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57749073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

    1、戰爭概述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華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簽訂條約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萬年和約”、“白門條約” 、“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籤訂,標誌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

    ①割讓香港島;

    ②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④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⑤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戰爭概述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援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華人稱為“亞羅號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戰爭”。

    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2、簽訂條約

    ①《璦琿條約》

    又稱《璦琿城和約》,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

    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

    ②《中俄天津條約》

    《中俄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定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

    透過該約,沙俄取得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力圖取得的沿海通商權利,並憑藉最惠國待遇條款,一舉取得了英、法、美等國日後在中國可能獲得的侵略權益。同時,該約為俄國以勘界為名進一步割佔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中美天津條約》原稱《中美和好條約》於一八五九年八月十六日在直隸北塘交換批准。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訂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

    透過這個條約,美國獲得了遠比《望廈條約》更廣泛的侵略權益,同時以周詳嚴密的片面最惠國條款,坐享英、法等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攫取的一切特權。

    《中美天津條約》既是美國對中國主權進行粗暴踐踏的歷史罪證,也是美國推行合作侵華政策的典型產物。

    ④《中英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

    主要內容:英國公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莊口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臺,潮州口岸設在汕頭);

    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英華人得住內地遊歷、通商;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⑤《中法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原稱《和約章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強迫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7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主要內容:法國公使得住北京;

    增開瓊州、潮州、臺灣(臺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登州口岸設 在煙臺,潮州口岸設在汕頭),並在各口設領事官;

    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法華人得往內地遊歷;凡中國與各國議定的稅則、 關口稅、噸稅、過關稅、出入口貨稅,法國都可“均沾”;

    法國兵船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中國給法國賠款銀二百萬兩。

    三、中日甲午戰爭

    1、戰爭概述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北韓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北韓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透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

    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北韓,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2、簽訂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

    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戰爭概述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蕩,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2、簽訂條約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

    ①、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華人在界內居住;

    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該條約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該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奴役性條約。它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誌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後開啟了資本主義浪潮。

    《辛丑條約》真確文字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溼的庫房儲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寫寓言故事裡面的音樂故事裡面的精彩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