到最近,無意間看到了晉葛洪的一篇文章,才算是找到了一些依據。

    這個生活於東晉,比嵇康稍晚一些的老神仙,告訴了我們一些完全不同於《西麓堂琴統》所言的事情。

    據葛洪在《嵇中散孤館遇神》一文中所講,《孤館遇神》和《廣陵散》都是嵇康遊天台山時,夜遇神巫所授。其大意為,嵇康遊天台山,至女巫墓,見墓屋相連,人鬼同居,嘆“陰陽兩界,實一牆之隔耳”。

    後月夜聞琴,尋幽而至,與女巫相遇於谷中茅舍。知音對坐,一見如故,徹夜長談。興濃之際,康乃啟問:“神女始彈何曲?答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彈,無名之曲。”康請教再三,神女乃授之,曲即今之《孤館遇神》。後神巫又授康以《廣陵散》。

    以此兩說進行比較,初看之下,即可見二者顯在不同。比如,按《西麓堂琴統》所說,《孤館遇神》講的是遇鬼求遷葬之事。很多人由此聯想到嵇康所處的那個由魏入晉的特殊歷史時期,以及《西麓堂琴統》成書的明嘉靖年間,都是所謂的政治迫害加劇的黑暗期。

    所以認為《孤館遇神》鞭打黑暗,謳歌光明,具有很強的政治喻意。而葛洪所說,則更象是一出風花雪月的神人豔遇。沒有迫害,也並不詭異。關於此曲的曲情,天台女巫自已就說是“情之所至,信手而彈”。這“無名之曲”該有多麼的淡然而又隨性呀!

    由此觀之,所謂“光明之象”“鬼神之別”二惑,此二者觀點截然不同。然而仔細推敲,深入考量,其不同中有同,同中又有不同。二者實際關係,要遠比簡單前後劃為兩說複雜得多。

    第一,天台山是太陽部落聖地。其太陽崇拜與圖騰,深刻影響華夏文明。

    據《山海經》所說,天台山是“羲和之國”。

    這個“羲和”,就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太陽之母。就是生了十個太陽兒子,每天拉著其中一個兒子駕著太陽馬車巡禮蒼穹,其餘泡在甘淵中洗澡的那位神女。她是帝俊的妻子。而帝俊則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

    東夷人和殷人都以他為祖先崇拜。而據有的專家考證,帝俊本人也極有可能就是一隻鳥首人身的獨腳金烏。金烏即太陽。所以天台山是太陽崇拜聖地。

    又,關於《山海經》中所說“天台山”的具體位置,專家普遍認為是在今山東省日照市。日照天台山瀕臨東海之濱,是遠古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東夷人以太陽為圖騰,日照本身也因太陽而得名,現今山中仍保留有大量遠古遺蹟。如天台山中有湯谷,湯谷之上有太陽神石和太陽神陵。

    還有商王到東海祭祀太陽時留下的石刻、巖畫等。而天台山下約3公里處,即是堯王城。從堯王城遺址中發掘出的屍骨,全部頭朝天台山。這些都印證了天台山正是東方太陽文化發源地的事實。

    第二,天台山是修仙聖地。作為道教信仰者的嵇康確曾到訪過天台山。

    由於天台山與帝俊、羲和這一遠古神系的特殊淵源,其也自然成為了後世尋仙訪道者的天然修煉場。

    據《竹書紀年》中說,天台山為“神鰲揹負之山”“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臺”,為“羽人所居”。歷代在此證道昇仙者包括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因此,張行簡贊其為“黃老成仙之鄉”。至今山上還留有安期祠(秦始皇立)遺址,仙人講經臺、仙人搗藥石、仙人居舊址等遺蹟。而性好黃老,崇尚玄學的嵇康確曾到訪於此。

    這不僅在葛洪的文章裡有記載,嵇康自己所寫的《聖賢高士傳贊》中也有相關記錄。其在遊歷眾仙家遺蹟後,還留下了“大美不言,真人間仙境也!”的感嘆。

    第三,天台山確有女巫墓。女巫累世修行,過去身為九尾白狐。其形象直接成為後世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諸多狐仙故事的源頭。

    據考證,天台山確有女巫墓,而且誠如葛洪所言,是墓屋相連。同時,墓旁還有一塊甲骨文石刻。

    內容為“女巫魂兮,靈遊林兮;守我家兮,老祖屍兮。萬年睡兮,帝俊生兮;子炅鷙兮,祖羲和兮。行人安兮,神賜福兮。”道出了女巫的生世和原委。但民間關於女巫的傳說,卻另有一番說法。

    當地傳說,女巫的過去身曾為九尾白狐,險難中為一男子所救,種下了後世的種種因緣。後來,女巫的後來身化生人間。與該男子的後來身相遇,並欲以情報恩,卻又遇種種磋砣之事,未能成其花好月圓。所以女巫谷中,每逢月夜又常有幽怨之聲。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其似為後世諸多人鬼情未了篇目之源頭。

    然而遠古時期的九尾狐,卻並不如後世一樣被妖化和鬼魅化,其是靈氣十足的神獸。甚至還是太平盛世和祥瑞之兆的象徵。今天天台山女巫谷仍遺留有一處由石塊磊成的圖騰柱。

    柱頂就是一塊外形酷似九尾狐的石頭。據專家考證,此圖騰柱歷史年代久遠。其正是太陽部落女巫和狐仙崇拜的證據。

    綜合以上,對比葛洪和《西麓堂琴統》兩家所言,二者雖然故事線索各不相同,但在“光明之象”這個本質問題上卻是高度相通的。

    按《西麓堂琴統》題解和各段標題,雖然“鬼來”“鬼去”佔了很大篇幅,但最終還是迎來了“曙景”和“雞歌”。結尾時更“擊鼓”以慶之。

    顯示了光明終究戰勝黑暗的浩然正氣,也表達了對黑暗勢力的有力鞭打。這其中,漫長的黑夜再漫長,也僅只是一種鋪陳。黑夜之後迎來的必然是曙光。

    而關於葛洪所說,在《嵇中散孤館遇神》一文中,雖通篇未著“光明”二字。但天台女巫既然為太陽部落的通靈之人和頂禮之神,其“情之所至,信手而彈”,箇中又豈無光明邪?所以這一曲,即使是從《琴統》的角度來理解,也應該是正氣十足的。

    如果不見“曙景”,只見“鬼魅”就值得商榷。更何況“以邪壓正”,不敢容情!此情此景,尤其令人嗟嘆。是曲境遇,堪比佛之《地藏經》。雖通篇講救贖,而世人卻往往執於其中鬼事!

    由此再說回到鬼神之別。《西麓堂琴統》和葛洪所說,的確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先來看“葛洪說”。

    《嵇中散孤館遇神》一文,在談到與嵇康相遇的那位女性時,出現過“神”“鬼”“巫”三種指稱。有時甚至是兩個並用,比如“神巫”。

    但考慮到此文所言,本身是一段超時空的際遇。我們知道嵇康與女巫相遇時,該女巫作為“女巫”時的生命狀態,不知已經逝去多少年了。

    所以按照後世的普遍觀念,其陰陽相隔,自然分而為“鬼”。但王充在《論衡》中說,“陰氣逆物而歸,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謂之神。”我們知道,這陰陽之氣是可以轉化的。

    尤其修行之人。雖人死,但不一定淪為鬼,或可為神。或始為鬼,經修行而為神。比如關羽。其Sunny正義照破黑暗,即升而為神。

    再聯想到前述關於天台山的若干延展線索,說天台女巫不是鬼而是神,是有比較明確的依據的。白狐也好,女巫也罷,都是受人頂禮膜拜的神格化物件。甚至說其是太陽之母——“羲和”女神的轉世再生,也並非為過。更何況“鬼”在古代有時本身就是指“神”。

    據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所講“天神曰神,人神曰鬼”“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

    張守節所言很有道理。屈原《楚辭》中不就有《山鬼》之題?杜甫不也有“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之句?此二者都不宜作一般意義上的“鬼”來理解,而應該看作是“神”。

    否則嚇都嚇死人了,哪裡還來的美麗而詩意的相遇!所以此“鬼”非彼“鬼”。嵇中散天台所遇,雖偶也名“鬼”,但實非“鬼”也。

    接下來再來看《西麓堂琴統》所說。雖其題解和各段標題所言,皆以鬼事為主。

    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嵇中散是人?是鬼?還是神?我認為就《琴統》題解中所設定的境況而言,他是“神”!不然又哪來的力量救鬼於水火之中呢?這與關羽的神格化非常相似。

    他們皆因後世人們對正義的渴仰,而化身為神。所以嵇康成為了後世被迫害者的救贖。

    然而“嵇康”若真已為神,其必不執於過去身自己所遭遇的那些“鬼事”。若還有所執,其就不可能為神!揹著那麼沉重的包袱,飛都飛不動,早就掉地獄裡去了,哪裡還能施作賑濟之事?事實上,嵇康是有可能為神的。

    其遊天台,訪女巫,所求大道,我看問的也正是這個。

    由此可知,《琴統》和葛洪,此二者在這個問題上的觀念差別是根本性的。《西麓堂琴統》中的嵇康,雖是神格化的嵇康,但卻也是受迫害的政治性人物“嵇康”。

    是後世受迫害者的身心投影。其雖早已轉而為神,但世人卻不肯脫了這鬼的皮,放了他去。並執於鬼事,甘願在這人鬼間沉淪。而“葛洪說”中的嵇康則是面對種種人生困境,需要找解答的“嵇康”。

    是人性的“嵇康”,也是尋仙問道的“嵇康”。他不是救贖者,女巫才是。他只是“小學生”,由女巫將其帶往光明之境。嵇康性好黃老,秉性聰明,經累世修行,或早已化為正神。然而世間之人卻往往沉溺其事,難以解脫。

    最後,沿著《西麓堂琴統》題解的思路,我想說歷史以來遇鬼求遷葬之事者,不外乎政治、愛情和證道三種。而此兩說已三種全含。

    但從其中所隱含的不同結局來看,不僅令人唏噓。愛情和仙道之術都可放下了,唯這“政治”放不下。看來要放下這“政治”,真比登天還難。然而沉浮世間,轉身之際,你究竟選擇和誰相遇,卻全在於你自己!

    人邪?神邪?鬼邪?心中有光明,“捻弦”又何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都實行火葬,是不是意味著以後沒人考古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