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比懂王懂

    格物失敗了,不僅吐血,還落下病根。王陽明悟道不是格物,而是躺在石棺裡參“死”。拋開一切事物,不悟則死。他成功了,喊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口號,從此以後人生開掛。

    悟道的代價太大,所以好好生活,不要去悟什麼道。悟道的人生活軌跡都是相當慘淡,吃盡苦頭。一但走上這條路,各種災難考驗必來。

  • 2 # 子不是魚

    放下如何去修行?

    王陽明說,我們本來就是聖賢,只是為外在所矇蔽。這一步的意義,就如同西方的基督教壟斷了與上帝溝通的解釋權,後面宗教改革人們不用交贖罪券給教宗,而是人人可以直接向上帝祈禱一樣。

    儒家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表,裡”之分,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王守仁格竹失敗後,因勞思而得病,最後外放在貴州龍場,生活困頓,整整三年。他認為世界萬物,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格的,格物只能在自己身上求,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知道這一點自己便有了擔當,這就是致良知的發端。

    王守仁認為,心即是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所謂格竹,無非是想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竹子是自然的東西,有道理或者無道理,都是人的心來感知的。所謂的格物,無非是反躬自省,逆覺體證,掙脫種種束縛(超越一切)後的直下醒悟即是。

    從王陽明的格竹,看我們當下如何去“修行”,原諒我,我真的不明白提問者在問什麼,首先王陽明格竹失敗了,所以意思是所有的問題是心的問題,對應現實中的人,抱怨環境,抱怨別人,其實都是自己向外去尋求,沒有反躬自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按照王陽明的反躬自省,人人可以成為聖人,我估計也行不通,由於中國缺乏契約精神,講良知,就意味著自己虧欠,自己做死。人善被人欺,你有良知,別人沒有呀。儒家只強調自己的道德言行,卻忽視了人性,遇到飛揚跋扈的人打你,你還手還是不還手?你說任何人都是聖人,那麼這個打人的人也是聖人,作為我,一個有良知的人,我需要忍,哪怕別人把我打殘了,我也認為他也是滿大街聖人中的一個。所以,我們普通人辦不到,也成不了聖賢,所以你說的怎樣的修行,罷了,這基本就是偽命題,告訴你我們無法修行的。除非你的心裡沒有慾望,有誰做的到?

  • 3 # 澡雪堂主談修心

    王陽明格竹子給我們提供的最有價值的經驗,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方向最重要,絕不能錯,否則付出的越多,錯的越厲害,這就猶如孟子所說的“緣木求魚”,抓魚應該到水中去抓,你卻爬到樹上去了,方向錯了,結果爬得越高,抓住魚的機會就越渺茫。

    1

    有個笑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那必須得是鐵杵,如果是木杵,怎麼磨也不可能磨成針,最多磨成一根牙籤。雖是笑話,但道理講的非常對,方向一錯,整個全錯。

    王陽明格竹子為什麼行不通?也是方向上出了問題。《大學》裡面告訴我們,“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的目的是“正心”,這就是在為我們指方向,既然是“正心”,那“心”在哪裡呢?在竹子上嗎?

    在《大學》裡面,“心”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重要樞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事雖然在外,但都要用到“心”,“心”如同一盞燈,修、齊、治、平如同燈發出的光,所以燈的質量好壞,直接關係到光的強弱,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了。

    2

    王陽明最後從外面的竹子返回內在的心性,這是一次重要的蛻變,他找到了方向,以前格竹子相當於是緣木求魚,後來的龍場悟道則相當於垂釣深潭,魚兒自然就上鉤了,所以他得出了“心即是理,心外無物”的正確結論,然後把這些正確的感悟用於實踐,也就無往而不利了。

    所以我們從王陽明格竹子的過程,也可以總結出修行的重要經驗,不要向外求,因為外是所照之物,心才是能照之燈,外物看不清,不是物的問題,而是心的責任,心夠亮,光就夠強,外物自然顯現,心暗了,光就弱,外物自然昏蒙不清。

    就比如陽明先生前期對著竹子練格物,那不是在修行,只是在修竹子罷了,這就猶如磨磚欲作鏡,積雪妄為糧,要知道你格它,它是竹子,不格它,它還是竹子,竹是竹,心是心,兩不相涉,心體不亮,竹子上即使有理,又怎麼會顯現於心呢?

    3

    相反,如果心體亮了,自然能照見物性,就會如東坡居士詩中所說:“溪聲皆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所目之處皆是理,萬物有序,大千井然,再也不會有什麼迷惑,心的問題解決了,方向找對了,小則修身、齊家,大則治國、平天下,一切順理成章,再無半點阻滯。

  • 4 # 老立

    王陽明格竹,這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事件。

    說的是王陽明在十幾歲的時候,受到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朱熹提出來要格物窮理這樣的一個觀點,即天下的大道要從對一件件事物上,去觀察去發現,深入追究,最後獲得至理。

    少年王陽明決定從竹子上入手,他對著竹子,觀察、研究、思考,一週後吐血病倒,也沒有格出什麼大道理來。

    我們想探討的問題是:

    王陽明格竹失敗後他又做了什麼?

    最後如何獲得了更大的成功?

    這對我們有什麼借鑑和啟示?

    王陽明格竹失敗後,開始懷疑朱聖人的說法。萬事萬物,各有各的道理,都一件件去格,繁瑣不說,格出的道理恐怕也是萬事萬理。

    後來仕途坎坷,被貶貴州龍場驛站,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龍場悟道。“理即心,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理和道都在我們的內心,悟道可以不假外求,之後經過發展和完善,陸續推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過去讀書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這樣是不對的。他強調要知,更要行,行了才可知,知行要合一。

    王陽明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陽明心學對中國哲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全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對王陽明自己的成長來說,格竹失敗,只是一次小坎坷。如果沒有之後的仕途坎坷,被貶貴州,沒有龍場的艱苦環境,沒有王陽明自己不向命運低頭,始終自強不息,時時深入思考,就不會有陽明心學。

    我們從中看到,王陽明在追求自己人生路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幾分莽撞,幾分可愛,雖敗猶榮。人生不能止步,王陽明之後的一系列行動,證明了什麼叫無悔的開掛的人生,他為後世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從格竹失敗開始,最終修成了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偉人。

    對我們大家來說,可以得到啟發是什麼?

    今天,我們談論修行,實際上就是我們帶著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從這個角度來講,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是需要修行的,只是修行的方式不同而已。

    以我看來,大體可以走以下幾條路,

    一是世俗的路,你就可以去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柴米油鹽,飲食男女,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你也可以去選擇做一個藝術的人,去追求美;

    你也可以選擇去學科學,去追求真;

    你也可以去信仰宗教,去追求善;

    總之,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但是人生的道路,是有很多條的。怎麼修行,因人而不同。

    你可以選擇去做張陽明、李陽明,只要按自己的本心,適合自己的就好。

    作為後學,我更景仰的是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生哲學,也是我更願意踐行的人生修行大道。

  • 5 # 幽燕狄更斯

    在儒家學說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格物致知”。這四個字出自《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人將其總結為“格物致知”。然而《大學》中並沒有具體地解釋何為“格物”,何為“致知”,因此不同的學者紛紛提出各自的解釋,並以此闡發自己的思想。在諸多解釋中,以朱熹與王陽明兩人的闡釋最為經典,影響最大。

    明代大哲學家王守仁一心想成為聖賢,一直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王陽明這個人天賦異稟,在他讀書時,老師問他們讀書是為了做什麼,其他人都回答為了中科舉,唯獨王陽明說自己讀書是為了做聖賢,很有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風範。

    在記載他最重要的哲學思想的《傳習錄》中,王守仁敘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這件事:“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裡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王守仁透過對格竹子之理失敗的經驗的總結,認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中,認識的物件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進知識。王守仁對朱熹的這種“格物致知”論非常不滿,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所謂“致良知”,就是說認識的物件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的自我體驗,並將自己的體驗即心中的天理推廣到外部事物之中。當然,對作為認識的最終目的即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來說,它們之間沒有原則性的區別。

    同時,如果我們將朱熹與王守仁的觀點加以對照分析,就會發現王守仁對朱熹思想的理解是從他自己的意圖出發,並不等於就是朱熹的原意。事實上,從認識物件上講,朱熹自己就講過“炊沙豈能成飯”,並不贊成泛泛觀察自然事物;從認識方法上講,朱熹是格物、致知並提,外在觀察、內在推理並重,並不是只向外格物;從認識目的上講,朱熹是增進知識、提高境界並重,並且希望用增進知識來幫助提高境界,並不是只注重增進知識。

    王陽明說,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應當孝順父親,應當友愛兄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不能偷別人東西,不能欺騙別人。哪怕是那些犯法的壞人,其實他的內心深處也是知善知惡,知是非,知廉恥的。

    王陽明曾做過這麼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王陽明屬下抓到一個賊,王陽明就讓他把衣服脫光,賊脫得只剩一條內褲了,便扭扭捏捏不願意再脫。王陽明說:這就是你的良知。你也知道在大庭廣眾下脫光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不要以為那些罪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他們其實完全知道,所以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出種種藉口,試圖把自己的惡行合理化。彷彿自己不偷東西就活不下去了一樣。他為什麼不說:“我就是喜歡偷東西”呢?因為他也有良知,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啊。

    王陽明說,雖然每個人都有良知,但是很多人的良知被私慾遮蔽了,就像一面鏡子沾滿了灰塵。因此我們要把自己的良知擴充到極致,讓自己的內心一片光明,這就是“致知”,而“致知”的方法就是“格物”。這個過程在今天的社會,何其難。我們守護良心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描寫夏天的古詩有哪些?