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帝傾世

    介個問題真不好答。兩種可能。第一:曹操臨終前私下交代過曹丕;

    第二:就是曹丕自己這個政治抱負,必須稱帝。

  • 2 # 聊城大糊塗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所以他即便沒有明確表示曹丕篡漢但這種當眾的比喻也給了曹丕信心或讓他認為曹操是給了他這種暗示

  • 3 # 擅長寫作文

    曹丕稱帝的原因已不可考,但我們可以順著幾個事件試著推斷。

    外部政治軍事因素:

    二、這時的劉備,孫權都已在內部鞏固了自己的地盤,雖然曹魏暫時處在權利交接的風險當口,但三家的勢力剛好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誰也不可能貿然出手。

    內部因素

    一、曹丕稱帝,可能是曹操的遺願,但更多的是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導致的。當時的曹丕雖然已經承襲魏王,但內部因為在曹操時期諸子之間爭奪魏世子頭銜的矛盾隔閡仍在,且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曹丕藉此稱帝,一方面是當著天下人的面讓劉協禪讓給自己,證明自己所得位子更為合法,堵住悠悠眾口,二來讓那些覬覦或者說非自己派系的死了這些念頭。曹丕稱帝以後,就不是當魏王時可以的了,自己的兄弟就必須執以人臣之禮。而曹丕本身是沒有多大的軍事才能的,所以對曹彰這個從小跟隨曹操上戰場的弟弟是有忌憚之心的,而他對曹植,則更多的是憤恨。

    派系之爭

    曹丕稱帝,是必然結果。就像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一樣,這是底下人的訴求使然,也是當時所屬曹丕陣營的“少壯派”“努力”。曹丕稱帝是在平衡各方利益與紛爭中進行的。

  • 4 # 馭風者520

    曹丕稱帝代漢其實是他人生最大的敗筆。漢朝已經存在四百多年了,還不如尊崇漢獻帝繼續稱帝,地盤就給他洛陽一城和周邊地區,自己在許昌稱魏王有何不可,這樣既保全了曹操漢臣的名節,自己也可以藉助漢帝權威發號施令,起碼能夠噁心劉備孫權。可以封劉備漢中侯,孫權蜀侯,讓他們互相廝殺。

  • 5 # 鵬瞰

    曹操說過若天命在他們老曹家,他也只當周文王,也算是一個政治交待吧。不過曹魏代漢大勢己成,曹操交待不交待,都會發生的。

  • 6 # 以史為鑑

    雖然曹丕繼任魏王后短短大半年就完成了逼漢獻帝禪讓稱帝的操作,但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曹丕篡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漢朝從桓靈二帝開始,就已經透過賣官鬻爵、荒淫無道等把漢朝氣數消耗殆盡。這裡的氣數其實就指的是民心。

    等到先後爆發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又把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對漢朝不多的忠誠消耗殆盡。

    所以當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自己地盤上之後,就傳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隨著曹操一步一步平定北方,官也越做越大,到了丞相、魏王,取代漢獻帝就差一步。

    可以說隨著荀彧的死亡,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只剩下自己。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紛紛攻擊曹操,即將篡漢自立。

    我們不知道曹操當時是否猶豫,又思考了哪些問題,但最終曹操只是寫了《讓縣自明本志令》,在這篇文章之中,曹操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大漢徵西將軍,為漢朝開疆闢土,現在雖然身份貴為魏王,但從未想過取代漢朝。

    這篇文章堵住了天下悠悠眾口,也堵住了曹操上升的最後一步。所以曹操才會暗示焦急的部下說:若天命在魏,我當成為周文王。

    曹操活的時候還能壓制這些手底下想再進一步的從龍之臣。等曹操死後,曹丕成為魏氏集團的首領的時候,曹丕對於手下重要成員已經賞無可賞。

    於是在曹丕的主觀意願之下,也是在麾下眾多大臣的集體推動之下,整個曹魏集團迅速的進入了代漢自立的流程之中。

    於是,我們在書中可以看到:有人制造祥瑞,有人去勸漢獻帝,有人迅速設立祭壇,有人準備分封祭天材料。短短大半年的時間,這一系列東西迅速準備完畢,並在漢獻帝的配合下完美上演了禪讓的把戲。

    曹丕的這番動作迅速鞏固了自己的位置,也贏得了曹魏集團中重臣的支援。

    所以說曹丕稱帝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觀意願,其次要有下面政治集團中大臣群體的支援。

    不然就會像袁紹一樣,雖然自己特別想稱帝,但大部分大臣都不支援他,只能把獻言稱帝的人殺了,表示自己是受到了蠱惑,並沒有稱帝的打算。

  • 7 # 南方鵬

    曹丕代漢稱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史書沒有記載說曹操有什麼臨終遺言讓他當皇帝,雖然如此,但曹操應該是支援子孫代漢的。《魏略》載,擒殺關羽後,孫權上書曹操勸他稱帝,曹操笑對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他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眾臣聽了,侍中陳群、尚書桓階進諫說以大王之功,完全有資格當皇帝。《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敦也參與勸諫,曹操便回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出自《論語》的一則故事,有人問孔子你有一身本事,怎麼不去做官從政呢?孔子回答說,《尚書》說孝道,在於孝順和友愛,只要做到這兩點,就可以出仕從政了,而做到這兩點,事實上就已經在從政了,講的是實質與表象。曹操的話也是這個意思,已經有皇帝的權力了,不必圖虛名。

    漢家天下政治局面,在董卓之亂後就開始紊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皇后和皇子生殺予奪,目無君臣名份,從皇權的實際擁有上說,漢獻帝已經成為一個傀儡,曹操才是皇帝,其殺大儒孔融誅名門楊修等事,都在為鞏固魏氏的統治,挖掉漢家的根源而努力。有這些作為在前,不必親自交代,曹丕自然會知道怎麼辦,就算是曹植繼位也好,大勢不可阻擋,曹家已退不下來了。而曹丕稱帝,另一原因在於功勞德行不夠,之前爭儲又鬥得太狠,更需要前進一步以收服人心,封賞功臣,以慰人望。在稱帝前,他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讓陳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與世家豪族妥協,繼而才接受漢獻帝禪讓當皇帝。

  • 8 # 秉筆春秋呂書生

    曹丕稱帝應屬於自發行為。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曹操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到曹丕即位,完成漢魏更迭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先看看曹操的作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廢黜三公,重置丞相,也由曹操自己來擔任丞相。

    建安十七年(212年),仿照當年蕭何的待遇,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標準的權臣待遇。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進位魏公,加九錫,建魏國,而魏國的都城在鄴城,還可以置百官群卿,同年七月,魏國始建社稷宗廟,劉協禮聘曹操三位女兒。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始耕籍田,天子才有權去親耕籍田,這是毫無疑問的僭越之舉,魏公也被列在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耕籍田,進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享受了一系列天子才有的待遇,如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冕冠有十二旒liú。

    再說曹丕,新王即位,需要透過稱帝來給眾多士人升官,進而穩定人心,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法統。

    如夏侯惇所言,曹操是希望先吞吳滅蜀,再進位稱帝。想來曹操也是這麼期待曹丕的,但曹丕沒有匹配帝王的功績,卻先一步稱帝了。

    “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 9 # 歷史黔

    公元220年,曹操從荊州回來後,不久病逝於洛陽,隨後,其長子曹丕繼承曹操的爵位魏王,並擔任丞相一職,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登基稱帝,國號曹魏。漢獻帝被封為了山陽公。

    那麼曹操臨終前有沒有交代曹丕讓他逼漢獻帝禪讓自己稱帝呢?

    從史料記載看曹操並沒有交代讓曹丕自己稱帝的事,曹操臨終前只交代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繼承人

    曹操將賈詡等人叫到身邊說:我平生最愛三子曹植,但是其為人虛華少誠實,喜歡喝酒放縱自己,不能立,曹彰有勇而無謀,不能立,曹熊經常生病,活不久,不能立,只有長子曹丕能繼承的大業,希望你們能夠輔佐他。

    第二件事,死後的事宜

    交代完繼承人後,曹操又說了自己事後的事宜:將自己頭痛經常圍的頭巾一併下葬,百官在朝殿上服喪15天即可,葬在鄴城西崗附近即可,不必陪葬金銀珠寶,在銅雀臺放置一個六尺床,蓋上彩帳,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和中午弔唁即可。

    曹操沒有交代為何曹丕還要稱帝呢?

    其實曹丕稱帝可說有一半是曹丕自己的決定,曹丕上臺以後,大力整治內部,籠絡自己的實力,排除異己,將自己的權利集中,對外平定叛亂,收復上庸三郡,安撫百姓。

    這一切做好之後天下太平,而曹丕覺得自己功勞很高,並滿足當前的職位,便想著自己稱帝,但是曹丕又害怕自己稱帝部下不同意導致國家內部發生叛亂,曹操打下的基業毀於自己手中,然而一群人的出現讓曹丕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一群人是誰呢?這一群人便是陪曹操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在曹丕稱帝之前,曹操的老部下就曾讓曹操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但是曹操對漢朝有感情不想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稱帝這件事便不了了之,而如今曹丕有這個心想稱帝,也順應曹操這些老部下的意願,所以在曹操老部下的推動下,加上曹丕的意願,向漢獻帝提出了禪讓的意願,但是漢獻帝並不願意,最後逼迫漢獻帝退了位,曹丕稱了帝。

  • 10 # 大飛熊騎士

    曹操確實有交待,但不是交待給曹丕的,而是交待給陳群,桓階等群臣的,這其實和交待給曹丕沒有多大區別。曹操是怎麼交待的?曹操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略》。眾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諸侯多附,依然沒有反殷,直到武王伐紂,周才取代殷商。這就很明顯了,曹操在暗示,稱帝的事交給曹丕好了,他自己當個“周文王”就好。

    造成曹操如此看淡帝位的,固然有之前外部形勢的打擊,比如漢中之戰,關羽北伐等等。也有來自內部的反對,比如荀彧,比如南陽的反叛等等。甚至,宗室內也有反對的痕跡,比如夏侯惇,《曹阿瞞傳》和《世說新語》都記載了桓階請曹操稱帝,夏侯惇認為先滅漢服吳,再行禪讓之事。結果曹操聽從了,但是未及稱帝就去世了。夏侯惇在不久後,也在悔恨中去世。根據《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書》,夏侯惇去世,曹丕在鄴城東門外,素服舉哀。孫盛認為,這是違制的,天子應該哭同姓於宗廟門外。也是這個孫盛,認為夏侯惇勸曹操不要稱帝的記載不實。

    個人認為,孫盛的懷疑是值得商榷的。沒錯,夏侯惇曾經拒絕曹操封他為“漢官”,堅持受“魏印”的行為,但是這恰恰說明夏侯惇“有意無意”的忽視曹操的用心。曹操讓夏侯惇當“漢官”,就是要讓他在漢朝朝廷體系中,發揮重大作用。但是,夏侯惇一旦接受“漢官”,就變得很尷尬,支援稱帝,名節沒了,不支援稱帝,把“自己人”得罪個遍。當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是想讓我在火上烤呀,夏侯惇此時明白了曹操是“看淡了帝位”,才說起“滅蜀服吳”之事。但是,大飛熊認為,夏侯惇順了曹操的意,卻還是得罪了曹丕。

    因為,曹丕接受禪讓時,蜀漢還在呢,孫權也是首鼠兩端。這就不難理解,曹丕在夏侯惇葬禮上的“隨意”了,不過,夏侯惇依然是贏家,他用最小的代價“順”了曹操的意。而且,曹丕還得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只是不久後,夏侯惇就去世了。順便提一下,夏侯惇不是普通的武將,平時還治學。所以,曹丕上臺後,蜀漢在夷陵大敗,傷了根本,孫權也勸他稱帝,曹魏內部統治的震盪期已過。因此,曹丕稱帝,既可以說是形勢上的水到渠成,也可以說是依照曹操“周文王之論”的前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傢俱方面外貿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