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哥說歷史
-
2 # 早晨想起他
可能提問者想說的是鴻門宴這回事,范增即然以奇計著稱,就不可能不知道,鴻門宴上殺死劉邦的後果的,鴻門這地方不可能是大街上一個酒店,而是項羽兵團的中軍所在,范增想殺劉邦,劉邦又怎麼可能從項羽的中軍帳篷走出去,鴻門宴范增和項羽,項伯的三人演雙簧的表演。讓劉邦集團的人乖乖吐出了吞到肚裡的肥肉,如果范增和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那麼項羽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封王稱霸的故事了,范增和項羽走不出秦川大地的,會在混戰中戰死的,我沒時間來論證我說的,因為大概的結果就是這樣,留著有心的讀者去論證我的想法
-
3 # 高了高
范增在楚漢戰爭期間,只能算二三流謀士。一流謀士,張良,陳平等;二流,比如酈食其等,范增只比二流差,不比酈食其強。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是腦子比較保守,沒有開拓精神,畢竟出山的時候,都六七十了,憋屈了大半輩子,最後才熬到農民大起義。
這導致他的一些謀略,不合時宜。
一出山,他最重要的謀略,就是借鑑陳勝稱王的教訓,讓項梁找來在民間放羊的楚懷王之孫,也稱楚懷王,扛起楚王的旗幟。
這在最初,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有助於號召百姓,但貽患無窮,尤其是項梁意外戰死之後,問題就大了,“名譽主席”楚懷王想趁機奪權,和項羽的衝突,不可避免。
楚懷王是范增提出擁立的,項羽要想控制起義軍,楚懷王就是障礙,如果沒有范增的提議,就不可能有這個障礙,你說,項羽怎麼可能真心信任范增?
范增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屢屢對項羽表忠心,項羽殺楚懷王的時候,他明知此舉不妥,也不敢強硬阻攔,目的就是避嫌。
可以說,范增這一計,不僅沒起到應有的效果——劉邦等義軍,還是衝著項梁來投奔的,並非衝著楚懷王的投奔的;反倒形成了兩大弊端:
第一是給項羽造成了麻煩,不殺,楚懷王是他名義上的領導;殺了,授人以柄,成了不義之人,正好被劉邦利用;
第二,在自己和項羽之間,製造了隔閡,導致項羽始終不能像信任項伯那樣,信任自己。項伯是項羽手下一大奸細,可項羽就是信任他,不怎麼信任范增。這是有原因的。
不是說范增就不行,水平還是有的。在中原拉鋸戰中,項羽一度很聽他的策略,導致劉邦處處被動,差點被滅掉,劉邦不得已,才讓陳平使用離間計。如果范增太無能,就用不著這麼麻煩了。
范增還有一大弱點,導致他雖有能力,卻無能為力,那就是情商太低。鴻門宴上,他屢勸項羽殺劉邦,劉邦不聽,於是派出項莊舞劍,雖然功虧一簣,但總體表現出色,並沒有落下風;這種場合下,鬥不過一流謀士張良(當時他也在現場),很正常。
但劉邦跑了之後,他竟然很喪地對項羽說:“豎子不足與謀!”這是你一個謀士,該對大老闆說的話嗎?
何況,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實力強大,不屑於這些小手段,而且劉邦已經表示臣服,撤出關中,相當於投降了,殺他幹嘛?
事情沒做好,大罵老闆,情商太低。這時候他最應該做的,是提醒項羽追查奸細:明明第二天早上就要進軍攻打劉邦了,訊息是誰洩露的?找出奸細,消除隱患,然後慢慢對付劉邦,才是上策。操之過急,導致謀略大打折扣。
如果鴻門宴上,項羽殺了劉邦,可能沒有楚漢之爭,但可能會有楚梁之爭、楚趙之爭,一定還會大亂的。根本原因在於,項羽對國家治理的概念,停留在“諸侯國”時代,實行分封制,諸侯國各自為政。
真正符合潮流的做法,是秦始皇開創的郡縣制,中央集權,廢除諸侯國。項羽的體系,相對於秦朝,是一大退步,所以即便沒有劉邦,戰亂一定還會有的。
-
4 # 影視沁檸
在電視劇裡感覺范增比較厲害,但他也順從了項羽的個性,雖然出了不少妙計,但項羽並沒有聽從,這才導致了後來楚漢戰爭大敗!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我個人認為,其實范增的能力並不算很強。
項羽之所以成為霸王,那時時勢造英雄,一舉在天下伐秦的諸侯義軍脫穎而出成為霸王,這是大勢所趨形成的優勢,其中大部分是項羽的勇武和能耐,和范增沒多大的關係。
范增作為項羽的謀士,反倒不太及格,他純粹的在項羽耳畔吹耳邊風罷了,說是拿主意,其實根本不管事。
比較一下就看得更清楚了,劉邦的手下,哪個不是被用得淋漓盡致,各司其職,范增到底管什麼具體事項?
沒有,完全沒有。
項羽開了歷史倒車,范增在哪?
韓信跑了,范增在哪?
項羽的手下將領和分封的諸侯王此起彼伏的造反,范增在哪?
他根本不管事,甚至是不管用!
一個鴻門宴徹底暴露了范增的真正地位,他就是一個善於吹耳旁風的人而已,而且無法把控局面的路人甲。
項羽好不容易聽了范增的話,擺下鴻門宴招待劉邦,人家也不傻,從赴宴到尿遁都做了萬全準備,范增頂多就是急了眼叫人拿著劍去搞什麼所謂的項莊舞劍的把戲。
看到這,我笑了,真正要殺劉邦,如果范增真的那麼厲害,還用得著給劉邦機會?
啥都不是,范增沒有歷史說得那麼厲害,所以即便項羽聽了他的建議,恐怕也是改變不了歷史。
回覆列表
筆者昨天在看電視劇《楚漢爭霸》的時候,發現了個很有趣也很無奈的現象,那就是彈幕上的很多留言都讓人啼笑皆非。比如說在鴻門宴那集的時候,很多彈幕都說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那麼劉邦早就被解決了,怎麼還會有後面的楚漢之戰呀!不僅如此,在後面范增被項羽氣走的時候,更是有彈幕說,范增的謀略比張良陳平加起來都強,所以項羽是給自己挖了大大坑。
誠然,范增確實是項羽手下的第一謀士,其能力也確實比較的強。但是,假如項羽真的聽了他的建議,就可以輕鬆打敗劉邦嗎?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本人有點其他的看法。言歸正傳,有對標題所提到的這兩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接著往下看。
其一,范增的能力很強(政治軍事上)我們作為後來者,在評價一位古人能力強弱的時候,一定要全方面地去總結,去看待,千萬不敢只看一面。范增最早並不是項羽的謀士,而是項羽叔父項梁的謀士(雙方首次見面時,劉邦也在他們身邊),所以很大程度上,范增對於時事政治的瞭解,是要高於項羽本人的。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范增敏銳地告訴項梁,他們之所以失敗,除了被享受之心矇蔽雙眼外,更主要還是因為陳勝自立為王,並沒有持續地堅守自己的初衷,即是為了項燕和扶蘇而戰(假借二人的名號,卻沒有擁立二人的後代)。
聽完范增的建議後,項梁等人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乎他們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雄心,並將其復立為楚懷王。有了楚懷王的大旗後,項梁等人的勢力果然發展得非常迅速,起碼在楚地上,他們成了最大的割據勢力(范增與項羽的決裂,與楚懷王也有很大關係)。
再往後,項梁戰死,項羽自立,范增又憑藉自己的智慧而多次為其出謀劃策。直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取巧進入咸陽。到這裡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後面發生的事情,沒錯,是到了著名的鴻門宴上。鴻門宴的事情我們就不多說了,再繼續往後,劉邦與項羽正式展開楚漢之戰,而那時項羽因為剛剛在彭城大敗劉邦,所以便將其死死地困在滎(xíng)陽地區。
劉邦因為進退兩難,所以想要跟項羽求和,本來項羽是準備同意的,但范增又一次站了出來。他對項羽說道,此時是劉邦最弱小的時候,如果現在將他放走,那以後再想打敗他就要付出比現在艱難百倍的力氣。聽從了范增建議的項羽,決定拒絕劉邦的求和,並繼續圍攻劉邦。
差點忘了說,鴻門宴之前,范增曾獻計趁劉邦封堵函谷關時,立刻起兵攻打他,原因是劉邦有天子氣(這個很重要),還阻攔天下諸侯進入咸陽,所以圍攻他甚至消滅他都是理所應當,然而項羽卻拒絕了這一計劃(范增後面還曾提議封三位秦朝降將為王以監視劉邦)。
其二,范增的能力並不強(性格態度上)這裡可能會有朋友感到不解,認為是筆者寫錯了,原因是前面剛說他強,現在又說他不強。有這個疑惑的朋友,先不要著急,一會兒您就會知道原因了。凡能成大事者,絕對是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而這各方面上,絕對是包含了性格及態度。因為這兩個方面在成功機率上的佔比,有時候甚至要超過能力本身。然而可惜的是,范增在性格和態度上,卻距離成大事者相差太遠。
范增的身份是謀士,是項羽這位楚霸王的謀士。雖然謀士地位很高,但相對於君主本人而言,依然是個臣子的身份。可范增顯然沒有意識到這點,比如以下這幾件事。鴻門宴上,劉邦在讓張良獻上禮物並逃跑之後,范增大發雷霆,不僅當著眾人的面摔碎劉邦獻給項羽的禮物,還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等。此外,范增在大發雷霆的時候,在場的除了項羽的屬下之外,還有一個獻上禮物的張良,那麼我們可以想到,張良在看到這幅畫面後,心中會怎麼想呢?
繼續往後,劉邦在聽從陳平的建議而對項羽范增使用了離間計後,項羽本人還沒怎麼說話呢!范增倒先怒了,史料原文為“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這裡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君王,你的屬下竟然對你發怒且說氣話,你會怎麼想呢?
另外,如果說項羽真的聽從了范增的意見,那是否還會有楚漢爭霸這個問題,筆者給出的看法是,除非項羽對范增言聽計從,而且范增還能活得足夠久(范增與項梁會面時就已經70多歲了),不然就算沒有楚漢爭霸,也會有其他的楚齊,楚魏爭霸等。可問題在於,項羽真的會對范增言聽計從嗎?
這裡筆者指出一個很多朋友都有的疑惑,那就是范增是項羽的亞父,所以有資格說出並做出這些事。關於這點,筆者給出的回答是,大家都錯了。原因在於,項羽對於范增的亞父之稱只是單純地尊敬他,並不代表范增就真的和項羽父親一樣。畢竟,項羽的性格和范增的身份,我們都是知道的(項羽易怒且高傲,范增只是平民出身)。
最後,關於“謀士范增的能力有多強?假如項羽聽他的建議,那還會有楚漢爭霸嗎”這個問題,筆者的答案是:范增的能力強也不強,原因是范增強在軍事及政治上,不強在性格及態度上。而如果項羽真的聽從了范增的所有建議,那絕對是不會有楚漢爭霸的,原因是劉邦早在鴻門宴上就被殺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全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