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為港珠澳大橋題詞,卻飽受爭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56年偉人巡視南方,在武漢長江裡搏擊波濤滾滾的江水暢遊橫渡,寫下著名的詩詞《水調歌頭·游泳》。
其中的此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讚美的就是武漢長江大橋,它是武漢的標誌性建築,有著“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
遠遠望去,它隔江相望相望,氣勢滂沱,帶著莊嚴與肅穆、兼具瓊樓玉宇的時代美,也凝固著新中國的厚重與雄壯的歷史感。濃縮了中國傳統民族風格與西方視覺元素,至今仍然是中國橋樑建築美學史上濃重的一筆。
它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跨江大橋。
珠澳大橋“世界第七大奇蹟” 中國橋樑史上的里程碑
50年後,偉大的華人民將再次創造一個壯舉!
它的建設通車被英國《衛報》稱為“世界第七大奇蹟”之一。
雖然沒有像神話故事那般一個筋斗雲一個十萬八千里,但是它的建成,極大地縮短了港珠澳三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更拉近了兩岸三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與繁榮,以港珠澳為代表的的大灣區將成為未來中國的一個新的經濟圈。
此橋被目前世界橋樑史上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世界再難出其右。
但大橋的建設之初,卻經歷著一場場的羞辱與技術封鎖。
15年前年港珠澳大橋立項,計劃東起香港人工島,西跨南海伶仃洋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建設一條全長55千米,6車道時速100千米/小時的跨海大橋。
如果建成,這座大橋的建築規模將是空前的,施工難度當然也是巨大的,需要的建造技術也是世界頂尖的。
專案中涉及到的海底隧道工程外海管道沉降技術,更是整個大橋建設的至難點。當時國內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經驗,面對如此壓力和困難,中國的技術人員面向頂尖的荷蘭的橋樑技術專家團隊取經。
當時荷蘭的專家團隊正在建設南韓釜山大橋,工程內所有涉及到海底隧道的沉降工作的都是歐洲人全面負責,每每沉降安裝一節管道,都需要56位歐洲的橋樑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南韓進行全程指導,當南韓的釜山大橋建成通車慶典的時候,真正自豪的是歐洲人,那是歐洲人的慶典,因為是歐洲人的腦力成果。
然面對世界頂尖的技術,中國工程團隊虛心求教,諮詢取經,歐洲人Say:No!經驗是不可能的,技術是絕對封鎖的。
即使提個最最簡單的要求,僅僅想去看看對方在南韓的施工現場,也被傲慢的歐洲人拒絕。並開出天價的諮詢費1.5億歐元,相當於當時15億人民幣。我們的工程師提出我們願意出3億人民幣,只想得到最難的那段管道沉降技術的諮詢,歐洲人集體嘲笑給我們的工程師,給我們唱起了“祈禱”的讚歌。
面對羞辱我們的技術人員“伶仃洋裡嘆零丁”,每當四處無援的時候,誰都難免有種無助與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的楚霸王不就曾無言江東父老了嗎?
難道華人就這麼被嚇到了嗎?
在港珠澳大橋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上;在與颱風暴雨鬥爭的日子裡;在驚濤拍岸波濤翻滾的伶仃洋上;在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華人心裡,中國的技術骨幹青年科學家們,毅然用勤勞和智慧,艱辛與汗水,出色的完成了又一世界的壯舉!
在這過程中,德華人來了,他們國家派遣德國小哥前來取經,不要薪水完全自費的,只願同中國的建設者在港珠澳的工地上勞動。
因為他們的國家幾乎再也沒有這麼重大的工程,他們的國家已經失去了建設舉世工程的經驗。隧道工程結束後,荷蘭人也來了,送來了“擁抱巔峰”的雕像,感嘆華人的偉大,創造了又一世界巔峰。
是的,沒有歐洲人的經驗和技術,華人一樣創造著奇蹟。偉大的民族,怎麼能被低估的呢!
莫言效仿主席,為港珠澳大橋題字,飽受質疑
3年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利用閒暇時光登上港珠澳大橋,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看到屹立挺立,蜿蜒在海面上的的港珠澳大橋,看到它一身錚錚鐵骨,傲然橫亙在伶仃洋的海面上,他感嘆我們中國建設者的偉大,隨性地寫下“一橋飛架東西,三地連成一體”。
可這位自帶流量的作家莫言,就這麼再一次把自己置於輿論漩渦,引起華人的熱議。
有的人質疑他作為大文學家,題的字過於平庸,缺乏文學性;
有的人質疑他的資格,覺得他沒有資格為港珠澳大橋題字。
像極了偉人詩詞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幾個字帶著骨氣,直率和方正,也如莫言的樸素與真實。
偉人的這句詩詞豪放、大氣、滂沱,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讚揚了祖國勞動人民勞動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思想。
而莫言這一句仿寫,真實的素描著此橋的作用,體現了兩岸三地團結合作連線為一體,也是未來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也是祖國統一的必然趨勢。也無需帶著浪漫華麗的辭藻。
至於有沒有資格,這更是無稽之談。古代文人墨客,三山五嶽十八盤,摩崖石刻雋修其間。有哪一座山川大海允其評說,允其鐫刻?
為什麼莫言題字引起熱議?
在莫言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前,其文章和著作在國內就廣受熱議。在大眾的文化和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的年代,大眾的期許是美好的,過去的窘迫,不美好的時光在豐衣足食的時候會選擇性遺忘。對自己不堪的過去支支吾吾。
當翻開箱子,翻開那些沉痛記憶的時候,就像翻開了人們華麗的外衣下,曾經帶著補丁的那塊遮羞布。莫言用筆抓住了當時社會的根,用了粗鄙的語言反襯著作者對於不堪世界,人民苦難的憎惡。
而當今影視界熱追的流行古裝劇中,鮮肉與小姐姐或精緻或光鮮,那都是浮誇脫離實際的,是沒有思想能力的,是當今粉絲經濟,虛幻於精神世界的意淫。而現實中的大眾卻是入不敷出,卻又急於追求精緻的物質生活。
莫言獲得諾獎後,陳丹青也是首批質疑莫言的代表。其認為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與其著作額影響力是有差距的,多少帶著些西方的政治目的。
陳丹青年輕的時候,因為時代的機遇,畫了一批藏族牧民題材的油畫《西藏組畫》,其造型藝術,生活氣息,情感內涵得到世界的認可,狂妄出走後流落到美國的街頭,回來成為一名老憤青。
正所謂:口裡伊周,心中盜蹠,責人而不責己,實為掛榜“聖賢”。
而莫言,他是深愛成就他的那片土地的,這片土地在他的筆下有血有肉,有不堪也有悲壯。他筆下的那片土地飽含熱血,就如同褪色的老老屋,在童年時為你遮風擋雨,載著你的童年幾多夢想,破舊的土牆草房,寒冬熱炕,無論如何破敗,那都是他的溫床。
莫言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但是他不是第一個提名的,魯迅與胡適的拒絕,老舍的離去,讓中國與其一直絕緣著,戰爭與苦難讓中國背離了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種落後,餓著肚子的時候,文化是不能當飯吃的。
但是莫言啃著字典,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得到國際認可,並且獲得了文化界的國際大獎,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奮起直追的華人真的開站起來了,我們應該有民族文化自信。
莫言書法展,左手書法,再次惹爭議
成名後的莫言,文學作品一時間“洛陽紙貴”,其身價陡增,在各種媒體,各色“追腥者”和從業者追捧下自帶話題流量。好多書法作品高價售出,拍賣公司也對莫言的作品推波助瀾,使莫言的作品“一字千金”,成為一名帶著諾貝爾文學家獎的光環的“書法家”。
莫言剛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其手寫的一副對聯僅14個字就賣到24.68萬。手抄的偉人詩詞《沁園春·雪》拍出近98萬。
更甚者莫言辦起了名為《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的個人書法展,自序中他也很謙虛的並且帶著自嘲說自己的字是“塗鴉”,“充其量也就是用毛筆寫的字而已”,只不過是“為大家提供一點笑料”。
那為何明知故犯呢?
我相信莫言對自己的書法作品是有一定的自信的,在媒體和邀約人的推波助瀾下“老人好請,小孩好哄”半推半就之下辦起了書法展,卻又怕惹人笑柄,留下罵名,於是乎先來個自嘲自黑,給大家打個照面,給自己留個臺階。
後來莫言作品中,斗方大的作品動輒三五十萬,不堪名利之擾的莫言出面澄清,那不是自己的作品。當風頭過去時,其書法作品回落每幅5000的正常理性價格。
在一些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莫言是用其左手書寫書法作品,網友驚奇地發現莫言的左手書法比其右手寫的還要好。
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我覺得作為一名作家,長年累月的創作書寫工作,硬筆上是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正如給港珠澳大橋的題字,語言樸實,但是字跡帶著骨氣和直率。
但是作為書法家,用毛筆書寫其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的。作為名人,題個字留個言是可以的,但其書法作品還是未到達書法家的造詣,目前還沒有那麼高的藝術水平。
而其左手書法被眾網友噴比右手寫得好,充其量說明其左右會寫字,是作者的書寫樂趣,在眾網友眼裡無非是不走尋常路的以奇致勝。
處草野之日,不可將此身看得小;
居廊廟之時,不可將此身看得大。
因此,人要時刻反省,要知道有可為有可不為。
名人更要曉得自己的底線和自己專長的領域,要有“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的淡薄胸懷。名人偉人生活中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會有下做棋,走錯子的時候,我們可以給與一定的理解。
但網友噴,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們只是恨鐵不成鋼,覺得博大精深,飽含著五千年文化的書法,發展到目前的局面,是書法界沒有擔當,脫離了書法的意義,書法成其追求名利斂財的工具。
當今的書法界,缺的不是書法家,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好寫字的人。
都說字如其人,人要好好做;字要好好寫。
有些人寫字只是為了出名,追求名利。當今的書法界那些一味追求噱頭博出名的人,射書、盲書、醜書不停的示人,糟蹋中國文化踐踏書法藝術,作為熱愛民族文化的廣大網友怎能不噴,一定要噴,同時要積極地給予監督批評。
在人之後,議人之失,則易;處人之位,為人之事,則難。
由此,我不僅想到從古至今那些被稱為偉大的人,他們或以文學作品,或以科學成果,或以政治主張,或思想理念、或以藝術成就,首先其成果對推動人類的進步是有益的。
被稱之為偉大,因為他的作品也是有生命力的,其次才是他的文學藝術或人生路上的成就。
縱觀整個人類史,被稱為偉大的人也都是為了民族和國家,甚至為人類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偉大的人,也並不非生來偉大,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了偉大,漸漸地變得偉大。
希望莫言先生不要只追求做名人,追尋名人效應,應該在專注的文學領域,能夠寫出偉大的作品,讓世界認識中國,瞭解中國這片大地,多塑造正面中國形象,同時影響世界的作品。
莫言曾為港珠澳大橋題詞,卻飽受爭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56年偉人巡視南方,在武漢長江裡搏擊波濤滾滾的江水暢遊橫渡,寫下著名的詩詞《水調歌頭·游泳》。
其中的此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讚美的就是武漢長江大橋,它是武漢的標誌性建築,有著“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
遠遠望去,它隔江相望相望,氣勢滂沱,帶著莊嚴與肅穆、兼具瓊樓玉宇的時代美,也凝固著新中國的厚重與雄壯的歷史感。濃縮了中國傳統民族風格與西方視覺元素,至今仍然是中國橋樑建築美學史上濃重的一筆。
它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跨江大橋。
珠澳大橋“世界第七大奇蹟” 中國橋樑史上的里程碑
50年後,偉大的華人民將再次創造一個壯舉!
它的建設通車被英國《衛報》稱為“世界第七大奇蹟”之一。
雖然沒有像神話故事那般一個筋斗雲一個十萬八千里,但是它的建成,極大地縮短了港珠澳三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更拉近了兩岸三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與繁榮,以港珠澳為代表的的大灣區將成為未來中國的一個新的經濟圈。
此橋被目前世界橋樑史上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世界再難出其右。
但大橋的建設之初,卻經歷著一場場的羞辱與技術封鎖。
15年前年港珠澳大橋立項,計劃東起香港人工島,西跨南海伶仃洋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建設一條全長55千米,6車道時速100千米/小時的跨海大橋。
如果建成,這座大橋的建築規模將是空前的,施工難度當然也是巨大的,需要的建造技術也是世界頂尖的。
專案中涉及到的海底隧道工程外海管道沉降技術,更是整個大橋建設的至難點。當時國內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經驗,面對如此壓力和困難,中國的技術人員面向頂尖的荷蘭的橋樑技術專家團隊取經。
當時荷蘭的專家團隊正在建設南韓釜山大橋,工程內所有涉及到海底隧道的沉降工作的都是歐洲人全面負責,每每沉降安裝一節管道,都需要56位歐洲的橋樑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南韓進行全程指導,當南韓的釜山大橋建成通車慶典的時候,真正自豪的是歐洲人,那是歐洲人的慶典,因為是歐洲人的腦力成果。
然面對世界頂尖的技術,中國工程團隊虛心求教,諮詢取經,歐洲人Say:No!經驗是不可能的,技術是絕對封鎖的。
即使提個最最簡單的要求,僅僅想去看看對方在南韓的施工現場,也被傲慢的歐洲人拒絕。並開出天價的諮詢費1.5億歐元,相當於當時15億人民幣。我們的工程師提出我們願意出3億人民幣,只想得到最難的那段管道沉降技術的諮詢,歐洲人集體嘲笑給我們的工程師,給我們唱起了“祈禱”的讚歌。
面對羞辱我們的技術人員“伶仃洋裡嘆零丁”,每當四處無援的時候,誰都難免有種無助與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的楚霸王不就曾無言江東父老了嗎?
難道華人就這麼被嚇到了嗎?
在港珠澳大橋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上;在與颱風暴雨鬥爭的日子裡;在驚濤拍岸波濤翻滾的伶仃洋上;在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華人心裡,中國的技術骨幹青年科學家們,毅然用勤勞和智慧,艱辛與汗水,出色的完成了又一世界的壯舉!
在這過程中,德華人來了,他們國家派遣德國小哥前來取經,不要薪水完全自費的,只願同中國的建設者在港珠澳的工地上勞動。
因為他們的國家幾乎再也沒有這麼重大的工程,他們的國家已經失去了建設舉世工程的經驗。隧道工程結束後,荷蘭人也來了,送來了“擁抱巔峰”的雕像,感嘆華人的偉大,創造了又一世界巔峰。
是的,沒有歐洲人的經驗和技術,華人一樣創造著奇蹟。偉大的民族,怎麼能被低估的呢!
莫言效仿主席,為港珠澳大橋題字,飽受質疑
3年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利用閒暇時光登上港珠澳大橋,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看到屹立挺立,蜿蜒在海面上的的港珠澳大橋,看到它一身錚錚鐵骨,傲然橫亙在伶仃洋的海面上,他感嘆我們中國建設者的偉大,隨性地寫下“一橋飛架東西,三地連成一體”。
可這位自帶流量的作家莫言,就這麼再一次把自己置於輿論漩渦,引起華人的熱議。
有的人質疑他作為大文學家,題的字過於平庸,缺乏文學性;
有的人質疑他的資格,覺得他沒有資格為港珠澳大橋題字。
像極了偉人詩詞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幾個字帶著骨氣,直率和方正,也如莫言的樸素與真實。
偉人的這句詩詞豪放、大氣、滂沱,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讚揚了祖國勞動人民勞動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思想。
而莫言這一句仿寫,真實的素描著此橋的作用,體現了兩岸三地團結合作連線為一體,也是未來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也是祖國統一的必然趨勢。也無需帶著浪漫華麗的辭藻。
至於有沒有資格,這更是無稽之談。古代文人墨客,三山五嶽十八盤,摩崖石刻雋修其間。有哪一座山川大海允其評說,允其鐫刻?
為什麼莫言題字引起熱議?
在莫言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前,其文章和著作在國內就廣受熱議。在大眾的文化和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的年代,大眾的期許是美好的,過去的窘迫,不美好的時光在豐衣足食的時候會選擇性遺忘。對自己不堪的過去支支吾吾。
當翻開箱子,翻開那些沉痛記憶的時候,就像翻開了人們華麗的外衣下,曾經帶著補丁的那塊遮羞布。莫言用筆抓住了當時社會的根,用了粗鄙的語言反襯著作者對於不堪世界,人民苦難的憎惡。
而當今影視界熱追的流行古裝劇中,鮮肉與小姐姐或精緻或光鮮,那都是浮誇脫離實際的,是沒有思想能力的,是當今粉絲經濟,虛幻於精神世界的意淫。而現實中的大眾卻是入不敷出,卻又急於追求精緻的物質生活。
莫言獲得諾獎後,陳丹青也是首批質疑莫言的代表。其認為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與其著作額影響力是有差距的,多少帶著些西方的政治目的。
陳丹青年輕的時候,因為時代的機遇,畫了一批藏族牧民題材的油畫《西藏組畫》,其造型藝術,生活氣息,情感內涵得到世界的認可,狂妄出走後流落到美國的街頭,回來成為一名老憤青。
正所謂:口裡伊周,心中盜蹠,責人而不責己,實為掛榜“聖賢”。
而莫言,他是深愛成就他的那片土地的,這片土地在他的筆下有血有肉,有不堪也有悲壯。他筆下的那片土地飽含熱血,就如同褪色的老老屋,在童年時為你遮風擋雨,載著你的童年幾多夢想,破舊的土牆草房,寒冬熱炕,無論如何破敗,那都是他的溫床。
莫言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但是他不是第一個提名的,魯迅與胡適的拒絕,老舍的離去,讓中國與其一直絕緣著,戰爭與苦難讓中國背離了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種落後,餓著肚子的時候,文化是不能當飯吃的。
但是莫言啃著字典,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得到國際認可,並且獲得了文化界的國際大獎,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奮起直追的華人真的開站起來了,我們應該有民族文化自信。
莫言書法展,左手書法,再次惹爭議
成名後的莫言,文學作品一時間“洛陽紙貴”,其身價陡增,在各種媒體,各色“追腥者”和從業者追捧下自帶話題流量。好多書法作品高價售出,拍賣公司也對莫言的作品推波助瀾,使莫言的作品“一字千金”,成為一名帶著諾貝爾文學家獎的光環的“書法家”。
莫言剛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其手寫的一副對聯僅14個字就賣到24.68萬。手抄的偉人詩詞《沁園春·雪》拍出近98萬。
更甚者莫言辦起了名為《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的個人書法展,自序中他也很謙虛的並且帶著自嘲說自己的字是“塗鴉”,“充其量也就是用毛筆寫的字而已”,只不過是“為大家提供一點笑料”。
那為何明知故犯呢?
我相信莫言對自己的書法作品是有一定的自信的,在媒體和邀約人的推波助瀾下“老人好請,小孩好哄”半推半就之下辦起了書法展,卻又怕惹人笑柄,留下罵名,於是乎先來個自嘲自黑,給大家打個照面,給自己留個臺階。
後來莫言作品中,斗方大的作品動輒三五十萬,不堪名利之擾的莫言出面澄清,那不是自己的作品。當風頭過去時,其書法作品回落每幅5000的正常理性價格。
在一些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莫言是用其左手書寫書法作品,網友驚奇地發現莫言的左手書法比其右手寫的還要好。
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我覺得作為一名作家,長年累月的創作書寫工作,硬筆上是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正如給港珠澳大橋的題字,語言樸實,但是字跡帶著骨氣和直率。
但是作為書法家,用毛筆書寫其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的。作為名人,題個字留個言是可以的,但其書法作品還是未到達書法家的造詣,目前還沒有那麼高的藝術水平。
而其左手書法被眾網友噴比右手寫得好,充其量說明其左右會寫字,是作者的書寫樂趣,在眾網友眼裡無非是不走尋常路的以奇致勝。
處草野之日,不可將此身看得小;
居廊廟之時,不可將此身看得大。
因此,人要時刻反省,要知道有可為有可不為。
名人更要曉得自己的底線和自己專長的領域,要有“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的淡薄胸懷。名人偉人生活中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會有下做棋,走錯子的時候,我們可以給與一定的理解。
但網友噴,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們只是恨鐵不成鋼,覺得博大精深,飽含著五千年文化的書法,發展到目前的局面,是書法界沒有擔當,脫離了書法的意義,書法成其追求名利斂財的工具。
當今的書法界,缺的不是書法家,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好寫字的人。
都說字如其人,人要好好做;字要好好寫。
有些人寫字只是為了出名,追求名利。當今的書法界那些一味追求噱頭博出名的人,射書、盲書、醜書不停的示人,糟蹋中國文化踐踏書法藝術,作為熱愛民族文化的廣大網友怎能不噴,一定要噴,同時要積極地給予監督批評。
在人之後,議人之失,則易;處人之位,為人之事,則難。
由此,我不僅想到從古至今那些被稱為偉大的人,他們或以文學作品,或以科學成果,或以政治主張,或思想理念、或以藝術成就,首先其成果對推動人類的進步是有益的。
被稱之為偉大,因為他的作品也是有生命力的,其次才是他的文學藝術或人生路上的成就。
縱觀整個人類史,被稱為偉大的人也都是為了民族和國家,甚至為人類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偉大的人,也並不非生來偉大,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了偉大,漸漸地變得偉大。
希望莫言先生不要只追求做名人,追尋名人效應,應該在專注的文學領域,能夠寫出偉大的作品,讓世界認識中國,瞭解中國這片大地,多塑造正面中國形象,同時影響世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